鑾披汶·頌堪

曾任泰國總理

鑾披汶·頌堪(泰語: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จอมพลป.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1897年7月14日-1964年6月12日)男,曾任泰國總理

1914年畢業后選擇加入了炮兵。1932年參與披耶·帕鳳、比里·帕儂榮發動立憲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成為了瑪奴巴功的內閣成員。1933年和披耶·帕鳳一起發動6·20政變,成為披耶·帕鳳的嫡系。1938年12月16日正式成為總理。

任期內頒布《僧伽法》,構建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的僧伽體制;出台《鼓勵工業發展條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鑾披汶·頌堪照片
鑾披汶·頌堪照片
1897年7月14日生於泰國暖武里府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被送往曼谷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1914年畢業后選擇加入了炮兵。
1916年開始深造,期間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1924年去法國楓丹白露軍事學院學習的機會,在法三年間,積極地去質疑君主專制,接受了民主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熏陶,成為了一個進步軍人。同時結識了比里·帕儂榮、薩乃·尼育瑟、巴雲·帕蒙門迪等主張革命推翻專制政府的學生。
1927年回國任高射炮兵總監兼參謀軍校講師。
1928年被國王給予爵名:鑾披汶·頌堪(他後來把鑾披汶·頌堪作為自己的名字,在1942年廢除爵位后更名貝·披汶頌堪);同年成為六個人民黨的創始人之中的一個。
1932年參與披耶·帕鳳、比里·帕儂榮發動立憲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先是成為了瑪奴巴功的內閣成員,然後又在1933年和披耶·帕鳳一起發動6·20政變,成為披耶·帕鳳的嫡系。
1933年10月平定保皇黨叛亂的戰爭中顯示出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次年被任命為國防部長,陸軍副總司令。
1935年出任陸軍司令。

正式上台

1937-1938年由於很多王室土地被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高官,引發了一個關於王室財產管理的醜聞震驚了曼谷。政府被迅速擊倒,三個部長失去了國家委員會的職位,披耶·帕鳳則辭去總理職位,退出了公共生活;11月12日暹羅全國舉行立憲革命后第三次大選,35%的選民參與投票,選出91位議員,接著國防部長披汶通過一次壓倒性勝利的國會選舉(111票同意,2票反對)成為了總理。
出任總理
出任總理
1938年12月16日正式成為總理,主持著一個25人的內閣,其中有15位軍人披汶還批評君主,起訴他濫用皇家財產。還把訓政期從10年修改為20年,這所有的行動都在加強他的權威。不久以後,把暹羅改名泰國,致力於用自己的權力來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而非一個國家。

親日領袖

遊行
遊行
1941年12月1日東京方面打電報給日本駐泰國大使坪上貞二,指示他同泰國政府開始進行關於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或者至少允許日本軍隊和平地通過泰國的領土。儘管披汶去東部邊境巡視軍事設施、不在首都,但談判還是很快開始了。泰國政府拒絕了日本大使所提出的要求。12月11日上午,披汶·頌堪與日本大使簽署了臨時的攻守同盟協定,並於當年12月21日在曼谷王宮佛寺內的玉佛面前簽署了正式的《日泰同盟條約》,日泰結盟。
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5月征服了緬甸景棟。日本把馬來亞北方的四個馬來邦(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和丁加奴)轉交給泰國,披汶的聲望達到了鼎盛,隨著軸心國在1943年的敗退,泰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動搖了,一些親日分子,被排擠出了政府。

退潮放逐

戰爭給泰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問題。國內衝突不斷,且企業之間經常出現惡性競爭現象。泰國國內衝突變得越來越極端。
1942年12月泰國民眾與警察發生對峙,後來雙方爆發槍戰,此事件被和平解決,但是這意味著泰國的事態已非常嚴重。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逐漸失去了主動權,泰政府的立場也開始動搖。披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1942年他對參謀部長指出:“哪一方在戰爭中潰敗,哪一方就就是我們的敵人。”當戰局不利於日本,他也開始疏遠日本。
1943年11月披汶沒有親自參與大東亞會議,即使東條英機在同年7月3日專程訪問曼谷。但是,披汶的聲譽在國內的下降速度完全超乎了他本人的想象。隨著盟軍逐漸加大轟炸曼谷的力度,泰國民眾對披汶政府的信心在不斷減少,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外交政策。披汶離開曼谷,軍隊士氣一落千丈。政府宣布,將曼谷民眾遷移到北方瘧疾橫行的碧差汶,這個做法更導致了民眾的困惑與不解。不滿的不僅是民眾,許多泰國王室成員和民黨文官派也越來越厭倦披汶的統治,更多的精英開始支持反對派,如比里·帕儂榮。
隨著1944年7月18日東條英機下台;7月24日披汶向議會提案遷都計劃(一個把首都暫時遷往碧差汶,並在那裡起義的計劃)和佛都計劃(在北標附近建造出世界佛教中心),這兩個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被議會否決。心灰意冷的披汶提出辭職,於是議會發起了一次新總理投票,當投票結束,宣告泰國歷史上六年時間的一個突然的結束。披汶得22票,寬·阿派旺得69票,寬勝選。
1944年8月1日正式辭職;8月5日主動辭去了陸軍司令職位,辭職后逃向了華富里府。
在過了一年多悠閑愜意的田園生活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被社尼·巴莫逮捕,被列為甲級戰犯。

