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15團政治委員
雨晴(1918—1941)原名於立曉。山東牟平縣(今煙台市牟平區)上庄村人。1935年秋考入北平東北中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會組織的救國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旋即參加東北軍學兵隊。“西安事變”前夕,北平學生會推選他為學生代表,去西安向蔣介石請願,“西安事變”后在東北軍一二九旅六八五團做宣傳工作。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回原籍創辦“共同社”文具店,以此為掩護,做黨的地下聯絡工作。曾任地下黨報編輯、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旅十四團政委。1941年11月在招萊邊區崤山戰鬥中犧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雨晴,原名於立曉,1918年2月出生於牟平縣四區上庄鎮(今煙台市牟平區姜格庄街道上庄村)。雨晴的父親於傳琛(字獻廷)為縣參議員,經商致富,家庭生活溫飽有餘。
雨晴幼年在本村小學讀書,1932年起先後到煙台志孚中學和北平東北中學讀書。
1936年秋,在東北中學加入“民先”,旋即參加東北軍學兵隊。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8月,到蓬(萊)黃(縣)掖(縣)根據地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先後任連隊政委和營教導員。
1940年9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旅十四團政治委員。
1941年11月28日於膠東招萊邊區崤山戰鬥中犧牲,時年23歲。
1937年盧溝橋畔的槍聲一響,雨晴在北平黨組織領導下,積極為抗戰奔走。父親於獻廷獲知消息后,派人到北平要他即刻回鄉。經組織同意,雨晴回家鄉與地方黨組織取得了聯繫,在朋友開設的“共同社文具店”設立聯絡站,秘密進行革命活動,表面上卻顯出很平靜的樣子,不問世事,呆在家裡讀書看報,用以敷衍視聽。
在家“賦閑”的雨晴,受到牟平地方勢力派丁綍庭的青睞,派其部下帶著厚禮和委任狀拜訪,卻被雨晴斷然拒絕。當時,周圍好多人不理解,別人搶不到手的美差,為什麼雨晴卻不為高官厚祿所動呢?他們哪裡知道,雨晴雖然是富家子弟,但社會生活已經教育他立下救國為民的志向,走上革命道路。
———雨晴求學深造的東北中學,學生多是東北籍,民族意識濃,愛國熱情高,雨晴受到感染和鼓舞。“何梅協定”以後,東北中學不得不由北平遷到河南的雞公山。偌大的北平城竟然放不下一張書桌,刻骨鏤心的屈辱感激起少年雨晴的愛國熱情。“一二·九”愛國運動后不久,他便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投身到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之中。
———1936年,東北中學的學生被調到開封軍訓,國民黨特務趁機矇騙學生加入特務組織“復興社”。雨晴不相信國民黨特務的宣傳,拒不參加反動組織。反動教官質問雨晴:相信什麼主義?崇拜哪位領袖?雨晴故意回答:信佛,崇拜釋迦牟尼。得不到滿意回答,教官大為惱火。雨晴又俏皮地說:蔣夫人信上帝,我們信佛有什麼錯?那位教官被噎得惱羞成怒,竟以“軍訓不及格,不得升學”相脅迫。雨晴說:國尚不保,讀書何為?不久,雨晴跋涉千里到西安加入了東北軍學兵隊。
———“西安事變”中,雨晴代表東北學生向蔣介石請願,要求“停止內戰,出兵抗戰”。西安事變使他深刻地認識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人企圖倒行逆施,都將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身碎骨。不久,雨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於獻廷深知兒子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對雨晴的特別沉默與深居簡出,很不放心,怕兒子參加抗日活動“惹禍”。後來,他發覺兒子仍在秘密活動,就為雨晴張羅了鄰村一個農家姑娘結了婚,想以家庭為羈絆拴住兒子。同時,對雨晴嚴加防範,讓小兒子於立暄形影不離地“監視”著雨晴的行動。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改變雨晴抗日報國的決心。1938年8月10日,陰雲密布,天將下雨。雨晴換好了衣服,趕著自行車,說要上山“摘菜豆”。弟弟要跟去“作伴兒”,被他以“天要下雨了”為由甩掉了“尾巴”。雨晴沒有向年邁的祖母告別,也沒有向已經懷孕的妻子透露秘密,毅然離開家鄉,冒雨奔向蓬黃掖根據地。
