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禪院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佔地面積為4.2萬平方米。大雄寶殿內珍藏有從魏晉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薩造像幾百尊。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生救苦,此“大悲禪院”之命名也。曾供奉過唐代名僧玄奘法師的靈骨。現任方丈為智如法師。大悲禪院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歷史沿革


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一座十方叢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清順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備曹斌捐資修寺,“築室三楹”,大悲院改名為大悲禪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禪師世高與津門名士張霖、張霔、龍震、梁洪、黃六吉等十餘人,於寺內結“草堂社”,詩友唱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禪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率軍移駐寺內,改寺名為大勝寺,修建五層鎮海樓。清光緒十五年(1890年),住持祥麟法師開壇傳戒。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倓虛大師重修全寺。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住持等慈法師等人自北京請來玄奘法師頂骨至寺內供奉。
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禪院,油飾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牆,建造寮房。並請天津市文史館館長、甲骨文專家、著名書法家王襄題寫“古剎大悲禪院”寺額。同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協會成立,住持惠文法師當選會長,辦公處設在大悲禪院內。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1956年,應印度政府請求,經時任總理周恩來批示,將頂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師求法地那爛陀寺遺址供奉,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
1956年,住持惠文法師應龔望居士建議,開闢“弘一法師紀念堂”,以作紀念鄉里先賢。
1956年10月,中國應印度總理尼赫魯之請,將玄奘法師頂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爛陀寺遺址建寺供奉。
1957年,將原大佛寺(今河北區二中心小學)中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銅像,移至大悲禪院,供奉於大雄寶殿內。
“文革”時期,院內僧眾多被遣散,佛像,法器、殿堂多被毀。
1979年,從靜海移來明代銅鑄釋迦佛像至大雄寶殿內中供奉。
1982年,天津市政府撥款,再重修大悲禪院,增修新山門。
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1987年,原大雄寶殿三尊銅佛,移往南市蓮宗寺供奉。香港大光法師來津,將倓虛大師舍利11粒,恭送寺中供養。
1988年,組建天津佛樂團,龔望任團長。佛樂團設在大悲院內。
1993年,新加坡鄭國川居士供養高1.6米緬甸玉佛一尊於寺內。
1995年7月,新建二層式方丈院與市佛協辦公樓落成。
1996年,徵用原寺後方消防器材設備廠7600平方米用作擴建預留用地。
2000年底,新建大雄寶殿竣工。
2006年春,大悲禪院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
2015年1月,按清代原貌復建的天津大悲禪院西院“一層樓”全部竣工,並向遊人開放。

寺院布局


大悲禪院的規劃圖
大悲禪院的規劃圖
大悲禪院東院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師紀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以及講經堂組成。西院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協會駐所。形成以東院為寺院主體,西院為寺院附屬部分的建築格局,體現出一般佛教寺院的傳統形式。大悲禪院的門外有一對石雕雄獅,門額上有趙朴初先生所書“真如覺場”四個大字。天王殿原為寺院的山門,按山門與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門前立有兩隻黃綠相間的系鈴抓珠的琉璃獅子。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大殿屋頂全部以湛綠色的琉璃瓦覆蓋。大雄寶殿前面是大悲殿。殿前是砌磚走廊。向右穿過題額為“慈航普渡”的門洞,便是玄奘法師紀念堂。向左穿過題額為“悲願宏深”的門洞,是弘一法師紀念堂。庭院西東兩側還分設地藏殿與講經堂,皆面闊3間。大悲禪院是以古典殿堂式的建築集群與封閉式的園林庭院結為一體的寺院,寺中有園,園中有寺。

主要景點


天王殿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天王殿殿堂長約20米,寬約15米,面闊3間,進深2間。殿外兩側牆壁上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殿前有琉璃石獅一對,門額上為王襄居士所書篆體“古剎大悲禪院”六個字。殿內中央供奉的主佛是“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尊佛背後是手執寶杵的護法天尊韋馱菩薩。殿內左右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手持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仗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執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拿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韋馱菩薩是佛教中的天神。其右手托直立寶杵,左手掌向上橫胸前,單手合十,面向大雄寶殿,被奉為寺院的守護神。

