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是位於新鄭市北18公里的龍王鄉古城師村的東北角。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整個城牆黃土板式夯築,層次分明,夯窩清晰,繩紋、陶片舉目可見。共築有馬面4個。城牆下層疊壓有周代夯土,內含夾砂繩紋陶片。城內有大量西周文化遺存。

苑陵故城對研究中原地區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築以及當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有著較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1987年,鄭州市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東周時期),並在南門外豎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一通。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基本情況

據文獻記載,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新朝王莽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東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河南屬魏,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泰始二年(226),設滎陽郡,新鄭併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隋開皇十六年(596),恢復新鄭縣,隋煬帝大業初年,廢苑陵縣,併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據此,歷史學家認為此城為秦漢時期的苑陵故城。
近幾年,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該城內發現有大量西周文化遺存。經考古與文獻結合,確認該城極有可能為西周時期的鄶國都城。《括地誌》記載:“故鄶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三十二里。”鄭樵《通志》記載:“今新鄭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古鄶城是也。”
此外,據《元和姓纂》、《尚友錄》記述,商代第23位國王武丁盤庚的侄子,公元前1250年—1191年在位)曾封其子文於苑(即苑陵)為侯爵,世稱苑侯。後代以爵名為氏,即苑姓。

城垣

苑陵故城的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城垣東西長2300米、南北寬1700米、周長9里13步。整個城牆夯築而成,城牆高9~16米,牆基寬13~32米,黃土板式夯築,層次分明,夯窩清晰,繩紋、陶片舉目可見。城牆下層疊壓有周代夯土,內含夾砂繩紋陶片。在北牆的東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東牆南北兩端築有馬面4個。
位於新鄭市龍王鄉古城師村苑陵故城殘存遺址
位於新鄭市龍王鄉古城師村苑陵故城殘存遺址
苑陵故城的東牆、北牆保存較好,西牆、南牆保存較差。其中,城牆西南角小部分被古城師村的村民建房所毀,古城師村小學的后牆東邊還保存有一段古城牆。
此外,苑陵故城西南角還有一段西北東南走向的城牆,有關學者考察后認為是後來修築的,至少在明代以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此段城牆保存完好,后因當地村民取土被毀。

城門

據當地村民介紹,苑陵故城城垣東、南、西、北4個缺口為城門,解放前還有石質城門。2001年埋設西氣東輸管道時,在城牆東北角曾挖出兩扇苑陵故城的石門。

城池

據當地村民介紹,苑陵故城內的西南高地為宮殿、住宅區;西北高地為“監旮旯”,是古代的監獄所在地;城東北部為後花園;城東南角為魁星樓;城外東南50米處為烽火台;城南門外為五里鬧市;城外31個高丘為貴族墓。
城內外相繼有銅器、鐵器、陶器、金器、米子統紋空心磚等文物出土。

護城河

據史書記載,苑陵故城的四周有護城河。現殘存的西城牆外50米有一條小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小溪孱孱,村民說它是苑陵故城的西護城河。該河南北走向,原來從古城師村中間穿過,後來改道從古城師村東北角往東拐,沿那段西北東南走向的城牆到村東頭后往西南方向,在村南頭歸入原來南北走向的主河道。村內還有老河道的痕迹,村民也還有河東、河西的說法。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該城的南門處進行考古研究,在南門南20米處發現了南護城河,河面寬約10米,河底寬約5米。

故城與制城


苑陵故城殘存遺址
苑陵故城殘存遺址
據文獻記載,苑陵故城東至崗河,西臨鴻雁河,北靠高崗。原由苑陵、制城組成,苑陵居西,制城居東,中 間南北城牆為兩城共用,后制城之東、南、北3牆被毀。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記載:制城“在苑陵城東。《左傳》成十六年,晉以諸侯之師伐鄭,諸侯之師次鄭西,遷於制田,即此。杜預曰:苑陵縣東有制澤。又焦城,在苑陵東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載:“今縣東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連,其西苑陵,東則制城也。與《左傳注》、《漢書》、《水經注》之說相符。”東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佔壓,中部偏東有新椿公路南北穿過,東部被古城寨村民曬場佔壓。現東城東、南、北三牆無存,部分地段存有牆基。在東牆與南牆相交的拐角處,地上現存少量的夯土牆體,高約1.5米,寬3米。

