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比例

人體身材指數的比例

身材比例涉及腿身比、頭身比、腰臀比、肩臀比、身高三圍指數、身高腿圍指數等。

從兩性差異上看,男性肩寬臀窄,女性肩窄臀寬;男性胸部寬闊、軀幹厚實,顯得腰部以上發達,女性臀部寬闊、大腿豐滿,顯得腰部以下發;男性脂肪多半集中於腹部,女性脂肪多半集中於臀部和大腿;男性身體重心位置相對比女性高。

腿身比例


全腿長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解剖學、人體測量學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由於全腿長不易測量,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即廣義的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會陰高減內踝高等。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身高比例

(會陰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5.70,亞洲女性平均為44.90;歐美男性平均為47.68,歐美女性平均為47.34。
該會陰高數據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坐高,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日本男性日本女性
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身高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
162.972.844.69150.165.443.57
164.97444.8815266.643.82
167.375.445.07154.36844.07
169.176.545.2415669.144.29
170.677.445.37157.47044.47
17278.245.47158.770.944.68
173.479.145.6216071.844.88
174.98045.74161.472.745.04
176.781.145.90163.173.845.25
179.282.646.09165.475.445.59
181.283.946.30167.376.745.85
如圖所示:同身高,女性會陰高大於男性;但由於(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會陰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會陰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藍為男,紅為女
藍為男,紅為女
如圖所示,(會陰高/身高)×100極端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18-29歲男女各200名,會陰高/身高前5名
18-29歲男女各200名,會陰高/身高前5名
(會陰高/身高)×100雖然可以反映出被測者的腿身比,但它在反映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明確和敏感。因此,學術上廣泛使用馬氏指數。

馬氏軀幹指數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身高減坐高等於會陰高。該會陰高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85.10(中腿型),亞洲女性平均為83.41(亞短腿型);歐美男性平均為90.77(亞長腿型),歐美女性平均為89.16(中腿型)。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是檢測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的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超短腿型短腿型亞短腿型中腿型亞長腿型長腿型超長腿型
n%n%n%n%n%n%n%
10.2386.517630.324942.8931623420.3
51.2358.317340.8153365412.740.9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
學童生徒の下肢高座高指數 (Skelic Index)の加齢変化
韓國、日本、美國學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結論

由此可見,用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和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平均值、極端值均為男性略大於女性。

判斷腿身比

粗略判斷腿身比
粗略判斷腿身比
雙膝過肩與否、腕線過臀線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而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

大小腿長比例


大腿相關指數

大腿長是股骨長,股骨是人體最粗最長的長骨。小腿有兩長骨,即脛骨和腓骨,通常小腿長指脛骨長,也有文獻指腓骨長。國人股骨長於脛骨7-10cm,只有脛骨長加上足高后(即脛骨點高),才能接近或超過股骨的長度。而人類的(脛骨長/股骨長)×100平均只有80多。也就是說,我們平常說的運動員、模特或某些人“小腿比大腿長”,一般情況下,只是(脛骨長/股骨長)×100指數比普通人高而已,並不能得出他們脛骨比股骨長。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由於大腿頂端難以找到確定的測點,所以不易進行精確的測量,股骨頭頂端雖是一個較好的起點,但探尋困難且不易準確。在《用於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中,大腿長用“髂前上棘點(is)至脛骨點(ti)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大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在體育測量中,大腿長用大轉子點高(下肢長B)減去脛骨點高(小腿長A)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在《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中,大腿長用“腿內側自會陰點至脛骨點(膝部)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30,亞洲女性平均為25.75;歐美男性平均為24.88,歐美女性平均為25.13。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9.53,亞洲女性平均為50.30;歐美男性平均為47.70,歐美女性平均為48.00。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脛骨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98.12,亞洲女性平均為101.21;歐美男性平均為91.20,歐美女性平均為92.31。

脛骨相關指數

(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79,亞洲女性平均為25.44;歐美男性平均為27.28,歐美女性平均為27.23。
(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0.47,亞洲女性平均為49.70;歐美男性平均為52.30,歐美女性平均為52.00。

小腿相關指數

Crural指數
Crural指數
小腿長即脛骨長,是從脛骨點(ti)至內踝點(sph)的垂直距離;採用間接測量的方法,等於脛骨點高減去內踝高。
身高小腿長指數=(小腿長/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85,亞洲女性平均為21.30。
(小腿長/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7,亞洲女性平均為41.61。
Crural指數=(脛骨長/股骨長)×100,指數高的人更適於參加跳的運動,幾乎所有跳躍的動物都有非常高的Crural指數,如跳兔、袋鼠、跳鼠等。大腿短、小腿長可謂之羚羊腿。
Crural指數可作為人或動物生活地區年均氣溫的衡量指標,低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該指數大於高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如圖冊所示:
粗略判斷大小腿比例
粗略判斷大小腿比例

