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古風村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鮑官屯鎮轄村
張古風村北距滄州市34公里,總人口2315人,575戶,村兩委成員7人,黨員61名,耕地面積5186畝,人均耕地面積2.2畝,該村農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養殖業也蓬勃發展,主要以養豬、養雞、養牛居多。
原屬於小集公社,現屬於鮑官屯鎮。張古風村現有人口近三千人左右。張古風是個傳統的農業村,種植上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棉花為主,養殖業也蓬勃發展,主要以養豬、養雞、養牛居多。
張古風村
張古風位優勢明顯,位於京津唐經濟開發區的環渤海帶。北距滄州市34公里,天津158公里,北京250公里;東距黃驊港60公里;西距南皮縣城25公里,京滬高速公路25公里,石家莊180公里;南距濟南200公里。正距離省道正港公路與李寨路成十字型在鎮中心北1公里,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路。
清代,吹歌藝人即在南皮民間活動,民國時期廣泛流行,主要為民間紅、白事吹奏。新中國成立后,除民間吹奏活動外,吹歌搬上舞台,成為節慶聯歡的重要節目。特點是: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旋律清新剛健,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聽。
南皮吹歌主要吹奏一些傳統樂曲、戲曲和各類牌子曲。經常演奏的曲牌樂曲有《小開門》、《小放牛》、《大金草》、《小金草》、《千萬壽》、《得勝令》、《扯不斷》、《玉芙蓉》、《荷花令》、《百鳥朝鳳》、《打棗》等,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豫劇等劇種的唱腔選段。吹奏樂器常見的有嗩吶、管、笛、笙等,大者為卡碗,小者稱海笛。吹奏時配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等。
吹歌組織舊稱同樂會,現稱吹歌班,吹打樂隊。舊時吹歌藝人家境貧寒,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吃冷盤的”、“蹬桌子腿的”、“打差的”。新中國成立后,民間吹歌藝人受到黨和政府重視,吹歌藝術不斷得到創新發展。
現在吹奏形式。有嗩吶獨奏、咔奏加伴奏,趾奏加雖等,吹唱是運用吹奏技術,利用起吹(假聲)表現戲劇各類角色的演唱聲音。吹打樂隊還演唱坐腔戲,改革開放后,除演唱戲曲外,又增加歌曲、流行歌曲、獨唱、清唱,還上演現代舞蹈、跳迪斯科、以烘托氣氛,招徠觀眾。2006年統計顯示,全縣吹打樂隊20餘個,藝人260餘人。藝人有祖傳吹歌者,有師承學藝者,也有劇團樂隊琴師和演員下崗人員,自發組織,農忙務農,農閑從藝,有紅白事即行邀集。
吹歌在南皮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群眾視吹歌為自己的藝術,非常喜愛,吹歌藝人輩出。張古風村王金山(有傳)是馳名全國的嗩吶演奏家,自幼酷愛吹歌藝術,受家庭環境影響,走上專業道路,在嗩吶演奏和咔戲上均有很高的造詣,因此被選調河北省歌舞團為嗩吶獨奏演員。在長期吹奏生涯中,他勇於探索,刻意求新,逐步形成自己單色圓潤優美、吐舌清晰明快、氣息運用自如、力度變化鮮明、感情真摯動人的藝術風格,享譽全國。其嗩吶獨奏《歡樂的農村》、《打棗》,咔戲《河北梆子·大登殿》等樂曲被中國唱片社、河北電台等單位錄製唱片廣泛流傳。小丈二橋村趙連城(有傳)幼年從師學習吹歌,學藝全面,吹奏大量曲牌得心應手,宛轉自如,咔奏京、評、梆、大鼓、墜子皆有所長,演奏的京劇《二進宮》、《沙家浜》以嗓音和嗩吶聲混合而成,頗似戲曲演員唱聲。