土洞墓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之一

土洞墓,中國古代墓葬制度之一。墓室西高東低,西寬東窄,有拱形的頂,就像一個小型的土窯洞,屬典型的土洞墓。

歷史


豎穴土洞墓
古代墓葬形制有木槨墓、磚室墓、土洞墓三類。其中以木槨墓和磚室墓最多,土洞墓最少。土洞墓在黃土發育,地勢起伏的鄂爾多斯高原分佈較廣。
土洞墓第一期為西漢中期偏晚,即漢武帝元朔二年至宣帝時期(公元前127年至前49年)。這一時期墓葬發現較少,僅有召灣51號墓甲室和88號墓,墓葬均為豎穴木槨墓,帶台階式墓道,墓內葬一人一棺,棺有橫置現象。二墓出土物以銅器為主,有銅鼎、博山爐弩機、車馬器具等。
第二期為西漢晚期,即元帝至平帝時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這一時期漢墓數量最多,形制也最豐富,有木槨墓、單室小磚室墓、單室土洞墓等,帶小龕單室土洞墓等。
黃河流域和中國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

特點


土洞墓只在魯北有少量發現,不宜細分。土洞墓先挖有台階式墓道(或斜坡式),然後開挖洞室,洞室多為弧頂,平面多作長方形,有的在長方形洞室外內一側壁上修一小龕。這類墓為夫妻合葬墓,隨葬品以陶壺、井、灶為基本組合。
現以臨淄兩醇墓地發掘的11座為例說明。這些墓葬由長方形豎井式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開在墓道長邊的一側。由葬具的為一棺。但需要說明的是,土洞墓為秦文化的標識性文化特徵,魯北發現的土洞墓很可能與秦滅齊這一政治事件有關。考慮到原報告未發表土洞墓隨葬品,贊依原報告斷代意見,將其列為周代墓葬中的一類。
墓例兩醇M1018,豎直式墓道口長2.1、寬0.95、深4.05米。墓室開在墓道右側,平面呈長方形,頂為弧形。墓室長2.2、寬0.85、高0.95米。一棺。

隋唐時期


墓葬主要有雙室磚墓、單室方形磚墓、單室土洞墓,也有少量的雙室土洞墓。單室土洞墓又有方形、長方形、“刀形”等。隋和唐初,流行長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單室墓。唐高宗時期有一些帶前、后室的磚室墓。
武則天以後土洞墓中又有墓道偏於一側的“刀形”墓,這類墓在唐玄宗以後常見,而且墓道逐漸縮短,天井、小龕數量減少,有的墓使用了豎井與短斜坡相結合的墓道。唐德宗以後這種墓更為流行,帶小龕的墓較少,出現在甬道或墓室內設放十二時的龕。

元代時期


元代的土洞墓,如:洛陽王述夫婦墓,墓主為元代懷慶府路總管。墓道為豎井式,墓室近正方形,四角圓弧,長3米、寬2.8米,為弧頂。室內放置三棺及隨葬器物40餘件。除一件瓷器外,余皆陶器,其中盤、燈、盒、香爐瓷碗等為日常用具,鼎、敦、尊、豆和爵為仿古禮器,是元墓中很少見的特例。
此墓為元至正十年(1350年)墓,在洛陽地區有明確紀年的元墓發現甚少,該墓的發掘填補了這一地區元代墓葬的空白。

金代時期


金代的土洞墓,如:孟津麻屯天德二年(1150年)金墓,墓由墓道、天井甬道、墓室組成。墓道斜坡式,在其北端有一天井,甬道為過洞式,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2.90米,寬1.90米。墓底鋪磚,在墓室四角各放置橢圓形卵石1塊。墓內隨葬白瓷瓶3件和買地券1方。買地券灰陶質,券文陰刻並塗朱。
金代紀年墓甚為少見,因此這座有"天德二年"紀年的金墓就顯得異常珍貴,而買地券更是研究金代喪葬禮俗和土地買賣制度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