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集鎮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轄鎮

大黃集鎮地處菏澤市牡丹區西南部,鎮政府坐落在黃集村東,與第十八中學路口對過,220國道西側,距菏澤城25公里。東部與定陶區張灣鎮毗鄰,西部與東明縣、大屯鎮毗鄰,南部與曹縣韓集、桃源鎮毗鄰,“菏關”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區劃代碼:371702110代碼前6位:371702長途區號:0530郵政編碼:274000

面積達50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人,耕地面積5.2萬畝。轄36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大黃集鎮地處黃河下游南岸,屬黃河沖積平原,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農業及林業發展迅速。以及地方民俗文化豐富。

大黃集鎮,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地處牡丹區西南部,東與定陶縣張灣鎮毗鄰,南與曹縣韓集鎮、桃源集鎮毗鄰,西與東明縣大屯鎮毗鄰,北接王浩屯鎮。區域面積57.85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49160人。

1981年,成立大黃集公社。1983年12月,撤社改為大黃集鄉。1995年10月,撤鄉建大黃集鎮。2020年6月,大黃集鎮下轄36個行政村。

2018年,大黃集鎮有工業企業4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3家。

歷史沿革


1957年,撤區並鄉時,將16鄉合併為王浩屯、黃集、龍王馮3鄉。
1958年,王浩屯鄉、黃集鄉、龍王馮鄉合併成立超英公社。
1959年,以駐地改為王浩屯公社。
1963年4月,將王浩屯公社劃為王浩屯、黃集2公社。
1981年,因重名,更名大黃集公社。
1983年12月,撤社改為大黃集鄉。
1995年10月,撤鄉建大黃集鎮。

地理環境


水文

1、東漁河、刁屯河、沙河。東漁河又叫紅衛河,因開挖該河時正值文革期間,所以得出此名。東漁河從東明縣大屯鎮入境,在大楊湖村境內建有一大型水閘,流經大黃集鎮8個村出境至定陶張灣鎮。
2、刁屯河。刁屯河是牡丹區西部幾個鄉鎮排灌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大黃集鎮劉三門境內的東漁河,流經9個村出境至王浩屯鎮。
3、沙河。沙河屬鎮內河流,上世紀50年代開挖而成,主要用於李八老、楊斜、劉佰台等幾個村的排灌,發源於牡丹區西南調水渠。
4、西南調水渠。當地人稱為“西大溝”。發源於大黃集鎮境內的東漁河,流經黃集、孫趙寨、后樓、周庄、聶庄、李八老6個村至王浩屯孫化屯鎮。西大溝肩負著大黃集鎮西部、王浩屯鎮西部、馬嶺崗鎮南部村莊的排灌重任,雖不是主要河流,但與這三個鄉鎮半數以上的村莊的村莊排灌息息相關。
5、北二級渠。北二級渠發源於刁屯河,流經田海、耿寨、郭寨、后張集、張老莊、崗李、宋庄、楊帽頭。
6、南一級渠。發源於東漁河。流經楊湖、田海、前張集、溝張庄、張老莊、安陵、寇家。

有關改造

1、1985年西大溝清淤,動用民工3000人次,土方6萬方。
2、1998年北二級渠清渠,動用民工1000人次,土方8萬方。
3、2004年北二級渠清淤,動用挖掘機2台,土方5萬方。
4、2005年刁屯河清淤,動用挖掘機8台,土方20萬方。
5、2002年西大溝清淤,動用挖掘機2台,土方5萬方。

河流簡介

1、東漁河。在境內呈東西走向,境內長度約8公里,是大黃集鎮主要供水源。
大黃集鎮地圖
大黃集鎮地圖
2、刁屯河。在境內呈現西南東北走向,境內長度約3公里,是中部村莊主要供水源。也是王浩屯、金堤等鄉鎮的主要供水渠道。
3、沙河。在境內呈東西走向,境內長度我2公里,是北部村莊用水主要渠道。
4、北二級渠。境內呈東西走向,約長5公里,是中東部群眾灌溉主要渠道。

