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Controlling cost)是指科學的組織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是企業實現成本計劃的重要手段。控制成本是成本管理項目的內在化,能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企業的各方案確定以後,就需要各部門、各單位分工協作,相互配合來完成方案確定的任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管理當局需要制定各種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通過對這些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的分解與落實,把各部門和各項任務都納入預算體系,促使各部門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將各部門工人物實際完成情況與預算指標、標準成本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並及時進行糾正,保證目標的實現。在控制階段,會計人員不僅要參與預算指標和標準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優勢,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過程式控制制。管理會計所應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預算成本和標準成本。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機械工業企業普遍推行會計制度,以核算生產費用和計算產品成本。這屬於事後的成本管理。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推行了計劃管理和定額管理,試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使成本管理從單純的成本核算髮展到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使事後“算成本”變為事前“管成本”。為了加強成本管理,需要作好定額工作、原始記錄工作、計量工作、物資收發領退工作、內部計劃價格工作等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要求對成本指標進行分解,實行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明確劃分責、權範圍,並制訂成本管理制度,形成成本管理的保證體系和責任體系;要求實行全面成本管理,也就是全過程成本管理和全員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事無巨細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應該有計劃有重點地區別對待。各行各業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控制重點。控制內容一般可以從成本形成過程和成本費用分類兩個角度加以考慮。
按成本形成過程劃分
1、產品投產前的控制
這部分控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成本,加工工藝成本,物資採購成本,生產組織方式,材料定額與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60%取決於這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這項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動實施時真實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會怎樣發生,它基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2、製造過程中的控制
製造過程是成本實際形成的主要階段。絕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這裡發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動力、各種輔料的消耗、工序間物料運輸費用、車間以及其它管理部門的費用支出。投產前控制的種種方案設想、控制措施能否在製造過程中貫徹實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標能否實現和這階段的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它主要屬於始終控制方式。由於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難做到及時,會給事中控制帶來很多困難。
3、流通過程中的控制
控制成本
按成本費用的構成劃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製造業中原材料費用佔了總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達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採購、庫存費用、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動可從採購、庫存管理和消耗三個環節著手。
2、工資費用控制
工資在成本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資又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控制工資與效益同步增長,減少單位產品中工資的比重,對於降低成本有重要意義。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它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製造費用控制
製造費用開支項目很多,主要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雖然它在成本中所佔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費現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
4、企業管理費控制
企業管理費指為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開支項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上述這些都是絕對量的控制,即在產量固定的假設條件下使各種成本開支得到控制。在現實系統中還0要達到控制單位成品成本的目標。
成本控制必須依靠科學、嚴格的管理。
控制成本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要想保持持續的成本優勢,必須依靠科學、嚴格的基礎管理來支撐。
成本控制以預先確定的成本(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標準成本)為依據,對生產和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物資耗費、勞動耗費和其他費用支出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貫穿於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始於產品的設計階段。根據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目標成本管理,由技術設計和經濟管理部門共同負責,保證新產品試製和老產品改型在技術上具有先進性,在市場上具有競爭性,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
成本控制首先確定先進合理的成本控制標準。成本控制標準是對各項費用開支和各種資源消耗所規定的數量界限。它包括原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費用限額等。在成本的形成過程中,應經常把成本發生的實際情況與成本控制標準進行對比,對發現的偏差及時糾正,使費用和消耗在成本控制標準內發生。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類人員在成本控制體系中都負有責任。班組工人在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前提下以定額為依據,對原材料、工具、工時等消耗進行控制,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降低和節約原材料消耗;技術人員探討產品功能與成本間的關係,力求以最低成本達到產品功能標準;生產管理人員協調和組織均衡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資金的佔用;經營管理人員控制材料採購成本和儲備資金佔用以及管理費和銷售費等的支出。
對現代企業而言,嚴明、規範的制度是整合企業資源、實現企業目標最有力的工具。這是我們在企業制度建設當中的深切體會。我們集中力量抓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為解決健全工作標準和完善工作程序兩個核心問題,在公司內部全面推行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將企業總體戰略思路和職能戰略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規範和過程上。二是強化公司的監督、稽查機制,成立專家管理委員會,監督各種制度執行,保障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和持續改進。從而建立成本控制的制度化基礎,以及與成本控制相適應的制度本身的改進機制。