頭身比例


頭長和頭全高

頭長和頭全高
頭長和頭全高
與普通人想象與認識中的頭不一樣,在科學上講的頭指的是頭顱,不包括下頜在內的結構,它的形態雖然仍然是橢圓形,卻是橫卧在頸上,而不是一般圖片所見豎立在肩上。頭長指的是眉間到枕骨突起(即後腦勺)的直線距離。畫家所使用的“頭長“指的是頭全高。
頭身比=身高/頭全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18頭身,亞洲女性平均為6.95頭身;歐美男性平均為7.57頭身,歐美女性平均為7.49頭身。

九頭身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古希臘雕像中大量表現出的8頭身比例,是公認的身體最美的比例。實際上,除歐洲部分地區外,在生活中很難找到8頭身的人,一般人為7.5頭身,而亞洲許多地區的人則只有7頭身。
平常我們所說的“九頭身”,其實並非如此。

容貌面高

容貌面高Ⅰ
容貌面長Ⅰ/容貌面高Ⅰ:發緣點(tr)至頦下點(gn)的直線距離,用直腳規測量。
要求被測者牙齒咬合。僅對頭髮生長正常的個體進行測量,頭頂無髮際痕迹者可不測量。
身高/容貌面高Ⅰ:歐美男性平均為9.20,歐美女性平均為9.23 。

三圍比例


定義

胸圍:經乳頭點(th)的胸部水平圍長。
腰圍:經臍部中心的水平圍長,或肋最低點與髂嵴上緣兩水平線間中點線的圍長,在呼氣之末、吸氣未開始時測量。
注①:前者大於後者,後者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腰圍,又稱腰節圍,近似於最小腰圍。男性腰部最細處略高於肚臍,女性則高出更多。
注②:以下身高腰圍指數(腰圍指數)、腰臀比皆採用腰節圍 或最小腰圍,不採用腰圍(臍點)。
臀圍:臀部向後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圍長。

身高三圍指數

身高胸圍指數=(胸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1.76,亞洲女性平均為52.35 ;歐美男性平均為56.46,歐美女性平均為55.67 。
身高腰圍指數=(腰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9,亞洲女性平均為41.34 ;歐美男性平均為47.84,歐美女性平均為44.53 。
身高臀圍指數=(臀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2.07,亞洲女性平均為57.78 ;歐美男性平均為56.03,歐美女性平均為59.34 。

標準三圍

我國健美專家曾根據一般女性國人曲線體型的“三圍”,結合健身運動對人體形態,歸納出計算女性標準三圍的方法:
胸圍=身高×0.535,腰圍=身高×0.365,臀圍=身高×0.565。根據統計結果得出“三圍”小於5厘米,說明過於苗條(偏瘦);大於5厘米,說明過於豐滿(偏胖)的結論。
職業女模特的三圍標準與此不同,由於職業需要,她們的三圍標準與正常標準有一定的差距。
針對中國人種特點,三圍尺寸的標準一般為胸圍84厘米,腰圍61厘米,臀圍90厘米。

男女換算

同一民族的男性和女性在身高、體重等參數之間存在相關關係,可以相互換算。日本學者大島正光得出的由男性數據求女性人體尺寸的換算係數(節選):胸圍係數為90%,腰圍係數為89%,臀圍係數為102% 。

腰臀比

腰臀比是腰圍和臀圍的比值,對於評價女性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腰臀比=腰圍/臀圍:亞洲男性平均為0.81.,亞洲女性平均為0.73 ;歐美男性平均為0.85,歐美女性平均為0.75 。
由此可見,腰臀比平均值女性遠小於男性,兩性差異極為顯著。
而且,腰臀比平均值成熟女性遠小於少女,腰臀比小的女性發育也較早(De Ridder al.,1990) 。

身高腿圍比例


身高大腿指數

正確的測量方法——大腿最大圍
正確的測量方法——大腿最大圍
大腿圍是經臀股溝點的大腿水平圍長,又稱為大腿最大圍,絕非大腿中部圍。正確和錯誤測量方法如圖所示: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30.86,亞洲女性平均為33.17 ;歐美男性平均為33.97,歐美女性平均為35.61 。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長圍度指數女性均大於男性,差異顯著。也就是說,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女性腿相對粗短,男性相對細長。這與體脂分佈的性別差異有關,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積,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積。
雖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199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達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傾向分佈於下肢。與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質量佔全身的比例更高。在相同的體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幾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於男性。因此,女性大腿圍指數大於男性,不僅僅涉及脂肪分佈,還涉及肌肉分佈。
跳高、長跑運動員等大腿圍和大腿圍指數較小,因此,男人腿細腎虛的說法是不妥的。
錯誤的測量方法,得到的數據偏小
錯誤的測量方法,得到的數據偏小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身高小腿指數