大雄寶殿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雄寶殿坐落在五尺多高的由碩大青磚壘砌的台基上,迎面有六根紅柱隔窗分門,面闊5間,進深3間,是大悲禪院的主殿,建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倓虛法師籌劃興建。殿門上方懸“大雄寶殿”金色大字匾額,為華世奎所書。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所鑄古銅鎏金千佛蓮座釋迦牟尼像系由天津市靜海區移來,連同千佛蓮花銅座高5.2米,重6噸。銅像線條清晰和諧。蓮花座上的9999個小佛,都是用玻璃鋼雕成。主佛兩邊站立阿難迦葉兩弟子像。釋迦牟尼銅像前,是一座1994年開光安放的玉質佛祖造像,高1.6米,重888公斤,是由鄭國川居士捐贈,經香港轉運而來。殿內兩側分有泥塑彩繪十八羅漢坐像,高2米,每尊羅漢神態各異,性格鮮明。大殿前面兩側左有大鐘,右有法鼓。左後屋角供奉的是有威猛雄獅坐騎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右後屋角供奉的是乘坐六牙白象王的大行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祖像背面供奉的是南海大悲觀世音菩薩,善財童子和龍女各侍左右。觀世音菩薩和善財、龍女均用香樟木雕成。

大悲殿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殿台基高約3尺,面闊5間,進深3間,位於大悲禪院的後殿,即大悲觀世音菩薩殿。殿內供奉著二十四臂觀世音菩薩塑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大悲殿。大悲殿的殿門之上除“大悲殿”匾額外,尚有“普渡迷津”四個大字匾額一塊。殿門兩側有楹聯兩副。殿內供奉的尊觀世音菩薩塑像,高3.6米,表層貼金,神態莊嚴,姿容動人。
大悲殿內正面及兩側牆壁,皆有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彩繪的壁畫。壁畫內容是釋迦牟尼佛應化事迹圖,分為6幅10圖,介紹了佛祖降生、成道、講經、說法、度眾生及涅盤等主要事迹。

紀念堂

弘一法師紀念堂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弘一法師紀念堂位於大悲禪院內的大悲殿西側偏室。堂門前懸掛老居士龔望用雞毫所書的漢隸“弘一法師紀念堂”金字匾額。紀念堂內正中懸掛徐悲鴻為弘一法師所作的油畫肖像的仿製品。畫像前設案,案上供奉弘一法師盤膝端坐的銅像,高約1米,神情安逸,滿面慈祥,為弘一法師得意高足廣洽法師所捐制。
紀念堂兩側懸有玻璃鏡,有法師生平簡介, 《華嚴經偈》影印件、翻照的大師玉照以及書法篆刻影印件。有展櫃四個,陳列大師手書佛經、著述的影印件,另有今人所作弘一法師年譜、傳記、紀念文章等書件,供瞻拜和懷念。
玄奘法師紀念堂
大悲禪院風景
大悲禪院風景
玄奘法師紀念堂位於大悲殿右側,與左側的弘一法師紀念堂正好對稱,是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師的頂骨而設置的專室。紀念堂供奉著高約2米的玄奘法師繡像,供桌上的高約1.2米的蓮座金色塔,象徵以往供奉玄奘法師靈骨的史實和因緣。紀念堂供有複製的明代絕版的玄奘畫像,並介紹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也陳列了他的部分經書和著作。玄奘法師的6塊靈骨中的一塊原在大悲院中供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本侵略軍在南京中華門外建神社時修路,從地下發現了供奉玄奘法師頂骨的石函。當時便被日本侵略軍拿走一部分,留下來的一部分共分成五份,分別供奉在北京、天津、南京、廣州和四川。天津一份於1954年供奉在大悲禪院。1956年應印度政府的請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將天津大悲禪院供奉的這塊頂骨送往印度那爛陀寺,以加強中、印兩國的文化及佛學的交流。現在紀念堂內,還設有一個供奉玄奘頂骨的模擬塔,塔內頂骨以照片代替。