自然災害

大黃集鎮屬半濕潤暖農業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形成冬、春易旱,夏、秋季易澇的特點。
澇災:1990年夏季,5萬畝小麥遭大風雨襲擊,農民損失慘重,小麥90%的發霉變質,農民拉著這種小麥到鄉糧所交“公糧”十有八九被糧所人員拒之門外,農民傷心至極,欲哭無淚。1993年夏季,2004年發生特大洪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4萬多畝豐收在望的小麥全部倒伏,橋涵閘被沖毀,供電線路中斷。
旱災:1992年秋,發生大旱,10000畝小麥無法播種,勉強播種的小麥出苗后不久被旱死。

自然資源


植被

1、多年來,大黃集鎮黨委、政府一直倡導發展林業,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木材用量的加劇,植樹造林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一種方式,林產業有了較快發展,大黃集鎮現有林地速生豐產林4000畝,農林間作6000畝,四旁植樹30000株,散生木有900000株。
2、鄉鎮駐地綠化情況
大黃集鎮政府坐落在黃集村東,此處是220國道與“菏蘭”高速公路交匯之處,政府南鄰是工業園區,四周綠樹成蔭,根深葉茂,村周圍樹木環繞,根深葉茂,樹木覆蓋率達50%。

土地資源

潮土土屬。全鎮大部屬此類型,表層質地以淤質土壤為主,砂土次之,分佈在西北部。
大黃集鎮土地面積約52000畝,大部分是良田。隨著人們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和人口數量的穩步增長,土地利用多樣化增加,土地呈逐漸減少趨勢。發展工業建工廠,佔用了部分土地,人口增長小戶型發展,劃分宅基地越來越多,村頭荒不足就向耕地延伸。

水資源

水資源比較豐富。全鎮水資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天然降雨;二是地下用水;三是引黃用水。
大黃集鎮是農業大鎮,灌溉用水量大,年需用水1000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量年需50萬立方米。人用畜用年需10000萬立方米。
灌溉靠東漁河、刁屯河、北二級渠、西南調水渠。

動物資源

家畜家禽總數300000隻(頭)左右,其中豬10000頭、朱400頭、羊10000頭、雞60000隻、兔200000隻。其它種類20000頭(只)。總體養殖有減少趨勢,成畜禽價格下降,飼料成本增大,利潤低有的甚至賠錢養殖,造成養殖戶信心下降。
野生動物主要有黃鼠狼、刺蝟、麻雀、喜鵲、蛇,隨著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數量也不斷減少。

植物資源

A、農作物種類以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地瓜為主,還有各種蔬菜。
B、樹種以楊樹最多,還有榆樹、桐樹、槐樹,果樹有:蘋果、柿、桃、杏、李、石榴、棗樹等。
C、野生資源:主要有艾草。

