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

徠“神秘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occultism(意為“隱藏或隱蔽”)派生而來的,其基本含義是指能夠使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之力的各種教義和宗教儀式。

概念


神秘主義(mysticism),此詞在中文中的翻譯易與Occultism混淆,關於這一點,著名台灣學者傅佩榮先生認為,應該把mysticism翻譯為“密契主義”。密契就是密切契合,密契主義中,一個關鍵的概念就是“密契經驗”即感覺自己的靈魂與一個至高的精神實體相契合的精神經驗。
沈殿忠將神秘主義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宗教神秘主義,主要是指宗教徒信奉神靈的觀念意識;二是一般神秘主義,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人信奉神靈的觀念意識;其三為邪教神秘主義或異端神秘主義,即一種同邪教組織相關的神秘主義。各類神秘主義的共同特徵是“排斥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實踐過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聯繫


在對自然界的認識問題上,科學精神和神秘主義的矛盾和鬥爭由來已久。從認識論角徠度來看,二者是完全對立的,從認識個體的角度來看,二者往往又是互相包含的——一個唯物主義者,也可能會有神秘主義思想的殘餘;一個信仰宗教的人,也可能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這就使得人們在對自然界的認識上,既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又可能夾雜著一些神秘主義的成分,只要能夠區分即可。
在環境倫理學發源的西方國家,儘管科學技術先進,人們的文化水平較高,也有神秘主義的深厚基礎。由於基督教的普及,人們在遇到涉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時,總是會想到“上帝”——因為“在基督教神學中,“上帝”觀總是同自然觀聯繫在一起。對“上帝”的認識總是同對“上帝”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聯繫在一起”。這種把神學和自然聯繫起來思考的現象,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早在基督教時代最初六個世紀,亞歷山大城的神學家與科學家就把通向“上帝”之途與通向科學之途、把對科學認識與對“上帝”的神學認識結合在一起思考。”
台灣世新大學的林益仁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在英國碰到的第一個指導老師就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是生物系的教授,研究進化論,他在課堂上又講神秘主義與科學並無矛盾,他把這些觀點發表在期刊上,因此常常在英國的學術界引發論戰。在西方國家,像這樣的學者並非個別,了解到這種情況就不難理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並在科學上有許多重大貢獻的 牛頓,晚年為什麼會滑向神秘主義,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近現代不少科學家同時又是虔誠的宗教信徒,這是由於其能將其分開。
這種科學與宗教、唯物主義和神秘主義互相交融又互相鬥爭的情況,對環境運動和環境倫理學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譽為敲響環境警鐘的R·卡遜,她是一位美國女記者,科普作家,她寫的《寂靜的春天》用生態學原理和大量的事實、數據,揭露了當時尚未被人們認識的生態危機,為世人敲響了警鐘,這是一部充滿了科學精神的偉大作品。但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也難免受到宗教的影響。正如林益仁先生所說:“當環境學家或歷史學家在探討環境主義的時候,常會受到宗教的影響,西方社會基本上還是受到 基督教的思想影響。” “R·卡遜本身就有非常強烈的宗教背景,她的祖父是長老會的牧師;她的書除了《寂靜的春天》之外都是滿寫實的,在寫實里蘊含了她對自然的敬畏,有宗教的情操在裡面。”

