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位居幕阜山脈主峰中上部。200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幕阜山為省級森林公園,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為公園題寫了園名。2005年,國家林業局批准幕阜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地理環境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位居幕阜山脈主峰中上部,總面積1701公頃,主峰海拔1606米,為湘、鄂、贛三省邊界第一高峰。幕阜山素以山雄、崖險、石奇、林秀、水美著稱。園內群山起伏、奇峰挺秀、鳥唱猿啼、古剎藏幽、高山草原、相映成趣、雲濤霧海、變幻莫測、奇松怪石、橫生妙趣、名人題刻、歷歷猶存……構成了鍾靈毓秀的自然風光和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公園距長沙160公里,岳陽90公里,武漢240公里,即或是廣東、上海亦可朝發夕至。
幕阜山山高林密,溝壑幽深,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擁有我國中南地區面積最大的黃山松母樹林基地,並已查明有南方紅豆杉、香果樹、鍾萼木、半楓荷、鵝掌揪、銀杏等國家保護樹種32種;有雲連、搖竹霄、杜仲、厚朴等珍貴野生藥材200餘種;有雲豹、金雕、黃腹角雉、莽虎紋蛙、鷹嘴龜、穿山甲等國家保護動物52種,眾多的動植物資源為森林公園平添了幾分神秘和野趣。
幕阜山年平均氣溫為12.1℃—8.6℃,園內夏季涼爽,萬木蔥蘢,蚊蟲稀少,空氣清新,負離子濃度高。特別是高山泉水富含鹼性成份和多種遊離元素,經常飲用,具有減肥、美容之特效。是人們理想的休閑、避暑、療養聖地。幕阜山春季的雲濤霧海、夏日的涼爽宜人、秋天的日出日落、隆冬的皚皚白雪,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形成了春觀花、夏避暑、秋登高、冬賞雪的生態旅遊發展格局。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為公園題寫了園名。
公園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分別建成了一峰尖登高攬勝區、老龍溝瀑景尋幽區、流水庵高山草原觀光帶等景區,開發建立了中南地區著名的優質高山反季無公害蔬菜基地。同時,公園旅遊服務設施不斷改觀,賓館、飯店、購物中心、綜合康樂保健等配套服務設施也日臻完善,2005年遊客達5萬餘人,公園將以優美的環境、優良的服務、優惠的條件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旅遊觀光、投資興業。

發展歷史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三國時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拒劉表從子磐,紮營幕于山頂,遂改稱幕阜山。岳陽因古郡府曾州踞天岳山之南而得名。
幕阜山人文厚重,仙道儈集,被道家尊崇為東土第二十五洞天,名“玄真太元之天”。現存的天門寺、玉皇殿、沖真觀、青陽宮等古剎道場,名揚三省各地,加上有求必應的沸沙神泉,更使得名山充滿靈氣,令人神往。

自然資源


幕阜山山高林深,地形奇特,危岩陡峭,區內植物區系成份豐富,既有華東植物區系成份,又有華中植物區系成份,並伸延到華北、東北植物區系,山上動植物種類資源極為豐富。森林覆蓋率為94%,有II級保護植物銀杏、金錢松福建柏、胡桃、香果樹等9種,並有中國長江以南最大面積的天然黃山松1000多公頃。已發現國家1級保護動物雲豹,II級保護動物虎紋蛙、平胸龜獼猴、穿山甲、豺、大靈貓水獺等22種。
幕阜山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氣候涼爽,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山上溝壑縱橫,溪流遍布,因地熱起伏,形成無數瀑布、龍潭。山上有水質純凈,甘甜清冽的優質天然飲用沸沙泉,山下有常年地表水溫達40℃的長潭、漿田兩處溫泉,可供遊客盡情使用。