身高小腿圍指數=(腿肚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14,亞洲女性平均為21.25;歐美男性平均為21.53,歐美女性平均為21.63。

肩臀寬比例


肩臀比

最大肩寬/肩最大寬:在三角肌部位上,上臂向外最突出部位間的橫向水平直線距離。
(最大肩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6.62,亞洲女性平均為25.63;歐美男性平均為28.01,歐美女性平均為26.55。
(臀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19.12,亞洲女性平均為20.78;歐美男性平均為19.47,歐美女性平均為21.03。
(臀寬/最大肩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71.85,亞洲女性平均為81.09;歐美男性平均為69.50,歐美女性平均為79.22。
由此可見,男性肩寬臀窄,女性肩窄臀寬,兩性差異顯著。

比例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1)肩寬/肩峰寬:左、右肩峰點(a)之間的直線距離。
兩髂嵴點間寬/骨盆寬/髂嵴間寬/腹寬/髂寬/髂嵴間徑:左、右髂嵴點(ic)之間的直線距離。
大轉子點間寬/大轉子間寬/髖寬:左、右大轉子點(tro)之間的直線距離。
(2)身高肩寬指數=(肩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3.19,亞洲女性平均為22.55;歐美男性平均為23.31,歐美女性平均為22.06。
身高骨盆寬指數=(骨盆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15.83,亞洲女性平均為17.45;歐美男性平均為15.43,歐美女性平均為16.22。
(大轉子間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17.89,亞洲女性平均為20.00。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3)肩寬骨盆寬指數=(骨盆寬/肩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68.10,亞洲女性平均為76.72;歐美男性平均為66.17,歐美女性平均為73.53。
髖寬指數=(骨盆寬/大轉子間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88.75,亞洲女性平均為82.65。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軀幹寬指數=(大轉子間寬/肩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77.16,亞洲女性平均為88.68。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由此可見:男性肩寬平均值大於女性,(肩寬/身高)×100平均值大於女性。女性骨盆寬平均值和男性差不多,(骨盆寬/身高)×100、(骨盆寬/肩寬)×100平均值明顯大於男性。也就是說,男性肩寬骨盆窄,女性肩窄骨盆寬,兩性差異顯著。
女性大轉子間寬平均值略大於男性,(大轉子間寬/身高)×100、(大轉子間寬/肩寬)×100平均值明顯大於男性,(骨盆寬/大轉子間寬)×100平均值明顯小於男性。也就是說,女性髖關節更寬,從腹部至髖部的寬度增加得更為明顯,兩性差異極其顯著。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由於骨盆直徑的增加,女性臀部關節和大小轉子展得更開,Q角較男性大。人體身軀下部的最寬處,男性是大腿轉子處,女性則是在轉子下面,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轉子下方和大腿外側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積,向前與大腿前面的脂肪相連,向後與臀部脂肪相接。當該區域有大量脂肪堆積時,常可看到該區域的皮膚上出現許多深深凹陷,呈麻點狀或乾酪狀。
綜上所述,無論男女,大轉子間寬都大於骨盆寬,而且女性轉子下脂肪囤積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胯寬”和“假胯寬”概念。

身高體重比例


BMI指數=體重(kg)/[身高(m)]²:亞洲男性平均為21.55,亞洲女性平均為20.77 ;歐美男性平均為25.46,歐美女性平均為23.39 。
女性傾向於高估男性對女性身體瘦弱的喜愛程度,而男性則傾向於高估女性對男性身體肌肉發達的喜愛程度。由於媒體在理想身材流行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樣就會更加大了男女對異性理想身材喜愛之間存在的誤解。

偽概念假胯寬


“假胯寬”理論把髂嵴間寬定義為真胯寬,把大轉子間寬或者臀寬定義為假胯寬。

正常值

“假胯寬”理論認為,正常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是股骨內旋所致。其實不然:
(一)人們常說“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寬”,這其實是相對於身高、肩寬而言,身高骨盆寬指數、肩寬骨盆寬指數女性大於男性。就骨盆寬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於女性。
(二)其次,骨盆寬又稱為髂嵴間寬,是腹寬,而不是臀寬;大轉子點間寬才接近臀寬;三者關係為——骨盆寬<大轉子點間寬<臀寬。
(三)在人體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轉子點間寬和臀寬測量值,女性始終略大於男性。同身高,兩性差異極其顯著。也就是說,女性髖關節更寬,從腹部至髖部的寬度增加得更為明顯,構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相關數據如下:
項目男女差
身高(mm)17141591.3122.7
骨盆寬(mm)272.22639.2
(骨盆寬/身高)×10015.8816.53-0.65
大轉子間寬(mm)306.7318.2-11.5
(大轉子間寬/身高)×10017.8920.00-2.10
(骨盆寬/大轉子間寬)×10088.7582.656.10
臀寬(mm)327.80330.70-2.90
(臀寬/身高)×10019.1220.78-1.66
(四)在人體測量中,無論男女,髖最大寬測量點低於大轉子外突點,大轉子外突點低於髂嵴點,如圖所示:
身材比例
身材比例