行政區劃


大黃集鎮轄36個村民委員會,52個自然村,詳細建制如下:
灣楊村民委員會由灣楊組成;
朱庄村民委員會由朱庄組成;
楊帽頭村民委員會由楊帽頭組成;
寇家村民委員會由寇家組成;
安東村民委員會由安東組成;
安陵村民委員會由安南、安西、安北組成;
張老莊村民委員會由張老莊組成;
宋庄村民委員會由宋庄組成;
崗李村民委員會由崗李組成;
溝張庄村民委員會由溝張庄組成;
前張集村民委員會由前張集組成;
后張集村民委員會由后張集組成;
郭寨村民委員會由郭寨、肖寨、呂寨3個自然村組成;
楊湖村民委員會由楊湖組成;
周集村民委員會由周集組成;
田海村民委員會由前田海、后田海、楊庄、白寨、馬府、苑寨6個自然村組成;
劉三門村委員會由劉三門組成;
徐庄村民委員會由徐庄、鈕庄、張卜庄、宋庄組成;
黃集村民委員會由黃集、沈黃庄3個自然村組成;
孫趙寨村民委員會由孫寨、趙寨2個自然村組成;
周庄村民委員會由周庄組成;聶庄村民委員會由聶庄、孫劉庄組成;
李八老村民委員會由李南、李北、李東、李西、張海、王莊六個村組成;
劉佰台村民委員會由劉佰台組成;楊斜村民委員會由楊斜村組成;
沙窩李村民委員會由沙窩李組成;沙窩趙村民委員會由沙窩趙組成;
畢寨村民委員會由畢寨村組成;夾堤王村民委員會由夾堤王組成;
東趙寨村民委員會由東趙寨組成;
李七寨村民委員會由李七寨、李樹寨2個自然村組成;
宋堤口村民委員會由宋堤口樁組成;
何寨村民委員會由何寨、塔崗寺2個自然村組成;
於寨村民委員會由於寨村組成;
耿寨村民委員會由耿寨、小李家2個自然村組成;后樓村民委員會由后樓組成。
區劃沿革
1963年3月成立黃集人民公社,轄灣楊、楊帽頭、宋庄、朱庄、安陵、崗李、張老莊、張集、郭寨、田海、周集、劉三門、徐庄、黃集、楊湖、於寨、何寨、耿寨、東趙寨、李七寨、黃庄、后樓、聶庄、畢寨、沙窩趙、沙窩李、李八老、劉佰台、畢寨、孫趙寨大隊,30個村莊。
1968年3月經菏澤縣委員會批准建立黃集公社革命委員會。1985年7月設大黃集鄉,灣楊、朱庄、楊帽頭、宋庄、崗李、張老莊、溝張庄、前張集、后張集、郭寨、田海、楊湖、周集、劉三門、徐庄、后樓、黃集、周庄、夾堤王、聶庄、孫劉庄、張海子、劉佰台、沙窩李、沙窩趙、畢寨、李七寨、東趙寨、孫趙寨、宋堤口、何寨、耿寨、於寨、寇家、李北、李南、楊斜、安東、安南、安北、安西、王莊、李南43個生產大隊改建為村民委員會。
1993年3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撤銷大黃集鄉改建大黃集鎮,劃出灣楊、朱庄、寇家、安東、楊帽頭、宋庄、崗李、張老莊、溝張庄、前張集、后張集、郭寨、田海、楊湖、周集、劉三門、徐庄、黃集、后樓、夾堤王、孫趙寨、周庄、黃庄、聶庄、李八老、劉佰台、沙窩李、沙窩趙、畢寨、李七寨、東趙寨、宋堤口、耿寨、於寨、何寨36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
2011年末,大黃集鎮轄灣楊、朱庄、楊帽頭、寇家、安東、安陵、張老莊、宋庄、崗李、溝張庄、前張集、后張集、郭寨、楊湖、周集、田海、劉三門、徐庄、黃集、孫趙寨、周庄、聶庄、李八老、劉佰台、楊斜、沙窩李、沙窩趙、畢寨、夾堤王、東趙寨、李七寨、宋堤口、何寨、於寨、耿寨、后樓36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6月,大黃集鎮下轄36個行政村:黃集村、於寨村、何寨村、劉三門村、徐庄村、孫趙寨村、后樓村、田海村、周集村、楊湖村、東趙寨村、李七寨村、宋堤口村、耿寨村、沙李村、聶庄村、劉佰台村、畢寨村、夾堤王村、沙趙村、周庄村、安陵村、寇家村、朱庄村、灣楊村、楊庄村、宋庄村、崗李村、張老莊村、溝張庄村、前張集村、后張集村、郭寨村、楊斜村、李八老村、安東村,鎮人民政府駐黃集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大黃集鎮轄區總人口43610人,其中鎮駐地常住人口8000人,城鎮化率18.3%。另有流動人口46人。
2018年,大黃集鎮戶籍人口49160人。
性別:1986年男女性別比為104.74,2005年為101.85,男女性別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重男輕女封建思想有所改觀,人們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有了進步。
年齡構成:兒童少年階段呈縮減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有效控制了出生率的下降。
青壯年屬靜止型,這一年齡段最穩定,變化不大。
老年呈增長型,醫療衛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延緩了人的壽命,老齡化日趨嚴重。
文化構成:1986年:大學人數12佔總人數比例0.6‰
大黃集鎮地圖
大黃集鎮地圖
高中人數102佔總人數比例2‰
初中人數1200佔總人數比例30‰
12歲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數5600人。
2005年:大學人數97佔總人數比例2‰
高中人數260佔總人數比例5‰
初中人數1200佔總人數比例30‰
小學人數3000佔總人數比例80‰
形成這一比例的原因:國家重視教育,加大了教育投資,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有能力供養孩子上學。
職業構成:一、二、三產業都有,以第一產業為主,占絕大多數,第二產業最少,第三產業正在興起,從業人員越來越多。
家庭狀況:家庭戶均人數越來越少,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戶均人數為4.5,隨著三人戶和二人戶的逐漸增多,2005年戶均人數均為4。
婚姻狀況:未婚人數12300人;有配偶人數38000人;喪偶人數200人;
離婚人數30人;再婚人數20人。
計劃生育:
A、大黃集鎮有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服務站各一處,工作人員共有16名。
B、生育狀況:正處於第四次生育高峰期。
C、1986—2005年期間共實行男扎手術3862例,女扎手術1027例,放環術4700例,人流術180例。
D、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

