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濱區

河南省洛陽市轄區

伊濱區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部,北至洛河,南至萬安山麓,西至二廣高速,東至偃師高龍西邊界。轄諸葛鎮李村鎮龐村鎮寇店鎮佃庄鎮5個鎮、106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280平方公里,人口32萬。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新區、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輻射區、省級產業集聚區,是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鄭西高鐵客運專線、S85鄭少洛高速、G310國道、S320省道、洛偃快速通道、龍少快速通道連接東西,G55二廣高速、G207國道貫穿南北,鄭西高鐵客運專線、規劃中的鄭登洛城際鐵路、洛陽地鐵均在區內設有站點,萬安山通用機場開建在即。

伊濱區地勢南高北低,呈三級階梯分佈,南部為山麓、淺山區,中部為丘陵,因山洪侵蝕切割而形成條條沖溝,北部為伊洛河沖積平原,伊河、洛河蜿蜒其間。轄區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年均無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日照時數2248.3小時。

伊濱區是古都洛陽的一顆璀璨明珠,歷史上長期處於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境內有酒流溝、掘山、九賢等新石器文化遺址和漢魏故城、東漢太學、張衡靈台、東漢帝陵南兆域、北魏水泉石窟等文化遺存。

歷史沿革


西周,為成周之郊,東周及春秋戰國,為京郊。
秦,屬三川郡。
西漢,俱為洛陽縣(或河南尹、河南府、金昌府)所轄。
民國,歷屬河洛道洛陽縣東南路、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洛陽縣第五區、第八區。
新中國成立后,仍屬洛陽縣轄,
1955年12月,併入偃師縣
1988年,龐村鎮區域從寇店鎮劃出,獨立建鎮。
2007年,洛陽市成立伊洛工業園區。
2009年,相繼代管五鎮(五鎮行政區劃分別由偃師市划轉至洛龍區,並由市政府委託伊洛工業園區代管)。
2011年5月,伊洛工業園區更名為伊濱區。
2017年2月,伊濱區與國家級洛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合發展,統稱伊濱經開區。

地理環境


位置

伊濱經開區,位於洛陽盆地東南緣,東與偃師市毗鄰,南部萬安山與嵩山、龍門山一脈相連,出大谷關與伊川縣相接,西接龍門石窟,北與白馬寺隔洛河相望。

地貌

伊濱區地勢南高北低,呈三級階梯分佈,南部為山麓、淺山區,中部為丘陵,因山洪侵蝕切割而形成條條沖溝,北部為伊洛河沖積平原,伊河、洛河蜿蜒其間。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原,地勢平緩,轄區地平在海拔120~300米之間,最高點萬安山小南頂海拔937.3米。

氣候

轄區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有雪。多年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氣溫4℃,極端最低氣溫-12℃;7月平均氣溫33℃,極端最高氣溫39.5℃。年均無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日照時數2248.3小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伊濱區水資源豐富,境內有伊河、洛河蜿蜒其中

土地資源

伊濱區土地利用資源總體規劃(截止2017年10月31日)
指標合計
耕地保有量(公頃)原規劃指標11025.16
2014年現狀15570.07
調整后指標13193.33
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公頃)原規劃指標8848.38
2014年現狀8852.81
調整后指標8893.33
建設用地總規模(公頃)原規劃指標11200.47
2014年現狀6547.14
調整后指標10383.62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公頃)原規劃指標10381.2
2014年現狀6129.22
調整后指標9475.22

行政區劃


在民政部公布的法定行政區劃中,伊濱區並非正規行政區劃,不是一級政權,不設伊濱區人民代表大會和伊濱區人民政府,由洛陽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伊濱區管理委員會管轄。伊濱區管理委員會的行政權力來源於上級政府(洛陽市政府)的授權,而不是由選舉產生的同級人民代表大會。
轄區總面積280平方公里,轄諸葛、李村、龐村、寇店、佃庄5個鎮、106個行政村(社區)。
轄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政府駐地下轄村、社區
諸葛鎮60.426.39諸葛村23個社區(行政村)
李村鎮83.38.9258李村社區18個、行政村11個
龐村鎮334.3掘山村14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
佃庄鎮38.74.3黃庄村19個行政村
寇店鎮64.94.1寇店村21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18年8月,伊濱區總人口為32萬人。
2021年5月,洛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伊濱區人口為274733人。

經濟


根據《洛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和《洛陽新區建設總體方案》,伊濱區發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係為紐帶,以產業集中集聚集合發展為支撐,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生態環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區”,是未來10年洛陽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伊濱經開區的發展,按照城市功能區、生態功能區、產業功能區、農業農村區、遺址保護區五大功能,將全區國土空間劃分為“一城兩帶兩遺址兩片區”。

