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派
文始派
張三丰傳,道教內丹修鍊派別,武當內家神功。祖述文始真人關尹子,以《無上妙道文始真經》(簡稱《文始真經》)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鍊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已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人我,同天地”。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由於此派只主張以神御炁,不講求精鍊炁,更不講火候藥物,因而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法。文始派,道家正一派。又稱隱仙派。歷史記載隱仙派源於老子,後由老子傳關令尹子﹙喜﹚開派。文始派很早就開派,但因秉持祖師教義,無門無派,僅以法脈傳承,故而所知人甚少,故名隱仙。隱,密而不知也。后因正一天師府統領天下道教,成為萬法宗壇,文始派也被歸入正一派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后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 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 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后回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了尹喜受《道德經》的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廬,仰觀乾坤之氣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號曰樓觀。一天,觀看到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預知有聖人將要出關,求為函谷關令。遇得老子,拜為師,請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與尹喜,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並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交泰霓裳,羅紋黃綬,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傳其還以老君所言治國修身之精神,編成《西升經》。另《漢書·藝文志》還載有《關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傳於南宋,標為永嘉孫定家所藏,實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為《文始真經》。
文始派以關尹子為宗祖,關尹子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老子之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者。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令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後世所謂之文始真經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后,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篇敘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並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故亦即先秦之純粹哲學派,或純粹道學派,與老子同為毫無神秘主義色彩存於其間者。
余於影刊文始真經例言中有云:“道門丹道派中,以重陽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歷代修文始派者自當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數千年來述尹子之道最精要者,莫過於莊子,並極稱其與老子同為古之博大真人。莊子天下篇有云:以本為精,以物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為實。又引關尹之言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觸手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夫;末嘗先人,而常隨人,此與老子之言深相吻合。
綜觀文始經全文,其道要不外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處則無相,無則無執,故能極博大而又極高明。養性貴神,,養形貴氣養命貴精。而養心則莫過於清靜虛無。精氣合一,心性合一,形神合一,則自能頓超聖域矣。惟修文始派之虛無大道,下手最難;全在修一己真陽之氣,以接天地真陽之氣;盜天地虛無之真機,以補我神氣之真機。看來似無邊際,又無落腳處;實則精要將工夫做將去,自能體會到虛中有實,無中有真。訣本老子道德經與黃帝陰符經而妙用神化之,旨須能奪、能竊、能取、能化。即古真所謂: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者是!”這可以說為文始派道法畫了個眉目。
道家文始派的修鍊方法
關於文始一脈相信大家也都多有耳聞,如果有興趣深入了解的大可以去搜索了解,這裡主要說些操作細節,所以也就不多言數窮了.
以下有兩種路線心法.
一:由性入命法,虛之極而無極。
即把心(承載生命的根源空性)和神(心的運行習慣軌跡,即識神)按照"虛"的法則去不斷運行,且越來越朝“虛”深入下去沒有極至,這樣自然能從起點的虛心,通於虛身,乃至通於虛天地之根(在人曰玄關,中黃),乃至通於太始太虛(萬法之根)等等只有相對終極,沒有絕對終極。這個法的最大好處是,不容易出現任何問題,從一而終,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就是成為,無為而虛下去就可以了,說來簡易,成為自然要困難許多。
二:由命入性法,依然是虛之極而無極。
只是所虛起點略微不同,如果讀者自問在紅塵中煉己以純,可以跳過虛心這個起點,直接虛身為起點,即直接專門內觀鍊形,這樣只要能堅持專一深入做去,很快少則三月,多則半年,就可以後天返先天,長生不死,所謂中乘丹法,無需見性根而先證得命蒂先天一炁。但是在第一個先天過後又必須得從新從虛心開始也就是所謂在次煉神還虛,因為雖然在終極來說,性命本是一,不是二,但是在真正證得此終極之前,性命就是陰陽,性是陽,命為陰,如果性大於命則無事可生,反之如果一但命大於性,則心易被氣所驅反糟諸多魔事,所謂御炁,非炁御也。道法講性少,言命多,非因輕性重命,而是心性不過關者根本不可能入其門,要知世上無心術不正之神仙,這也是為什麼佛門進來大行其道,而道脈一如。
先聖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人者,天之性,天者,人之命,由性入命者,人也,由命入性者,道也。
道法,說白了只一法,融合歸一,而起點如果不能夠與需要融合的層次一致的話,則是無法通透融合去的。