(二)
1940年9月,雨晴臨危受命,到五旅十四團任政治委員。當時,十四團在日偽“掃蕩”中減員嚴重,政委和副團長陣亡,部隊困難問題較多。五旅首長認為,政治工作是雨晴的老本行,他既有政治才能又有軍事素養,有條件擔負起這一重任。
雨晴到蓬黃掖根據地后,最先擔任的是連隊指導員。當時部隊初建,成分複雜,多數是剛拿起槍杆子的農民和舊軍隊的軍人,也有棄暗投明的黑道人物,打仗的勇氣有餘,為民的紀律性不足。雨晴學習紅軍建軍經驗,把黨組織紮根在基層,加強紀律建設和文化教育,在整訓中發現培養骨幹黨員,以黨組織為核心把全連幹部戰士團結起來,終於把連隊建成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
雨晴剛到十四團任職時,幹部配備不齊,難以大量擴軍,部隊編製不足,指揮不靈,軍心不穩。雨晴一如既往,為提高部隊的思想素質和戰鬥素質,不遺餘力地工作。他認為,張開五指不如握緊拳頭,建議把全團縮編成兩個營,把二營的戰士充實到一、三營,幹部保留在團里,兩個營滿員,戰鬥力相應提高了。後來的實踐證明,雨晴的果斷措施是正確的。
一次戰鬥結束后,一個戰士刺死了一個舉手投降的俘虜,指導員主張處分這個違法亂紀的戰士,連長卻不以為然。從這兩種態度中,雨晴看到了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他沒有批評任何一個幹部,而是採取一種別開生面的教育形式———講故事。他把幹部、戰士召集起來,開戰鬥經驗講評會。他第一個發言,先講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接著進述了“西安事變”。他親身經歷了轟動中外的西安事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戰士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後他歸納總結說,幹革命要講究政策和策略,不能以自己的愛好與憎惡行事。他深情地向幹部、戰士說:“大家想一想,在‘西安事變’中殺死蔣介石,確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是,能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能組織起浩浩蕩蕩的抗日大軍嗎?我們的頭號敵人是日本侵略者,參加抗戰的人越多越好。如果不講政策,只顧痛快一時,亂砍亂殺,便沒有人敢向我們靠攏,就不能組織起浩浩蕩蕩的抗日大軍。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定要堅決執行政策啊!”
雨晴的話,感動著每一個戰士的心。刺殺俘虜那個戰士,在講評會上自覺地做了檢討,連長、指導員也作了自我批評。這種別開生面的教育形式,使幹部、戰士增強了組織紀律性,提高了執行政策的自覺性。
後來到十四團任團長的於得水同志,情不自禁地誇獎說:“雨晴政委雖然年輕,但他博古通今,很善於做戰士的思想工作。”
(三)
雨晴的軍事才能,早在任五旅十三團二營教導員時就顯露出來。
1940年春,我軍決定二營攻打馬連莊的據點,消滅駐防在那裡的魯東行署國民黨投降派一個營,配合兄弟部隊殲滅盤踞在招南的投降派徐淑明部。這次戰鬥,由雨晴負責指揮。他對戰前的思想動員、戰鬥任務的部署、戰勤工作的組織,都進行得井井有條。戰鬥中,嚴密封鎖消息,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打得敵人措手不急,全殲了守敵,斬斷了徐淑明的觸角。多謀善斷的雨晴,指揮二營打了一個漂亮的乾淨利索的殲滅戰,博得了幹部、戰士的擁護愛戴,士氣更加振奮。此次戰鬥,二營受到上級的通報表揚。
昆嵛山地處文登、牟平兩縣交界處,向有“外障東海,內蔽三齊”之說,是山東的戰略要地。那裡麋集著鄭維,丁綍庭、秦玉堂等大小八個頑軍司令,部眾5000餘人。當時,以漢奸趙保原為首,在膠東組織“抗八聯軍”,勾結日偽軍,屠殺共產黨員和抗日群眾,企圖摧毀我東海抗日根據地。
雨晴、於得水率領十四團到東海地區,與孫瑞夫、梁輯卿等共同組成反投降的統一指揮機構,並將東海九營充實給十四團為二營。部隊在文登縣回龍山下的山東村誓師后,先在母豬河畔重創了洪彪指揮的頑軍,旋即掃清昆嵛山外圍據點。
