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上空

維姆·文德斯執導的電影

文德斯的《柏林上空》是一部非凡的關於人性的現代神話。天使見證了人類的所有感覺,他們第一次體驗到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比如一杯咖啡和一根煙)。在天使的眼中,柏林是一座絢爛的黑白的的城市,美麗得不真實。可是當他們變成人類之後,圖像變得粗糙但卻自然,在彩色的畫面里,天使們在空中飛過的聲音卻變成刺耳的呼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搖滾樂手Nick Cave和他的Bad Seeds樂隊還在片中客串出場。

簡介


影迷習慣叫它《柏林蒼穹下》,似乎這樣顯得哲學意味更濃一點。“捧紅”這部影片是好萊塢尼古拉斯·凱奇梅格·瑞恩主演的《天使之城》—— 一部完全抄襲《柏林上空》創意的愛情片大俗片。根本不及德國著名導演文德斯的原版來得韻味深長。
在文德斯眼中,天使與凡人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個引子,真正要訴說的是一種哲學意境:我們難以言說的痛苦承載著希望和夢想,唯一可以超脫歷史的就是人類的愛情。“文氏”獨特的境語體系生動展現了柏林這個古老而蒼茫的城市,怪不得獲獎無數。
米高梅出品的特別版,畫質很好,花絮相當豐富。演評論音軌;43分鐘的紀錄片《天使在我們中間》;32分鐘的文德斯評論音軌的刪除片段。另外花絮中還有一個柏林地圖,列舉了影片中的外景地,滿足了大家旅遊獵奇的心態。