關於苑陵縣


秦始皇置。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縣,屬潁川郡,治所在今新鄭市龍王鄉。秦屬潁川郡。西漢屬河南郡。東漢改作菀陵縣。晉泰始二年(266),新鄭縣併入,屬滎陽郡。東魏屬廣武郡。隋初屬鄭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其西境復置新鄭縣,大業年間(605~618)併入新鄭縣。後到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治所移至山氏城(今河南省尉氏縣南),貞觀元年(627)又廢。

關於古鄶國


鄶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鄶,又寫作會、檜等,它的基本地域在嵩山以東、滎陽市以南的雙河中上游。大約在夏代的時候就正式立國。
商封祝融之孫會人後裔為國,以會人之名命國名,故名鄶。《毛詩譜》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虛,歷唐至周,重黎之後鷌姓處其地,是為鄶國。”
周武王滅商紂后,繼續將祝融的後代封到鄶,后建立了鄶國,於是成了東方為數不多的大國。但在西周末年,鄶君變得十分貪財好利,驕橫腐敗,成了一個只知吃喝打扮、盤剝民眾,無所作為的昏君。
到春秋時期的周平王二年(魯孝公二十六年,鄭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鄶國被鄭武公所滅。

文獻記載


關於苑陵故城的記載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記載:舞陽侯樊噲“攻宛陵,先登,斬首八級,捕虜四十四人,賜爵封號賢成君。”
西漢初年張家山漢簡《秩律》有“苑陵”縣,其上屬郡為河南郡。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正義》引《括地誌》云:“宛陵故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三十八里,本鄭舊縣也。”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東漢班固編撰)記載:苑陵,莽曰左亭。
《續述征記》(晉代郭緣生著):“成皋東南一百三十里,有苑陵城,鄭國之所都。”其城今見在鄭州新鄭縣。唐武德四年,安撫使任環移苑陵於尉氏縣界古山氏城置苑陵縣,屬洧州。貞觀元年廢。
《讀史方輿·卷四十七·河南二》(清代史家顧祖禹著):“苑陵城在縣東北三十八里。秦邑。漢初,樊噲攻苑陵,先登。後置苑陵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後魏屬陳留郡。東魏天平初,屬廣武郡。四年,魏大都督宇文貴進據潁川,敗東魏兵,東魏將任祥退保苑陵。隋大業初,省苑陵入新鄭。唐初復置,屬洧州。貞觀初,廢。”
《大清一統志●卷187》記載:“苑陵故城在今(開封府)新鄭縣東北,秦置縣。”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載:“今縣東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連,其西苑陵,東則制城也。與《左傳注》、《漢書》、《水經注》之說相符。”
關於鄶國城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括地誌》:“故鄶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三十二里。’《毛詩譜》云:‘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後處其地,是為鄶國,為鄭武公所滅也。”
《通志》(南宋鄭樵著):“今新鄭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古鄶城是也。”