再次上台

1946年4月份最高法院停止了對披汶的起訴,因為大眾認為自由泰政府出賣了國家,公共輿論有利於披汶。他被認為是面對日本巨大的壓力,盡其最大的努力保護泰國的利益。不久披汶出獄,雖然他被無罪釋放,但牢獄之災讓披汶意識到“金盆洗手”從而規避政治風暴的想法不切實際。他發誓要回歸政壇,洗清二戰的惡名。
1947年11月8日屏·春哈旺、帕敖·斯雅儂和沙立·他那叻發動了政變,他們不再自稱為人民黨而是簡單地稱自己政變團。披汶也被鼓動參與政變,僅僅在政變成功后擔任了國防部長。
1948年1月29日大選中,寬以微弱優勢勝利了,而比里則結果慘淡,與此同時,泰國經濟恢復了增長勢頭。1948年春,政變團眼看民主黨和寬準備起草一份新的憲法,這個新憲法將進一步削弱軍人的勢力。最後政變團再一次使用武力,驅逐了寬。4月6日披汶成為總理。

挑戰跌出

在披汶第二次上台時,冷戰與鐵幕己經拉開,這促成了美國和英國樂意在4月認可披汶政府。他像第一次上台那樣發起了一次新的反華運動、把國號改成泰國、重新開始了國家建設並開始限制華人的經濟主導地位,華人工會、學校、報紙和社區也是如此。與此同時,政變團屏-帕敖派系也開始打擊自己的文官對手,那些彼認為是反政府並且與比里立場一致的人受到了騷擾和逮捕。但工會被開放並允許向資本家提議增加工資。
1948年南部出現了伊斯蘭大量叛亂,政府用大規模武力鎮壓了下去,披汶還通過解散地方議會重新選舉的方法控制了地方政權。
在統治之初,披汶就遭受到了兩個對其權力的挑戰。第一次是1948年10月1日一些陸軍軍官不滿政變團將屏少將提升至陸軍司令、伽頌堪少將升為副司令,所以以奈特·克摩堯森少將為首的少壯派陰謀利用沙立與第三個妻子的婚禮發動政變,可他們的計劃泄露了,60人被捕。此次鎮壓成功使沙立和帕敖更加靠披汶,並向披汶爭寵,這正中披汶下懷。
1949年2月26日當海軍企圖將比里推上台時,更嚴重的暴力發生了,戰鬥在曼谷激烈地進行了三天,由於海軍後援隊未按時進京,政變功敗垂成,被沙立平定。訴諸於暴力,比里失去了很多。同時,政變團中的警察總監帕敖決心採取了更嚴厲的方法來對付不同政見者和競爭對手。但對於披汶而言,自己過去部下和知己的背叛使其漸漸不再信任大多數人,即使是美國和政變團也一樣。所以披汶小心謹慎地把中立主義文官調到自己身邊工作、並無視美國反共的要求,繼續包庇印支那流亡泰國的革命黨人,直到美國開始給予經濟援助、軍事援助為止。
憲政民主的表面形式仍然存在,民主黨繼續主導上下兩院,而且它在1949年3月起草並頒布了一個新憲法,這個憲法規定上議院議會由國王任命,還給予了上議院拖延立法的權力。而且國王有權力直接頒布法律,之後再與國會討論,堪稱實君憲政。而披汶通過一個親政府的黨進行䃼選,並讓其贏得了所有新席位。後來披汶把席位擴張到121席中的75席,這樣披汶獲得了下議院多數席位。
1951年6月29日海軍利用披汶在“曼哈頓”號挖泥船上舉行慶祝活動發動了一場政變,扣留了披汶,他們把披汶匆匆帶走,並且囚禁在旗艦“室利·阿育陀耶”號上,海軍企圖利用披汶作為人質逼迫軍人下台。幾個小時后,誘勸政變小組放棄權力的談判開始了,但在不久后就破裂了。海軍本以為羈押披汶可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但第二天,政變團不顧披汶的生命安全,對海軍發動了一次毀滅性進攻,陸軍、空軍與警察同海軍戰鬥在曼谷,空軍摧毀了“室利·阿育陀耶”號,還通過空軍第8號公告要求披汶“勇於犧牲自己,以換取對那些妄圖蒙蔽民眾的叛亂者的成功鎮壓”。在它下沉時,披汶才得以泅水而去,他到達友軍那邊,通過廣播呼籲停火,不久政變結束了。政變造成了一次嚴重的流血性慘案(3000多人受傷,1200多人死亡),由於政變海軍被削減到了原來的四分之一,隨後在沙立、帕敖、屏和空軍上將榮納法卡特的堅持下,政變團否定了披汶對海軍的安撫政策,開始對海軍進行徹底的政治清洗,大量的人被指控反政府遭逮捕,包括50位來自國立法政大學的學生。在這次政變是一個轉折點,沙立·他那叻成為副國防部長,帕敖·斯雅儂成為了警察總長。披汶不安地主持這三頭政治,最後漸漸地失去了與其競爭的能力。後來披汶重組海軍,使海軍成了支持披汶的中堅力量。

