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堂
位於廣東省開平市的旅遊景點
余靖(1000年-1064年,韶州(今廣東韶關)人,原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謚襄)是宋朝的著名的大臣,天聖二年進士,天聖八年書判撥萃頭名。景祐四年因越職言事,諫救范仲淹被貶而著名,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並稱“四賢”。后復職遷任右正言,與歐陽修、蔡襄、王素並稱“慶曆四諫”,為“慶曆新政”的重要成員。曾經三使契丹,成功說服契丹與宋廷和解。皇佑四年與狄青、孫沔一起平定廣南路儂智高叛亂,平亂后獨留廣西做搜擒亂黨和戰後復建復產等善後工作,先後任潭州、青州知州。嘉佑五年交趾(今越南)犯邊擾民,朝廷認為余靖“恩信著於嶺外而令交趾畏”,命為廣西體量安撫使率兵平亂,余靖以一紙檄文,不費一兵一卒就令交趾遣使求和,繼而留為廣州知州兼廣東經略使、安撫使、市舶使等職,對南方的和平穩定作出巨大的貢獻。余靖為官四十多年,兩次被貶,三次復出。歷任虔州贛縣尉、宣州司理參軍、知洪州新建縣、秘書丞、集賢校理、右正言、知制誥,還分別在桂州、潭州、青州、廣州等多個地方任行政軍事長官,官至工部尚書、柱國、始興郡開國公,卒后贈刑部尚書,謚“襄”,後人尊稱他為“忠襄公”,歐陽修作《贈刑部尚書余靖襄公神道碑銘》記其功績。
余靖生前好友及同僚、書法名家蔡襄曾作詩“總有謀猷裨帝佑,更教風采動朝端”贊之,宋仁宗也曾御筆親題“風采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余靖的後人就以 風采堂為家族堂號,以紀念祖先的豐功偉績。
韶關余靖紀念館:又名余忠襄公祠、風采堂,省級保護文物,位於韶關市區建國路余相巷,原是余靖祖孫幾代的祖居,後人將祖居改建為祠堂,供奉祭祀余靖,是為余忠襄公祠,到80年代,該祠因歷史原因已改為民居,香港余氏宗親會花巨資將原址購回,重建為余靖紀念館。余靖紀念館建設風格是具有嶺南古民居特色的重樓複式建築,總建築面積273平方米,為一堂五室,二進三門,重樓高閣。主樓高19.8米,拾級而上,層層遞進,建於祠堂最高層“風采堂”,莊重風雅,別具特色。風采堂西側立有精刻的大理石碑 余靖紀念館記:左側是刻有宋、歐陽修贈《余靖神碑銘記》;右側是刻有《余忠襄公傅略》。風采堂內有富麗堂皇的“風采流芳閣”,閣內端坐著栩栩如生的余靖木雕塑像。據說,此雕像的設計的依據余氏族譜珍藏的名賢忠襄公真像而塑,原像的真品用宮廷黃絹精綉,曾藏於韶關市風采樓上,六十年代由省文物工作隊收藏。這座新建余忠襄公祠,恢復了余氏宗祠的古老牌坊、牌坊建築古樸、氣勢雅典。韶關現存的還有余靖墓、風采樓等用來紀念余靖的省級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