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于山的結果 展開

于山

福建省福州市風景區

于山位於福州城區中心鼓樓區東南隅,又稱九日山。相傳稱戰國時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閩越王無諸曾於九月九日在這裡宴會,因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名紅岩山,1977年複名于山。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通報,于山風景區被通報批評。

發展歷史


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鰲,最高點鰲頂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參天,景色秀麗,歷為遊覽勝地。古時山上有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應鰲石、接鰲門、聳鰲峰等六鰲勝跡和煉丹井、九仙觀、平遠台等24奇景稱大鰲24奇景,民國后因年久失修,逐漸荒蕪。碑廊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1979年後,開始修復景點。主要景點有平遠台與戚公祠、九仙觀與天君殿、大士殿、報恩定光多寶塔(即白塔)等。山上還有自宋代以來摩崖石刻100多處。
于山風景區
于山風景區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傳戰國時有一支"于越族"遷居於此,因而將這座山取名為"于山"。傳說漢 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煉丹,又名"九仙山",山上還有相關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觀、煉丹井等。于山又稱"九日山",據說是漢武帝時閩越王無諸曾於九月九日在這裡宴會而得名。歷代于山為遊覽勝地。山上名勝古迹眾多,有24景,如九日台、獅子岩、集仙岩、小華峰等。還有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公祠、平遠台、醉石、蓬萊閣,有嚴復讀書處法雨堂。此外,還有不少小巧玲瓏的亭榭,如萬象亭、吸翠亭、補山精舍等。這些亭榭依崗巒起伏,隱約在松竹花卉之間,風景清幽,引人入勝。
白塔寺和白塔,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於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閩王王審知創建,后改名為"萬歲寺"。五代時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殿宇大多毀於倭患。現存建築是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為華封堂、方丈室、客廳、僧舍。法雨堂是人們為紀念後梁時寺僧義收"積薪自焚",捨身求雨而建的。說的是,五代後梁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無雨,禾苗不長,這時來了個遊方僧義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閉目合十,為民祈雨,3天後,約定時辰點燃柴塔,義收仍堅持不動,隨著火焰升起,大雨驟降,義收安然無恙從火中走下。後來人們就建法雨堂紀念義收。法雨堂還曾是嚴復讀書處,清朝福建船政學堂的校舍。
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雲楣、棟樑、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因為外面塗上白灰層,故稱白塔。由塔內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榕城景色。從定光塔寺大殿東邊石徑,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補山。山腰有一方形的萬象亭,亭畔岩石盤立,重疊成趣。椅欄西望,烏山聳翠,古塔峭拔。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
從萬象亭左轉,循扇形石階而上,便是戚公祠。
戚公祠是民國7年(1918年),為紀念戚繼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崗之上,佔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遠台、蓬萊閣、醉石亭、三山閣、吸翠亭、補山精舍等。五老崗、榕壽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勝跡,隱存在千年榕樹、古荔、龍眼等花木之中,為于山風景區組成部分。

主要景點


于山風景區
于山風景區
于山位於福州城區中心鼓樓區東南隅,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煉丹於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閩越王無諸九日宴飲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稱于山。位於福州古城東南隅,與烏山、屏山三山鼎 峙,全山面積11.9公頃,形若巨鰲,鰲頂峰海拔58.6米。山中原有自然景觀二十四景,今尚存九日台舊址、平遠台、煉丹井、廓然台等景點。山頂有閩國王氏寶皇宮舊址,宋為萬壽觀,又稱九仙觀。觀之東軒是明代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之地。又因觀中供奉福州民間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稱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為雙層樓閣,祀玉皇大帝。殿閣宏偉。山西南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軍前敵指揮部舊址,現闢為福州市博物館。西面還有白雲寺、廓然台、戚公祠(祠內補山精舍是“閩變”會議舊址)、平遠台、萬象亭、醉石等景點。
于山風景區
于山風景區
山西坡有報恩定光多寶塔,唐天佑元年(904年)王審知為超度亡母所造。明嘉靖間毀於雷火;經鄉紳龔用卿、張經等出面募緣重建。塔七層八角,全高45.35米,外刷白灰,俗稱“白塔”。是福州古城重要標誌性建築。塔南有塔寺,西有塔殿尚存。山北有金粟台,其餘脈為羅山,是三山藏之一,建有法海寺;山東北鰲峰書院(今二附小),歷史名人林則徐等曾在此就讀。此外,尚有明代鄭善夫的遲清亭、徐火勃的紅雨樓,以及現代科學家高士其、原國民黨海軍將領李世甲等名人故居,均在於山北坡。于山南面原為古城外南較場,后改為福建省體育場,現為五一廣場。自漢以來,于山一直是福州古城傳統的名勝遊覽地,今已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風景特色


于山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是鑲嵌在
于山風景區
于山風景區
榕城市中心一塊璀璨的明珠。多年,由於種種原因疏於管理,山上違章搭蓋日益增多,而綠地面積逐年減少,美麗的風景遭到破壞,市民對此深感惋惜。1998年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順應民意,投資l000萬元對於山實施“顯山露水”工程,至此,于山定位為風景區,在“三山”中率先開始“還出於民”的整治工程。
1998年10月7市園林局即著手對於山實施“還山於民”的一期整治工程,拆除各種無觀賞價值或違章建築物4加0多平方米,使原來層層包圍的古建築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拓寬環山幹道和登山石階;改造蘭花圃;增闢5塊綠地;營造春夏秋冬四大景區。四大景區的春景區在南部,以杜鵑、碧桃等花木為主;夏景區在東部,以紫薇、石榴、扶桑為主;秋景區在西部,以桂花為主;冬景區在北部,以臘梅、山茶為主。整個景區綠化規劃設計以植物為主,營造與景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使于山重現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景觀。
于山風景區
于山風景區
于山有豐富的古文化遺跡,特別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據可查的從宋代以來的就有100多處。在整治工作中,有關部門對此作出了調查並重新描紅,還對-些石刻的周邊環境進行清理,使石刻更明顯地展現在遊人面前。整理出的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民國、現代以及無法考證年代的共計84段。其中位於鰲頂峰(狀元峰)上的北宋淳浮化(990年)呂文仲的題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錄》認為是“福建現存宋代摩崖石刻當此為最早”。在戚公祠的平遠台岩石上鐫有-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於1936年渴戚公祠時作的《滿江紅》詞。1998年,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書記趙學敏在九仙洞右側題刻一大“壽”字,字徑2.4米×1米,為草書;同年,省人大常委主任袁啟彤在獅子岩東壁上題刻“還山於民,福澤千秋”8個字,字徑20厘米×25厘米,為行書。
于山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是拆除于山靠五一廣場一面所有遮擋景觀的廣告牌、違章搭蓋等7豐富面向五一廣場的山體景觀;再是拆除協和醫院南側低矮建築,並組織好通向白塔的景觀線,建好沿線風景林。

旅遊信息


乘車路線:
公交:2、16、101、106、122、125、 8、303、86、97、88路在於山站下車
地鐵:福州地鐵1號線 在南門兜站下車
開放時間:開放性景區
門票價格:免費
投入情況:政府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