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

一種過敏導致的血管炎

蕁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種過敏導致的血管炎。接觸某種過敏物質后,引起皮膚上的小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傷,出現皮疹。典型表現是身體一處或多處反覆出現大小不等、扁平、高出皮面的風團樣皮損,並伴有瘙癢、燒灼痛、發熱等癥狀。藥物治療可控制癥狀,緩解病情,同時要避免接觸過敏原。如果不及時治療,到了疾病後期,可能會出現腎小球腎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併發症。經過積極治療,並避免接觸過敏原,一般很少複發。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風濕免疫科或內科

病因


●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各種感染,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
● 某些容易過敏的食物,如魚蝦、蟹貝、雞蛋等。
● 某些藥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各種疫苗等。
● 吸入或接觸某些物質,如動物皮毛、昆蟲毒素、蛇毒及花粉等。
● 物理因素的刺激,如日光、摩擦、冷、熱等。
● 某些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惡性腫瘤等。
● 高發人群為30~40歲中年女性。

癥狀


● 蕁麻疹性血管炎會出現皮疹、發熱、瘙癢及燒灼痛等典型癥狀,還會出現其他的癥狀。
● 典型癥狀
● ● 一處或多處反覆出現大小不等、扁平、高出皮面的風團樣皮損
● 其他癥狀
● ● 會出現沒有規律的發熱,體溫有時會達38~39℃。
● ● 常伴有關節(主要是四肢關節)疼痛、腫脹。
● ● 腹痛。
● ● 淋巴結腫大。

檢查


●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主要檢查有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和免疫熒光檢查,還有血常規檢查進行輔助診斷。
● 體格檢查
● ● 可觀察到皮疹情況。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通過觀察皮膚表皮的病理變化,來明確診斷。
● 免疫熒光檢查
● ● 可以確定抗原的部位和性質,有助於診斷疾病。
● 血常規
● ● 通常能發現各類細胞的變化,反映體內炎症的嚴重程度,有助於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

診斷


● 通過病史、癥狀、體征,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免疫熒光檢查的結果診斷蕁麻疹性血管炎。
● 近期接觸了某些過敏的物質。
● 皮膚出現風團樣皮疹、持續24小時以上,有明顯的瘙癢及燒灼痛;有時伴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 組織病理學檢查和免疫熒光檢查發現蕁麻疹性血管炎的特徵性表現,可以明確診斷。實驗室檢查結果為低補體血症,30%的患者抗核抗體陽性,血沉快。皮膚活檢顯示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改變。

鑒別診斷


● 還有一些疾病的表現與蕁麻疹性血管炎的表現相似,如慢性蕁麻疹、猩紅熱、特發性冷球蛋白血症等疾病。
● 如出現皮疹、發熱等身體不適,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通過檢查,來幫助區分其他疾病。
● 組織病理檢查、免疫熒光檢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明確診斷。

治療


●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病情,緩解癥狀,減輕痛苦。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葯、氨苯碸、羥氯喹等。
● 糖皮質激素
● ● 糖皮質激素為控制病情的首選藥物,可以減輕皮疹和疼痛,但長期大量應用會引起骨質疏鬆、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及血糖升高,也可能抑制兒童的生長發育。
● 非甾體抗炎葯
● ● 非甾體抗炎葯可以緩解關節的疼痛,但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不適。
● 氨苯碸、羥氯喹
● ● 氨苯碸、羥氯喹等對本病也有一定的療效,但可能會引起頭痛、頭暈及貧血等不良反應。

危害


● 皮疹處瘙癢及燒灼痛,會分散患者注意力,影響工作效率。
● 皮疹消退後會有色素沉著,影響患者的外貌。
● 接觸過敏原,會引起病情的反覆,嚴重影響心情,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
● 蕁麻疹性血管炎嚴重時會出現腎小球腎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併發症。
● 本病的併發症有淋巴結腫大、肝脾大、噁心、腹痛、腹瀉、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病、腎小球腎炎、眼部損害。

預后


● 蕁麻疹性血管炎經過積極治療,並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可以治癒。
● 如不積極進行治療,或再次接觸過敏原,則容易複發。

預防


● 避免接觸過敏原,注意做好防護工作,如在花粉季或霧霾天,一定要戴口罩出門。
● 避免從事一些空氣中有粉塵的職業,如紡織業。
● 注意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