就道教內丹而言,文始派為最高法派。因為文始派一傳少陽派,二傳沖虛真人列子、南華真人莊子,三傳西華帝君王駘,王駘又傳唐朝人張果老,四傳麻衣道者,麻衣道者傳陳摶,陳摶傳火龍真君,火龍真君傳張三丰。他們之中以沖虛真人列子、南華真人莊子和張三丰最為傑出,莊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 (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活貧困,但學識淵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本名 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為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 《目氏春秋》與《屍子》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現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火,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后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被譽為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編為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課。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係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脫現實關係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質性,不過是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說“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由道派生的。最後莊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
張三丰為宋、明間道士,名通,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時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張邋遢”。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僅名字雅號就有二十多個,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豐、三峰、山峰居寶、君實、思廉、瘋漢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點也不一,有說陝西寶雞人,有說山西平陽人,有說遼寧積翠山人,有說遼東懿州 (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有說天目山人。又傳為張天師的後裔。此間長達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為神仙幻化之舉。
據《王征南墓誌銘》和《寧波府志》稱,北宋時的張三丰北赴汴京的一個晚上,夢見真武大帝降臨,傳授給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強盜打家劫舍,張三丰便用此拳掌打敗了這伙強盜。此後,他來到武當山繼續修鍊拳法掌訣,並將所煉之術定為武當內家拳,不久便以此聞名於世。元明時張三丰改字曰君寶、君實,號玄子。傳說他體姿豐偉,大耳圓目,龜形鶴背,須髯如戟。
從內丹角度上看,列子、莊子提出了許多內丹修鍊方法,如導引,莊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見《莊子·刻意》。如守一,莊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形,形乃長生。”見《莊子·在宥》。如心齋,莊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見《莊子·人間世》。由此可見列子、莊子內丹功法的高深。
關尹子認為:“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玄。物既如此,人豈不然?故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玄。”說理最平實,與儒家之盡人皆可為聖人,佛家之盡人皆可為佛陀者,同一旨意,亦後世丹家盡人皆可為神仙者之所師承。故又認為:“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通玄。”呂祖詩謂:“一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實深契此意。
通天人而一之之學
關尹子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問道於朝,可死於夕。”此遠非後世丹家之執精氣神起修,與有作有為者之可同日而語也。又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惟無所得,所以為道。”夫無所得,方為大得無無所成,方為大成。此則惟聖者知之耳!一無所有,一無所為,一無所執,一無所得,虛之極,亦無之極也。能如此者,則“上下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而有如莊子所謂“同於大通”者矣。故關尹子又主張“去識”“去智”,主張:“渾人我,同天地。”此通天人而一之之學也。
後世丹家“栽接法”之所宗祖
關尹子曰:“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者非彼。抱神者,時晦明,時強弱,在彼者非此。”又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以我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鎔之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木之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此為最上乘之“合大造化於一身”之丹法,其下手則在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故又曰:“惟聖人知我無我,如物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矣。”必如是,方能渾天地萬為一。此則全為性學性宗之原則矣!至其接木之說,則又適為後世丹家“栽接法”之所宗祖。
養生者宜用
關尹子曰:“是道也,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此詔精絕,雖萬古不易其理也。繼之又曰:“吸氣以養精,如精生水;吸風以養神,如木生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漱水以養精,精之所以不窮;摩火以養神,神之所以不窮;所以假內以延精神。若夫忘精神而超生者,吾嘗言之矣。”仙學真詮釋之曰:“神仙之說,養生者所必用也。然其道有二。文始經曰: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蓋忘精神者,虛極靜篤,而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無大道之學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成氣,鍊氣成神,煉神還虛;此以神御氣之術也。學虛無大道者,雖不著於精氣,然與道合真,神形俱妙,有無隱顯,變化莫測,其壽無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舉上而兼下也。以神御氣,則著於精氣矣;然保毓元和,運行不息,沖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於神,長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也。此二端雖大小不同,而皆有益於人,養生者所宜用,非旁門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