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北徠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成立於2016年5月10日,前身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2016年5月,經北京大學批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英文名稱:School of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簡稱:心理學院)目前是大陸唯一一個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心理學科。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心理學院一直位列大陸高校心理學院/系的榜首,其中2011-2014連續四年排在全世界前50名內。Elsevier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心理學院人數(4人)位居大陸心理學教學科研單位之首。
基礎心理學是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傳統優勢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市特色專業(2008)、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9)和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2012)。心理學院學科方向設置圍繞國際學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社會發展需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涵蓋了探索行為和精神過程的腦機制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企業管理和組織建設的工業與經濟心理學、針對嬰幼兒和青少年成長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關注心理異常與臨床治療的臨床心理學等。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有教員43人,行政教輔人員10人。教員系列中,教授12人,研究員7人,副教授16人,講師8人。其中包括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求是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組部青年1人、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
2005年以來的近十年間,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以第一和/或通訊單位發表SCI/SSCI期刊論文500餘篇,包括Nature、Neuroscience、Neuron、PNAS、Current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心理學和腦科學頂級雜誌。2011年以來的近五年間,心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重點項目、優青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973項目、863項目和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共計7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力。截至2015年底,累計有18位老師擔任36份國際知名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這些期刊包括Current Bi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Neuro Imag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2013年韓世輝教授與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共同創辦了《Culture and Brain》(文化與大腦)學術期刊,全球發行。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在國內學術界兼任很多學術要職。周曉林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艷紅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彥捷教授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和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王壘教授擔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錢銘怡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世界心理治療學會副主席。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可授予理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011年以來,心理學院的本科生招生規模40人左右,每年選擇心理學雙學位的北京大學本科學生有120人。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70人左右(包括25名左右的學術型碩士和40名左右的專業型碩士),博士生的招生規模30人左右。碩士研究生招生考錄比居北京大學前列。心理學院的學生來源日趨國際化,現有學生來源包括港澳台、美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
在本科生人才培養方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設有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本科專業。學院獲批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2011-2016年),擁有三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實驗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三門小班教學課程。2012年起,心理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鼓勵高年級學生參與科學研究,五年以來,有1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SSCI論文。70%左右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在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