主要景點


虯松奇景

幕阜山海拔1000m以上,主要樹種以黃山松為主,山中自然生長成片高山黃山松林,面積達886公頃,系南方地區最大的黃山松群落,並被林業部列為中國南方黃山松母樹林基地。黃山松受高山寒流,冰封雪壓的摧折,頑強生存,形成了大量平頂奇松,虯枝展臂,笑迎來客。比較著名的奇松有:
蟠龍松:位於一峰尖南天門懸岩之上。臨岩而生,樹齡達300多年,精幹短壯,樹枝虯雜,恰似蟠龍蜿蜒,遊客至此,大都攀附其上,留影紀念。
迎客松:位於沸沙泉西側,胸徑達30cm,頂平枝密,虯枝展臂,松青葉茂,笑迎賓客。
平頂奇松:位於天岳堂前,胸徑20cm,樹高5.5米,頂部平坦,恰似刀削,側無旁枝,堪稱奇絕!
九龍松:位於丹岩游道旁,徑干僅10cm,高不足2m,樹齡卻達200餘年,枝骨環繞,恰似九龍蟠轉,謂之“九龍松”。
會仙松:位於燕子坪東側山頂,樹形奇特,樹榦達30cm,樹高不足4m,身無側枝,頂部平曠伸展,可同時容納十幾人坐立,相傳八仙們常在此坐而論道,故名“會仙松”。

高山花海

春夏時節,幕阜山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水馬桑、纓桃花以及各種不知名的花朵,競相開放,將幕阜山裝點成了一位美艷的少女,主要品種有:
高山杜鵑:幕阜山海拔400-800m之間有大面積杜鵑群落,分佈集中,每到春季,山花怒放,紅艷無比,一片花海;海拔800m以上,特別是山頂部位,集中分佈著20公頃高山杜鵑,鐵骨叢立,先花後葉,每到春末初夏,競相綻放,花團錦簇,驚艷嬌媚,煞是壯觀。
雲錦花都:雲錦杜鵑是一種名貴的喬木型杜鵑花。幕阜山海拔800m以上,分佈著大面積連片的雲錦杜鵑,每到初夏季節,繁花似錦,高貴優雅,花朵碩大,如霞似錦。
纓桃綴嶺。幕阜山擁有分佈廣泛的纓桃花群落,早春時節,漫山落葉之中,纓桃花迎春綻放,或大紅,或桃紅,或水紅,一簇簇,一枝枝,星佈於山嶺之中,給人一種清新撲面、春萌初動之感。

古樹名木

幕阜山歷史悠久,古樹遍布,較為著名的有:
銀杏三姊妹:位於天岳堂,三棵直徑1m以上的古銀杏生機勃發,據說系宋代一老道所栽,至今已達千年歷史。
千年古檀:位於老龍溝溝裡屋前,樹徑40cm,樹高達20m左右,樹齡千年以上,現已被人們奉為神樹,樹下建有一小石廟,供人祭拜。
銀小姐槐相公:位於普濟庵前,一株銀杏,一株槐樹,並排而立,傳說系唐代庵中一青年尼姑所栽,寄託了出家人對人世間美好的祝願,距今已達一千多年,胸徑分別為1.8m和1.64m,樹高均在20m以上。雖經多次雷擊,現仍頑強生存。
柳杉林廊:位於毛坡里,面積達百畝之大,一株株胸徑40cm左右柳杉,挺拔高大,成行成隊,形成了多處林間走廊,遮天弊日,蔭涼宜人。

高山草原

幕阜山上部地勢平闊,牧草豐盛,草場大者達35公頃,有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秀麗草原風景。彩蝶飛舞,百鳥吟唱,走獸飛奔,引出陣陣山浪翻滾,遊人至此,若能揚鞭躍馬,則豪氣頓生,宛若身在北疆。

竹海奇觀

幕阜山竹林成片,自成景觀,比較著名的有:
實心竹:位於天岳堂側,面積達10公頃左右,竹節一密二稀,徑粗2-3cm,實心,見者無不稱奇。
青竹掃台:位於流水庵山背,一平坦巨石,石隙縫中生出一竹,枝葉垂於石上,一年四季在石台上拂掃,古人將青竹掃台列為幕阜諸景之首。
多種奇竹:根據2003-2004年度中南林學院對幕阜山進行的植物考察顯示,公園內共有名貴竹子達16種之多,其中紫竹方竹桂竹、筱竹等均比較少見而珍貴。

動物王國

幕阜山山高林密,洞穴遍布,溝壑縱橫,是野生動物繁衍的自由王國,能形成景觀的主要有:
獼猴攀躍:幕阜山自古以來,獼猴出沒,目前,在一峰尖、老龍溝等景區出沒的猴子種群數量約為20隻左右,較怕人,野性重,遊人常看見獼猴攀躍,追逐而去。
蝴蝶翩飛:幕阜山因受環境污染小,山中蝴蝶隨處可見,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世界珍稀的金鳳蝶等品種也時可見到。各種彩蝶翩飛,逐花而舞,給公園平添了幾分幽靜和秀美。

