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峒土司

忠峒土司

忠峒土司,級別為安撫司,是元明清時期湖北西南邊陲的土家族土司。隸屬於忠建土司(宣撫司)。元代置湖南鎮邊宣慰使司,明代改置忠峒安撫司,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安撫田光祖糾集鄂西十五土司自請納土歸流,遂划其地入宣恩縣,田光祖等被安插至湖北黃陂,仍給予世襲千總之職。忠峒土司原轄地在今宣恩縣沙道溝鎮。

簡史


蠻夷地,秦屬黔中郡,漢為武陵郡克縣地,吳屬天門郡,梁置建昌縣,陳廢縣,隋開皇初置壽州、十八年(598年)改克州,大業初州廢,唐為珍州地,宋置順州,元置湖南鎮邊宣慰使司,明玉珍改置沿邊溪峒宣撫司。
洪武四年(1371年)歸附明朝,改為沿邊溪峒長官司,田璽玉就任。不久叛變,十四年(1381年)大軍討伐之,二十三年(1390年)招降永樂四年(1406年)至忠峒安撫司,編戶三里,隸屬於忠建宣撫司
弘治七年(1494年),下詔將土司官印重新頒給忠峒後裔 田隆。原來永樂年間施州等處人譚文昌、譚暹、廖汝鳳、秦忠逃亡至高羅、忠建、鎮南、忠峒,從其土官入貢,詐稱是土官後裔,然後襲授副職,回去以後又奪取官印,弘治年間地方官查辦此事,收繳了官印,巡撫都御史秦金奏:田隆在忠峒、田本忠在中建、田萬金在高羅,都是真正的土司後裔。因而給予其官印,而鎮南長官司被廖汝鳳頂替,土司後裔已經絕種,鎮南司遂廢。
萬曆年間,忠峒宣撫 田大豐參與了播州之役
清初 田楚珍歸附,調征播州有功,仍准襲職。
雍正十一年,容美土司不服徵調,邁柱前往查辦,武力推行改流。雍正十二年(1734年),忠峒宣撫 田光祖察覺改土歸流是清廷國策,遂糾集十五土司呈請改土歸流,以其地入宣恩縣。乾隆二年(1737年),授予田光祖千總之職,允許世襲。在忠峒初設施南府同知,乾隆二十五年裁撤。田光祖先帶領族人遷至湖北孝感,后遷黃陂

地理


忠峒司位於酉水上游,周遭強鄰環峙,東鄰容美土司、北鄰施南土司,南接忠建土司、散毛土司
忠峒土司,衙署在今宣恩縣沙道溝鎮。
境內有山川如下:
墨達山。司東三里,土人謂天為墨,言山高接天也。
連珠山。司南二里上寨。
明珠山。司西北一里。
三十六峰。司前後。
母古溪。源於高羅土司,經司北四里入酉水。
覃仙砦。在司治西六里。
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間忠峒土司有220戶、1375人。
清代乾隆年間浙江宜興文人史承豫曾寫文章《伏牛洞記》記載忠峒的奇景:“洞在忠峒西山之林谷僻處,岩扉砑豁,廣容百人。其中亂石森布,有矗立如柱者、橫卧如牛馬者、倒垂如玉筍者、攢簇如蜂房蟻穴者,厥狀瑰異,不可殫狀。石隙夷曠,可置茵席,列壺觴。亭午後,日光射入,藤梢羅利,玲瓏掩映,絕可愛玩。進洞行數十武,漸幽暗不可攀,只聞水聲琤潺,若奏琴築。窺之有穴淫黑,投以石,清響鏗訇,移時始寂。土人云,此龍啾也。其深莫測。每夏秋間,暴雨欲作,輒興雲霧,縷縷中出,少頃瀰漫,即失洞門所在。又雲,此中夏涼冬燠,農家值冰雪候,爭驅牛聚於此洞,緣是得名……”

衙署舊址


弘治(1488-1505年)年間宣撫田隆所建。
司治在宣恩縣沙道溝鎮上洞,已毀。遺址中有磚瓦、石塊、柱礎。1957年發現土司帽一頂。在土司時期,土民刀耕火種,俗稱“砍畲”,因而此地名為畲刀溝,之後酉水沖積成大河,砂礫滿溝,故名沙道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