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吳襄的結果 展開

吳襄

循環生理學家

吳襄,生理學家,在血液、循環、腎臟生理及針灸機制、勞動生理方面研究甚多。他研究了中國人的生理水準,彌補了中國生理學這方面的空白。在中國的生理學教材建設中亦有許多貢獻。

人物簡介


吳襄[循環生理學家]
吳襄[循環生理學家]
吳襄(1910—1995),生理學家,二級教授,浙江蒼南人,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歷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助教、講師、副教授。1946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從事循環生理的研究,獲科學碩士學位。1950年受聘於大連大學,籌建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1950年起先後任大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主任,遵義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北京市結核病研究所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生理學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院外委員。1983年調回復辦的大連醫學院,任生理學教授兼教研室主任。他主編的《生理學大綱》自1947年出版以來,先後六次修訂再版,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物生平


吳襄,字成之。1910年10月17日出生於浙江省平陽縣(其出生地於1981年歸屬新設置的蒼南縣)。父親是中醫,在他幼時就施行嚴格的教育。吳襄青年時代就立志於教育和科學救國。曾輾轉求學於上海、南京。
1930年秋,吳襄考入位於南京的中央大學教育行政系。翌年,行為學派心理學家郭任遠教授來校任教(1931~1933)。吳襄為他的學術見解所吸引,乃於1932年申請轉入心理學系,並以動物學為副科。當時與郭任遠同來的還與他的助教沈霽春以及從浙江大學心理學系前來借讀的朱壬葆(沈霽春、朱壬葆二人後來也轉攻生理學,成為著名的生理學家)。1932年徐豐彥應聘來中央大學動物學系任講師,吳襄選讀他開的動物生理學課。1933年,郭任遠和徐豐彥、沈霽春都離開南京。在最後一個學年,吳襄隨心理學家潘菽教授學習實驗心理學及其他有關課程。
1934年,吳襄從中央大學畢業,獲教育學士學位。適逢那年秋天,中國動物學界老前輩秉志教授主持的中國科學院生物學研究所創設動物生理學研究室,吳襄由同鄉前輩伍獻文介紹進入該所為自費生理學研究生,在張宗漢教授指導下從事生理學研究兩年。1937年,蔡翹應中央大學之聘來任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兼科主任。吳襄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蔡翹的《生理學》一書,久慕其名,乃申請為其助教而蒙蔡翹同意。從此他追隨蔡翹達14年之久。他也在這些前輩的熏陶之下養成嚴謹的科學作風,打下堅實的科學基礎。1936年夏至1941年夏,吳襄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助教。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大學醫學院於當年秋天西遷成都,直到抗戰勝利才於1946年初夏遷回南京。吳襄亦隨校西遷。1941年秋,他被提升為講師;1944年秋晉陞為副教授。1945年秋,他得到美國醫藥援華會的資助,又被教育部派遣赴美留學。先在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學習1年,在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系主任M.B.Visscher的指導下從事循環生理研究,獲科學碩士學位。然後應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系主任M.I.Gregerson之邀,到他那裡學習血量測定法以及其他生理測定法,歷時半個月。隨後吳襄返回中央大學醫學院。1948年秋,經蔡翹推薦,中央大學批准吳襄晉陞為教授。
1949年初,吳襄經老同學沈其益教授介紹,參加大連醫學院的創建工作。7月,吳襄出席在北平(今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會上沈其益介紹他認識其弟沈其震。沈其震曾任新四軍衛生部部長,當時正按中共中央指示籌建大連醫學院,就向大連大學校長李一氓推薦,請他聘吳襄為大連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因為當年春季招收的本科生要到1950年秋才開始學習生理學課程,故商定吳襄繼續留在南京1年。吳襄一方面在中央大學(1949年晚些時候改名為南京大學)醫學院教完最後一個年級的生理學課程,並在1950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講授生理學;另一方面,他要加緊修訂《生理學大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出資出版。同時吳襄又在為大連大學醫學院聘請和培養兩名生理學助教,定製若干套生理學實驗儀器。這樣,吳襄於1950年7月赴大連工作時,人才、教材、器材三者均已齊備。1950年冬,大連大學建制撤消,醫學院獨立,改稱大連醫學院,吳襄仍任原職。1954年,吳襄受中央衛生部委派,與張錫均、楊簡組成代表團(張錫均任團長),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萊比錫參加國際巴甫洛夫學術討論會。1956 年,他擔任《生理科學進展》雜誌主編。
吳襄為人熱情而耿直,治學謹嚴,知無不言。1957年他經院領導動員在鳴放大會上提了些關於發展教育與科學事業的建議,受到批判,被劃為右派,從二級教授被降為四級教授,生理學教研室主任、《生理科學進展》雜誌主編、全國教材主編、民盟市委副主任委員等職務全被免除,許多科研工作都不能進行。一年後他被摘去右派帽子。但以後在各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他都受到殘酷迫害。他後來卻不願意多提此事,卻始終在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
1959年,大連醫學院內遷貴州遵義,改名遵義醫學院。吳襄隨校內遷,任遵義醫學院生理學教授。1978~1983年他因心臟病(心房纖維性顫動)應老友,位於通縣的北京市結核病防治所所長之邀,到該處休養。在此期間他曾兼任該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即前北京協和醫學院,後來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生理學顧問,並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83年,他調回大連醫學院(1995年改名為大連醫科大學),任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教研室主任。1984年因年老體衰辭去主任職務。他於1987年退休,但仍被聘為大連醫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88年被聘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委員。1991 年,他81歲時獲得國務院頒發的證書,表彰他為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該年7月開始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他被聘為《生理科學進展》雜誌的顧問。此外,他還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遼寧省生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吳襄80多歲時,為提高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對生理髮展過程的認識,以利於生理學研究的繼承和創新,便廣集資料,撰寫了《近代生理學發展簡史》,書中論述了中國著名生理學家的重要學術貢獻。此書於1994年7月完成,1996 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獲北京科學技術著作一等獎。
1995年12月,吳襄不幸跌倒,股骨骨折,后又繼發肺梗死。1995年12月30日,他於大連逝世。

