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澄海市城區東北7公里多遠,蓮上鎮塗城塔山(以石似塔故名)上的塔山古寺,向為澄海名剎,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歷代重修,1987年至1989年重建,名山煥彩,成為禮佛、旅遊勝地。1991年被省風景名勝區協會列為會員單位,1992年12月3日被列為澄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5月被省建委評為省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
塔山古寺
“山無塔以塔名亦異,有石似塔,故名”。塔山位於澄海市蓮上鎮,交通方便,終年常綠,四季如春。山上勝景眾多,有距今900多年歷史、香火旺盛的塔山古寺;有十三亭、
九路、四橋、七牌坊、三十二奇石景觀;有雲鴻戲海、天池夜月、龍泉古迹、
晴嵐滴翠、龍船載經等妙景和名人手筆石刻。還有新配套的索道、標誌性石塔--大寶塔等。該區1991年被省風景區協會列為會員單位。
塔山“高百餘丈,周四十餘里”,東橫碧海,南挹平江,層巒相擁,間壑聽松,
塔山古寺
湖闊石奇。寺創建於南宋,明天啟年間(1621-1627)重修。清康熙五年(1666)因蘇灣都斥地,迫民內遷,寺被焚毀。八年(1669)展復縣治,釋照唐(字羽梵)募化重建。二十三年(1684)再修。
乾隆時廢於地震,釋心晃募款修復。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增建文昌畝、
魁星閣。民初寺田被充為校產,寺、廟、閣逐漸式微。1956年釋根凈又募化葺修。1958年因建水庫,遂湮,遺
元朝至元五年(1268)石觀音坐像一尊、明窯瓷香爐一個及清代樂捐、重修等碑記。
1986年建立以塗城老人協會為主體古寺修建籌備組,得到有關政府部門支持。海內外鄉賢竭誠襄助,使重建古剎願望得以實現。1990年古剎重光,名山添秀,至1992年春,捐資者共1500人,近1千萬元港幣,建成一寺、四橋、九路、十三亭、七牌坊、八泉、
十二峰、三十二奇石等景觀,以古寺為主,重建山門3道、大雄寶殿、
觀音閣、地藏閣、僧房、長廊,丹牆琉瓦,嵌瓷典雅,恢宏雄偉。
塔山古寺
寺坐北向南,
建築面積3千多平方米。分為大門樓(即天王殿)、大雄寶殿,
西廂築觀音閣、會客廳、
祖師堂、
僧舍,
東廂築地藏閣、功德堂、消災堂。依山臨水,巍峨壯觀,尤以三山門獨具特色。它木石結構,最高8米余,上築亭蓋,其下飾雙龍奪寶及花鳥圖案,青色琉璃飾頂,門前置兩大石獅(各高含座2.2米),下伸石階,全座美輪美奐。
據說最早是建在水中間,與周圍四座山頭形成“
四山吊金鐘”的格局塔山古寺。後來由於戰亂,古寺兩興兩廢,寺址也由水中央移到山腳下,擴大了中間湖水面積。這裡也是南宋末年抗元的基地,山上至今還有南宋的丞相
陸秀夫留下的石刻。戰亂時,
塔山古寺
人們到這裡避難,因有水源,彷彿
觀音菩薩賜給的“神泉”,所以這裡以供奉
觀音為主。一般的觀音塑像都是站著,手拿
凈瓶,這裡的觀音是石雕的坐像,而且是元代至元年間所雕,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觀音也叫
觀世音或
白衣大士,是
佛教中靠想像塑造的四菩薩之一,等於是
釋迦牟尼的助手,原本都是男的。佛教中國化以後,中國人認為凡能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者,只有母親是真心的,所以逐漸把他改造成女神,而身材還是男的。
一寺十景:塔山古寺;古剎晨鐘、石塔堆雲、晴鳳滴翠、天池夜月、
雲崖觀海、銀盞飛霞、龍泉品茗、白石聽松、秀夫行跡、
良寶遺蹤。
一水庫二橋:塔山水庫;傳祿橋、金鐘橋。二洞三山塘:
蝙蝠洞、大石岩;白石塘、燈盞塢、猢猻井。四亭八泉:昌益亭、繼勛亭、益非亭、遠猷亭;佛井泉、探驪泉、紅螺泉、金鐘泉、龍喉泉、燈盞泉、田蟹泉、龍門泉。
八
摩崖石刻十二山路磴道:龍泉古迹、
雲鴻戲海、晴嵐滴翠、勝似流觴、
一覽眾山小、銀盞飛霞、如鳴琴築、雲海仙槎。環山路、塔山磴道、白石磴道、
青雲梯、燈盞路、銅鑼路、麒麟峰路、雞母塢路、
龍船山路、祭旗峰路、拋網峰路、白象峰路。
十二峰:白雲峰、塔仔尾、小西天、銅鑼峰、龍船峰、祭旗峰、中軍峰、麒麟峰、龍尾峰、拋網峰、白象峰、飛鳳峰。
三十二奇石:石塔堆雲、一拳擊天、行者降獅、眉童點鼠、孔雀開屏、
玉蟾躍洞、鳳谷鳴泉、棲鳳、金龜留卵、錦囊石、
美人魚、雲外仙槎、含笑蓮花、龍喉濺玉、
浮金泛玉、天王遺騎、逸叟閑眺、
嫦娥遺履、禹門躍月、八仙飲宴、二佛參禪、入
三摩地、金瓜玉盤、勝似流觴、思賢詩海、榕蔭琴韻、別有洞天、
蟾蜍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