民族

A、居民絕大多數是漢族,只有土家族1人。
B、這裡大多數居民是明朝年間從山西移民遷入,姓氏約200多種。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黃集鎮財政總收入169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1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38.6萬元,增值稅616萬元,企業所得稅127萬元,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87億元,比上年增長30%:各項貸款餘額9080萬元。
農業
2011年,大黃集鎮耕地面積5.2萬畝,人均1.2畝,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為主,農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比上年增長9.5%,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7%。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5.3萬噸,人均1215千克,其中小麥2.4萬噸,玉米2.9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0.8萬頭,年末存欄0.6萬頭;羊飼養量0.4萬隻,年末存欄0.3萬隻;家禽年飼養量14.6萬羽。
工業
2011年,大黃集鎮主要以木製品、麵粉、冷飲為主。工業總產值達到26.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實現工業增加值4.3億元,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14.3%。擁有工業企業320家,職工8000人。
商業
2011年末,大黃集鎮有商業網點222個,職工622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1%;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6.4億元。出口總額2.41億元,比上年增長16%,主要產品有木製品、窗紗、傢具配件,產品銷往日本、美國、韓國、土耳其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農業狀況

1、大黃集鎮農技站已經面臨倒閉,有空院落一座,佔地0.5畝房屋6間,工作人員1名,主要經營種子、農藥,為群眾服務。
2、農業管理
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大鍋飯,成為群眾走向富裕的轉折點,不但解決了溫飽,糧食產量也逐漸提高,群眾收入越來越高,1999年第二輪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更是讓群眾吃了定心丸,發展經濟的勢頭也越來越足。
徵購提留是鄉鎮的重要工作,86年以來,人均交納每年約80公斤糧食,主要用於上繳國庫,鄉村發工資。隨著工業不斷發展,國家稅收越來越高,向農村傾斜是黨中央一項重大舉措,2006年農業稅取消,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途徑,群眾拍手稱快,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稅收不高,農業稅取消給鄉鎮財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農業生產
1、作物。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
經濟作物:棉花10000畝,花生8000畝。
蔬菜:旱春菜100畝,陸地菜890畝,大棚菜主要集中在楊庄、安東,約15畝。
2、種子:推廣小麥良種佔90%,測產351㎏/畝,玉米。
3、肥料:農家肥施用量較低,化肥比重大,菌肥很少。秋種各類化肥佔比例N:P:K=1:1:0.4(重量比)。
4、農具:耕耙農具86年以來以牲畜拉犁、耙為主,90年代中期以後,拖拉機開始普遍使用,旋耕機現已被絕大多數群眾認可。植保農具以鋤頭、钁頭逐漸向機械化發展,聯合收割機已普及,桔桿還田機也開始使用。運輸農具由80、90年代的地排車向農用三輪、拖拉機轉化,場上農具機械化速度慢,脫粒機很少使用。
農用動用機械逐漸普及。拖拉機、三輪車由80年代百人擁有一輛發展到十人擁有一輛。
病蟲害主要有小麥枯葉病、紅蜘蛛、蚜蟲、蝗蟲等,每年都有專家來指導農民積極開展防治工作,效果非常明顯。
耕作制度:87%為一年兩茬輪作,13%為一年多茬。
農業科技推廣
小麥品種:濟南17、多豐2000、維麥8號、濟麥20、菏麥13等。
玉米優良品種有:申單5380、東丹60、泰玉2號、11號、濟單7號、豫玉26等。
地膜覆蓋:早春瓜菜100畝,陸地菜地膜覆蓋80%,棉花100%地膜覆蓋。

