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箕
據傳為春秋陳七子創造的工具
篦箕(bì jī)俗稱篦子,據傳是春秋時期一個名陳七子的人發明創造的。
相傳,春秋時代,延陵監獄中有個犯人物陳七子。有一天,他看物到地上有不少從獄華卒打他的毛竹板上掉下來的竹篾片,便靈機一動,就一根一根撿起來,並將其理齊、削物尖后,密密齊齊排緊,中間再加一根橫檔。從自己身上穿的麻衣中,抽下麻線,把竹篾片編結牢固,拿它篦頭髮里的虱子。由於齒密,虱子很快被篦落,而且連頭髮里的污垢也篦乾淨了。後來,受封於延陵邑的吳王四太子季子,知道陳七子會編竹篦后,就釋放了他,並令其開辦作坊,專門製造篦箕。陳七子一直活到了73歲那年的3月25日才去世。所以到每年這一天,篦箕行和製作竹篦的後人都要為這位篦箕祖師爺進行“祭祀”。
陳七子制篦雖無文字記載,但它的出現當晚於梳子,不論是傳說,還是現已發現的出土實物,可說篦箕是在梳子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目前,出土最早的篦箕實物,是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竹篦,墓主為女性,入葬於春秋晚期。還有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出土的秦代篦子,墓主為女性,入葬於春秋晚期。還有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出土的秦代篦子,距今亦有2000餘年的歷史。
在我國古代篦箕和梳子統稱為“櫛”,現如今提起篦箕,老年人幾乎人人知曉,而對一些青少年和兒童就有些陌生。
櫛,在我國古代博與簪、釵、勝、步搖、金鈿、銖花、勒子並稱為八大髮飾。篦箕系櫛的一種,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髮髻上當作髮飾,且非常流行,就像現在婦女頭上流行的髮夾一樣。婦女插篦的習俗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太平廣記》中引《小說》云:“漢武帝……以象牙為篦,賜李夫人。”這個時期的篦箕出土很多,製作也比較精微。如,長沙馬王堆一號博漢墓出土的專盛化妝用品的九子奩盒,內一小博奩,裝一對角質篦箕和一對黃楊木梳。
《虞美人》詞:“蓮冠穩簪細篦橫,飄飄羅袖碧雲輕”,《琵琶行》“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可說是對篦箕插髻情景的精彩描繪。當時有的女子還在頭上插若干篦箕,層層疊疊與黑髮形物成鮮明的階梯,並稱作“小山”。文學作品中對此也有描繪,如:溫庭筠《菩薩蠻》詞有云:“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物香腮雪”。而古代名貴的篦箕材質,有金制,見薛昭蘊《女冠子》詞:“翠鈿金篦盡舍”;有銀制,見花蕊夫人《宮詞》:“斜插銀篦慢裹頭”。這種貴金屬製作的篦箕,多是一些名門貴族婦女所用,而普通婦女所插的則是木製和竹制的。古代婦女插篦習俗直到宋代仍很流行。近代和現代婦女雖不普遍以篦箕插髻妝飾髮式,但我國現在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用精美梳篦來作為髮飾。
篦箕之所以作為髮飾深受古代婦女的喜愛,這與它的傳統製作工序和工藝技法關係甚密。一把篦箕看似簡單,其實製作工序十分繁雜,它有篦篾、篦梁坯、骨檔、制漆、楂子、漆篦梁等6個工種42道工序,再精加工還有膠工、打磨、挫草、鑲頭、撥工、抨刮等6個工種30道工序,最後還要進行複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計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古代的篦箕從外型上大致分為馬蹄形的單面篦、長方形的雙齒篦及半邊篦、把式篦和花齒篦。傳世名篦有些以質見稱,如金、銀、象牙、玉翡翠之類,但更多的則是以在篦樑上的雕飾見勝。
譬如江蘇常州的篦箕,它不但歷史悠久、質地優良,而且篦箕樑上均有雕、刻、繪、燙、嵌的圖案,這些圖案中有魚、鳥、禽、獸及各式人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在清朝光緒年間,每逢農曆七月,蘇州織造局的官員都要到常州定做60把梅木樑象牙檔高級篦箕,連同其他一些物品一起進貢朝廷,於是常州篦箕便被定為御用品呈獻宮廷。據史料記載,太監李蓮英為慈禧篦頭所用的篦箕,便是常州篦箕,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傳說皇后拿常州篦箕篦頭,水碰到篦箕就會飛濺起來,因此,宮廷把常州篦箕看成辟邪的寶貝。
還有廣西桂林的楠竹篦箕,除選用當地的優質楠竹作篦齒,並擇不同材質作說這種掛式篦箕飾物可以“刮進”白花花的銀子,並能很好地理“財”,使經商者能夠財源茂盛。
另外,篦箕在古代的習俗中,與喪葬還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常被作為隨葬品放入棺內。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質的篦箕,如湖北江陵鳳凰山和甘肅漢代墓葬都出土過篦箕。而且從這些篦箕的製作工藝,材料的優劣,以及擺放的位置等,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會地位和等級高低,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現如今,篦箕在我國部分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仍被作為“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燒。
當今,篦箕雖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癢功能,但它的妝飾工藝價值仍然很高。它是一種極好的藝術載體物,既可製為精美的髮飾物,又可作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旅遊紀念品,並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因此,應繼承開發和利用,讓這一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製品重放異彩,並服務和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