下台與晚年

1957年2月瑪蘭卡西自由黨在大選上為了勝選通過欺詐、選舉舞弊、脅迫和篡改選票等手段,披汶也默許了這一切。但由於在此前他的大張旗鼓,社會對這件事情關注度高,參選熱情也高,再則,披汶、帕敖、沙立三駕馬車之間早以貌合神離,因此賄選曝光率極高。最終披汶僅取得了162個席位中的85個,議會的多元化造成了政治磋商決策和協調執行能力降低,政府更加動亂。
鑾披汶·頌堪雕像
鑾披汶·頌堪雕像
公眾對這“骯髒的選舉”的強烈反對迫使披汶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錯誤地任命沙立·他那叻維持公共秩序,當披汶政府在1957年8月和9月的一系列震蕩中亂了陣腳的時候,事到了危急關頭,披汶打算邀請社會主義者加入政府取代右翼軍人的地位並且考慮是否與紅色中國建交,這促使美泰關係迅速破裂。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統治集團迅速分裂,沙立成立極右翼聯盟黨,批評披汶政府的失敗,由此沙立·他那叻迅速贏得了聲譽。但披汶怎麼也沒想到1957年9月17日凌晨4點沙立元帥會得到美國的支持,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推翻了他的政權,披汶逃亡國外。
沙立本希望可以邀請披汶出任空頭總理,可沙立沒有想到,披汶的骨氣與乃朴·沙拉信一樣硬,他不願做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披汶先後輾轉柬埔寨和美國去了日本,在日本的那幾年裡,他多次想著回泰國,可都被可能發生的政治暴動和動亂給打消了。披汶在六十年代初出家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Bodh Gaya),後來還俗。

政治舉措


政治方面

領袖權威
在1939年和之後,披汶建立了對領導的崇拜,他展現出一種宣傳的才華,他明白大眾媒體的力量,披汶保持著新聞審查,他是第一位廣泛使用政府壟斷電台廣播來贏得民眾支持的公眾人物。披汶的口號登在報紙和廣告牌上,並且在廣播中反覆播放。不管內容是什麼,他都不會被忽視和避開,披汶還通過泰國國家廣播電台中“乃曼”“乃空”這樣的談話節目在廣播節目向民眾反映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和政治思想。
《僧人條例》
隨著暹羅政體的變更,僧伽管理制度理論上也應該發生改變,為了照顧一部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僧侶對民主和平等的要求,披汶執政后,於1941年頒布《僧伽法》,構建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的僧伽體制,將僧伽事務的管理權放到宗教委員會,從而避免了僧王對領導權力的壟斷,使之更契合民黨的憲政體制。這個法令也是披汶民主思想的體現,但好景不長,分權式的僧伽體系加劇了大宗派與法宗派之間的利益矛盾。

