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中國建築》是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怡濤。該圖書主要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人文藝術常識。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內容簡介:高雅藝術,人文瀆解,典藏精品。藍珊瑚人文通識讀本,主要是寫給本專業以外的普通讀者看的,也可作為專業入門書。第一輯的6個分冊都是經典的造型藝術,融名作賞析、理論闡釋、背景介紹、流派梳理和技術技法開解為一爐,講述的都是一個教育良好的國人所必須了解的人文藝術常識。

作品目錄


總序
追尋歷史的足跡——中國建築概說獨一無二的木構架體系: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輝煌壯麗:中國建築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彩:中國建築的類型
卓爾不群:中國單體建築的結構方式庭院深深:中國群體建築的組織方式特殊的藝術語言:中國單體建築的造型藝術匠心獨運:中國群體建築的布局藝術
中國建築的深層文化理念欣賞中國建築應該注意的問題曙光燦爛-始時期與夏、商、周建築走出蠻荒:中國建築的起源
文明底蘊:夏、商、周建築東方朝陽——春秋戰國秦漢建築諸侯的力量:春秋戰國時期建築創造奇迹的時代:秦漢建築
輝煌之巔——魏晉與唐宋建築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建築隋唐建築:偉大的巔峰壯觀巍峨的隋唐宮殿
隋唐城市——世界之最以山為陵的唐代帝陵雄渾博大的唐代木構建築日趨成熟的隋唐磚石建築
五代、宋、遼、金建築:多種風格共存五代、宋、遼、金宮殿、城市與陵墓五代、宋、遼、金木構建築唐韻猶存,青出於藍
五代、宋、遼、金磚石建築——裝飾華麗,結構穩定夕陽之美——元、明、清建築元代建築:粗獷豪放,區域特徵豐富明清建築:單體的標準化與群體
空間的多樣性明清宮殿:皇權的頌歌明清壇廟:交融天地明清城市:規劃嚴密,突出爭權
明清陵墓:相互呼應的整體空間明清同林:空間藝術的盛宴明清民居:鮮明生動的地域文化明清寺觀:宗教繁榮與融合的見證
餘韻裊裊——近現代建築的中國建築元素20世紀上半葉具有傳統風格的建築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具有傳統風格的建築20世紀70年代至今具有傳統風格的建築
附錄 國之瑰宅——現存唐至北宋時期木構建築遺存一覽主要插圖作者與來源主要參考書刊後記

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建築特徵為木構建築體系是世界上獨特的,並且傳播至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文化區。
早期中國建築以夯土為主要承重結構,輔以木構框架作補強。
唐代以後中國木構建築步向成熟,全木構架普及,以榫卯結構連結構件。
中國木結構建築地域特色濃厚,朝代更替帶來的一代新風與民間地方手法互相影響,南北建築特色分明。
清末民國後主流建築被西式建築取代。

歷史沿革


創立時期: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成熟時期: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溶匯時期: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全盛時期: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延續時期: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停滯時期: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史前

最早的構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築土構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種形式
桿欄式—長江流域,潮濕多雨,人居樓上因地制宜 木骨泥牆式---黃河流域,傘架方式,圓形結構 夯土牆---奴隸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制度有關

秦漢

代表性建築:長城、阿房宮、彌山跨谷、未央宮
建築著作:考工記、

南北朝

南朝建築遺物無存,亦無如北朝建築能從敦煌壁畫及佛教石窟得知其形像,只能從少量墓葬壁畫及經百濟傳於日本的飛鳥樣間接推斷其形像。一般認為,南朝建築因為氣候濕暖,夯土容易濕埳,因此比北方建築更早擺脫土木混合結構承重,早期南朝技術上亦較為先進,成為北朝建築模仿對象。南朝建築木構建多數外露,無夯土牆包裹,風格秀美勁挺。史載南朝建有大量佛塔,多為類似飛鳥樣法隆寺五重塔,以塔心柱為中心,四面圍有井干壁斗拱鋪作層的樓閣式純木結構塔。南朝建築傳統與北朝回異,宮殿正殿好用雙數開間,承漢魏之習。《通典》載宋建太廟正室十四間,東西儲各一間合十六間,《通志》亦載有十二間明堂。另外,日本法隆寺中門亦作四開間,可為旁證。南朝建築多塗為赤白,木構建塗朱紅,牆壁、拱眼等刷白灰。部份奢華佛寺如建康同泰寺以赤石脂泥遍刷紅色。立柱多用梭柱,亦有八角柱等制。柱用料多為木材,亦有宮中載用黑石雕刻塗金或用銅柱等制。