苑氏淵源


苑姓來源於商朝帝王武丁時期,距今有三千一百多年的歷史(約公元前1168年)。武丁帝王在位統治共五十九年(公元前1271年至公元前1213年)。由於發憤圖強、勤修政事,擴充軍力、開疆拓土,使商朝呈現一派興旺景象。武丁在世時,封庶子文為苑侯(今河南新鄭縣一帶)。苑侯之後以爵號為氏,稱“苑”姓。因此,其子孫後人就以“苑”為姓。
中華苑氏宗親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中華苑氏宗親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2010年5月15-16日,來自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的56名苑氏宗親代表聚集在位於河南省新鄭市的鄭州大 學西亞斯學院,召開中華苑氏宗親會第一次籌備會議,瞻仰苑陵故城遺址,選舉產生了名譽會長、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
2011年3月20日8點18分,在苑姓發源地新鄭市苑陵故城,來自河南省內的50名苑氏子孫齊聚始祖聖地,祭拜祖先子文。祭拜儀式莊嚴、隆重。在6米長3米高的背景展架上,寫著“河南苑氏宗親祭祖儀式”10個大字,供桌上立著“苑氏始祖子文之靈位”。前面60米長的紅地毯上,50名苑氏子孫分成兩排,肅穆站立。“嗵嗵嗵”三聲炮響敲開了各位宗親緬懷祖先的心門,頓時一萬響鞭炮響徹故城。接著擊鼓三通,鳴金三匝,大樂三吹,大銅三發,細樂三奏,金鼓齊鳴。伴隨著響亮的嗩吶,儀式正式開始。首先由苑氏第九十五世孫苑仁玉作為主祭,苑士鋒、苑峰作為陪祭,行三步九叩禮敬上高香,然後復三步九叩禮敬獻美酒,接著又三步九叩禮敬獻花藍,再又集體行鞠躬禮,最後苑仁玉恭讀祭文,復行三鞠躬后,鳴炮奏樂。整個儀式概約18分鐘。9點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苑姓委員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新鄭市華清園賓館南樓會議室正式開始。

周邊村莊


截止2014年,苑陵故城周邊有古城師村、城李村、古城寨村、田王村等4個村莊。

古城師村

古城師村位於苑陵故城西南角,東臨龍王村,西與薛店鎮的牛村、棗崗村相連,南與郭村韓村為鄰,北與田王村相接。據老年人講:大約在400多年以前,古城師村的師姓始祖師盤從河南省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遷居到河南省新鄭市龍王鄉苑陵故城西南角的蔡庄和王莊之間居住,稱為師庄。自此以後,師姓人口迅速繁衍,與蔡庄和王莊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村莊。由於師姓人口居多,而且這個村位於苑陵故城旁邊,周圍群眾便稱這個村莊為古城師。古城師村師姓人口佔90%以上,王姓和蔡姓都不足20家。
古城師村也是一個行政村,轄古城師、城李兩個自然村,518戶,2280口人,耕地3000餘畝。

古城寨村

古城寨村位於苑陵故城東門口路北,是隸屬於蒲庄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總人口326人,耕地面積342畝,村民有耿姓、高姓。以前,全部在苑陵故城內居住,解放后的新建房屋均在苑陵故城以外。

城李村

城李村位於苑陵故城南門南500米,東臨龍王村,西與郭村韓村相連,南與鐵李村為鄰。村民全部姓李,因位於苑陵故城南而得名。是隸屬於古城師村的一個自然村,設4個村民組,總人口639人,耕地面積768畝。

田王村

田王村隸屬於河南省新鄭市龍王鄉,北連炮李村,東臨崗王村、南接古城師村,西與薛店鎮棗崗村接壤,總人口3200人,耕地面積4800畝,林地面積1200畝。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從境內通過。現有完全小學11所,教師9人,在校學生125人。

概況


尉氏縣的苑陵故城又叫小苑陵故城,位於尉氏縣崗李鄉霍庄、宋庄、占庄、鍾家和榆林趙村之間,城南北長1280米,東西寬660米,佔地面積為844800平方米,城垣規模較大,保存較好,夯土層清晰,對研究中原地區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築以及當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有著較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記載:苑陵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古山氏城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山氏,即此。唐武德四年任瑰於新鄭縣界內,移苑陵縣治山氏城,屬洧州。
201年8月4日下午,國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複核專家組蒞臨開封,實地複核了開封市擬申報第七批“國保”的尉氏苑陵故城。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焦南峰,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偉民組成古遺址組對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苑陵故城進行了實地複核,專家組對苑陵故城的保存現狀較為滿意,高度評價了苑陵故城的歷史、科學價值,並對苑陵故城的下一步保護及試掘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有關傳說