來源


1.“神秘主義”( mysticism )一詞出自希臘語動詞myein,即“閉上”,尤其是“閉上眼睛”。之所以要閉上眼睛,乃是出自對通過感官從現象世界獲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過,神秘主義並不像懷疑主義那樣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僅僅主張閉上肉體的眼睛,同時卻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使心靈的眼睛不受現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擾,從而返回自我,在心靈的靜觀中達到主觀真理、智慧。因此,辭書中對神秘主義的解釋一般是“通過從外部世界返回到內心,在靜觀、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狀態中與神或者某種最高原則結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2.神秘主義(Occultism)“神秘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occultism(意為“隱藏或隱蔽”)派生而來的,其基本含義是指能夠使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之力的各種教義和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包括諸多經卷和主觀驗證方法,例如玄想、唯靈論、“魔杖”探尋、數靈論、瑜伽、自然魔術、自由手工匠共濟會綱領、巫術、星占學和鍊金術等。這許許多多的神秘主義對西方文明已經產生影響,而且還在繼續產生影響。神秘主義的基本信條就是世上存在著秘密的或隱藏的自然力。能夠理解並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須接受過神秘知識的教育。這裡神秘的知識被認為是來自於原始古老的智慧,神秘的自然力被認為可以用來控制環境和預言未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3.神秘主義(occult science),“神秘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occultism(意為“隱藏或隱蔽”)派生而來的,絕大多數的人卻對他有很大的誤解,神秘主義正確的翻譯應該是occult science,“occult”最原始的意思是隱含的,隱藏的,而“science”所熟知的意思是學科或科學,其最原始的意思是知識或學識。因此occult science最正確的翻譯因該是隱藏的學識,更加準確地說應該是隱藏起來才會擁有重大意義或含義的學識。而那些知識是歐洲知識體系之外的知識,包括埃及、羅馬、希臘、伊斯蘭教圈。對於神秘主義通過查閱文獻,最早追溯至16世紀之前,可以肯定的是它興起於文藝復興之後。

宗教中表象


猶太教

猶太教關於“上帝”的說法有些矛盾,儘管在經典中有時說其是無形而不可見的,形而上的,許多時候又是人格化的,象人一樣有思想,能和人對話。而且在猶太教經典中對“上帝”的稱呼有時使用單數人稱,有時又使用複數人稱。後來的學者們懷疑這是把上帝和天使們混淆了。
至於猶太教中的神秘主義派別,似乎更傾向於“上帝”是形而上的。神秘主義猶太教徒通過虔誠的信仰而獲得一種神秘的體驗,不僅感到“上帝”的存在及無所不在,而且感到自己和“上帝”融為一體,自己就是“上帝”。“上帝”是一種精神實體,造物者,也是主宰者,而天使是有人格的生靈。
上帝音譯為雅赫維或雅威(后被某些基督教神學家誤作耶和華),古代猶太人可能誤把它當作神的名字,而猶太教神秘主義把它理解成形而上的本體可能是符合其本義的。有理由假設天使(地外智慧生命)曾向古代的猶太人傳授一種形而上的哲學,而 猶太人由於其原始神靈崇拜的習俗而把雅威人格化(神化)了。

基督教

基督教本來是 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其教徒相信他們的導師 耶穌(一個猶太人)就是猶太經典中預言的救世主。然而後來由於羅馬人保羅的宣傳,大批羅馬人成為信徒,而羅馬人與猶太人的民族矛盾終於導致了基督教成為獨立的宗教,並最終被曾處死耶穌的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基督教的《聖經》由《舊約》和《新約》構成,而《舊約》也是猶太教的經典,其中的《摩西五經》就是猶太教的《律法書》。《新約》則記載耶穌和其門徒傳播福音的言行。儘管羅馬教會變得越來越腐朽,越來越背離耶穌的教導,仍有一些教士基本上秉承了耶穌的原旨,主張在信仰和苦修中獲得與聖靈合一、我即“上帝”的神秘體驗。基督教後來主要分裂為羅馬公教(又稱天主教)、希臘正教(又稱東正教)和新教。在這些派別中,神秘主義得到不同程度的繼承。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向不同的使者先後頒降過104部經典,其中包括《舊約》、《新約》和《古蘭經》;真主傳給穆罕默德的《古蘭經》的內容含蓋了《舊約》、《新約》等的內容,而且全面並未遭刪改,故而完美無缺,絕對神聖。伊斯蘭教的蘇非派最早是一股反對腐朽,主張苦行和禁慾的思潮,後來發展成神秘主義,主張通過對真主神秘的愛、神秘主義的修鍊,精神上的自我凈化,最後達到“寂滅”,“無我無主”,“我既真主”的神秘境界。這與地理上與之比鄰的印度教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很可能是受了後者的影響,因為後者的歷史古老得多,在周圍地區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印度教