技術成就


1934~1944年,吳襄還是一名年輕教師。他利用假期和業餘時間,在蔡翹教授的指導下,做了大量關於中國人各項生理水準(即生理常數),包括肺活量、血液、生長率、血型(ABO血型和MN血型)、感覺功能以及基礎代謝率等的調查研究和統計工作。並陸續寫成多篇論文,先後發表在1939~1945年的Chinese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國生理學雜誌》)、Proceedings of Chinese Physiological Society Chengtu Branch(《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會刊》)各期以及1941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28卷第4期)上。1944年他又結合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結果,寫出長篇綜合論文“國人生理水準之研究”,在中央研究院的《學術會刊》第一卷第二期上發表。1948年他研究中國人的血量,研究結果1952年發表於《生理學雜誌》(第1卷第1期)。
他在確定中國人的生理常數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彌補了中國生理學研究在這個領域的空白。他在1949年代所確定的中國人生理正常值,有許多至今仍被學術界引用。
吳襄在1942~1944年間,在蔡翹的指導下與同事們探索了兔血清中有關平滑肌收縮物質的化學本質,曾在Proceedings of Chinese Physiological Society Chengtu Branch (《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會刊》)上發表幾篇討論這方面研究的短文。這項研究後來因化學試劑來源缺乏而被迫中斷。1951~1952年,他帶領教研室部分人員研究獻血者血液的虧損和恢復規律,發表論文“輸血者血液的虧損與恢復”。1954和1955年,他與當時的中央衛生研究院合作,開展勞動生理研究,為改善產業工人的勞動條件提供參考資料。他率領兩個單位的年輕研究人員深入鋼鐵廠的高溫車間,親自進行了生理調查,1956年他在中國生理科學會全國會議上彙報了這方面的工作。關於鋼鐵工人勞動生理的詳細資料,后經整理髮表於《大連醫學院學報》1990年第一期上。
1950年代,吳襄接受籌辦《生理科學進展》(季刊)的任務並親自擔任主編。1957和1958年他編輯了該刊的第一和第二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1960年代初,與同事們一起研究了針刺效應的神經機制。但直到1976年他就此寫的論文才在《中華醫學雜誌》第12期上以遵義醫學院生理組的名義發表。
吳襄一貫重視培養年輕一代的生理學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生理學師資極為缺乏,這狀態不能適應醫學教育的需要。從1951年起,吳襄受衛生部的委託,連續開辦了3屆生理學高級師資進修班,他親自授課並指導實驗。在3年時間內進修班共培養了26名師資。這些學員回到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成為所在單位的教學或研究骨幹。1954年以後,吳襄又多次培養其他院校選送來的師資。1955年、1963年、1964年以及1985年他均招收過生理學研究生。50多年來接受過他教育的醫科學生更是數以千計,“桃李滿天下”對吳襄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早在1930年代吳襄擔任生理學助教時,他就在蔡翹指導下參考國外資料,譯編專科用的“生理學實驗”講義。試用后他再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將講義重寫成《生理學實驗》教材,此教材經蔡翹修改,他們兩人共同署名,於1939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用中文寫成的生理學實驗教材。1944年,吳襄應正中書局之約編寫大學用生理學教科書。他利用業餘時間和假期,兩易寒暑,編寫成50餘萬字的《生理學大綱》一書。初稿完成後曾請徐豐彥、朱壬葆等近十位師友分別審查部分稿件,然後請蔡翹審閱全書並作序。該書於1947年在上海出版。此書篇幅適中,邏輯性強,文字流暢精練,闡述深入淺出,備受讀者歡迎,許多高等醫學院校將它用作教材。吳襄還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生理學的進展,不斷對此書進行修改乃至重寫。該書先後修改6次。1950年春該書第一次修改後交由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出版。1952年和1954年第二和第三次修訂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的第四次修訂本由北京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吳襄回大連后又用兩年時間對此書進行重寫。此書的第五次修訂本198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他又邀集大連醫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湖南醫科大學以及中國中醫研究所生理組部分生理學教授共8人參加對此書的第六次修訂。第六次修訂本由吳襄及林坤偉教授共同主編。1992年9月末該修訂本交稿,1993年11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衛生部推薦教材出版,供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採用。這時吳襄剛過83歲生日。后該書獲衛生部頒發的高等優秀教材一等獎。《生理學大綱》的第6次修訂本經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還由台灣藝軒圖書出版社用繁體字重排,1994年9月在台灣地區出版發行。
此外,吳襄還多次參加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用生理學教材的編寫工作。1959年他參加徐豐彥主編的醫藥院校用教材《生理學》的編寫,負責撰寫“血液”、“新陳代謝”以及“尿的排泄”三章。1961年,衛生部委託大連醫學院負責,會同其他三校編寫主要供醫療專業用的《生理學》教科書,由吳襄主編。此書於196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3 年,他與遵義醫學院生理組的同事一道參加上海第一醫學院主編的大型參考書《人體生理學》中“血液”和“排泄”兩章的編寫,該書又由他負責整理和進行文字加工。成書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78年出版。
吳襄的教科書編寫得很有特色。他在選擇和取捨教材的內容時,總是經過反覆研究,深思熟慮后才作出決定。他既重視科學性,又充分考慮讀者的需要以及接受能力。在文字表達上,他既強調用詞準確,又力求流暢易懂,便於自學。定稿前總要多次虛心地廣泛徵求意見。往往為了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是否得當而反覆推敲,不惜數易其稿。例如,《生理學大綱》的原稿就曾修訂和重寫達6次之多,這在中國生理學教材的編寫中前所未有。
1983年他回大連后,鑒於近年國內生理學雖蓬勃發展而腎臟生理的研究還是空白,故特地撰文在《生理科學進展》上發表,呼籲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並提出自己的一些設想。