在古城村、城李村、古城寨等故城周邊,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如一位娘娘在強敵入侵併攻佔城池后,於小廟地投井殉國,後人念其忠烈,將該井易名“娘娘井”,今遺址猶存;其二,春秋時期,封地遍布,百里為王,田王、田虎、田豹三兄弟為其中3支,田王占永安寨(即苑陵城),田虎占霍家寨(今中牟一帶),田豹占老崗寨(今尉氏縣崗李鄉一帶),各寨建烽火台一座,平時以狼煙為號傳遞重要情報,其間鬧出不少笑話……

虛心棗傳說


河南新鄭古棗樹
河南新鄭古棗樹
河南省新鄭市龍王鄉的漢代苑陵故城,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田王城。
田王有個公主,長得如花似玉,好似巧仙女下凡,田王視為掌上明珠。她總是穿著一身紅衣裳,取名紅衣公主。
紅衣公主16歲那年,有一天,陽光燦爛,秋高氣爽,小鳥鳴叫,彩蝶成雙成對自由飛翔。紅衣公主帶領丫環玉珠出外遊玩。她們來到一個莊園,只見那裡沙崗、河灘、溝邊和房前屋后、道旁田埂長滿了棗樹,那翠枝綠葉間滿掛著一串串紅棗,紅光閃爍,鮮靈奪目。
紅衣公主正迷戀這田園秋色,忽然看見一位男青年在棗園高台地蹲著,不知做什麼。她好奇地嘴饞過去,站在男青年身後,往前伸頭一看,哦,原來是面對著棗園畫畫呢。畫中藍天白雲,陽光照耀,綠葉叢中,紅棗誘人。她情不自禁地贊出口來:“畫得真好!”公主銅玲般的聲音驚動了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兒的男青年。男青年回頭一看,見身後站著一位妙齡女子,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眼,見那女子穿著一身紅衣,臉龐布滿羞雲,好似仙女下凡。紅衣公主見這位青年眉清目秀,溫文爾雅,畫藝過人,頓生愛慕之心,卻無法表達。這時,那位男青年躬身施禮道:“王敬多有得罪,剛才只顧作畫,沒注意小姐到來,請多加原諒!”紅衣公主還禮道:“恕我冒失,打擾公子了!你畫得太好了!”王敬連忙說:“哪裡,哪裡,承蒙小姐誇獎。我被棗園風光所陶醉,一心想讓這美景入畫。”二人一見鍾情,越說越投緣,甜言蜜語表達不盡愛慕之情。公主伸手去摘樹的紅棗,王敬揮筆把那婀娜多姿的紅衣公主畫了下來,並題上:“天仙下凡到棗園”,把畫遞給公主說道:“畫得不好,請多指教。”公主看了,心愛不已,就說:“我用紅手帕換你這幅畫如何?”王敬點頭同意。公主把摘下的紅棗送進嘴裡咀嚼著說:“好味道,香甜可口!若是無核兒就更好了。”王敬接道:“若是我能變個無核兒棗該多好哇!”這時,丫環玉珠見天色不早,就再三催促公主回宮。二人戀戀不捨,依依惜別。
紅衣公主回宮,把畫交給父王看;田王接過畫卷觀看,見棗園風光如畫,仙女姿態婀娜,那仙女酷似女兒模樣,連連贊道:“好畫!好畫!”田王命令內侍臣把畫掛在御書房正堂中間,把那些名人字畫移到偏位。
紅衣公主回宮后思念王敬,茶不思,飯不想,她便差丫環玉珠出外尋找意中人。丫環玉珠奉命到龍王村那塊棗園高台地,見王敬在原地畫畫兒,就對他說:“相公,公主約你到田王城相見。”王敬喜出望外,滿口答應。
王敬來到田王城,見那殿堂樓閣,金碧輝煌。田王把王敬讓到書房,安排入坐用茶,未來及下問,有人來報:“大王,有一大臣求見。”田王趕忙出去。王敬看見書房正堂掛著自己的那幅棗園風光畫,心想,名人字畫兒都掛在扁位,自己是個無名之輩,自己的畫兒怎能掛在正堂中間?他隨手將自己畫的畫兒移到牆角處,把名人字畫掛在正堂中間。