印度教被西方學者把分成兩個階段,前面的稱婆羅門教,後面的稱印度教,印度人不承認這種劃分。本文中也統稱印度教。印度教既保留了原始信仰的多神崇拜,又提出了梵是宇宙的本體,大我,人通過修持可以使自己這個小我與大我融合。梵是非人格化的精神實體,顯現為人格化的諸神,其中梵天(又稱大自在天)創造了世界。這可以被看作是形而上的哲學向原始的神靈崇拜的妥協。印度教信仰業報輪迴和解脫的理論,並以信仰、祭祀和瑜珈修持為獲得解脫的方法。

佛教

佛教約產生於2500年前,釋加牟尼先向其它教派的大師學習禪定,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其感到僅僅修止,只是停止了思想,暫時去除了煩惱,並沒有去除無知,因而沒有真正地解脫。其在禪定中探索出止觀雙運的修法。即修止達到定境后,在定境中觀察(不是一般意義的思考)事物,答案會突然出現,這就獲得了智慧,破除了無知。觀屬於智瑜珈。由止得定,由觀得慧,止觀交替運用,這是佛教對禪定或者說對瑜珈的貢獻,認為其能修成神通。
其認為是止觀思維的一種逆向高級形式,既不是理性思維,更不是感性思維,而是一種新的認知形式,而由觀所獲得的智慧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由於佛教徒對禪定中的體驗也運用觀法,因而最終其,並不是感到和某種非人格化的本體結合,更不是感到和某種人格化的本體結合,而是認識宇宙本來的、真實的面目——實相,實相併非實體。並且佛教並不認為宇宙是被什麼東西(無論是人格化的,還是非人格化的)創造出來的,也不認為存在一個稱為“梵”或“大我”的本體,這就是“法無我”。實相是指一切事物都不具有獨立存在性,都是“自性空”的,在這個意義上,一切都是無分別的。修行者自身也沒有自性,“自我”是一種虛妄的認識,也是無知,這就是“人無我”。有些人居然說“佛法幫助人找回真正自我”,實在是誤解。
原始佛教時期,佛教甚至算不上是宗教,稱為“主義”更合適。如今在東南亞地區傳播的小乘佛教(或稱南傳佛教)較為接近原始的佛教。而後來發展的大乘佛教(或稱北傳佛教)尤其是密宗,向世俗的多神崇拜做了讓步,即把多神崇拜作為方便,利用它來吸引大眾,便於救度更多的人。
以佛教密宗的某些無上瑜珈修行儀軌為例,修行者先要皈依至少一位上師,而後從諸多的佛、菩薩或護法神中選擇至少一位適合自己的(與自己有緣的)作為本尊,在接受初級的灌頂之後,按照一定的儀軌觀想本尊和其壇城的形象和象徵意義,手結本尊的手印(手勢),口誦本尊的真言(咒語),要把本尊觀想得了了分明,即細節清晰、光感和色澤鮮明,直到能夠現見(而不是假想)到本尊,並得到本尊的加持。再觀想本尊和自身融為一體,感到“我即本尊,本尊既我”。重要的是要體悟一切現象都是本尊的顯現,一切都如夢如幻、自性空。整個觀修儀軌都滲透著禪定,每當行者被引導進入某種狀態,安住在上面(入定)。
以上稱為無上瑜珈的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目的是使行者和其本尊相應。把信瑜珈和複雜的觀想儀軌引入禪定修持,這是一種方便。繼續修持下去,終會體悟到事物、本尊和“我”都如夢如幻,沒有自性,都是空性的顯現。因此這不同於印度教的觀想神像,不應把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混為一談。
而後的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基礎上進行氣脈的修持和其它的修持。

道教

道教的情況比較混亂。經卷與體驗都比較清晰而注重形而上的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綜合了道教、佛教禪宗和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主張以自身的精、氣、神為原料煉製內丹,並體悟“道”,這是一種神秘體驗。在方法發展出許多支派,一般都是禪定(或類似的修法)和周天術的綜合,只是細節上的差異。周天術是修氣脈、煉內丹的方法。程、朱理學是維護封建禮教的理論,由於理學和佛教顯宗的影響,全真派是禁慾的,不同於早先的講究房中採補術的派別。

其它

另外有些民族還保留著原始的神靈崇拜和巫術,如美洲、非洲等土著,為我們研究神秘主義的起源提供了依據。這些原始信仰尚未系統化,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哲學體系,未達到“主義”的高度,因此尚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神秘主義。