劇情介紹


維姆·文德斯,男,德國導演
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憑藉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German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70年代,受當時美國公路電影的啟發,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
在他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國朋友>、《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與疏離成為文德斯電影永遠的主角,文德斯也藉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
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是文德斯的偶像,更曾經在八十年代專程前往日本拍攝紀錄片《尋找小津》,此次來京還會帶來完成的新作,幾乎是世界首映。
作為世界上少有的有成就的“多元藝術家”,文德斯大師本人將首次訪問中國及北京,並出席相關藝術文化交流活動。2004年2月至5月,世界著名電影大師維姆·文德斯的世界巡迴攝影展“地球表面的圖畫”中國站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聯手展出,引起了中國文化界藝術界巨大的轟動。
最新思想結晶的文德斯書籍中文系列也剛剛出版。德國著名的明鏡周刊評價文德斯的文集:“文德斯是超然的魔術師。”除了電影領域,文德斯帶領讀者還深入到建築,城市,錄像技術,DV發展,時尚,旅遊隨筆等領域。此次推出的文德斯的心愛之作:<一次>和飽含細緻洞察力的日記《我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可以讓人體會到文德斯在平常生活中的生命力和靈感,以及令人難忘和驚訝的文筆。我們希望以此作為整個活動的點睛之筆,加深觀者在視覺和思想上的理解。
1974年可以說是文德斯事業的轉折點,由於受到當時美國一些公路電影(如1969年的《逍遙騎士》)的啟發,也由於自己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文德斯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從此以後,流浪與疏離成為文德斯電影永遠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來。
令文德斯聲名鵲起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愛麗絲漫遊城市》,1975年的<錯誤的舉動>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其中《錯誤的舉動》講述了一位作家為尋找靈感而遊歷,畫面具有詩意的隱喻和富於哲學意味的象徵內涵;<公路之王>則以寫實的基調和獨特的觀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電影文化,同時也對7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界的狀況投以了深切的關注。
1977年,公路電影代表之作《逍遙騎士》的導演DennisHopper更是和文德斯一起合作,拍攝了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影片在紐約漢堡慕尼黑和巴黎之間來回跳躍,世界成為糾結在摩天大廈、地鐵、高速公路、列車之間的神秘空間,從而散發出強烈的疏離感,令人難忘。
七十年代中後期,轟轟烈烈的“德國新電影”運動開始衰落,經濟危機使得影市蕭條,德國的電影導演們或是轉投電視業或是前往國外。就在這個時候,一直關注著“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向文德斯發出了前往美國拍片的邀請。
自1978年起,文德斯陸續拍攝了影片《哈默特》、《尼克的電影--水上的閃電》和《事物的狀態》。《哈默特》作為文德斯首次拍攝的好萊塢式電影作品,並沒有能令科波拉滿意,這部片子的大部分鏡頭都被科波拉要求重拍,以至影片的發行時間比預想中推遲了三年多。1982年的《事物的狀態》卻獲得了聯邦電影獎(前西德電影最高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開始確立他在國際影壇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桂冠,這部被稱為“標誌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現了人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攝,影像風格極其鮮明,文德斯創造出極為寬廣的銀幕空間,從而成功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
雖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文德斯似乎還是更喜歡在歐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國,文德斯拍攝出了他最廣為人知也最受好評的一部電影——<柏林蒼穹下>。影片講述了一個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凱奇和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多情》就是《柏林蒼穹下》的好萊塢通俗版。這部影片也使文德斯獲得了1988年第41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使得他在世界影壇上真正確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至此,文德斯的影片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靜的風格。他的電影語言修辭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別偏好對運動和場景的不加剪輯;他不求論證什麼,他追求的是一種平靜地觀察、等待和不停頓地發展的電影,尤其喜歡錶現公路、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因而也一再描寫遷移、迷航和旅行。
但是文德斯並沒有滿足,而是在以後的創作中不斷豐富和擴充著自己的電影世界。1991年的《直到世界盡頭》拍攝於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圍里講述了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被稱為“終極公路電影”。1993年的《咫尺天涯》以俯視的角度觀察德國統一后社會景觀的變化;而在兩年後的<雲上的日子>里,文德斯則和義大利傳奇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起探討了愛與慾望的問題,影片攝製於歐洲數個國家,也是一部巧妙借用公路片形式的電影。文德斯不斷地在公路電影的基礎上嫁接與派生著新的元素,同時也改造著傳統公路片的形式。他越來越喜歡在城市裡表現流浪的狀態,將現代社會裡孤獨與疏離的狀態描述得愈加生動。
在1997年的《暴力啟示錄》里,文德斯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裡的暴力問題。1996年拍攝的《光之幻影》“記錄”了許多對電影的發展做出貢獻卻被遺忘的人們,表達了文德斯對電影歷史的緬懷與敬意。
有鑒於文德斯電影創作理念中觀察者的姿態與感覺,他也非常鍾愛紀錄片的拍攝。他一共拍過7部紀錄片,其中1985年《東京之行》是一部關於文德斯的偶像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相當引人注目。1998年描寫古巴音樂風情的《樂滿夏灣拿》廣受好評,文德斯與為他製作了<德州巴黎>的音樂人瑞·庫德再次成功合作,展現了他自己一直深喜著的美洲音樂的迷人魅力。
同時文德斯也非常喜歡搖滾樂,他曾說過:“今天搖滾與電影的聯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文學、戲劇和繪畫看來似乎與電影的聯繫更緊密,卻遠沒有搖滾來得貼和時代、準確直接。”文德斯2000年新片<百萬大酒店>的配樂就是由著名搖滾樂隊U2的主腦Bono主刀炮製的。
文德斯再次將音樂與畫面貼和在一起,創造出賞心悅目的聲色迷情來,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某座酒店大廈里一樁命案的諸多瓜葛。這部地點不變的電影似乎是文德斯電影里流浪的某種終結,而我卻寧願相信,這不過是他不歸的流浪之路上的一個小小的Motel(公路旅館)而已。
維姆·文德斯重要作品年表:
1970年《城市之夏
1972年《紅字
1974年《愛麗絲漫遊城市》
1975年《錯誤的舉動》
1976年《公路之王》
1977年《美國朋友》
1980年《尼克的電影——水上的閃電》
1982年《哈默特》
1982年《事物的狀態》
1983年《德州巴黎》
1985年《東京之行》
1987年《柏林蒼穹下》
1989年《衣食住行事件簿》
1991年《直到世界盡頭》
1993年《咫尺天涯》
1994年《里斯本的故事》
1995年《雲上的日子》
1996年《光之幻影》
1997年《暴力啟示錄》
1998年《樂滿夏灣拿》
2000年《百萬大酒店》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維姆·文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