異常比例

從後方觀察髂嵴間徑與大轉子間徑的比例,如圖所示:
(一)圖1為正常人,即所謂的“假胯寬”。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在男性人體中,大轉子之間或位於大轉子前側的闊筋膜張肌之間的距離是髖部的最寬點。
當該區域有大量脂肪堆積時,常可看到該區域的皮膚上出現許多深深的凹陷,呈麻點狀或乾酪狀。這是由於連接凹陷部位皮膚深面與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間的條索狀纖維束缺乏彈性,導致纖維束之間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通過整形外科手術等也許可以減少轉子下脂肪,即髖最大寬減小,不斷接近大轉子間寬。然而,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卻是不變的。
(二)圖2已有專業術語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后脫位、髖內翻。髖內翻不是股骨內旋,是頸干角小於正常值。嚴重髖內翻可導致大轉子顯著突出、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頸縮短,患肢外展、內旋活動受限,出現跛行、鴨步。其特點為髂嵴間寬遠小於大轉子間寬,大轉子間寬就是髖最大寬。
正常人大轉子外突點高(略小於大轉子點高)本來就接近臀峰點高,大於會陰高和臀溝高。這類病人的大轉子又還上升,所以髖部最寬點(即大轉子外突點)高於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即臀溝下緣)。
因此,圖2與“假胯寬”顯腿短、股骨內旋的說法完全不符合。
(三)圖3為腰椎滑脫、極有可能是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等,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圖6為扁平骨盆,其特點為髂嵴間寬與大轉子間寬大致相等。
圖3和圖6即所謂的“真胯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其中圖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體最寬處位於髂嵴點(髂嵴高約等於臍高),最顯腿長。

原因

(一)在骨盆測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間徑比髂棘間徑長2-3cm,大轉子間徑比髂嵴間徑長2-3cm。如上述各種徑線過小,或幾條徑線之間比例不正常,說明骨盆可能狹窄或畸形。
佝僂病性扁平骨盆臨床特點之一就是髂棘間徑等於或大於髂嵴間徑。
駝背性骨盆臨床特點之一就是髂嵴間徑等於或大於大轉子間徑。
骨盆中部橫徑可用外測股骨大轉子間徑來間接推測,此法並非直接測量骨盆,不能說明正常骨盆之橫徑,但大轉子間徑過小往往標誌著骨盆中部橫徑過小。大轉子間寬小於28cm,說明中骨盆狹窄,應剖宮產。
註:在《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22-303mm,平均值為263mm;大轉子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91-355mm,平均值為318.2mm 。
(二)骨骼系統最重要的性別差異表現在骨盆。女性骨盆由於適應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對較寬。女性骶骨也較寬,骨盆腔寬而圓,便於胎兒的娩出。由於骨盆腔較寬,致使兩側的髖臼(容納股骨頭的關節窩)相距較遠,增加了兩側大轉子的間距,故使髖部變寬。
女性大轉子間距的發育和月經初潮有一定聯繫。13-15歲女性大轉子間距發育甚為迅速,其均數遠超過男性,這一時期也正是月經初潮的高峰時期,所以大轉子間距的發育高峰應該是第二性徵的重要指征。
所以當雙膝併攏時,女性左右兩股骨的傾角更大(Q角較男性大,頸干角較男性小),導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較大,兩側大轉子更為突出。
雌激素促進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積,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積。對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腰細臀寬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長壽。她們和後代認知能力較高,臀部和大腿儲存的脂肪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即DHA),這種不飽和脂肪酸是胎兒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

結論

綜上所述,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女性髖最大寬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轉子下脂肪屬正常現象。駝背性骨盆 等患者髂嵴間寬大於或等於大轉子間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
學術上不存在“假胯寬”一詞,“假胯寬”是偽概念。

人體重心


站立時,人體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厘米處。由於性別,年齡,體型不同,人體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一般男子重心位置的相對高度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時,男子重心高度大約是身高的56%,女子大約是身高的55%(如圖所示),這是因為女子的骨盆帶較大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