代表人物


愛克哈特

愛克哈特(Eckhart,Meister Johannes;約1260~1327)德國神秘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生於圖林根霍赫海姆貴族家庭。1275年加入多明我會,先後在許多地區任多旺我會會長及大學教授。在神學上主張上帝與萬物融合,人為萬物之靈,人性是神性的閃光,人不僅能與萬物合一,還能與上帝合一。其思想是德國新教、浪漫主義、唯心主義、存在主義的先驅。1326年被指控為異端。著有《德語講道集》。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約1260~1327)是得到自覺的靈,他的全名是約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無論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和他死去以後,也無論是他自稱還是別人稱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譯為愛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師而聞名於世的。約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創始人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燈。馬丁·路德在其主持編印的《德意志神學》中,對愛克哈特的神學思想備加讚揚。埃克哈特大師生於圖林根霍赫海姆一貴族家庭。15歲時入多明我會,求學於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後任埃爾富特、圖林根、薩克森、波希米亞等地多明我會會長。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長。60歲時,在科隆任神學教授。1326年被屬於方濟各會的大主教控為異端,乃上訴於阿維尼翁教廷。1329年3月,當時的教皇並不能達到愛克哈特大師的宗教體驗境界,只能局限在思維的理解層面,出於宗教的權力導向,無知地在通諭中譴責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其時愛克哈特已在兩年前死於阿維尼翁。埃克哈特的死,也是傳奇性的。有一個門徒 ── 一個好奇的、多問的人,一個哲學系的學生──問他:“師傅,我知道您快要過世了,在您離開肉體以前,我還想問一個問題,要不然它會纏我一輩子的。”
愛克哈特睜開眼睛說:“什麼問題?”
那個人說:“當您過世以後,你將到什麼地方去呢?”
愛克哈特說:“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後他閉上眼睛死了。
愛克哈特的哲學和神學,含有希臘哲學及阿拉伯哲學的因素,對其後的宗教改革、浪漫主義思想、19世紀德國哲學及現代存在主義等均有一定影響。他認為萬物是純粹的“無”,萬物的存在即為上帝;基督既是人類的焦點,又是人類的救贖者;人裡面有一種神性的殘跡或火花,一種非受造的心靈之光,可以通過超脫與作為萬有之源並高於創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連,從而達到無所求索的泛愛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倫理思想也達到很高水平。中世紀神秘主義者蘇索和陶勒爾為其弟子。蘇索曾為愛克哈特的28個論點辯護,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長和神學教授的職務。為表達其神秘主義神學觀點,愛克哈特創造了許多抽象辭彙,對德語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其著作有《聖經》註釋,德文的《專論》和《講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脫》等。
著名的《埃克哈特大師文集》選:
事實上,黑暗中,人們可以找到光,因此,當我們處於悲傷的時候,光離我們最近。
佔有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麼地方發現有你自己,你就在那裡擺脫你自己;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順從,是位居首位的美德,無此美德,就根本談不上會有什麼大的作為,有了真正的順從,都是有益的了。
在靈魂的中心,沒有丁點兒灰塵散落。不論多細小的東西都附著在靈魂上,讓你無法見到我。只有那不可見的,能讓你見到那可見的。只有你裡面的一切都歸零,然後你才能見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見;除非無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個為自己什麼也不要,那麼,上帝必定會像為自己一樣為他要到一切。
而是誰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榮耀的人。
除了放棄意願,再也沒有什麼能使一個人成為純真的人。的確,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棄自己的意願,那麼我們在上帝面前根本什麼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們能做到放棄我們全部的意願並且為了上帝的緣故敢於從外部和內部擺脫掉一切事物,那麼,我們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們完完全全進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私願了,那麼,這才是完善和純真的意願。誰在這方面達到得越多,誰就越是真正的投身於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將自己的一切都拋棄掉,那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懷抱之中,以至於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為,其在上帝的懷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蓋住了我的頭,誰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其他代表人物

亞克利巴(Agrippa, 1486~1535年)
魏格爾(Weigel, V. 1533~15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