1951年隨中國雜技團出訪蘇聯,1952年參加中國藝術團赴朝慰問演出。三年困難時期離團回家,從事鄉間藝事活動。1979年、1985年地區文藝匯演中分獲一等獎,地區、省電台、電視台多次錄音錄像,為民間吹歌藝術留下很多珍貴資料。劉八里村胡朝典(1902-1979)是馳名南皮、泊頭、滄縣、東光一帶的民間吹歌藝人,從師學藝,練功刻苦,十六歲時吹歌即在家鄉小有名氣。多次與王金山、趙春峰(時為北京民族藝術學院副教授)、劉長生(時為西安民族學院副教授)合作演出。演奏主要曲目有《小開門》、《蝶金錢》,河北梆子、評劇曲牌等數十首。吹歌特點高亢、明亮,最突出的高音大管、品哨的擰哨技藝,堪稱一絕。胡春堂即胡朝典長子,自幼隨父學藝,少年成名,特長吹奏大管、咔戲。在咔戲中模仿笑聲與雜技藝術結合,別具一格。1957年參軍被選到昆明軍區文工團工作,在部隊學習文化樂理知識,藝術上更加成熟完美。20世紀60年代多次隨團赴緬甸、寮國、越南友好演出並在部隊和雲南地方演出中多次獲獎。演奏曲目有《將軍令》、《步步高》、《藝勾勾》等大管協奏曲,咔戲有河北梆子、西河大鼓、河南墜子等,深受群眾喜愛。胡春芳(1924-1979)胡朝典次子,自幼學藝,南皮文藝界公認的吹奏咔戲人才,深得老一輩藝術家王金山、趙春峰、趙春亭等人賞識,其特長嗩吶吹奏,嘹亮生動,咔戲委婉逼真,惟妙惟肖,主要演奏河北梆子、評劇中名曲名段和《打棗》等傳統曲牌,胡朝典父子在演出活動時當地譽為胡家吹歌。占庄村周書琴,6歲即隨其父學藝,8歲即能獨奏。與王金山、劉豐祥、趙連城皆為好友,經常相聚切磋技藝。吹拉彈唱坐打樣樣嫻熟,最拿手樂器是大管和嗩吶,他使用的大管與眾不同,管身長40厘米,管徑4厘米,聲音厚重,擲地有聲,他演奏時,換氣自如,吐字清晰,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不覺陶醉樂曲之中,當地人稱“周大管兒”。
南皮張古風村:一片艷陽吹破天
南皮吹歌自古有名,支派繁多,僅具代表性的就有東、西、中部三派。而鮑官屯鎮張古風村的吹歌尤其著名,代表人物王金山曾為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並多次出訪緬甸、越南、寮國等國家。如今的張古風吹歌雖不如昔日興盛,但依然被眾多民間藝人熱愛,並有數套班子,以農村特有的形式,發揚傳承。
特立獨行初顯產業雛形
前年,南皮吹歌被南皮列為推薦項目,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因諸多因素,暫未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但這絲毫不影響群眾對它的喜愛。
吹歌在農村群眾基礎非常好,受民俗影響,逢農村紅白喜事、年節廟會,多有吹歌藝人前來捧場。響徹天際的嗩吶、大管聲,總能把主人家或悲或喜的心情,通過或高亢或低沉的調子表達出來。滴滴答答一片歡聲,嗚嗚咽咽幾許悲情,吹歌婉轉鄉村角角落落。
在張古風村,有好幾套吹歌班子,不下三五十人,逢有農閑或紅白喜事,都是這些民間藝人展示才藝的好機會。這些年,表演形式更是添了許多新花樣,嗩吶獨奏、咔奏加伴奏之外,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現代舞蹈等內容,以烘托氣氛,吸引觀眾。
和其他民間藝術不同,因民俗所及,農村許多事都離不開吹歌,這種“必不可少”,成為吹歌延續的動力之一。吹歌班子出場是有報酬的,而鄉村人家也樂得花錢買熱鬧,吹歌班子也在這種經常性的“打差”中延續著。所得收入不僅能補貼藝人家用,購置器材,更重要的是把這門民間藝術,以特殊狀態保存下來、傳承下去,這也算是文化產業在民間的一種特殊形式。
“一花三葉”馳譽北方
吹歌在南皮有著名的三派,東部張古風、中部小丈二橋、西部劉八里。而張古風村王金山所代表的東部吹歌,在共和國成立后,又影響到山東、山西、東北一帶。
