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初鎮
下初鎮
乳山市下初鎮地處膠東半島東南端,乳山市東北面,鎮政府駐下初村。轄37個行政村,27656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面積127.2平方公里,耕地3464公頃。該鎮地處丘陵地帶,海拔最高352.7米,最低34.8米,平均100米,全年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較豐富,年平均氣溫11.4℃,年均降水量840毫米。區劃代碼為371083107,長途區號為0631,郵政編碼為264200,車牌號碼為魯K。
下初鎮位於乳山市東北部。北界煙台市牟平區,南鄰夏村鎮和大孤山鎮,東接馮家鎮,西連午極鎮。東西10千米,南北17千米,面積127.2平方千米,27656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轄下初、巫山、北東庄、南東庄、單家疃、皂地、河南村、車家夼、葛格庄、西馬台石、東馬台石、北蘆頭、簸箕掌、山前庄、壘冢前(壘冢前、金山後)、辛家疃、初家溝、上初(上初、張家口)、史家疃、英格庄(英格庄、王家莊)、日照庄、張家溝、辛庄、西泊、黃格庄、山南頭、胡家口、下草埠、上草埠、段家、外庄、塂南頭、下窪、三甲、古初、里庄、西庄37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下初,距市區18千米。
境內丘陵起伏,黃壘河縱貫南北,水、地下黃金資源豐富。乳山金礦、銅錫山金礦、三甲金礦、乳山化工廠皆在境內,系乳山市主要黃金產地。309國道和桃(村)威(海)鐵路橫貫境內。西庄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馬台石有西周早期墓群。
1951年設下初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89年12月撤鄉建鎮。1995年,面積127.2平方千米,人口37888人,轄下初、巫山、西庄、北東庄、南東庄、單家疃、皂地、河南村、車家夼、葛格庄、西馬台石、東馬台石、北蘆頭、簸箕掌、山前庄、壘冢前、辛家疃、初家溝、上初、史家疃、英格庄、日照庄、張家溝、辛庄、西泊、黃格庄、山南頭、胡家口、下草埠、上草埠、段家、外庄、塂南頭、下窪、三甲、古初、里庄等37個行政村。
下初鎮下轄村:西泊村、北蘆頭村、下草埠村、辛庄村、上草埠村、東馬台石村、下初村、簸箕掌村、辛家疃村、三甲村、單家疃村、西庄村、耩南頭村、河南村、初家溝村、山前庄村、胡家口村、張家溝村、下窪村、史家疃村、北東庄村、南東庄村、古初村、西馬台石村、壘中前村、巫山村、外庄村、日照庄村、里庄村、葛格庄村、皂地村、車家夼村、山南頭村、英格庄村、段家村、上初村、黃格庄村
371083107(37村):~201下初村 ~202里庄村 ~203外庄村 ~204耩南頭村 ~205山南頭村 ~206段家村 ~207古初村 ~208三甲村 ~209下窪村 ~210下草埠村 ~211上草埠村 ~212黃格庄村 ~213胡家口村 ~214辛庄村 ~215西泊村 ~216英格庄村 ~217初家溝村 ~218上初村 ~219張家溝村 ~220史家疃村 ~221日照庄村 ~222辛家疃村 ~223壘中前村 ~224北蘆頭村 ~225山前庄村 ~226簸箕掌村 ~227東馬台石村 ~228西馬台石村 ~229葛格庄村 ~230河南村 ~231巫山村 ~232西庄村 ~233北東庄村 ~234單家疃村 ~235南東庄村 ~236皂地村 ~237車家夼村
下初元至正年間,高金由海陽縣徽村遷橫山下定居立村。因建村較早,故名。明中期,宋姓由史家疃遷入,馮、王姓由馮家、日照縣遷入。清初,譚姓由文登縣譚家口遷入。
巫山南北朝時期,劉姓居此建村,以村北巫山為村名,金時遷走。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來居。清康熙三十三年,張姓由澤上遷入。康熙三十九年,鄭姓由東橫道口遷入。
西庄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此立村宋家莊,后宋姓漸泯。高姓由文登縣九頂埠遷入,更名巫山河東。清初,張姓從澤上和萊陽縣張家灌、孫姓從牟平縣、曹姓從河南村遷入。清末,宮姓從文登縣議城遷入。1942年更今名。
北東庄清康熙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西庄村東立村東庄,后遷走。乾隆二十年,于姓由桑行埠遷入。道光年間,因村南建南東庄而更今名。
南東庄清乾隆年間,初姓由合子庄遷東庄村南定居。道光年間,孫姓和于姓由合子、牟平縣玉林店遷入,取名南東庄。
單家疃清乾隆年間,單方恩由大單家遷居北東庄。清末,劉姓從文登縣鴨兒灣遷入,後有齊、張姓遷入。1960年由北東庄析出立村。
河南村明洪武年間,曹九從瑞木山遷黃壘河南岸定居立村河南庄,后更今名。民國時期,先後有劉、高、胡、盛、王姓遷入。
葛格庄明嘉靖三十九年,葛姓建村葛格庄。后葛姓漸泯。萬曆年間,林、高、侯姓分別由文登縣林村、海陽縣徽村、牟平縣城東遷入。清初,阮姓由果園來居,後有孫姓從煙台馬家都遷入。
西馬台石清康熙年間,王松由哨里遷馬台石村西定居立村,故名。乾隆年間,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姜姓由大虎嵐、于姓由石頭圈、張姓由澤上來居。後有譚、賈、陳、李、馮姓遷入。
東馬台石明萬曆四十六年,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遷此建村。相傳有仙人踏村南山上巨石上馬,故名馬台石。明末,譚姓由文登縣譚家口、李姓由文登縣昆嵛山後念頭遷入。清康熙年間,更今名。