在總攻昆嵛山戰頭打響之前,為了迷惑敵人,雨晴與於得水白天率領團東去奔襲百里之外高村、張家埠、俚島日偽據點,造成八路軍主力不在昆嵛山區的假象。黑夜,部隊又悄悄返回昆嵛山待命。這一行動,果然麻痹了敵人。1941年1月7日,總攻昆嵛山戰鬥打響之夜,十四團首先順利地攻進黃龍峴據點,經過通宵激戰,消滅了丁綍庭一個營、叢鏡月一個訓練大隊。東海十七團於同時攻克了東、西於疃。第二天,鄭維屏像被捅了窩的馬蜂,組織千餘人的敢死隊,從桃花峴分兩路出兵,進行反撲。我十四團、十七團分頭出擊,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衝鋒。敵人這一失敗,再也無力組織反撲了,縮回山裡,企圖憑藉險要地形繼續頑抗。
昆嵛山南麓決戰勝利后,十七團在山前繼續肅清殘敵,十四團像一把利劍直指鄭維屏的主力商立端團。商立端握兵千人,駐防於昆嵛山後石門裡一帶。
石門是昆嵛山北麓的一個地名。那裡的形勢十分險要,兩山對立,中間僅有數丈寬,西面那座山半空,懸掛著一塊巨大的岩石,好似一個高聳狹窄的石拱門,羊腸似的路從此穿過;東面那座山的山根與山路之間,是一條水流湍急的深壑,人畜不易通過。商立端在這裡經營多年,明碉暗堡密布,易守難攻。
雨晴從俘虜口中知道商團的情況,認為只宜智取,不能強攻。他們首先派出佯攻兵力,造成我軍從北面攻打石門的錯覺。然後由在昆嵛山區戰鬥多年的於得水團長親自領路,翻山越嶺,悄悄攀上昆嵛山主峰泰礴頂,從背後直插石門,商立端部碉堡失靈,大部被殲,余部潰散。
東海地區的反投降鬥爭,斃俘頑軍3000餘名,繳獲土造輕機槍30餘挺,長短槍1500餘支,其它武器彈藥一大宗。反投降勝利后,文登、牟平兩縣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發展了膠東抗日的大好形勢。
反投降鬥爭勝利后,雨晴政委率十四團又西上蓬黃掖,邊休整邊戰鬥,開闢大澤山根據地,牽制西線敵人,配合十三、十四和十五團進行榆山大會戰。十四團東來時不足700人,西上時人槍都成倍地增長,成為膠東能攻善守的抗日部隊之一。
(四)
雨晴雖然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商人之家,但生活中一直堅持艱苦樸素。他以國為家、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品德,在幹部、戰士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人們不會忘記———雨晴從家出走,騎著自行車到了蓬黃掖根據地,脫下長衫下連隊,和戰士們一樣穿布衣,吃粗飯,徒步行軍,過著普通一兵的生活。他把自行車送到伙房公用。自行車破得實在不能再用了,就賣掉用來改善戰士的生活。同志們風趣地說:“政委一心為革命,自行車也徹底革命了。”
人們不會忘記———雨晴參加革命后,郵路難通,一直無法與家庭取得聯繫。一次,他意外地收到父親通過地下交通寄來的5元錢。雨晴很高興,因為他看到了父母愛國救民之心。他就用這筆錢訂了報刊,為戰士們改善了文化生活。
人們不會忘記———雨晴對待同志平易近人,批評缺點從來不嚴詞厲色。他批評青年戰士不注意學習文化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不能打勝仗的。沒有文化的青年人,心不明,眼不亮,只能坐在鍋台角上看到家門口。”幾句話,說得戰士心悅誠服。戰士們尊敬他,愛戴他,都願意跟他談心,有事願跟他商量,有錯願對他檢討。
人們不會忘記———雨晴為人豁達大度,謙虛謹慎,凡事以身作則,不搞特殊。他非常尊重於得水、王奎先等老同志,絲毫沒有知識分子的架子。他與夏侯蘇民是同年入伍的老戰友,私誼甚厚。為工作,有時夏侯蘇民爭得面紅耳赤,雨晴不以為忤,和善相待。後來,夏侯蘇民是三營的領導幹部,雨晴一如既往,嚴格要求,使夏侯蘇民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人們不會忘記———為了救國救民,家近咫尺,過門不入。
1941年2月11日,雨晴和於得水率領部隊在序班庄圍殲商立端團殘部,他的指揮所設在家鄉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用肉眼便可以看到自己家的屋頂。
這裡是雨晴生長的地方,有童年的夥伴,有年近九旬的祖母和久別的雙親,有倚門而望的妻子,還有未曾謀面、咿呀學語的兒子……戰鬥間隙,他從送飯的老鄉口中獲悉“家人安康,兒子長得喜人”,“父親變得堅強了,一心支持兒子抗日,敵人用刺刀威脅,他寧死不肯低頭……”雨晴十分滿意和高興,更加熱愛和思念自己的親人。
戰友們都知道,雨晴入伍后一直沒有回家。序班庄戰鬥結束了,大家都說政委應當就近回家探親住上幾天。然而,敵人尚未除盡,緊急軍務在身,哪裡能抽身離開部隊呢?雨晴斷然拒絕說:“敵寇不除,國家不安。全家團圓,待到抗戰勝利以後吧!”
兵貴神速。雨晴立即與於得水揮師去組織午極會戰,毅然策馬離開自己深切眷戀著的家鄉。可是,有誰知道,這是終生的永別啊!
