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羅山(1583年---1657年3月7日),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儒學家。他對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時的各種相關制度、禮儀、規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貢獻很大,此外他對日本儒學的推展亦功不可沒。林羅山一生讀書不輟,著有《林羅山詩集》和《林羅山文集》。
林羅山(日語假名:はやし らざん),出生於天正11年(1583年)卒於明歷3年陰曆1月23日(1657年3月7日))是日本
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家。本名信勝(日語假名:のぶかつ 羅馬拼音: Nobukatsu),號羅山,字子信。出家后法號道春。
天正11年(1583年)出生於京都,他被其伯父收為養子。自小即表現出傑出的天才、文祿4年(1595年)進入京都的建仁寺學習佛教,但因為拒絕出家而返回家裡。
他治學熱中於朱子學,
慶長9年(1604年)時遇到藤原惺窩,學問受其影響甚大,藤原亦對林羅山的聰穎相當欣賞,因而於次年的1605年將他推薦給德川家康,以二十三歲的年輕少年身份,成為
德川的智庫。
林羅山 日本的儒學
1607年他在江戶為第二代將軍
德川秀忠(家康的三子)講學。
寬永元年(1624年)時他成了第三代將軍
德川家光(秀忠的長子)的老師、以後幕府的相關政治、公文文書起草他多有參與。寬永12年(1635年)他起草了武家諸法度一書、次年1636年則參與了伊勢神宮的參拜典禮。寬永9年(1632年)他在上野國忍岡一地興建先聖殿、之後稱為昌平阪學問所,在此成為他發揚
新儒學的基地。林羅山對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時的各種相關制度、禮儀、規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貢獻很大,此外他對日本儒學的推展亦功不可沒。之後林羅山的孫子林鳳岡被賦予大學頭一職,擔任幕府學問的導師,並負責管理駿河文庫。他的墓地位在東京都新宿區市谷山伏町。
林羅山德川幕府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日本京都朱子學派的核心人物。名信勝,又名忠,字子倍,通稱又三郎,號羅山。生於京都。自幼好讀書,博學強記,特別愛學中國宋儒的著述。
22歲就讀了400多部書。他認為六經的要旨盡在
程朱理學(見程朱學派),立志加以闡發。1604年與藤原惺窩爭論之後,拜他為師。1605年為德川幕府聘用,先後做過家康、秀忠、家光、家綱四代將軍的幕僚。在建立
幕藩體制時期參與文教政策的制訂等,為使朱子學成為德川幕府時代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盡了很大的努力。
林羅山
羅山繼
藤原惺窩之後,發展了日本的儒學,在日本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學術活動有助於鞏固幕藩體制。他把惺窩的帶有宗教色彩並且停留在修身、齊家的
宋學,提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他接受
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萬物是由理和氣構成的,而理具有本原的性質;就人性而言,理是先天的、內在的本然之性,同時又是社會基本關係──“五倫”的規範。他抨擊
陸九淵和
王陽明的學說,並且批判佛教的教義,強調現實性。他還排斥耶穌教,在同耶穌教徒爭論時曾根據程朱理學的“理本氣末”的思想,提出“理在造物主之先”的觀點,否定關於造物主的說教。他還提出神、儒調合的神道論,宣稱:神道就是王道,也就是理;心外無別神,心外無別理;心清明是神之光,行跡正是神之姿,政行是神之德,國治是神之力。他把這種神道稱為“理當心地教”的儒學神道。他的這種神道思想,對後來在日本出現的垂加神道和復古神道都有影響。他還根據儒家傳統的觀點,主張正名,提倡大義名分,認為天地有上下之分,人倫有尊卑之別;並且仿效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編纂用漢文寫的日本史《本朝編年錄》。此外,他在軍事學、文藝評論、
本草學等領域都取得了成就。
羅山一生著述很多,主要的還有《三德抄》、《神道傳授》、《本朝神社考》等。他的兒子鵝峰編輯的《林羅山先生文集》多達15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