北蘆頭元大德年間,王四龍由山西省雞頭村遷此立村,因此地蘆葦叢生,故名蘆頭。清嘉慶二十四年,劉姓由黃格庄遷入。1980年更今名。
上初明建文年間,高姓由下初遷此立村。因位於下初之北圍子山前,故名。清時有宋、冷、程、劉、王、姜、袁、李、任、潘姓遷入。
下初鎮
英格庄明嘉靖十八年,白姓居此(后遷東北)。萬曆四十九年,韓姓由黃格庄來居,后徐姓由台依遷入,取名雙山前。清光緒年間更今名,取英才輩出之意。清末,劉、李姓由黃格庄、胡家口遷入。另,清康熙十八年,王德欽由樗樹崖遷其村東北建王家莊,民國二十九年,與英格庄合為一村。
日照庄清康熙二十三年,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徐家遷居圍子山東坡立村,此地日出無山嶺遮擋,最先被日光所照,故名。後有宋姓由下初遷入。
新莊 現演為辛庄,元、明時有張、宋姓居住,現仍沿用“張家溝”、“宋墓夼”山名。清康熙年間,王有自牟平城后遷來建村。乾隆後期,王坤自萬口村遷來定居,取“新莊”村名以為村莊新建之意。
西泊明正統十年,宋姓由萊陽縣來此處河西岸平泊地定居,故名。萬曆年間,王、田姓由北念頭、桑行埠遷入。后史家疃宋姓遷此建村宋家疃,民國十五年,併入西泊。
黃格庄金代,黃姓在此建村黃格庄,元末遷走。元至治元年,劉景自山西省雲岡遷此立村,襲原名。清時,孫、胡姓由崖子、石甲庄遷入。
胡家口明洪武年間,胡姓由牟平縣城來山口處定居立村,故名。正統年間,胡姓遷走,劉、王、韓姓由黃格庄,宋、徐姓由史家疃、徐家村來居。
山南頭明萬曆五年,劉德仁由文登縣鴨灣崖遷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清康熙年間,姜、趙姓由呂格庄、趙家莊遷入。
下初鎮
下初鎮
下初鎮
下初鎮強化服務意識,通過推廣經驗、拓展市場、扶持協會等方式,促使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從事特色種養業的專業戶、專業村紛紛湧現,近萬名農民從中受益。
下初鎮
下初鎮
近幾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下初鎮段家村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尤其是以段家村段立為首成立的通利果蔬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促進農民增收。針對區內山巒較多、種養業較為發達的實際,根據各村產業特點和機動地分佈,規劃了蘋果、花生、苗木等多個成方連片種植區,發展果園1000畝、大姜200多畝、蘆筍50畝,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了村民致富步伐。同時加大合作社建設力度,將區內蘋果、蘆筍、大姜等農產品全部交由合作社統一運作,實行種植、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一條龍服務,組織社區農戶抱團闖市場,並嘗試推進品牌化經營,擴展銷售渠道,推動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社區經濟建設的快速進行。通利果蔬專業合作社實行種養結合,著眼有機循環農業,推創的“SOD”蘋果,口味好,每公斤售價12—20元,深受廣大果農和消費者喜歡。下一步,社區還將引導通利果蔬專業合作社把土地進行整合流轉,發展生態、環保農業,走一條集生態、觀光為一體的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園區建設之路。
特色農業強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百姓。河南村雖然位置偏僻,但由於種植養殖業發達,群眾生活富裕,經濟水平居全鎮前列。走在這個村裡,但見整齊的房屋鱗次櫛比,不少是高檔次的兩層小樓,簡直覺不出是在山村。
介紹
碳酸鈣石
採礦史
下初鎮黃金開採歷史悠久。自隋唐以來,民間採金延續不斷,朝廷將採金戶登記造冊設官管理。《隋書?辛公義列傳》記載:牟州(今牟平、乳山一帶)“山出黃銀,獲之以獻”。明代有百姓在該鎮南東庄(今金碃頂)露天採金。民國《牟平縣誌》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立約,准德開登州五礦,金牛山一帶是其一。所開礦坑為:金牛山北麓、銅錫山東坡、茅山北端、金翅嶺(今名金碃頂)、軌道山西坡。共開平坑數道,直井3眼,工程頗為浩大,計歷9年,無成效,遂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停工。時值國人力爭礦權,清政府乃備價銀32萬兩贖回。
古代居民在找金方面雖憑感性認識,但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至今還流傳著識別金礦和找金的諺語:“上山找背,下山找坎”“火燒石中含金”“青泥含金”“老峒有金”“橫槽見紅”“礦線夾,幫上找”“見紅綠石有望”“青泥檔”“揀塊金”等。
1941年,共產黨領導的北海專署實業公司礦山局派黃縣庄利太等數人到英格庄一帶指導當地人採金,籌措抗日資金。至1943年,採金點遍及英格庄、王格庄、黃格庄、初家溝、蘆頭、馬台石等地,受益頗豐。1958年,停止私人採金。1971年7月,金碃頂建成縣內第一座採選機械化的黃金礦山。1982年後,國家放寬採金政策,個體和聯合體採金迅速發展,至1990年,已先後建成乳山金礦、銅錫山金礦、三甲金礦、胡家口金礦等。1991年,縣政府為保護黃金礦產資源,取消鄉鎮以下集體和個體採礦點,擴大了縣屬礦山的採選能力。
下初鎮
下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