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實行導師指導下的學分制。心理學院的碩士生培養方案包括側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型碩士和側重於應用實踐的專業型碩士,學制均為三年制。從2017年起,心理學院招收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去向包括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深受用人單位認可。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注重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促進學生與國際學術前沿的接軌,加速學生的專業科研能力的成長,為中國心理學培養了一大批頂尖科研人才。截至2015年,畢業生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萬人計劃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6人。在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中已有近30名畢業生擔任教職。在國內心理學界的領軍單位中,包括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他們的負責人均為北京大學心理學院培養的傑出人才代表。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有教學、科研和辦公場所約5200m2,包括北京大學哲學樓1、2層和王克楨樓11、12、13、16、17層。此外在北京大學動物中心和幼教中心擁有相關的行為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擁有開展人和動物腦功能(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意識、社會認知等)研究的多個專業實驗室,以及對兒童、青少年和職業群體等各年齡階段的個體和團隊進行行為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系統。
心理學院擁有的大型先進儀器和軟體系統包括: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儀、影像導航經顱磁刺激儀、高精度經顱電刺激系統、多導腦電系統、雙眼追蹤系統、核磁共振專用的反饋系統和同步系統、多種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刺激系統、運動捕捉及測試系統等,設備儀器原值約1648萬元。學院教員可以便利使用北京大學腦成像中心的3T磁共振成像系統和腦磁儀。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科學研究與學生培養圍繞學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社會發展需求,逐漸發展形成了認知神經科學、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四個研究方向。
1、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向。研究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決策、意識、社會認知、運動控制的認知和神經機制。
2、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研究方向。研究企業管理和經濟活動中的員工行為、領導過程、職業健康、風險認知與決策偏好等。
3、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研究兒童早期語言、閱讀、社會性、執行控制能力的發展、兒童問題行為的形成機制及預防等。
“依託北京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基於國際前沿研究基礎,建設世界一流心理學科”是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發展定位。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思路的指引下,心理學院的中長期學科發展目標強調:圍繞優勢基礎學科研究引領國際學術發展;圍繞國家中長期重大發展需求穩步推進成果轉化;加強領軍帥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大力度招聘學科發展急需方向的骨幹人才;升級研究基地,建設跨學科重點實驗室。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在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下,乘國家腦計劃的東風,推動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依託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聚焦於讓大眾認識行為與心理健康、提升行為與健康心理、消除心理疾病與恢復心理機能的社會實踐服務,在國民精神健康、社會公共服務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貢獻。在人才培養方面,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領軍人才。
黨政領導
院長:方方(總體、學科發展)
副院長:吳艷紅(教學、學生工作),謝曉非(財務、行政),李晟(科研、人事)
院長助理:姚翔
黨委書記:吳艷紅
副書記:魏巍(學生工作)
委員:王壘,周曉林,韓世輝,錢銘怡,蘇彥捷
學術委員會
主任:周曉林
副主任:饒毅
成員:吳艷紅,王壘,方方,韓世輝,錢銘怡,張志學,羅非,李武,羅敏敏
學位委員會
主任:韓世輝
副主任:吳艷紅
委員:錢銘怡,周曉林,方方,王壘,李晟,謝曉非,蘇彥捷
倫理及身體保護委員會成員
主任:王壘
委員:錢銘怡,甘怡群,羅歡,邵楓,陸昌勤,王莉,易莉,蔡鵬(秘書)
一、開創現代中國心理學紀元(1900-1937)
西學漸入帷幕漸開
徠1902年,服部宇之吉(1867年-1939年)應清政府邀請擔任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總教習,他為學生講授心理學拉開了在北京大學傳播科學心理學的帷幕,他授課所著的《京師大學堂心理學講義》影響廣泛並返銷日本。1903年清政府所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京師大學堂設立心理學課程。
1906年,王國維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將心理學定義為學科“必援之科目之一”。1902年至1910年間,王國維先後翻譯出版了《心理學》、《心理學概論》和《教育心理學》三本書籍而獲得“中國現代心理學之父”的稱號。王國維后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1922)。
風雲際會初具規模
1917年新文化運動拉開序幕,心理學開始在北京大學廣泛傳播。在蔡元培校長的支持下,陳大齊負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中國現代心理學研究的開端。1918年陳大齊編撰了我國第一本自編的大學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大綱》,該書全面地介紹了當時西方科學心理學的豐富內容和最新成就。
1919年4月在蔡元培、陳大齊的倡導下,北京大學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開創了中國大學新生心理測試的先例。1920至1925年間,陳大齊、陶孟和、劉廷芳等學者相繼出版了心理學論著,並向廣大學生、群眾講授心理學知識。1926年11月19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正式成立,建系后,課程設置、儀器、圖書等都比以前有所發展,北京大學的心理學科此時已初具規模。
1927年,奉系軍閥下令將北京大學與其它8所高校合併成京師大學校,心理學系歸入哲學系。1929年,在廣大師生的強烈要求下,北京大學恢復校名,心理學系也隨即恢復。北京大學31周年校慶之際,心理學系學生在校內舉辦大規模的民眾心理測驗,發出近2000份問卷,回收571份。這個問卷現在看來雖顯粗糙但反應了當時青年學生學以致用的精神。
二、硝煙瀰漫的戰爭時期(1937-1949)
烽火輾轉篳路藍縷