隋唐五代

代表性建築:如佛教寺院、佛塔、石窟、山西五台山北佛光封大殿、莫高窟、雲崗窟、趙州橋
建築著作:唐《營繕令》唐《梓人傳》
隋及初唐
隋代統一全國,隋文帝楊堅立國之初休養生息,經濟發展迅速。至隋煬帝大興土木,建立大量如仁壽宮等離宮別苑,游幸江都更建立大量行宮,勞民傷財之餘同時推動建築技術發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評隋代宮室營造太奢,燒毀部份建築如洛陽則天門,可見隋代宮室十分華麗。隋代建築除磚石塔外已無遺傳,其形像可從墓葬壁畫,敦煌壁畫及出土明器可見一二。
初唐承隋風,貞觀之治時國力大大提升,建築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較大發展。初唐早期最大規模的營造活動首推建於龍朔二年的長安大明宮。武周篡唐後,大興營建,於東都洛陽建明堂,方88米,復原高約86米,體量極大。遺址發掘後復原為全木構建築,非早期夯土承重結構,可見當時木構建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國際交流頻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傳入中土文化,初唐建築樣式亦通過中日交流傳播日本,日本建築史學稱為白鳳樣。
隋及初唐建築斗拱多在柱上立櫨斗,上承一拱一枋扶壁,柱間以雙層不出頭闌額連結成為縱架。出挑鬥拱多為單材,偷心造,最多可作雙抄單昂三出跳。最外跳承令拱不出頭,梁尾不作出跳,垂直截平不作耍頭狀。補間鋪作多為單補間曲腳人字拱,鴕峰或蜀柱。立柱有用梭柱,圓柱,方柱及八角柱等例。隋及初唐早期木構建築構架未能完全脫離土木混合結構,大明宮含元殿及麟德殿等大體量建築均使用厚承重牆。屋面檐口曲線柔和,起翹不明顯。隋代部份歇山屋頂仍使用漢魏早期兩段式做法,亦有連為一連續舉折曲線例子,為并行做法。用瓦多為灰色陶瓦,宮署建築多用滲碳磨光的青掍瓦,多用蓮紋瓦當。宮殿建築多用綠琉璃瓦作剪邊,亦偶見黃琉璃瓦或三彩瓦。正脊兩端施鴟尾,初唐鴟尾形狀簡潔,末端較向內彎。木構構件多遍刷赤白,部份建築外部施有彩畫
盛唐
開元之治後,唐代國力到達頂峰,建築技術亦快速發展,這時期建築技術的進步是空前的。斗拱結構趨向成熟,從敦煌壁畫可見,轉角三向出跳問題已經解決,出現逐跳計心七鋪作重拱造,補間出跳等形式。出跳亦最多達雙抄雙昂四齣跳。令拱開始交出耍頭。扶壁仍用一拱一枋,如初唐之制。

宋遼金元

金代
金代建築承繼遼代北方建築傳統,但揉入纖巧的宋風,使金代建築比遼代建築更為秀麗,缺少遼代建築的雄渾。金代建築構架大量使用減柱造及移柱造,典型例子有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另外,金代件築亦有部份手法如斜拱於營造法式未見,可視為一地方特點。
西夏
西夏建築木構已無遺傳,謹剩下小數磚石塔。其木構建築可從敦煌壁畫窺見其形像,從西夏晚期榆林第三窟可見,西夏佛寺好用重檐,還有龜頭屋抱廈,組合十分複雜。屋頂舉高十分陡峭,起翹明顯,斗拱較小而且密集,使用普柏枋,額闌斷面大,彩畫用色青綠,宋金影響明顯。
元代
元代建築大木鋪作層進一步簡化,用材比兩宋建築進一步縮小,補間鋪作已超過宋式兩朵之限。元代北方建築好用未經加工的原木構件,常見使用彎曲的大梁。元代南方建築承南宋地方傳統個別發展。江浙地區五山十剎等大形佛寺式樣繼續影響日本禪宗樣建築。

明清

明清時代對封建等級有更系統的規範,如:都城、宮殿…
代表性建築:太和殿、紫禁城建築群
建築著作:明-魯班營造正式、清式營造則例、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段營造錄
明清是官式建築走向程式化的時代。
官式建築斗拱的用材在明中葉大為縮小,攢當增加,一間往往使用多於五攢補間。
相應斗拱的結構出挑承重功能變得可有可無,淪為純裝飾產物。
屋面亦由宋式的先折後舉改成先定舉高再定每架高度,令屋面比前朝更加陡峭,補償斗拱萎縮所縮減的高度。
另外大量使用推山延長正脊,令屋頂曲線與前代由所不同。
官式建築多使用和璽彩畫及旋子彩畫,以龍及幾何圖形作母題,亦更趨向程式化。
明中葉以後官式建築趨向定型,大木結構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