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小檗

大葉小檗

大葉小檗(學名:Berberis ferdinandi-coburgii Schneid.)是小檗科小檗屬植物,常綠灌木,高可達2米。老枝具棱槽,葉革質,橢圓狀倒披針形,基部楔形,上面栗色,有光澤,葉緣平展,有時微向背面反卷,每邊刺齒;花簇生;花梗細弱,無毛;花黃色;小苞片紅色,外萼片披針形,內萼片卵形、花瓣狹倒卵形,漿果黑色,橢圓形或卵形,6-10月花果期。

分佈於中國雲南。生長於海拔100-2700米山坡及路邊灌叢中。

根含小檗鹼1.72%,可代黃連藥用,用於各種熱症炎症。萌櫱力強,耐修剪。根系發達,是優良的荒山綠化和園林觀賞樹種

形態特徵


大葉小檗
大葉小檗
常綠灌木,高約2米。老枝具棱槽,散生黑色疣點;莖刺細弱,三分叉,長7-15毫米,腹面具槽。葉革質,橢圓狀倒披針形,長4-9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栗色,有光澤,中脈和側脈凹陷,背面棕黃色,中脈和側脈隆起,兩面網脈顯著,不被白粉,葉緣平展,有時微向背面反卷,每邊具35-60刺齒;葉柄長2-4毫米。
花8-18朵簇生;花梗細弱,長1-2厘米,無毛;花黃色;小苞片紅色,長約1.5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花瓣狹倒卵形,長3.5-4.5毫米,寬1.5-2.5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葯隔先端平截;胚珠單生,近無柄。漿果黑色,橢圓形或卵形,長7-8毫米,直徑5-6毫米,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不被白粉或有時微被白粉。花果期6-10月。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生長於海拔100-2700米山坡及路邊灌叢中。喜光,不耐陰,不耐積水,喜濕,耐寒,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壤土中生長最好。

繁殖方法


選地整地

育苗地的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較肥沃的沙壤土、輕黏壤土或壤土,且交通方便、有灌溉條件的地塊。
整地:通過整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結構,在育苗上一年秋季進行旋耕,深度一般以25-30厘米為宜,為作壟打好基礎,應在整地后留出灌溉水渠,視具體條件,灌溉苗床長度一般15米左右。

種子處理

大葉小檗種皮厚,不易透水,在遼西採用冬季砂藏催芽效果較好。12月上旬,上凍前在室外背風蔭涼處挖出儲藏坑,儲藏坑深度0.3-0.4米,寬1米左右,長度視種子處理量確定,一般每畝播種量20-25千克。將種子置於35 ℃左右溫水中,浸種48小時,撈出后摻入3-5倍體積的濕砂,混拌均勻,以濕砂手攥能成團即可。坑底鋪5厘米左右的細砂,將種砂混拌混勻后,堆入坑內,埋入1米左右長度后,插入一簇玉米秸,便於通風。混砂表面覆砂5 厘米,再覆土10厘米。播種前2天取出,堆放於通風陰涼處,覆蓋塑料,每日翻動2-3次,保證種沙濕潤,2天後,直接播種即可。

播種方法

春播在早春土壤解凍後進行,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播種前澆一次透水,為覆土方便,可進行壟播,行距40-50厘米,深度2.5厘米,播后及時覆土,厚度1厘米左右,輕輕鎮壓。播后7天左右,小苗開始出土,10-15天苗木出齊。

栽培技術


澆水

出苗前要及時澆水,保持床面濕潤,防止種子芽干。在地溫達到20℃以上的情況下,7天即有種子破殼出土,此階段澆水的原則以少量多次為準;15天基本出齊,並逐漸長出真葉和側根,此時澆水的原則以床面不幹為宜,澆水過多會導致地溫過低,影響苗木長勢。

除草鬆土

在苗木生長期間,除草要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同時,結合除草進行鬆土。

間苗補苗

在苗高3厘米並有4片真葉時及時間苗、補苗。在陰天用移苗器打孔移苗、補苗之後務必用洒水車將苗床澆透,使根系與土壤接觸緊密。在播種苗真葉長出8片時,按8厘米×8厘米的株行距進行第2次移苗、定植,使每平方米保留130株左右,每公頃出圃苗量不低於75萬株。

追肥

在苗木長出真葉后即可追肥,每次追肥間隔期10天,原則是少量多次,肥量逐步遞增。追施肥料以硫酸銨為主,第1次每公頃施入30千克,第2、3次每公頃施入45、60千克。為避免燒苗,每公頃施入量不能超過90千克。追肥方法是將硫酸銨稀釋后注入洒水車進行葉面噴灑,注意及時用清水沖洗葉面,防止燒傷莖、葉。7月下旬停止追氮肥,改為追施磷、鉀肥,以促進苗木莖生長和木質化,防止貪青徒長。具體方法是每間隔7天用噴霧器向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次,濃度為3‰,每公頃用量1.8千克。

越冬防寒

圍場地區冬季和早春乾旱低溫,當年生大葉小檗苗木需要進行越冬防寒處理。主要方法是在葉全部落光后,於上凍前進行原地埋土越冬,具體方法是首先澆透一次上凍水,然後將苗木向一方扳倒,上方覆蓋厚約10厘米的防寒土,蓋嚴、拍實,第2年春季土壤解凍后,適時撤去防寒土,準備移植和出圃。

主要價值


藥用

根含小檗鹼1.72%,可代黃連藥用,用於各種熱症和炎症。

園林

大葉小檗適應能力強,耐修剪,枝葉、花、果等具有獨特性,可廣泛栽種於花壇、花境、花叢中或用作花籬綠籬等,也可與其他喬木樹種搭配栽植,都能取得獨特園林效果。
整形修剪宜在春季萌芽前進行。如果是叢植觀賞,應根據需要,及時將過密、生長過旺等枝條進行疏除;如是用作刺籬,則應保持株型統一,高度基本一致,保持外立面基本平整,保證冠體圓滿。大葉小檗春季新葉翠綠,夏季花朵芳香,秋葉逐漸泛紅,果實晶瑩剔透,別緻誘人。

生態

• 荒山綠化栽植
大葉小檗耐旱,耐瘠薄,屬遼西本地鄉土樹種,在荒山、堤岸、林緣、坡地等裸露地塊,部分天然灌叢生長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特別是在山地陽坡中下腹,立地條件相對較好,在保證原有天然植被不被大面積破壞的前提下,補植樹種選擇大葉小檗、山杏、小葉白蠟等,以灌木逐步培養小喬木,形成穩定的喬灌草群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的總體生態效益,還可以減少地面工程總量,降低造林成本。
大葉小檗喜濕潤環境,植苗造林時,應考慮自然降雨狀況,特別造林后的5-6月或9-10月份,蒸騰量大、土壤持水量低、雖然新植幼樹也有深挖、整地、覆膜等多種保水措施,也應對幼樹適時人工補水,使新植幼樹安全度過極端乾旱天氣,提高保存率。
中國遼西地區“十年九旱”,自然環境惡劣,天然植被稀疏,導致自然環境中生態系統簡單,生物多樣性單純,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弱。自然環境中引入大葉小檗等鄉土樹種后,植被結構逐漸以灌木或小喬木為主,草本、灌木等植物種類更加豐富,鬱閉度逐步增大,與之相適應,昆蟲、食草動物等底層食物鏈變得豐富,為鳥類等動物的品種、種群數量的恢復創造了條件。新植樹種逐漸成為群落的主導因子,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髮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