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國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古西域國名。《漢書·焉耆國傳》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候,卻胡候、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
《西遊記》中稱烏雞國。國內有九城。轄地包括今焉耆、庫爾勒,和碩、尉犁一帶。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畜牧。有文字。
西漢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屬西漢西域都護府。
東漢初年,附莎車國。東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附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擊破之,又內附。
大周武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武則天把焉耆確立為安西都護府下面的四鎮之一。
安史之亂(公元755--762)后,吐蕃攻佔焉耆。不久,焉耆又歸屬漠北回鶻汗國。
13世紀末,統治焉耆的畏兀兒王國滅亡,焉耆也不復以國的形式存在。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
焉耆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里,其地南至尉犁,北與烏孫接,方四百里。四面有大山,道險隘,百人守之,千人不過。其俗丈夫翦發,婦人衣襦,著大袴。婚姻同華夏。好貨利,任奸詭。王有侍衛數十人,皆倨慢無尊卑之禮。
(晉)武帝太康中,其王龍安遣子入侍。安夫人獪胡之女,妊身十二月,剖脅生子,曰會,立之為世子。會少而勇傑,安病篤,謂會曰:“我嘗為龜茲王白山所辱,不忘於心。汝能雪之,乃吾子也。”及會立,襲滅白山,遂據其國,遣子熙歸本國為王。會有膽氣籌略,遂霸西胡,蔥嶺以東莫不服。然恃勇輕率,嘗出宿於外,為龜茲國人羅雲所殺。
其後張駿遣沙州刺史楊宣率眾疆理西域,宣以部將張植為前鋒,所向風靡。軍次其國,熙距戰於賁侖城,為植所敗。植時屯鐵門,未至十餘里,熙又率眾先要之於遮留谷。植將至,或曰:“漢祖畏於柏人,岑彭死於彭亡,今谷名遮留,殆將有伏?”植單騎嘗之,果有伏發。植馳擊敗之,進據尉犁,熙率群下四萬人肉袒降於宣。呂光討西域,復降於光。及光僭位,熙又遣子入侍。
《魏書·列傳第九十》
焉耆國,在車師南,都員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漢時舊國也。去代一萬二百里。其王姓龍,名鳩屍卑那,即前涼張軌所討龍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國內凡有九城。國小人貧,無綱紀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華夏。死亡者皆焚而後葬,其服制滿七日則除之。丈夫並剪髮以為首飾。文字與婆羅門同。俗事天神,並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國咸依釋教,齋戒行道焉。氣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麥,畜有駝馬。養蠶不以為絲,唯棄綿纊。俗尚蒲萄酒,兼愛音樂。南去海十餘里,有魚鹽蒲葦之饒。東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龜茲九百里,皆沙磧;東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險,頗剽劫中國使。世祖怒之,詔成周公萬度歸討之,約齎輕糧,取食路次。度歸入焉耆東界,擊其邊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進軍向員渠。鳩屍卑那以四五萬人出城守險以拒。度歸募壯勇,短兵直往沖,屍鳩卑那眾大潰,盡虜之,單騎走入山中。度歸進屠其城,四鄙諸戎皆降服。焉耆為國,斗絕一隅,不亂日久,獲其珍奇異玩殊方譎詭不識之物,橐駝馬牛雜畜巨萬。時世祖幸陰山北宮,度歸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訖,賜司徒崔浩書曰:"萬度歸以五千騎經萬餘里,拔焉耆三城,獲其珍奇異物及諸委積不可勝數。自古帝王雖雲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書稱美,遂命度歸鎮撫其人。初鳩屍卑那走山中,猶覬城不拔,得還其國。既見盡為度歸所克,乃奔龜茲,龜茲以其婿,厚待之。
《周書·列傳第四十二》
焉耆國,在白山之南七十里,東去長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龍,即前涼張軌所討龍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內凡有九城。國小民貧,無綱紀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華夏。死亡者皆焚而後葬,其服制滿七日則除之。丈夫並剪髮以為首飾。文字與婆羅門同。俗事天神,並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國咸依釋教,齋戒行道焉。氣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麥。畜有駝馬牛羊。養蠶不以為絲,唯充綿纊。俗尚蒲桃酒,兼愛音樂。南去海十餘里,有魚鹽莆葦之饒。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獻名馬。
《隋書·列傳第四十八》
焉耆國,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漢時舊國也。其王姓龍,字突騎。都城方二里。國內有九城,勝兵千餘人。國無綱維。其俗奉佛書,類婆羅門。婚姻之禮有同華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髮。有魚鹽蒲葦之利。東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龜茲九百里,皆沙磧。東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它位於今天新疆焉耆縣境東,是一個綠洲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是漢通西域北道必經之地。焉耆國氣候寒冷,土地肥沃,種有稻、粟、麥,兼畜牧。焉耆國有喝葡萄酒的習俗,也熱愛音樂。這裡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佛教在其國內有著很高的地位和眾多的信徒,佛教藝術也曾繁盛燦爛。
錫克泌佛寺受當時大夏建築風格的影響,體現出文化藝術結晶。焉耆是胭脂的諧音。胭脂可當口紅塗在臉上,使女人更動人,美麗,所以也成了宮廳的貢品。焉耆產良駒,也有魚鹽蒲葦之饒。
焉耆馬有盆地型和山地型2個不同的生態類型,彼此在體軀結構和外貌特徵及適應性上有所差別。盆地型的馬多偏於乘挽兼用型。頭中等大,多直頭或半兔頭。耳稍大。頸中等長,多直頸。鬐甲高長中等,胸部發育好,背平,腹稍長,尻較短斜。四肢中等高,後肢多有刀狀肢勢,距毛少,蹄質堅實。體質較乾燥、緊湊。山地型的馬以近似蒙古馬者為主。頭直額寬,頸略短,體軀較粗重,尻稍斜,毛厚,長毛多。蹄較小,蹄質較盆地型馬好。體質較粗糙,在山上育成的馬,下到盆地區有不適應的現象。2類群的毛色都以騮毛為主,栗、黑毛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