1937年,抗日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曲。心理學系師生隨全校大隊人馬撤出北平。1937年9月10日,基於當時的形式,教育部第16696號令宣布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在長沙和西安兩地設立臨時大學。10月2日,原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教育學系(其中含心理學專業)、清華大學哲學系和心理學系、南開大學哲教系合併,組成“哲學心理教育學系”。
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教育學系中的教育學組被劃出,原系更名為“哲學心理學系”,分哲學和心理學兩組,系教授會主席由馮友蘭擔任。在艱難的戰爭時期,聯大心理學組的師生們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續存了香火。他們還推動了心理學的實踐中的應用。周先庚帶領師生參加了由主題統覺測驗創始人莫里(H.A.Murray)主持的心理測驗選拔工作,使用心理測驗為中國軍隊篩選傘兵候選人。
抗戰勝利積蓄力量
抗戰勝利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學步入正軌。1946年7月西南聯大結束,三所學校各自回到原址復校。在1946到1949年間,心理學仍然設在哲學系內,課程設置情況基本與西南聯大時期相同。
1946年,張香桐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此期間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說,發現“光強化”現象,世界生理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張氏效應”。1948年,汪敬熙任聯合國科學部主任,他是第一個將電子儀器引入中國並用於腦功能研究的科學家,並利用麥修斯示波器記錄光影通過貓的視野運動時外膝體內產生的誘發電位。
三、新中囯成立后的前30年發展(1949-1978)
革故鼎新盛舉共襄
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原理學院的心理學系、原燕京大學文學院的心理學系等機構被合併到北京大學哲學繫心理學專業,由孫國華教授任專業主任。當時共有6名教授:唐鉞、孫國華、周先庚、沈履、沈迺璋、桑燦南;2名講師:吳天敏、陳舒永;3名助教:邵郊、孟昭蘭、陳仲庚。成立了心理學實驗和普通心理學兩個教研室,基本確立了當時北京大學心理學的學科布局。
此時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進入相對快速發展時期,學習蘇聯模式的思潮在心理學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上得到了體現。1954年7月制定的心理學專業五年計劃對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心理學系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形成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局面,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北京大學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心理學重鎮。
扶搖競春梧桐映暉
從1954級開始陸續留下畢業生任仁眉、楊博民、許政援、曹啟剛等人,各個實驗室的力量均得到了加強,開設的課程也有所增加,教師們發表了大量論文,並編寫和翻譯了多種教材。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心理學人才,為中國心理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這一時期向中科院心理所輸送的人才就有30多人,更多的人纔則遍佈於全國各地,他們均已成為中國心理學事業的棟樑。
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使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跌入低谷,1966年開始不再招生,1975年被迫正式解散。然而,就是在那樣極其艱難的歲月里,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們還是不忘將心理學知識服務於社會,他們的執著表現了專業科學工作者對獻身事業的追求所放射出的光輝。
四、恢復建系后的20年(1978-1998)
興微繼絕奮翼圖南
1977年,原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師自發回到哲學樓心理實驗室恢復工作;8月,在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規劃座談會上,潘菽等指出應該在北京大學首先恢復建立心理學系。孟昭蘭等人向北京大學校領導彙報並得到領導批准。1977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向教育部提交了《關於在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系的請示報告》,同時,成立了五人籌備小組。
1978年,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恢復建系,隨後本科生(1978)、碩士研究生(1982)和博士研究生(1987)的招生工作相繼恢復。截止1983年已有教師2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12人,包括心理學界的元老唐鉞、周先庚、吳天敏等,全系分為兩大教研室: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教研室,生理心理和變態心理教研室。作為新中囯成立以來首建的心理學系,其本身不僅成為一個綜合性大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開始在心理學界發揮她的獨特作用,從此,中國的心理學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歷久彌新建樹卓然
恢復建系后,心理學系逐步恢復心理學教學與科研的儀器設備、建立心理學資料室,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學科研規模。進入了滿負荷教學建制的平穩發展階段。1983年,在荊其誠的推動下,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建立了系際交流與合作關係;心理學系與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司馬賀(Herbert Simon)教授建立了聯繫,司馬賀專程來華訪問交流半年並在系裡舉辦了系列講座。同時心理學系還向國外派遣數名留學生。
1986年,北京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舒永等多位心理學系老師參加了相關的學術活動,為心理學進入交叉學科協同科研領域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初步形成了沿認知神經科學方向發展的研究力量。
五、百年校慶繼往開來(1998至今)
佳訊頻傳名動海內
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誕辰之際,北京大學啟動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心理學系慶祝了恢復建系20周年,由此心理學系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師資隊伍、科研經費、實驗室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強。