文化價值


壁畫藝術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壁畫主要集中在大悲殿的三面牆壁上,計有275平方米,是由天津美術學院的六位專家分工繪製的。壁畫內容描述了佛祖釋迦牟尼從降生為悉達多一直到以佛身入涅盤的一生重要活動,屬於“佛傳圖”的範疇。其中有不少神話傳說,也有許多經過曲折投影的歷史事實,往往將宗教史實與神話傳說雜揉在一起。按照壁畫題材,可以劃分為“誕生” 、“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極樂”、“普渡”、“涅盤”等八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按連環畫形式繪成,作為背景式壁畫在大悲殿堂中展現在觀眾面前。
壁畫中描繪的八個方面內容,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系統地描繪出釋迦牟尼一生的輝煌業績。其主題突出,其風格鮮明。在人物刻畫上,畫家們沒有照搬古代傳統的壁畫形象,也沒有沿襲當代寺廟佛傳壁畫的新作,而是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充分發揮了畫家本身的主觀創造精神。
文化中心
當年大悲禪院有個草堂社,是個詩社,為詩人唱和之所。世高(大悲禪院第一代住持)是該社的成員之一,擅長詩詞。據《天津縣誌》所載《黃謙》傳記:黃謙、梁洪、僧世高結草堂社。又據康熙年間津門詩人張的《綠艷亭稿》所載《刻退居詩序》記:“退居老人,性瀟灑,好吟詩。讀退居中詩,或托物比興,或與人唱答,雖脫口而出,如不經意,要皆沖閑淡雅,漸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風。”世高既有《退居詩》集問世,在詩詞方面又有一定的盛譽,所以他才喜歡接納詩人,並在其住地雅集,大悲院才可能成為當時天津文化活動是中心之一。

寺廟保護


1982年,列為天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大悲禪院經國務院批准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佛事活動


為尼泊爾、西藏地震受災地區祈福並捐助善款
為尼泊爾、西藏地震受災地區祈福並捐助善款
2015年元月五日上午九點半,大悲禪院隆重舉行西院重修落成暨念佛堂西方三聖寶像開光法會。
2015年4月29日周三下午二時,大悲禪院念佛日,大悲禪院常住大眾師及在家弟子誦經超度在佛教聖地尼泊爾地震災區罹難人民及中國西藏地區受災同胞往生安養,同時為生者祈福健康。
2015年8月15日,為隆重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悲禪院僧俗大眾雲集大雄寶殿諷誦秘章,共同祝願世界和平、干戈永息。
2015年8月18日上午九點是天津市舉行“8·12事故”的公祭日,下午兩點,大悲禪院僧俗大眾雲集妙法堂,共同讀誦《地藏經》,專申迴向,祈願逝者早日度脫,祈願傷者早日康復。

