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茶湯的結果 展開
- 源於明代的北京傳統小吃
- 山東濟南的特產
- 以糜子面等食材製成的天津飲品
- 陳傑漢、方文山創作歌曲
茶湯
源於明代的北京傳統小吃
茶湯是北京傳統小吃,相傳茶湯源於明代,因用熱水沖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
茶湯主要有山東茶湯和北京茶湯,茶湯因用龍嘴大銅壺沖制,水燒開后,銅壺蓋旁的小汽笛“嗚嗚”響著,沖茶湯的師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銅壺,壺嘴向下傾斜,一股沸水直衝碗內,水滿茶湯熟。
天津茶湯
:品質細膩,味甜香,系北京,回民風味。因將碗翻扣過來而茶湯不灑,故有此“扣碗茶湯”之稱。
茶湯:沖制殊,沖茶湯沖熟;二具殊,龍嘴紫銅壺。-.斤,盛斤。壺炭火燒,沖熟茶湯。
適宜中氣不足所致食欲不振、食后易脹者食用;適宜脾胃升降失和所致大便頻數、氣少乏力;適宜血分有熱所致咯血、便血以及婦女崩漏下血者食用。
1、消食:有助於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宜於治療飲食積滯症。
2、止血涼血:適宜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適宜月經過多,血崩的婦女
原料:糜子米500克,紅糖200克,白糖100克,糖桂花10克,金糕丁、青梅丁各適量。
1、先將糜子米淘洗乾淨,用涼水浸泡2—3小時,碾成面,然後過細籮,即成糜子面。
2、將茶湯壺內的水燒開。
3、取小碗1個,先倒入50克開水和10克涼水攪和一下,再放入1/10的糜子面調成麵糊,然後左手端著盛麵糊的碗緊對著茶壺嘴,右手握著壺把子將壺傾斜,使壺內的開水順著壺嘴沖入碗內。這時速將碗與壺嘴由近而遠地拉大距離,以加大水的衝力,以使麵糊沖得均勻;隨後又由遠至近,麵糊即沖成杏黃色的茶湯。
4、沖好一碗后,即在茶湯上撒上紅糖20克、白糖10克和糖桂花1克。也可再撒些金糕丁、青梅丁之類的食品。本配料用量可製作10碗。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都會記得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的場面,其中有一鏡頭,就是賣茶湯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湯壺冒著熱氣,大銅壺金光鋥亮,壺身鑄有游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系著兩朵絲絨花球,顯示它的古雅。大銅壺肚膛內點煤炭,沿著肚膛盛水,茶湯就用燒得滾開的水直接沖入放有茶湯原料的碗內。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否則茶湯沖不好,還要被燙傷。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練。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就列有茶湯。沖茶湯要技術,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沖入碗內沖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量要求是,沖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茶湯供應,似乎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原因在於沒有或買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屬禾本植物,屬黍類的黍稷型。糜子是中國最古老的五穀之一,也稱穄,穄子,赤黍。《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倉頡篇》說:“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關西謂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黃,磨粉可作糕。中醫認為其味甘,微寒,可止瀉,利煩渴,除熱,治咳,逆上氣。穄也就是糜子,由於產量低,種植不多,故市場供應甚少。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裡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衝來能果腹,香甜最好飽嬰孩。”並附註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鹹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還能品嘗到真正以糜子面為原料的茶湯否!
李記茶湯
茶湯李在全國各地已開了多家分店,百花快餐的北京天橋茶湯李分店已有七年的歷史,茶湯的原料均由北京天橋茶湯李總店供華貨,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天橋李茶湯。
經營此業的多兼營藕粉。
舊京,賣茶湯、油茶的有三種形式:
一是挑擔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兩季午後3—4點鐘沿街叫賣。其提前是個紫銅大茶湯壺,壺為雙層,外層加水,裡層燒火,壺底座貯存木炭和一雙火筷子;擔后是個大木桶,掛著水舀子,木桶上放個小屋頂形的長木條,裡面放碗、匙子、糜子面、油炒麵(油茶)、藉粉,還有一罐紅糖。有買主時,先以小瓷碗將
糜子面或油炒麵用少許開水調好,再到前頭將銅壺搬起,提得高高的一衝,以小銅勺猛攪,待攪成糊狀,遞與顧客。
二是設茶湯攤,多半是在廟會上。其攤案以桐油塗面,長約丈余,案前設長凳,案上陳放玻璃盒兩個,盒內分數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後放彩色小碗數十個,小銅勺多把放一罐內,案后支一大紫銅茶湯壺,沸水滾滾,壺蓋、嘴、肚處鑲黃銅花邊和圖案,有案凈、碗潔、壺亮,頗能引人食慾。
三是開設於大街的店鋪,門口以大茶湯壺為招幌,店內設座。每天正、二月代營煮元宵。至於面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后,再用細筷子將事先以炭火或油調稀的芝麻醬,來回往粥上一絲一絲地掄,掄勻掄滿后,再撒上一層芝座鹽兒、乾薑(同姜)粉,確也咸中有味。此為當年窮苦市民的一種經濟小吃。
“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這首《都門竹枝詞》勾劃出了舊京街頭小吃得多樣化。雖然茶湯、麵茶都叫“茶”,但卻不是同類小吃。
“茶湯”明、清時已盛於北京,明代皇家茶點,民間仿而效之。將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紅糖,用滾開的水沖成。與其同類的“油茶”則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麵粉炒熟,再加入開水。
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的“八寶”之說,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乾、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