文化方面

文明開化運動
反對外國和排外的立場是一樣的,但政府的西化運動卻與立場是矛盾的。披汶作為留學歸國的現代化倡導者,對國家形象非常重視,在1939-1942年頒布了12個文化命令,目標是激發泰民族精神與道義信條,而且把進步趨向和‘新鮮感’灌輸給泰人。披汶鼓勵人們愛國、排外、熱愛佛教勝於自己的生命、知道國歌與國旗、見到國旗要敬禮、了解時事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衣食起居,並且使用民族語言。在穿著方面披汶要求男人穿西裝與上衣,而女人穿上裙子和襯衫。新年的日期採納西方的1月1日而非傳統的4月1日、把國慶日定為每年的6月24日。披汶在生活習慣上強調衛生與健康,要求民眾用刀叉而不是用手直接進食;如果要用,也必須認真清洗手指,要求民眾科學地飲食,增加對維生素和蛋白質的攝入。在社會風氣上,披汶要求人們不再隨地吐痰,要講禮貌、尊重和維護女性的地位,成年男子得為家庭負責。
1942年廢除了爵位,因為他認為爵位會滋生特權。倡導使用平等的禮貌用語“我、你、是、否、謝謝、對不起”以取代過去有等級特徵的同類用語,這是難能可貴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深入民心。還強調公共意識的重要性,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做有損他人的事、也不許肆意吵鬧和任意塗鴉。重視女性地位問題,堅決地反對一夫多妻制、並專門立法來保障女性的權益不會受侵犯。在文學方面,披汶也規定了“道德規範”即:不允許開放的、過激的男女感情小說發布,也不許反泰人民族國家建設的文章出現,但這遭到了高·索朗卡娘、蒙拉查翁、克立·巴莫、西巫拉帕等作家的抗議。

外交方面

泰法戰爭
泰法戰爭
泰法戰爭
1940-1941年泰國“育瓦沖軍事運動”結出了果實,泰國與法國在支那的戰爭在許多方面令人滿意。
1940年11月泰國人入侵了有爭議的寮國、柬埔寨領土;12月2日日本進行了最後一次調停,稱如果泰國的領土要求僅限於湄公河西岸的寮國,那麼日本就支持泰國,但維希法國仍不願割讓任何領土。英國也進行了類似的調停,同樣毫無結果。
1941年1月9日泰國軍隊在飛機和炮兵的掩護下進入柬埔寨,很快佔領了詩梳風省。而泰國的海軍是失敗的,1月17日清晨,以輕巡洋艦“拉莫特·畢蓋”號為首的法國海軍分遣隊在泰國第三大島——強島(KohChang)附近對錨泊中的泰國軍艦發動了突然襲擊。法國艦隊以近乎於零的代價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摧毀了泰國海軍的主力。強島海戰6天之後,日本強迫法屬印度支那當局接受日本的“調停”,並派60多艘軍艦駛入暹羅灣,向法國示威。5月9日泰國總理府顧問旺范蒂亞卡拉親王與維希法國駐日大使和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在停泊於西貢的日本巡洋艦“名取”號上籤署停戰協定,法國將湄公河以西的全部寮國領土、以及北緯14度以北、洞里薩湖以西的柬埔寨領土割給泰國。法國與日本、日本和泰國也在同一天分別達成政治諒解協議,泰國保證和日本保持友好關係、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合作,不同其他任何國家簽訂針對日本的經濟或軍事協定。但披汶是善變,他在後來開始尋求西方人的保護。
披汶政府政策中的一個特彆強有力的衝擊點是他們所實施的經濟民族主義。這個問題源於仍然令人沮喪的鄉村經濟發展以及華裔壟斷商業帶來的思考。華人不僅壟斷了經濟,還不斷匯出大量金錢至中國,給泰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第二是暹羅不斷增長的華人民族主義,尤其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后,暹羅的華人組織了反日遊行,破壞了泰國的中立和與外界的關係,因為在這時,日本己經成為泰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在這種情況下反華人活動爆發了,再加上鑾·威集在公共演講中拿希特勒對付猶太人的方法暗示如何對付華人,這預示著泰-華關係正在惡化。政府控制了食鹽、煙草、石油和大米生意,並且與華人競爭,許多職業禁止華人擔任。一個新的法令條款大幅度增加了商業階級的稅收,而且所有外國人都被要求付一個外僑登記費。因為披汶認為:國家應該干預經濟,以便改變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與工人的命運。披汶政府在文化上的強行規劃政策包括取消少數民族語言報紙(華文報刊在披汶·頌堪政府二戰前執政期間,從10家減少到了1家)並且規定華人教師任教師職位必須學滿四年泰語才有資格任教,還規定泰語考試不通過還必須延長學習時間。沒有人被政府蒙在鼓裡,因為政府認為反華人是建設“泰人的泰國”最重要的前提。披汶還在吸收境內各個少數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外來語,把原泰文中的5個母音與13個輔音簡化掉了,只保留了29個母音和31個輔音,大力推廣泰語現代化。