寺廟故事


《大悲禪院的時空內涵》
大悲禪院建於明代,它為什麼選址在潞河東岸的窯窪,沒有文獻給予說明。筆者以為,應該將明代的佛教發展狀況和院址關聯起來分析。元代對漢地佛教嚴加管控,僅有禪宗一派尚可活動,到明代又制定了一套管理佛教的規章制度,對出家者規定,不許與民間雜處、不許奔走市村,再加上有幾個皇帝通道教,道教勢力遂超過佛教的影響。禪宗的坐禪和靜慮,非常符合當時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精英的追求。
天津老城和眾多居民點在明代沒有佛教寺院,名門望族還沒有普遍信佛。比如天津名門華世奎家族在老城所建的華氏大院,就是老城裡道觀“泰山行宮”的原址。而大悲草堂建於東沽,即後來的窯窪地區。此處顯著的特點是嫻靜,潞河這段河道東岸的堤防止於堤頭村,以下沒有堤壩。它是三岔河口以東多條減引河放淤地區,遍地為蘆葦盪和野菊花。又是途經塌河淀南下遷徙候鳥群的棲息地,常有雁群和一些鸛鶴在此處覓食。在此處選一塊高地,既可看到潞河上的片片白帆,又能見到雁鶴等野鳥在此小憩,還能感受到風吹蘆盪的響聲帶來的空曠感。所以,世高於明末在此創建了大悲草堂。
世高(1621—1700)號退居,著有《退居詩集》,詩學造詣很高。從其名號可推知其為明末遺民。清初,一批文化人在思想上尚未歸順清朝,保持氣節,同時參禪頓悟,形成出世的精神狀態。這也促成了世高、黃謙、龍震、張霔、梁洪等天津文人在大悲草堂結成草堂詩社。世高的詩風被詩界認為“雖脫口而出,如不經意,要皆沖閑淡雅,漸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風”。這段時間世高被稱作禪人,他結茅天津之衢,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來行人,並將此處建成文人雅集的場所,促進了它的進一步發展。
順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四年(1665),時任部選守備的曹斌捐俸錢繼之,築室三楹,題曰大悲禪院。草堂詩社諸君的詩文內容和風格,都已有了明顯的禪意。如龍震寫“尋菊入秋寺,籬香晚磬幽。登高人去盡,水月滿空樓”,又寫“翛然塵盍盡,最是草堂中。吟對僧白頭,閑消花氣紅。方塘溢宿雨,高樹落清風。坐到忘言后,心空境亦空”。
在以後的歲月中,大悲禪院經歷了數次重建、擴建,愈加輝煌壯觀。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它被密集的建築所包圍,當初的地理景觀不復存在,人們只能從舊有的詩文中去感知嫻靜的風光曾帶給人們的超然,去理解大悲禪院的禪意時空。

歷任高僧


歷代祖師世系(已考證出名諱者):世高—了凡—節和中公—學文—祥麟—禹山—倓虛—等慈—慧閑—惠文—深山—寶菡。
世高:大悲禪院的第一代住持,號退居,創建了大悲草堂。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曹斌任天津衛守備時修建大悲禪院,並延請世高在院中傳禪。
祥麟法師:光緒年間為大悲禪院住持。在動蕩的年代中,主持修繕大悲禪院的殿宇圍牆,邀請名僧升座講經,並向四方宣揚大悲禪院的功德勝跡,使大悲禪院聲名復振,成為天津地區有影響的寺院。大悲禪院中興之後,祥麟法師不懈深究佛理,故大悲禪院再度成為北方頗具盛名的十方叢林之一。
等慈法師: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倓虛法師推薦,推等慈為大悲禪院住持,並代倓虛法師在天津監修大悲禪院。等慈將殿外古佛均供養到寺廟中來。並四處募捐,增置法器,使擴建后的殿堂很快充實起來。
智如法師
智如法師
慧閑法師:繼等慈之後擔任大悲禪院住持。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慧閑法師攜弟子誠祥赴香港侍奉倓虛大師,即留港。
惠文法師:天津解放以後的大悲禪院住持。四歲因體弱多病,奉父母命寄名僧寺,法名仁果。民國十六年(1927年),住北京極樂庵依三寶和尚,從此專心向佛,研讀佛經。五十七歲(1942年)、六十一歲時來天津住大悲禪院,任監院,一年後仍回京凈蓮寺。解放前應慧閑住持邀請仍來大悲禪院。解放后,等慈去北京,慧閑、誠祥去港,大悲禪院無人看守。惠文遂為住持。
寶菡法師:1985年升座榮膺大悲禪院方丈。
聖輝大和尚:2004年2月9日榮膺大悲禪院方丈。
智如法師:法名福覺,1990年6月依天津大悲禪院隆昌老和尚披剃出家。2007年9月19日榮膺天津大悲禪院方丈。

旅遊貼士


交通
乘34、632路,觀光2路公交在“天津美院”站下車。
開放時間
交通
乘34、632路,觀光2路公交在“天津美院”站下車。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五9:00—16:30
地址
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