在師資隊伍方面,心理學系啟動以引進海外學術人才為目的的人才隊伍建設,1998-2016年間,心理學系共引進海外人才20名,這些引進人才迅速成為所在專業方向上的領軍人物。
在教學方面,心理學系發揮自身優勢,入選北京市特色專業(2008);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9);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2012)。擁有實驗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等三門國家級精品課程。
在科研成果轉發方面,應用心理學研究生班從1998年開辦至今,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招收企業學員超過3000名,在企業管理領域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招牌。
在科研經費方面,2011年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McGovern)及其家族向北京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建立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掛靠在心理學系。2015年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獲批建立。
合力謀方策馬康莊
截至2015年,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擁有教員43人,行政教輔人員10人。教員系列中,教授12人,研究員7人,副教授16人,講師8人。其中包括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求是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組部青年1人、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
2005年以來,已在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和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等心理學和腦科學頂級雜誌上發表論文500餘篇。近五年間,心理學院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重點項目、優青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973項目、863項目和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共計70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目前是大陸唯一一個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心理學科。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心理學院一直位列大陸高校心理學院/系的榜首,其中2011-2014連續四年排在全世界前50名內。這標誌著心理學系整體學術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2016年6月27日,心理學系正式更名為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8年5月17日,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與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A計劃”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簡稱“北大A計劃”)在北京啟動。
教授 研究員
方方 教授 視知覺 意識 注意 腦成像
甘怡群 教授 應激應對 健康心理
耿海燕 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視覺意識 注意 錯誤記憶
韓世輝 教授 文化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
李健 研究員 人類強化學習和決策的神經機制
李量 教授 生理心理學 聽覺神經生理 感覺運動門控的機制 學習記憶的生理基礎
李晟 研究員 認知神經科學
劉興華 研究員 臨床心理學 正念
羅歡 研究員 視聽覺認知神經科學
納家勇治 研究員 陳述性記憶的神經機制
錢銘怡 教授 變態心理學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蘇彥捷 教授 發展心理學 比較心理學 動物行為 動物認知
王登峰 教授 人格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王壘 教授 管理心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經濟心理學 人格-社會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魏坤琳 教授 運動控制 感知運動融合 計量神經科學 生物力學分析 運動能力康復
吳艷紅 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社會認知 記憶 注意
謝曉非 教授 組織管理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風險認知與決策 人力資源管理
易莉 研究員 異常兒童心理學 孤獨症譜系障礙 認知發展 眼動研究
余聰 教授 視知覺
張航 研究員 視知覺 動作 決策 計算建模
周廣玉 研究員 健康心理學
周曉林 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 決策與神經經濟學 社會認知與社會情緒 腦與語言認知 注意與執行控制
朱露莎 研究員 神經經濟學 決策科學
副教授
包燕 副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神經美學 注意 時間信息加工
陳立翰 副教授 跨感覺通道信息整合 認知神經科學
何淑嫦 副教授 環境心理 生理心理
侯玉波 副教授 社會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老年研究
陸昌勤 副教授 管理心理學 職業健康心理學 職業心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毛利華 副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社會認知 計算機與心理學研究方法
孟祥芝 副教授 發展心理學 兒童閱讀障礙與知覺學習 嬰兒語言與認知發展
邵楓 副教授 心理神經免疫學 擬精神分裂症動物模型的認知障礙及其中樞機制研究
王莉 副教授 兒童社會性發展
楊炯炯 副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姚翔 副教授 現場干預的實施與效度驗證
張俊雲 副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 視覺
張昕 副教授 畢生發展心理學
張亞旭 副教授 認知心理學 認知神經科學 心理語言學 句子加工 雙語認知
張燕 副教授 管理心理學 領導力 團隊 矛盾管理
張智勇 副教授 社會心理學 組織管理心理學
鍾傑 副教授 病理心理學 心理動力治療
講師
陳萍 講師 發展心理學 兒童語言獲得 兒童社會發展 兒童異常發展
李同歸 講師 社會認知心理學 依戀研究 人力資源管理 心理諮詢與督導
童佳瑾 講師 人事測量 人-環境匹配 工作倦怠
姚萍 講師 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 女性心理學
易春麗 講師 兒童家庭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