第二產業

城市規劃區已建成220kv變電站3座、110kv變電站8座,水電氣暖要素完備;
工業產業體系雛形初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0餘家。新引進惠普等世界500強企業5家,中信重工、中興、凱盛等中國500強企業8家,初步形成“232”產業體系框架(高端裝備製造、高端服務兩大主導產業,電子信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文化旅遊三大新興產業,鋼製傢具、通用航空兩大特色產業)。

第三產業

實施房地產項目17個,建成8個;規劃建設安置小區10個,開建8個小區231棟431萬平方米,其中119棟202萬平方米交付使用,安置群眾3.5萬人。
萬安山山頂公園、七彩大峽谷、豪澤鬱金香園、薰衣草莊園、倒盞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相繼建成投用,2017年“十一”期間遊客量達65萬人次,休閑旅遊產業正在迅速發展。

文化


轄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保單位眾多。現有“漢魏故城遺址”(佃庄鎮境內)、北魏水泉石窟(寇店鎮境內)、東漢明堂(佃庄鎮境內)、東漢太學遺址(佃庄鎮境內)等國保單位8個、省保單位1個、市保單位8個、縣保單位6個,尚有5個市保單位正待批複。酒流溝、武屯、掘山、九賢4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散落域內,距今約4000~5000年,均為二級聚落,歸屬於伊洛河仰韶文化聚落群。東漢帝陵南兆域位於萬安山北麓丘陵地帶,葬有東漢六位皇帝。北部有漢魏故城、辟雍碑、靈台殘跡、水泉石窟、東漢刑徒墓地等古迹。1938年8月至1940年12月,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陽中心縣委駐洛陽縣第五區梁村梁家祠堂刊印中共豫西特委《前鋒報》,遺址現存於今諸葛鎮梁村。

地方特產

牡丹石工藝
牡丹石工藝
牡丹石
牡丹石主要產地是是洛陽市寇店鎮五龍村。
據地質年代測定形成的時間,距今約為三至四億年。有一種奇石,質地細膩,底色為黑,間布或白或綠的紋理,狀如牡丹,形態逼真,有的如含苞,有的似盛開,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其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
牡丹石的底色為黑色,石體上均勻分佈了很多的或白或綠的晶狀體,宛如一朵朵國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開,由此得名“牡丹石”。
牡丹石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其美,更在於其資源的稀少性,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
牡丹石是一種帶有五瓣花狀花紋的玩石,屬於花崗岩石種,表面呈黑灰色,上面散落著淺綠色的五瓣花,色彩反差很大,五瓣花顯得分外奪目。牡丹玉石形成於十五億年前,多個長斑晶會聚,星球狀體,其切面似牡丹花形。牡丹玉石石質堅硬,細膩光滑,花朵高雅、清秀,彷彿鑲嵌於內,牡丹玉石岩脈產於最老的地層太古界登封群的石牌河組。性能優越,風格獨特,抗風化,經久耐用,無放射性,能改善視覺環境,改善生態環境,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間,妙趣橫生。黑色的石料硬度達6度,可與花崗岩比高低;白色的花硬度為7度,可同白玉相媲美。
歷史文化遺址
歷史文化遺址

交通


公路

域內已初步形成“9縱8橫”的內部交通網路,建設市政道路32條120公里,亮化42公里;建設縣鄉村道路57條223公里,萬安山區域5條25公里與區外連接有5座跨河大橋。S85鄭少洛高速、G55二連浩特—廣州高速公路、G207國道、G310國道、S320省道、洛偃快速通道、龍少快速通道、孝文大道、伊濱路、葛潘路、掘丁路貫穿伊濱區。

鐵路

鄭西高鐵客運專線、規劃中的鄭登洛城際鐵路、洛陽地鐵均在區內設有站點,鄭西高速鐵路、鄭登洛城際鐵路。

航空

萬安山通用機場開建在即,洛陽龍門通用機場獲批。

社會


教育事業

新建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學4所、幼兒園3所;教育園區漸成規模,洛陽師範學院河南楓葉國際學校、洛陽市商務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洛陽綠業信息中等專業學校、洛陽華洋國際學校、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等院校已集聚師生5萬餘人;洛陽職業教育學院已選址,正在完善前期手續。

文化事業

下轄佃庄鎮境內有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漢魏故城遺址”。
靈台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南郊,面積達44000平方米。靈台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2017年,在佃庄鎮東漢靈台附近建設的張衡地震台將投入使用。

旅遊


萬安山
萬安山
萬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陽東南側,位於洛陽、偃師、伊川三縣交界處,與中嶽嵩山遙遙相對,溝壑深險,巍峨壯觀,為洛陽東南之要衝,魏文帝嘗獵於此山時有虎超乘輿,孫禮曾拔劍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萬安山作為洛陽東南的一處綠色屏障,努力將自然、人文、休閑、歷史、宗教等文化符號統為一體,讓走進公園的遊客參佛龍門天闕,承接嵩山神韻,俯視伊川平原,拜謁千年帝都。讓走進公園的遊客在行走中修心問道,在觀景中仰聖懷古,在歡愉中休閒遊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