地區林業

大黃集鎮林業站,擁有辦公室一間,站長1人,負責全鎮的林業生產發展,樹木的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工作。
林木種類
用材林2000畝,防護林1000畝,經濟林100畝,植樹造林、農田林網、農楊間作10000畝,四旁植樹300000株。
林木病蟲害:有楊尺戶、潰瘍病、腐爛病、鉛心蟲、白潛葉蛾等一些病蟲害,每年春季、秋季進行防治兩次,做到樹木健康生長,有病蟲害不成災。
果樹種類有蘋果、柿子、桃、杏、李、石榴、棗等,品種繁多,但都不成規模。

水利開發

大黃集鎮水管所共有工作人員39名,辦公樓一座,房屋26間,佔地面積5畝。
橋、涵、閘1986—2005年共建造200座,其中大部分年久失修。
打井機械壹套
居民吃水多採用地下水,各家用壓水井,小電機外抽,不能消毒,需改造用水方式,提高衛生條件。
水污染情況很少,只有北二級渠受到三家冷食生產廠家排水污染較嚴重。

畜牧業發展

大黃集鎮畜牧站有工作人員3名,其中技術師2名,負責全鎮家畜家禽防疫工作。
飼養大多以分散養殖為主,因為沒有大的加工企業,農戶飼養以自給自足為目的,形不成規模。專業養殖主要有大棚雞、豬庭院養總數量較大,主要分佈在楊帽頭、安東村。養雞主要在郭庄村、楊湖村,養豬主要有徐庄養殖廠,由於成本抬高,成畜禽價格下滑,再加上禽流感的衝擊,效益越來越小。
為了應對禽流感和口蹄疫,大黃集鎮成立了防疫隊,家畜家禽免疫率100%,耳標佩帶率100%。

工業生產

大黃集鎮經委現有工作人員10名,負責企業管理,招商引資,安全生產等各項經濟工作。
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現有企業300家,其中規模以上13家;2005年工業銷售收入6億元,上交稅金800萬元,是大黃集鎮財政稅收的支柱。
三大支柱產業是:木材加工、麵粉加工、冷食生產。三大支柱產業用工在20000人以上,三大支柱產業的收入僅僅次於農業收入,隨形勢的發展,三大支柱產業的收入將超過農業,在大黃集鎮幹部群眾中有工業是第一產業的說法。

文化


科技

大黃集鎮科協負責全鎮的科技推廣工作,全鎮共有村級科技協會34個。
科學普及情況
1、每季度辦一次科技帶頭人培訓班,推廣介紹新科技成果。
2、為每村訂閱《農業知識》、《農村大眾》等科普刑刊物。為每村開辦了科普宣傳欄一處,共34處。
3、大黃集鎮文化站擁辦公室1間,5個村有文化大院,每年有一定數量的電影、戲曲為群眾演出。
在新技術推廣方面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僅此一項每年每戶可節約600多元。