簡歷


1910年10月17日 出生於浙江省平陽縣(今屬蒼南縣)。
1930年 秋入中央大學教育行政系學習。
1932年 轉入中央大學心理學系學習。
1934年7月 從中央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1934年秋~1936年夏 入中國科學社生物學研究室為生理學研究生。
1936年夏~1941年夏 任中央大學醫學院(1937年秋遷成都)生理學助教。
1941年秋~1944年夏 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生理學講師。
1944年秋~1948年夏 任中央大學醫學院(1946年遷回南京)生理學副教授。
1946年秋~1947年秋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從事循環生理研究,獲科學碩士學位。
1947年秋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進修血液生理學。
1948年秋~1950年7月 任中央大學(后南京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1949年7月 應聘任大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教研室主任,籌建生理學教研室。
1949年秋~1950年 夏暫留南京大學醫學院任教。兼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講授生理學。
1950年7月~1957年 到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冬后稱大連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教研室主任。
1956~1957年 任《生理學進展》雜誌主編。
1957~1969年5月 任大連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1969年5月~1983年 任遵義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1978年 任大連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1983年春~1984年秋 兼任大連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主任。
1987年 從大連醫學院退休。被聘為大連醫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1988年 被聘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委員。
1992年 被聘為《生理學進展》雜誌顧問。
1995年12月30日 因患肺梗死、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於大連逝世。

主要論著


1 Koushanpour E著,吳襄,等譯,腎臟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2 吳襄,蔡翹。生理學實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3 吳襄,副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 吳襄(編委,分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5 吳襄,林坤偉,主編。生理學大綱。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吳襄。生理學大綱。第1版。上海:正中書局.1947.第2版,南京: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1950.第3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52.第4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7 吳襄。國人生理水準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學術彙刊,1944,1:31.
8 吳襄。近代生理學發展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 吳襄。輸血者血液的虧損和恢復。科學通報,1952,3:100.
10 吳襄。第六章。血液,第十一章。新陳代謝,第十三章。尿的排泄。見:徐豐彥,主編。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第2版,1962.157~184.315~341.342~376.
11 吳襄,主編。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12 吳襄。見:上海第一醫學院,主編。人體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13 Comroe JH著。吳襄,等譯。呼吸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14 吳襄。我國生理學界急需把腎臟生理學的研究開展起來。生理科學進展,1984,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