幕阜丹崖

位於幕阜山南麓海拔1520米處有一懸空壁立的巨岩,獨立高聳20餘米,因傳晉代真人葛洪(字稚川)岩下煉丹得道成仙而得名。岩邊倒懸巨石下有一方形石洞,洞里石板鋪墊,整潔有致,洞邊兩眼清泉,洞壁上鑿有方形石碗框,左邊一石灶,仍留煙色,此為葛洪當年“渴飲岩泉水,飢餐石上松”的下獅洞。

沸沙泉

位於海拔1500多米高的沸沙泉有東南西北中泉井五口,此井為中井。泉水從井底噴涌而出,泉涌沙翻,終年不息,泉水水溫常年保持在4.5℃左右,即使盛夏酷暑,依然涼氣逼人,沁人心脾。

石田三畝

位於幕阜南麓,形似圓碟,懸空架立於亂石之中,巨石之上天然排列石田三丘,田埂依然。田中泥土酷似新犁,倒伏成行,尤為奇者,無源之水,不盈不涸,終年不幹,明代詩人唐佐曾有詩云:“層岩盡日鎖煙霞,何事神仙認作家,三畝石田誰是主,我來欲學種胡麻。”

青竹掃台

在一口石井旁的巨石之中,長出一根細竹,歲長一株,老竹枯了,新竹接上,砍掉一株,再生一株,不多不少,就一株。自然彎曲的竹總是不停地垂掃石台,天長日久,凸凹不平的石台,被磨得平如刀削,油光可鑒。

萬古涼亭

在一峰尖佛石上,有巨石倒扣,形似涼亭。傳說唐時侍郎徐安貞、白琪、劉光謙、陳希烈四相為避安史之亂,隱居幕阜山,常在此聚會,因而又叫“四隱亭”。

道仙福地

唐朝時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中稱幕阜山為道教36洞天的第25洞天,名元真太元之天。現除葛洪住處丹岩、煉丹台、會仙橋外,還有沖真觀、青陽宮等道教遺跡。規模較大的為宋朝敕封沖真觀,有五殿,其中皇壇殿就有48柱,48盞燈,金碧輝煌。清陽宮建築雄偉奇特,整個宮全部用花崗岩條石砌成,無一根木材,宮內石雕奇特,栩栩如生,有很高的建築藝術風格。
吳楚分界天岳關
位於湘鄂兩省邊界處海拔1200多米的虹橋鎮天岳村境內,左黃龍、右幕阜,兩座巨山夾峙,中一道相連兩省,以其地勢險要和中國軍民在此阻擊侵華日寇浴血奮鬥而享盛名。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於此建卡,高2.6丈,寬2.2丈,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均在此進行過激烈戰鬥。1939年,為阻止日寇進犯長沙,國民軍29師與侵華日軍在此激戰兩晝夜,殲敵數百,給日軍以重創。現有公路可達關口,關上有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紀念牌和紀念亭,碑上當年蔣介石題寫“氣壯山河”的題詞依然如故。

旅遊信息


門票

門票:成人票:50元兒童票:0元

開放時間

9:00-17:00

最佳旅遊時間

3月——9月

交通

公交:在岳陽市汽車站坐直達大巴到平江,車票35元左右,然後在平江汽車站坐平江--南江的車(註:平江到南江的汽車只能到平江的老汽車站乘坐,新汽車是沒有的,可以做公交車從新汽車站到老汽車站。)岳陽有直達南江的車,到了南江鎮后在車站打聽一下,有專門的中巴車到幕阜山的,也可以包車去。
自駕:全程約19.4公里平江南江汽車站1.從起點向東南方向出發,沿G106行駛210米,稍向右轉進入環島2.沿環島行駛6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XF103.沿XF10行駛2.1公里,稍向右轉進入Y1174.沿Y117行駛16.7公里,右後方轉彎5.行駛240米,到達終點幕阜山森林公園。