社會方面

改善民生
披汶在1939年新年講話中指出:“現政府及我本人所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為國民提供就業機會以及比其他國家更高的生活水平”。
1940年組建社會福利局,隸屬於總理辦公室,主要負責國民的衛生、體育、住房、營養等福利事宜。
揮手
揮手
1941年出台《失業者救助法》和《乞丐收容法》,前者規定由政府為身體狀況良好的失業者提供工作崗位,後者規定由政府負責收容無家可歸的孤寡殘障者,並嚴禁身心健康者乞討。
1942年出台《土地分配法》,規定將新開墾的土地分配給失業者耕種。此外,披汶鼓勵各種自我雇傭活動,就像西方的兒童通過送報紙來賺零花錢一樣。可惜由於戰爭的破壞,披汶的許多浩大的民生工程變成了紙上談兵。

經濟方面

泰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保持在每年4.7%的增長率,局勢很穩定,而且泰銖也很穩定,圍繞在20泰銖兌換1美元上。1951-1957年間,泰國是1.49億美元經濟援助和2.22億美元軍事援助的受益者(條件為披汶政府在國際上持反共立場)。經濟援助還包括擴展曼谷港口的工作以及改進高速公路和鐵路交通。披汶政府還積極投資耗資巨大的動力工業、交通運輸業、水利灌溉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比她投資改造了曼谷、武吞里兩大電站使泰國供電能力從1946年的3000萬度增至1.8億度。該國知名經濟學家把這一時代稱之為官僚資本主義時期。但披汶錯誤地在1952-1956年對華禁運非戰略物資、壟斷大米貿易給泰國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1954年10月披汶出台《鼓勵工業發展條例》,成立了一百多家國有企業,為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大批基礎設施的興建、運輸成本的降低促進了稻米出口的繁榮也改善了泰國工人與農民的生活條件。

民主試驗時期

國際訪問
鑾披汶·頌堪參加活動
鑾披汶·頌堪參加活動
1955年4月至6月訪問歐美回國后帶著一種對民主的熱情回到泰國,他的公開資態,幾乎與美國新選出的主張改革的執政者沒有區別。大部分觀察家把這種轉變解釋為企圖爭取人民支持,以恢復他在1951年政變集團中掌握的權力。
政體自由化
雖然披汶對泰國民主前景頗為悲觀,認為“民主意識可能需要至少30年時間才能在泰國紮根”。但披汶還是激流勇進,開始了他能做的一切改革,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將兩極格局轉形為多元並立格局,甚至不惜政治集團分裂。披汶放開言論、烘托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模仿英國的“海德公園”自由論壇,在曼谷等地建立了一些自由辯論中心、允許大規模政治集會,例如王家田被泰國持不同政見者發表演講、抨擊時弊的地點。政府還廢除新聞審查,社會出現言論全面自由的局面,媒體可以批評政府內政外交,披汶也借媒體曝光政敵醜聞(而他自己則因為本來的廉潔而無可挑剔)披汶此舉,一方面藉此提高國民“自由民主”精神,另一方面借社會輿論遏制沙立“陸軍集團”、帕敖“警察帝國”肆無忌憚的利益攫取和權力擴張,並防範“兩極”訴諸政治暴力的可能。開放黨禁,為選民設置更低的投票門檻,帶頭組織政黨參加1957年2月大選。
1955年9月推動國會通過泰國歷史上首個《政黨法》,允許政黨註冊,一些左翼政黨也可以活動。披汶建立以他為核心的瑪蘭卡西自由黨。將合格選民的最低年齡降至20歲,並取消文化水平限制。模仿歐洲國家和美國建立市政廳,並宣布:“公民有權利向政府發表自己的意見。”
1956年國會又通過《選舉法》,旨在加強國會權威。
內務與民生建設
披汶大力推動政府的廉政建設和反腐力度,極力將政治非商業化,削弱沙立與帕敖的政治實力。披汶政府對該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重大改革,包括取消多重匯率制度,引進固定及統一的匯率制度,政府同時把貿易中立化。披汶還大力發展國家基礎設施,把與基礎設施無關的國有企業私有化。
1955-1957年間,美國增加了經濟援助,以此改良農業灌溉技術,新建了高速公路與學校。
1956年推動了泰國史上第一個《工人法》,限制工人工作時間在每周48小時以內、定下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工資低限,還在1957年1月1日關閉1090家領有執證的鴉片館。
傳媒
1950年8月21日向議會提䅁無線電傳真研究,項目研究在1951年開始。在1955年6月24日國慶日,披汶開辦慶祝政府主導的電視九台成立的儀式,宣布泰國電視辦公室成立。後來電視廣播被披汶運用於加大國家建設與愛國主義宣傳力度中去。
外交中立化
1955年後披汶的政策受到了“萬隆會議”的啟發,出現了溫和民主的氣氛,這種現象破壞了與泰國鄰近國家左翼與右翼的制衡,比如寮國皇家政府在此時因為泰國的立場動搖了反共的決心。
1955年12月對緬甸進行了訪問,使泰緬兩國變得親密;同月派出秘密訪華團訪華開始了中泰交往的第一步。
1956年初緬甸的吳努也到曼谷進行了回訪。中立主義還促使披汶撤回了對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支持。8月19日泰國政府的最高顧問乃訕在其披汶的支持下,通過絕密的渠道,將自己的兒女送到共和國,開始了大陸與泰國的外交融洽。雖然泰國仍然沒有與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商業貿易開始正常往來,兩個政府關係開始初見曙光。1956年夏天披汶政府開始了與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交往,並且擁護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之國有。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妻子拉雅迪(1903-1984),是泰國婦女委員會創始人。
萬年照片
萬年照片
普拉頌·披汶頌堪海軍少將是披汶的兒子,在1951年後接管重組后的王牌海軍陸戰隊。
尼特·披汶頌堪是披汶的小兒子(1941-2014),在2006年出任泰國駐美大使,2014年死於淋巴癌。