教育

大黃集鎮教委坐落在鎮政府北側,院落一處,房屋9間,辦公設施齊全,工作人員6名,負責全鎮小學的管理工作。
學前教育沒有納入政府管理範疇,多依附於學校,自負盈虧,3—6歲幼兒入園率為80%。
全鎮共有定點小學6處,12個教學點。定點小學有:黃集中心小學、前張集小學、楊湖小學、安陵小學、畢寨小學、李八老小學。小學部共有60個教學班,在校生36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畢業率100%,小學教師230人,學歷達標率100%,達到大學專科學歷的佔40%。學生人均佔有面積3.91平方米,定點小學都有合乎要求的活動場地,儀器配備均達Ⅱ類標準,且實驗室、儀器室、閱覽室、微機室、音、體、美器材及少先隊活動室齊全,生均圖書10.12冊。整體布局合理,滿足了各村適齡兒童就近入學。
大黃集鎮初級中學坐落在鎮駐地東100米處,環境幽雅,現有21個教學班,在校生1200人,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8.7%,15周歲人口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為100%,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8.3%,教師110人,學歷達標率為99%,達到大學本科學歷的占教師總數的32%,中學佔地面積8857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150平方米。現擁有容納20個教學班的教學樓四座,實驗樓一座,學生公寓樓一座。儀器室現有價值26萬元的教學儀器,大大滿足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課的需求,圖書室現有圖書10000冊,生均15.1冊。音樂、體育、美術器材齊全,功能配套,有專門的音樂、美術活動室。微機室現有電腦80台,微機課是該校學生的必修課。四機一幕率先進入課堂。2005年畢業生430人,升入重點高中170人,普通高中80人,職業高中120人。由於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多次被評為“教育教學先進單位”,榮獲“區電化教學示範學校”、“校園綠化美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全鎮中小學危房基本消除,校舍狀況良好,保證了學生的生命安全。
鎮農技術1處,村級技校30處,服務於30個行政村,為農民接受新科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藝術

鎮文化站站長1人,負責著全鎮群眾文化事業的管理指導工作。
地方戲曲主要有大平調二夾弦,畢寨村有一自發組織的劇團,每年都串鄉演出,受到了群眾的喜愛。
安陵有一民間響器班子,在黃河兩岸都非常有名氣。
書畫是群眾喜愛的藝術方式,每個村都有幾位能寫會畫之士,黃集村的張瑞金先生的毛筆字在附近頗有名氣。
織錦是農家婦女傳統的紡織品,大部分村的部分群眾還繼續著這一古老的藝術品製作,產品深受城裡人喜愛。
電視機已進入千家萬戶,有線電視也正逐步深入農村,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

衛生

大黃集鎮有防疫站一處,工作人員12名,負責全鎮疫病防疫工作。日常工作是兒童防疫,防疫率達98%,在2003年非典防治工作中,防疫站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鄉村衛生室(所)42處,鄉村醫生69人,按照上級要求,所有醫生都持證上崗,場所五十平方米,裝飾、粉刷一新,衛生整潔,達到了目標要求。
全鎮有中心衛生院一處,大黃集鎮中心衛生院共有職工120人。是集全科醫療預防接種、婦幼保健於一體的國家“一級甲等”醫院,多次被市、區評為“文明單位”稱號,該院擁有500MA電視胃腸監控系統、日本東芝320B超機、全自動洗胃機、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多功能生化分析儀、高頻電刀等先進醫療設備。

體育

學生體育主要分為課堂體育、課餘體育,中小學都配備了專職的體育教師,每班每周不少於3節體育課,學習健身操、武術、各種球類和田徑方面的鍛煉,課餘由學生自發組織搞些體育活動。鎮中學每年都要舉辦春、秋兩次運動會,以檢測和推動體育運動水平。
職工體育以球類為主。籃球、乒乓球是大學比較適合和喜歡的項目,每年鎮政府都要組織幾次各單位之間的友誼比賽,以豐富職工的文體生活。
群眾體育主要體現在武述和棋類兩方面。80年代每個村幾乎都有傳統武術隊,象棋是群眾普遍的文體活動,到每一個村莊都能看到幾人一簇走幾盤。
群眾娛樂方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新的發展。每逢過年過節,群眾都要組織一些娛樂活動,如盪鞦韆,幾米高的架子,人在上面蕩來蕩去也非常驚險刺激,還有鬥雞、斗羊也是非常吸引人。