住宿


幕阜賓館由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投資興建,現已按星級酒店標準全新改版升級,集住宿、餐飲、大中型會議、娛樂休閑和高山峽谷漂流接待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服務綜合型賓館。幕阜賓館共有床位98個,餐位300個,可容納200人多功能會議室1個,中小型會議室多個,是公園內綜合條件理想、便捷,且功能齊、服務優的接待服務終端,能滿足各種團隊和不同層次遊客的需求,對入住本賓館的遊客可提供優惠漂流門票。
幕阜山雲騰山莊
雲騰山莊是由旁邊的雲騰寺取名而來,始建於2001年,2012年擴建。建築採用現代化的設計,客房按照現時代酒店模式管理。現有客房40間,床位70個,棋牌室4個。中型會議室一間。雲騰山莊大廳內備有高山特有的西瓜,絞股藍,免費給遊客品嘗。
幕阜山棲鳳山莊
棲鳳山莊,位於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雲藤寺生活區,系純杉木結構的吊腳樓式原生態酒店,集住宿、餐飲、會議接待、棋牌娛樂為一體,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為酒店題寫了店名。

周邊景區


平江地處湘鄂贛三省邊境,山巒重疊,林木茂盛,連雲、幕阜兩山雄距南北,汩水、昌江貫帶其中,古為羅子國地,東漢建縣名漢昌。屈原悲憤懷沙自沉江尾,杜甫寓平卒葬小田,唐時有六相歸隱,宋末元初曾升縣為州,歷代民眾崇文尚武,古今文武名人輩出。近代平江最早組織革命,有老革命根據地之稱。著名於世的“平江起義”、“加義慘案”等重大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十多位將軍六十多位省部級領導幹部和國民黨五十多名將領,從平江走出,從而使將軍縣之稱名聲遠揚。全縣著名自然景點不下百處,人文景觀遍布全縣。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5處,在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建成后,可茲配套憑藉的重要景點主要有:
位於縣城開發區的東面1km,是湘北久負盛名的古書院。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原在小天岳之南,幾經搬遷,於同治六年(1867年)遷建於此。現書院仍保持清代建築原貌,門首有“天經地緯,岳峙淵亭”的壁聯,為清末平江學者李次青(字元度)所撰書。1960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平江起義紀念館,多個展廳陳列著平江人民革命鬥爭光榮業績的豐富史料,成為年青一代緬懷先烈業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二OO四年底,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一百處紅色經典旅遊景點;二OO五年初,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30條經典紅色旅遊線路之一,即韶山——寧鄉——平江線路,國家已投資巨款,正在對該景區進行擴建。
杜甫墓
杜甫墓距縣城區14km,位於安定鎮小田村天井湖,這裡有安葬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墳墓和杜子祠。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流放湖湘,仲冬因洞庭湖漲水相隔,只得乘小舟溯汨羅江而上,到當時縣治在今中縣坪的昌江(即今平江)投親養病,不久病卒安葬於此。
杜甫墓為石墓,直徑8m,高1.3m,周圍系青磚圍砌。墓穴前立石碑,高2.2m,寬0.9m,上書“唐左拾遺工部員外朗杜文貞公之墓”。清同治年間,邑人李元度等重修杜甫墓並作記詳述。現墓、詞與李元度記文均在,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仙山懷甫風景區
平城西門有大仙山風景區。依傍汨羅江邊的大仙山,山上寺宇鱗次而立,善集寺、界山廟、城隍廟、懷甫亭,有如臨空展翼,或似古閣端踞。山下汨羅江宛如碧玉羅帶纏繞。沿著整潔的水泥路盤山而上,全城街道景物盡收眼底。漫步詩林碑刻,可欣賞名家詩作書法,若到林中石上小憇,頓覺心曠神怡。尤其每當清晨,古寺被朝霞抹染,江面薄霧飄忽不定,整個大仙山雲蒸霞蔚,佛寺鐘鼓幽鳴,山中萬物初醒,遠遠望去儼如仙山瓊閣,夢幻仙境一般。
新四軍平江通訊處舊址
位於加義鎮老街上的新四軍平江通訊處舊址,是平江重要革命紀念地之一。1937年10月,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贛省委領導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1938年2月,第一團開赴皖南抗日前線,在平江加義鎮設立“新四軍平江通訊處”,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執行蔣介石密令,襲擊了新四軍平江通訊處,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徐正坤等6人慘遭殺害,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舊址佔地530餘㎡,按當年原貌幾經修葺。並在附近當年烈士犧牲的地方建有“加義烈士陵園”。
五星古文化遺址
加義五星村的舵上坪古文化遺址,面積達數千平方米。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湖南省考古隊組織考古調查發掘,該遺址屬距今4000多年古人類居住地方,屬龍山文化時期遺址。遺址表土和地下所出土的石斧、石箭簇、石刀、石鑽和精美陶器,均顯示了古人生產生活的情況,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現該遺址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