(五)
1941年11月28日。招(遠)萊(陽)邊區崤山一帶地方。天空布著烏雲,西北風不停地呼嘯,山巒,村舍,林木,河流,都迷漫在風雪之中……
雨晴率五旅十五團兩個營(1941年夏十四團同十五團互易番號),駐紮在招萊邊區的崤山後、萬福庄、犁埠村。早晨,忽然從崤山東麓傳來密集的槍聲。偵察員報告,萊陽頑固派王子紹部在那裡搶糧,與地方部隊發生激戰。雨晴當機立斷,帶領十五團立即參戰消滅敵人。
上午八點戰鬥打響后,從激烈的槍炮聲中,雨晴發現對手不是頑固派,而是裝備精良的日偽軍(戰鬥結束后得知敵人是萊陽城和馬連莊據點的600餘名日偽軍)。戰線的重點,在崤山南北兩端。我軍一營搶佔崤山東塂北端,與來自萊陽的日偽軍激戰;三營衝到南馬庄,與來自馬連莊的敵人戰鬥。這一帶丘陵地勢平緩,五華里的戰場,無險可據,天寒地凍又挖不成掩體,戰士們只能利用簡單的地形地物,跟日軍惡戰。
日偽軍發瘋一般地要搶佔制高點。開始時,敵人非常傲慢,先是排炮轟、機槍掃,接著是一字擺開的日軍步兵,直著腰向我陣地衝鋒。
我軍居高臨下,用步槍和手榴彈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衝鋒。夏侯蘇民帶領三營在南線,抵抗著200多名日本步兵和一部分騎兵。敵軍騎兵速度快,一眨眼就衝到了眼前,很不容易對付。三營雖有機槍,可惜子彈太少,戰士們硬是用步槍和手榴彈打退了敵人騎兵的反覆衝鋒,穩住了陣地。
槍聲時斷時續。為了掌握戰況和抓住瞬息萬變的戰機,雨晴不顧戰友的勸阻,冒著彈雨沖向前沿指揮所。在指揮所的土堆后,他和王奎先副團長一起觀察敵人動向,從望遠鏡里看到:敵人的兵力在崤山南北兩端,雖然地勢對其不利,但自恃武器好,沒有退卻的徵候;日軍吃了虧,囂張氣焰有所收斂,不再拚命衝鋒了,只是打冷槍;敵人後方,沒有後續部隊。雨晴判斷,敵人是在消耗我軍火力,伺機捲土重來。洞悉了敵人的陰謀,他與王副團長交換看法后,下達命令:節省子彈,堅守陣地;預備隊團直機關補充到三營,馬上投入戰鬥,迂迴敵人側後攻擊。
幹部戰士擔心政委安全,勸他退到安全地帶。雨晴說,這裡觀察敵情最清楚,就要在這裡指揮戰鬥。雨晴正在用心計算側擊部隊到達的時間,突然,敵人的迫擊炮彈、重機槍彈一齊向一營陣地壓來。北線日軍又發起衝鋒,一營陣地一度失守,團指揮所陣地暴露在敵人面前。王副團長剛要探身觀察情況,雨晴一把將這個老紅軍按下,就在這一剎那,一顆罪惡的子彈穿過雨晴的側胸。老紅軍安然無恙,雨晴倒在血泊之中。
王副團長和近旁的戰士,都急紅了眼。敵人剛衝上來,憤怒的戰士們投完手榴彈,在濃煙中高喊“為政委報仇!”,端著刺刀沖入敵群,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日軍見勢不妙,狗急跳牆,沒有辨出風向就施放毒氣,正好強勁的西北風把毒氣刮向敵人。此時,一營聶教導員趁機帶領戰士衝鋒,敵人亂了陣腳,把陣地壓回來。這時的南線,三營長夏侯蘇民留下部分戰士守住陣地,他和八連長曹積亭帶領預備隊,巧妙地從側面接敵開火。敵人遭到三面夾擊,狼狽萬狀,全線潰敗。
暮色蒼茫中,戰鬥勝利結束了,招萊邊區人民免遭塗炭,地方武裝安全地突出了重圍。
十五團撤到西城子村,群眾扶老攜幼,夾道歡迎。鄉親們送來最美味的飯菜,慰勞勝利歸來的英雄健兒。然而,戰士們很餓,誰也無心去品嘗美味佳肴,都為尊敬、愛戴的雨晴政委的犧牲而悲痛。
雨晴政委犧牲后,五旅政治委員高錦純在悼念文章中說:“雨晴同志是我黨的優秀幹部,模範的共產黨員”,“他為人民,為階級忠貞堅毅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民心裡。”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