健康狀況

1964年6月12日晚上8點半,在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私人別墅中因為心臟病(還有一種猜測是中毒身亡)去世。

人物評價


中國人常言“開棺定論”那些大人物也更成了人們茶飯之餘的評論對象,披汶也不例外。社會各界對他褒貶不一,不乏泰國人說他是一個民族英雄,或者是一個鍥而不捨、乾綱獨斷的人格化帝王。華人激進地說他是華人中的敗類,美國人的走狗。歐美人則客觀地說他是一名獨裁者。要以怎麼樣的視角來描述他實際是個很費思量的事情。
比里·帕儂榮:披汶相貌英俊,極富個人魅力,說話也極具說服力,在留法學生中,給每一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披汶當道掌權十五年,是飽受爭議的,一方面他熱衷於權力,對其權力潛在的挑戰者反覆無常而且更多的是姑息養奸和盲目仁慈,而且在第二個任期中虛弱到不能對炮、沙立的權力擴張與腐敗泛濫作出任何動作。另一方面他在二戰中維護了泰國的獨立,暫時挽回了泰國人的民族榮耀感,這使多數泰國老兵懷念那一個時代。披汶曾在政策上咄咄逼人,他用自己的獨特人格魅力塑造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但是很遺憾,在第二個任期中,披汶在隨時可能失去權力的鬥爭中變了,他不再是四十年代那個鋒芒畢露的、注重國家建設發展的領袖,而變成了一個世故圓滑、枉費心機於內鬥中的政客。
戴維·K·懷特亞:披汶是泰國歷史上少數能夠留下自己印記的人之一。他一次上台從1938年底至1944年中期,這個時期完全是由他的權力與人格塑造而成的,就如一代人以前的專制君主所做的那樣。他的權勢上升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進行,而且他的政策與泰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他宣傳的泛泰主義、普世價值觀以及他推廣的泰式炒河粉)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大眾民族主義時代,不僅僅是精英民族主義,這種社會和政治現象比在君主制度下的心理更接近平等主義。在就要到來的幾十年裡,當泰國人談起第一個披汶時代並且使用代詞“我們”的時候,他們是在表示一種對他們國家生活的公共參與程度,完全不同於幾十年前他們的經歷。
披汶元帥對民主貢獻很大。但是,元帥又對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他們的基本人權受到的踐踏比專制時代更甚。民眾被迫接受新的文化;被強迫穿衣戴帽;女士被要求穿上裙子,我們的祖父或祖母們被強迫放棄嚼檳榔以及其他的傳統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