持續的、嚴細的成本控制能力,來源於經驗的積累與利用,必須有先進管理工具與之相適應。為此,我們建立了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為深化基礎管理提供了功能強大的技術平台。辦公自動化、設備管理、生產實時、財務管理、綜合查詢、內部網站等六個子系統已建成投用,運行管理、燃料管理、工程管理和全面預算管理四個子系統即將開發建設。MIS系統的建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思維,公司各項工作流程得到優化,為推進企業低成本戰略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路。
加強和改進成本費用的內部控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使企業改變成本費用內部控制的現狀,擺脫成本費用居高不下的困境呢?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企業間接成本在總的成本費用中的比例不斷加大,企業要取得產品成本優勢,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就不能僅僅局限於製造成本的控制,還應擴展到整個產品壽命周期成本。如設計研發成本、設備運行維護成本,材料採購成本和存貨倉儲成本等等,還有企業為組織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期間費用。另一方面,從範圍上不能只局限於生產領域,而應延伸到研發、採購和銷售領域。
控制成本
企業為了實現目標成本與落實責任制度,就應儘可能地避免無效成本的發生。
第一,企業應強化監督職能,設技術“監督”由工藝、質檢等部門負責,經濟“監督”則由財務、審計等部門來負責,而紀律“監督”則由紀檢、監察等部門來完成,各負其職,分工明確。
第二,加強物資管理,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對各車間物資管理及倉庫保管工作進行檢查、整改,並定期盤點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做到證、賬、物三對口,避免物資流失。同時,監督物資用向,推行限額領料制度,剩餘材料及時退庫,以防丟、毀、損等現象的發生。特殊物資管理要責任到人,避免挪作他用而造成浪費。
第三,資源閑置浪費和產品積壓造成貶值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應為充分利用資源創造條件,合理規劃庫存量。
(1)企業閑置物資以價值量的形式流動,實現資產增值。通過對庫存情況進行全面系統清查,制定物資調劑、結賬和限購措施,對一些不需用物資進行處理,盤活閑置資產。對企業中多餘閑置和利用率低的固定資產,包括廠房、土地、設備,想盡一切辦法加以利用。
(2)企業有權根據生產需要增減人員和固定資產,實行人員和設備合理配置。先規劃出理想的人機比例關係,然後通過分析現有人員的技術層次及現有的技術裝備水平,設計實現現有人機的合理配置,防止人員或機器閑置。
(3)以“零庫存”形式為庫存管理的指導思想,按照以銷定產、以產定購的方法,合理安排庫存量,使之達到最優,避免不必要的倉儲管理成本和可能發生的意外損失。
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對成本形成的各種因素,按照事先擬定的標準嚴格加以監督,發現偏差就及時採取措施加以糾正,從而是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資源的消耗和費用開支限在標準規定的範圍之內。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制訂成本標準
成本標準是成本控制的準繩,成本標準首先包括成本計劃中規定的各項指標。但成本計劃中的一些指標都比較綜合,還不能滿足具體控制的要求,這就必須規定一系列具體的標準。確定這些標準的方法,大致有三種:
(1)計劃指標分解法。即將大指標分解為小指標。分解時,可以按部門、單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產品和各種產品的工藝階段或零部件進行分解,若更細緻一點,還可以按工序進行分解。
(2)預演演算法。就是用制訂預算的辦法來制訂控制標準。有的企業基本上是根據季度的生產銷售計劃來制訂較短期的(如月份)的費用開支預算,並把它作為成本控制的標準。採用這種方法特別要注意從實際出發來制訂預算。
(3)定額法。就是建立起定額和費用開支限額,並將這些定額和限額作為控制標準來進行控制。在企業,凡是能建立定額的地方,都應把定額建立起來,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等等。實行定額控制的辦法有利於成本控制的具體化和經常化。
在採用上述方法確定成本控制標準時,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計算。同時還要正確處理成本指標與其它技術經濟指標的關係(如和質量、生產效率等關係),從完成企業的總體目標出發,經過綜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時。還應搞多種方案的擇優選用。
監督成本的形成
這就是根據控制標準,對成本形成的各個專案,經常地進行檢查、評比和監督。不僅要檢查指標本身的執行情況,而且要檢查和監督影響指標的各項條件,如設備、工藝、工具、工人技術水平、工作環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與生產作業控制等結合起來進行。
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施工員和技術檢查員要監督按圖紙、工藝、工裝要求進行操作,實行首件檢查,防止成批報廢。車間設備員要按工藝規程規定的要求監督設備維修和使用情況,不合要求不能開工生產。供應部門材料員要按規定的品種、規格、材質實行限額發料,監督領料、補料、退料等制度的執行。生產調度人員要控制生產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監督期量標準的執行。車間材料費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車間材料核算員負責,它要經常收集材料,分析對比,追蹤原因,並會同有關部門和人員提出改進措施。
(2)工資費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車間勞資員對生產現場的工時定額、出勤率、工時利用率、勞動組織的調整、獎金、津貼等的監督和控制。此外,生產調度人員要監督車間內部作業計劃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產、合理派工、控制窩工、停工、加班、加點等。車間勞資員(或定額員)對上述有關指標負責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尋找原因。
(3)間接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的專案很多,發生的情況各異。有定額的按定額控制,沒有定額的按各項費用預算進行控制,如採用費用開支手冊、企業內費用券(又叫本票、企業內流通券)等形式來實行控制。各個部門、車間、班組分別由有關人員負責控制和監督,並提出改進意見。
上述各生產費用的日常控制,不僅要有專人負責和監督,而且要使費用發生的執行者實行自我控制。還應當在責任制中加以規定。這樣才能調動全體職
工的積極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眾基礎。
及時糾正偏差
針對成本差異發生的原因,查明責任者,分別情況,分別輕重緩急,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對於重大差異專案的糾正,一般採用下列程序:
相關書籍
(2)討論和決策。課題選定以後,應發動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對重大課題,可能要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然後進行各種方案的對比分析,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3)確定方案實施的方法步驟及負責執行的部門和人員。
(4)貫徹執行確定的方案。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加以監督檢查。方案實現以後,還要檢查方案實現后的經濟效益,衡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全面介入的原則
全面介入原則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員、全過程的控制。全部是對產品生產的全部費用要加以控制,不僅對變動費用要控制,對固定費用也要進行控制。全員控制是要發動領導幹部、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建立成本意識,參預成本的控制,認識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義,才能付諸行動。全過程式控制制,對產品的設計、製造、銷售過程進行控制,並將控制的成果在有關報表上加以反映,藉以發現缺點和問題。
例外管理的原則
成本控制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況。因為實際發生的費用往往與預算有上下,如發生的差異不大,也就不沒有必要一一查明其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項上,並及時進行信息反饋。
經濟效益的原則
提高經濟效益,不單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絕對數,更重要的是實現相對的節約,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以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