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城

博山城

博山城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西北部,歷為魯中山區重要城鎮之一,現為博山區人民政府駐地。處膠濟鐵路張(店)八(陡)支線中轉站。東與福山鎮接壤;西與域城鎮交界;南與樂疃鄉和山頭鎮毗鄰;北與域城鎮相依。含城裡、大街、稅務、西冶四個街道辦事處。

歷史沿革


博山城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起,即為博山縣治,故名。
博山城因古時“齊長城嶺下,有孝婦顏文姜,遠道汲水以奉公姑,歿而有神,故得名顏神”。金時為淄川縣所轄重鎮,時為顏神店。元代至元年問,從淄川縣划入益都縣后,改稱顏神鎮。明代仍沿舊制。
顏神鎮於元至元二年(1336年)設巡檢司。明弘治八年(1495年),山東撫按以顏神鎮為地方要害,建立行台一所。正德五年(1510年),設兵備僉事一員。正德十二午(1517年),添設捕盜通判一員。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石城。至此,方初具城鎮規模。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以孝婦河為界,建成東、西兩圩,縣城在東圩內。
新中國成立前,博山城區面積狹小,街道窄。範圍僅包括東、西兩圩子和柳杭一帶。除石城、圩牆、城關的八座小橋外,基本沒有公用設施。舊日城區素有“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之說。
新中國成立后,拆除舊城牆,新建一、二、三、四環城瀝青路。1979年,用磚券棚了范河,並鋪築了瀝青路面,改建了新建四路。還陸續建成了新建五路、沿河路、人民路、神頭路、白虎山路等24條主要道路。對城區內的小街道也進行了整修或擴建,有的還設了下水道。主要街道的總長度已達26,497米,面積282,909平方米。並新建橋樑19座,多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現居民住房、公房建築面積不斷擴大。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新中國成立后,先後進行了治理孝婦河、改造沙溝河的重大建設工程。孝婦河自神頭流經東、西圩子之間和柳杭東側北去。新中國成立前,這段河床寬達50米左右,不僅妨礙交通,且汛期常有水患。1950年開始治理此河。築了河堤,鋪築了東、西兩條沿河公路,並修建了汛防工程和緩水壩。沙溝河位於博山西圩子北面。解放前,河床渣滓淤積,河身高於河岸,一遇山洪暴發,危及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1970年起,投資40萬元,平均下挖1.5米,河床寬18米,長1 320.7米,被覆層1.3米,上鋪瀝青路面。並興建了火車站候車室、商店和地下旅館。這就根除了沙溝河的洪禍,改變了城市面貌和交通條件。

下轄區域


共3 4個居民委員會,13個家屬委員會,六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7.81平方公里。共21,506戶,72,045人 (其中農業920戶,3,913人;非農業12,306戶,68,132入)。絕大多數是漢族。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為677人。其他是蒙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朝鮮族、滿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數占城區總人口的0.17%。

地形地貌


博山城群山環繞。南有峨嵋山、鳳凰山,北有白虎山、青龍山,東依荊山,西望禹王山,形成了博山盆地。孝水中流;范泉出荊山西麓,入范河。群山環抱,泉水淙淙,顯示出了山城獨具的自然之美。

產業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城內工商業僅有四家酒店、三家醬園和幾家煙、茶、鹽、雜小店鋪。新中國成立后,博山工商業繁榮,廠礦、商店星羅棋布。省、市屬企業山東省陶瓷公司、博山電機廠、山東耐火材料廠、淄博陶土礦、博山美術琉璃廠、博山水泵廠等,均駐境內。其次,無線電、化工、製革、五金、食品、造紙、釀造、服裝、鞋帽、陶瓷、電瓷等行業都有了較大發展。陶瓷、美術琉璃等產品早已進入國際市場。給國家贏得了榮譽。

區域建設


四個街道辦事處所轄柳杭、北嶺、三元、太平、李家窯、大辛庄等自然村,三個以農為主,兩個以蔬菜為主,一個以工副業為主。僅蔬菜畝產就達15,000斤。工副業生產收入在全年收入中佔主要地位。
四個街道辦事處有企業12處,村辦企業九處。年產值1,500萬元。既有傳統琉璃產品,又有電器、機床等現代工業品,多數銷往全國各地。其中尤以柳杭村為著,年總收入達273萬元,人均收入達1,500元。1982年成為電視村。全村幾乎都成了萬元戶。1984年該村和延安棗園結為姊妹村,資助棗園建漁塘,發展生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區糧食、蔬菜連年豐收,農副、輕工產品的產量、質量大幅度提高。
境內交通便利,是博(山)張(店)、博(山)八(陡)鐵路的起點。汽車運輸不但每天都有通往20個鄉鎮的班車,而且還有通往沂源、濟南、泰安北鎮新泰辛店等地的長途客、貨運班車。

科教文衛


文教衛生事業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僅有師範講習所一處、初中一處、小學六處;草棚戲園三處和幾家中藥鋪。新中國成立后,省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市屬醫士學校、淄博一、三中等均設在城區內。此外,區辦有中學四處,中等職業中學兩處,中心小學兩處,小學五處,還有各廠礦辦的學校等。建有劇場一處,電影院三處,
加上駐地部隊、廠礦禮堂、俱樂部,可容納觀眾10,000餘人。有電影管理站、文化館、圖書館、廣播站、電視台等。市第一醫院和市療養院都設在城內。城區尚有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站、機關衛生所等。
博山城在古代地處齊魯交界。春秋戰國時,為南北通道之咽喉,魯中山區之門戶,歷為兵家所重視。它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名勝古迹有戰國時的齊長城遺址、始建於北周年間的顏文姜祠、為紀念宋代范仲淹所建的范公祠等。明代冀氏、姚氏所領導的礦工鬥爭、清光緒年間琉璃業工人痛打官僚趙爾萃,以及民國年間琉璃業工人反抗硝磺局的鬥爭等,均發生在這裡。在解放戰爭時期,博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五次解放博山城,為祖國的徹底解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