交通


鄉鎮交通管理站坐落在鎮政府以北300米處,租賃民房,工作人員六名,負責全鎮範圍內機動車養路費征繳。
交通工具數量種類繁多,拖拉機200輛;汽車50輛;摩托車6000輛;自行車3萬輛。
要想富,先修路。幾年來,在上級的支持和群眾自發的基礎上,全鎮只有溝張庄、宋庄、楊斜三個500人以下的村未通柏油路,其它所有村莊結束了好天坑窪、雨天泥濘的情況,解決了群眾的行路難問題,最後三個村莊的修路工作也指日可待。
安陵—菏澤,李八老—菏澤,大黃集—菏澤客車運輸繁忙,沿線都建立了客車停車點。
2011年,大黃集鎮有日南高速、220國道過境,日南高速菏澤南出口距鎮政府3千米。

社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大黃集鎮有綜合文化站1處,各類文化專業戶12戶,各類圖書室2個,藏書5000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22人,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學校體育場7處,個別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黃集鎮有幼兒園21所,在園幼兒2200人;小學6所,在校生3650人,專任教師2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600人,專任教師9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48.1%,比上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黃集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14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19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1名,其中執業醫師18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16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大黃集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12戶,人數1537人,支出153.7萬元,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長25%。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37人次,共支出2.6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9.9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17.3萬元,比上年增長400%。敬老院1家,床位68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6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9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基金支出合計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7%。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3萬人,參保率99%。

郵政電信

擁有郵政局一處,設在鎮政府駐地。共有3個郵政投遞員,開通了郵政物流、郵政儲蓄等業務,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電信支局(中國網通)兩個,固定電話已普及,用戶達8000個。
建有移動通訊塔兩座,聯通通訊塔兩座,行動電話已進入普通百姓家庭,約有一萬部。

商業貿易

供銷社在80年代是全鎮的商業主要機構,化肥農藥及其他商品都由這一部門壟斷,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供銷社失去了在商業流通中的主導地位,到2000年破產,商業店鋪被個人承包。
大黃集鎮是牡丹區西南方商業交流中心,擁有較大規模超市3處,商業店鋪600多家,各村有小門市部1—2處;理髮照像館20處,旅社10處,浴池6處。
全鎮有大型集貿市場4處。大黃集鎮是歷史悠久的集市,逢農曆一、六開市,人流量萬人次;安陵集逢農曆四、九開市,人流量萬人次;畢寨集逢農曆三、八開市,人流量7000餘人次;李八老的露水集除颳風下雨天從不間斷。
大黃集鎮工商所坐落尖鎮政府北300米處,院落一處,工作人員8名,負責全鎮商業管理、企業註冊等工作。

城鄉建設環保

大黃集鎮駐地於2000年進行了一次規劃,中心大街由原來的15米拓展到30米,並重新輔設了柏油路,安裝了路燈,開挖了下水道。2005年又組建了清潔隊伍,小城建設水準呈一定規模。

人民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改觀。
首先,經濟收入明顯增加了,80年代群眾大多數以土地為主,種糧糊口,人均收入不過幾百元,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經濟作物大面積發展,走出家門外出務工的青壯年達2萬餘人次,非農業收入的增加,使群眾的人均純收入2005年達到3380元。
其次,80年代,群眾一日三餐以糧食為主,蔬菜很少見,肉、蛋只有年、節才能見到,一日三餐蔬菜常見,肉、蛋也成為家常便飯。群眾再也不用發愁溫飽問題,而且逐漸向多樣化、精、細發展。
再次,群眾變化最大的要數住房。80年代土坯房是主流,紅磚藍瓦的磚混房是極個別現象,如今,大部分住房都是磚混結構,二層小樓也不稀罕,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最後,交通工具的變化也是從另一側反映了群眾的生活,80年代,自行車在農村也不算普及,達不到戶均一輛,家家戶戶都有自行車,有的甚至三、四輛,機動三輪達到10人均一輛;摩托車是年輕人喜愛的交通工具,五人均一輛;私家轎車也開始在農村家庭里出現。
總之,反映人民生活發展變化是多樣的,全鎮每百人擁有電視機22台,冰箱1台、洗衣機23台、電話30部,也說明了這一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不是普通百姓的奢望。

重大事件

2004年秋天,雷澤湖水庫開工建設,“日蘭”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這是一項投資7億元人民幣的大工程,日蘭高速曹縣西立交出口距大黃集鎮駐地僅3公里之遙,這裡的交通條件可謂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