讓張古風人自豪的是,在被舊社會稱為“同樂會”、“吃冷盤的”、“蹬桌子腿的”、“打差的”一幫民間藝人中走出一位馳名全國的嗩吶演奏家,他就是王金山。王金山自幼酷愛吹歌藝術,在嗩吶演奏和咔戲上均有很高的造詣,因此被選調為河北省歌舞團嗩吶獨奏演員。在長期吹奏生涯中,他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嗩吶獨奏《歡樂的農村》、《打棗》、咔戲《河北梆子·大登殿》等樂曲被中國唱片社、河北電台等單位錄製成唱片廣泛流傳。
上世紀60年代,王金山還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專門演出了所謂的民間民俗小調,並多次出訪緬甸、越南、寮國等國,把吹歌的地位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金山影響所及,同輩人劉八里村的胡朝典,是馳名南皮、泊頭、滄縣、東光一帶的民間吹歌藝人。從師學藝,練功刻苦,16歲時即在家鄉小有名氣,多次與王金山、趙春峰(時為北京民族藝術學院副教授)、劉長生(時為西安民族學院副教授)合作演出,高音大管、口哨的擰哨技藝,堪稱一絕。長子胡春堂自幼隨父學藝,少年成名,在咔戲中模仿笑聲與雜技藝術結合,別具一格。1957年被選到昆明軍區文工團工作,多次隨團赴緬甸、寮國、越南友好演出,並在部隊和雲南地方演出中多次獲獎。胡朝典次子胡春芳也深得王金山、趙春峰、趙春亭等人賞識,主要演奏河北梆子、評劇中名曲名段和《打棗》等傳統曲牌,兩父子叫響胡家吹歌的名號。
還有詹庄村周書琴,6歲學藝,8歲獨奏,與王金山、劉豐祥、趙連城皆為好友,經常相聚切磋技藝。吹拉彈打樣樣嫻熟,最拿手的樂器是大管和嗩吶,他使用的大管與眾不同,管身長40厘米、管徑4厘米,聲音厚重,擲地有聲。他演奏時,換氣自如,吐字清晰,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不覺陶醉樂曲之中,人稱“周大管兒”。
民間小調登上大雅之堂
張古風村民說起吹歌,談古論今,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尤其說到現在,“一年四季,來請的踢破門檻子,不光是他們看咱行不行,咱還有個去不去呢!除了應酬節日紅白事,還多次參加縣裡的大場合。”
南皮文化館館長劉輝介紹,南皮吹歌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在舊“鼓樂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常用樂器是嗩吶、拉弦、彈撥樂、打擊樂等。演奏樂曲多為民歌、戲曲、套曲、傳統曲牌及牌子曲。
共和國成立后,除民間吹奏活動外,吹歌搬上舞台,成為節慶聯歡的重要節目。演奏生動活潑,旋律清新剛健,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聽。1979年,根據文化部和中國音協聯合指示,原滄州地區文化局組織專業藝術工作者深入南皮,採集整理民間器樂。文化館專業工作人員王連城、郭其武和原董村公社廣播站劉永、曹桂芝參加採集工作,深入農村尋訪藝人,錄製保存下大量寶貴音響資料,由市文化局整理,編入《河北省民間器樂曲選》。
劉輝說,除了整理老一輩藝人的影像資料,文化部門還根據吹歌的特點,為吹歌適應舞台藝術,做出許多指導,在傳統上加以改進,使之在民間演出、舞台效果上再現異彩。當地政府還積極為它申遺提供便利條件。相信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一定會在民間藝人和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重煥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