田王回到書房,見那幅心愛的棗園風光畫兒被調換到牆角處,十分生氣,問道:“是誰動了圖畫?”王敬連忙回答:“是我調的。這幅棗園風光畫的水平太次,無法與別人字畫相比,不應該掛在正位。”田王十分惱火:“胡說!你膽大妄為。來人,拉下去,斬!”王敬被拉出去斬了。
王敬被斬后,家人把他的屍體拉回,埋在他平時常去的棗園高台地。不久,他的墳墓前長出一棵棗樹,青枝綠葉,結的棗約有50g重,實屬棗中之王。
再說紅衣公主,等候王敬相公多時,卻不意中人來;相思病癒加沉重,卧床不起。這天五更時分,她朦朧中覺得自己飄飄忽忽來到龍王村棗園高台地,見墳堆前的棗樹結的棗如雞蛋大,就摘下一個,放進嘴裡。那棗皮薄肉厚,香甜可口,更奇的是沒有核兒。忽然,那棵棗樹變成了王敬相公,二人抱頭痛哭,訴說相思之苦。紅衣公主問:“你為何失約不進城見我?”王敬說:“我進城去見你,不注意惹怒了田王,已經被處斬,只能在夢中與你相見。”公主聽后,又氣又急,霍然起床,去找父王查對夢中情況:“父王,我夢中聽說你斬了畫畫兒的王敬相公,此事可真?”田王說:“沒想到那小子那麼狂妄,竟敢擅自移動我心愛的畫,不斬他斬誰?”顯然,田王的怒氣還未消盡。紅衣公主哭訴說:“你可知那幅棗園風光畫正是王敬相公的傑作,也是我的心愛之物。他把自己畫的畫兒移到偏位,說明他虛心。”田王聽罷,後悔不已!
紅衣公主傷心透了,就跑到龍王棗園那塊高台地,抱著那棵無核棗樹痛哭了一場,隨後爬上棗樹,再也沒有下來。
田王聽說公主出走,急忙趕到王敬墳前,見那棵棗樹結滿了雞蛋似的鮮紅大棗,摘了一個品嘗,覺得那棗皮薄肉厚,中間無核,長著瓜瓤似的虛心,味道香甜可口。於是田王就封這棵棗樹為“虛心棗”。
百姓們傳說,那棵棗樹身是青衣相公,上面結的棗就是紅娘子,他們夫妻雙雙給窮人漢好了許多病。孩子們中間也流傳著一首歌謠:“小棗樹彎彎枝兒,上面有個小閨女兒,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太酸,想吃紅棗香又甜。”

博園C區


園博園C區(苑陵故城遺址公園)佔地1920畝,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其中內城佔地1500畝,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新港十一路以北、苑陵西路以東、雁鳴路以西、省道S102以南的區域。按照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園林博覽會的總體規劃布局,作為園博園C區的苑陵故城遺址公園,與園博園A區項目遙相呼應,呈“如意型”總體規劃結構,體現園博園“古今對話”的規劃理念。苑陵故城遺址公園以古遺址保護為前提,梳理現狀路網及地形,進行生態景觀營造,以植物為主要素材,營造多樣化的大地景觀。甄選五角楓海棠、月季等鄉土樹種和傳統名花,營造花林草地、花卉長廊、農耕花田,渲染故城秋之絢爛、冬之蒼翠、春之明媚、夏之斑斕的四季油畫,還原一城生機盎然的“苑陵群芳圃”。主要包括苑陵故城遺址公園綠化提升、故城城牆本體保護和“老家小鎮”建設工程。
南城門
南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