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鳥節

迎鳥節

鳥是藏族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物,幸福物,是藏族人們神靈聖物的代表。藏族人民十分崇拜鳥。每年藏曆三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要很早起床,帶上香草香樹,茶酒點心,到附近的樹林里,去迎接布穀鳥,祈求賜給財富和好運。另外,熱振寺的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也舉行迎鳥節。此節日在熱振寺叫杜鵑供奉日(khub yag mchod pa),僧人達百餘人,敬獻供品若干,並且還要舉行隆重的宗教跳神活動,以求賜福。

定義


藏族吉祥物

原始信仰中的迎鳥節
苯教著作中《黑頭矮子的起源》認為世界最早是空的,後來有了兩儀,兇險作母,明亮作父,此後從露珠中產生一湖,湖中的一個卵孵出一光亮一黑暗兩隻鳥,兩鳥相配生了白,黑、花三個卵,從而繁衍出神和人類。

聶榮牧區神話

藏族聶榮牧區的神話說,遠古西藏無馬,一位在山中修行的聖者,發現山野中有七隻大卵,是一種大鳥所生。聖者夏天給大卵潑水,冬天蓋毯子,經過好多年,七隻卵突然裂開,從中跳出七匹長著翅膀的小馬。
義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在他的《西藏的苯教》一文中記載,在苯教中:“可以遇到金翅大鵬,這是苯教神話中的一隻神奇的鳥,是鵬之天地,大家一般都把善行歸功於它”。“王權的神聖特點同樣也出自作為新一年開始的密教儀軌中,大家利用這一機會都穿有一種使人強烈地聯想到薩滿們的服裝,這種服裝是白色的。他們的頭髮被梳成了卷狀,以銀帶保持原狀和以一條頭巾作為保護。頭巾中貼有一隻鵬的圖像;這是一種屬於鷹類的著名的神秘的鳥,他代表著吉祥物,傳說中它是金翅大鵬”。

傳說


創世歌

藏族先民在他們的創世歌中唱道:
最初斯巴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開天地是大鵬,大鵬頭上有什麼?
在另一組異文的答歌中說:“大鵬把天撐高空。”

藏族文化載體

正因為如此,鳥不僅參與了雪域高原轟轟烈烈的闢地開天活動,而且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藏族人民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感到恐懼和不安。從不安的現象中解脫出來的渴求,自由飛翔的慾望以及對於未知世界的憧憬,均凝聚在鳥崇拜心理之中,凝聚在鳥的民俗之內,凝聚在鳥的神話、故事裡。他們在漫長的洪荒世界中,以艱辛的勞作,崇拜而敬仰的心理,細緻觀察了鳥的活動與季節變化的關係,於是在輝煌的藏族原始曆法中出現了鳥日計算時令。
《象雄老人口算》
《象雄老人口算》一書中寫道:“冬至後過三十五天,又鳥日三十八天,又觜日三十七天,再二天又木棍日十五天,晚播種未日五天,再過四天始見杜鵑鳥,又過三十六天早生山羊羔,又過十五天太陽夏至;又夏至后二十二天,又觜日十五天,再過三天羅剎女臉雨日三天,又日七天,又過狐日十五天,又正日二十一天,又夏末日五天,又南門梯或鹿哭日三十七天,又水腫鬼日二十二天,又“那茹”星光八天,又盤羊頂角日十五天,又太陽冬至七天,按以上太陽南至,北至,鳥和星等日,一年中所有三百六十五日”。
《舊唐書·吐蕃傳》
在《舊唐書·吐蕃傳》卷十九中,記述藏族鳥卜:“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賫楮詣山中,散槽麥於空,大呼咒鳥,俄而有鳥如鳩,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引文是一份重要的藏族鳥與曆法的資料,但是這種鳥具體指什麼,文中並無流露,而在藏族古代典籍《雍仲苯教源大成》一書中有明確記載: “鳥日三十八天,分為南翅,北翅和鳥中間日等三種。第一,南翅日十一天日,“六翅”日三天易風雪瀰漫,翅面日四天冷,肩頭日一天,和口面日三天,口面日中第二天是冬季之中心,雖太陽暖也易下雪。”現行的藏曆鳥日也是這樣設置的,冬至后二十四日,即后鳥日四十天。這四十天分為,雌鳥日六天,翅邊日六天,肩頭日三天,頸窩日七天,口面日三天,翅邊日六天,雛鳥日十天。
《白琉璃》
公元十六世紀,西藏著名學者桑結嘉措所著的《白琉璃》中寫道:“大致節氣為:冬至后一個月零七天烏鴉築巢,此後一個月零八天始見野鴨、雁等,此後十五天就是春天,地面漸暖,鷂也飛抵西藏,此後二十一天水鷗到來,天氣日益暖,此後七天適播種;春分過後三個月到夏至;此後二個月鳥終鳴,再過三十天秋分,此後過二十一日天漸變冷,此後漸漸顯冬季現象。”

現行藏曆

現行藏曆中寫道,每年公曆三月中旬左右,若見到鷂,柳樹楊樹芽開放,則西藏中部適宜中播;公曆三月下旬左右,始見戴勝鳥,大鼠出洞,則后早期播到;公曆四月初,始見水鷗,雄趕羊鳥(lug dzi pho),則適宜前中期播種;公曆四月中旬左右,始見雌“趕羊鳥”(lug dzi mo),則適宜中期播種;公曆四月下旬,始見燕子,則適宜前晚期播種;公曆五月初,始見杜鵑鳥,則所有地區耕種完畢。可見現行藏曆中鳥日計算與農牧業生產的時令季節關係何等密切,它有力地促進了藏族農、牧業生產,深受藏族人民的歡迎。

敬仰對象

鳥被藏族先民視為重要的膜拜和敬仰對象之一,在鳥的身上交織著藏族人民複雜的感情,反映了藏族社會的起伏與跌蕩。後來他們在虔誠的原始信仰中,發現鳥的時間性,季節性十分強,十分有規律,於是出現了鳥與時令掛鉤。同時在上千年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鳥日計算中,他們為了感謝鳥對農牧業生產的貢獻,在信仰心理驅使下,產生了迎鳥節。
今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區,有一座古廟叫恰薩拉康(bya sa lha khang),譯成漢文意思叫鳥地廟。此廟的來歷,在欽則旺布所著《衛藏道場勝跡志》第13頁寫道:“巡禮澤當雅魯藏布江南部一帶聖地,通稱這些地方為約茹洛舉(gyo ru lho rgyad),從此處沿藏布(江)西行,則有一座鳥地廟(bya lha khang),內有法王白柯贊塑造的大盧佛像。”法王白柯贊是吐蕃贊布世系維松之子,是公元十世紀中葉的人,在吐蕃王朝崩潰后,他為藏東部王。據調查,這座廟在九十六年前還保存完好。1959年前,該廟仍歸乃東宗管,並在藏曆每年三月中下旬(公曆五月初),西藏地方政府要從拉薩派兩名僧俗官員前往該廟,迎接鳥王杜鵑鳥的飛來。在該廟的屬地林卡里舉行迎接儀式。在舉行迎請儀式時,在幾個供盤裡,分別放置著西藏自產的青稞、小麥、豌豆等穀類,以表歡慶。這種節日儀式,要待到在樹林里始見杜鵑鳥,聽到杜鵑鳥叫聲后,才能結束。

布穀鳥

杜鵑鳥,又名布穀鳥。每年藏曆三月十五日,是布穀鳥從喜馬拉雅山南邊的門達旺返回西藏的日子。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寫過:“杜鵑發自門隅,捎來春天信息。”的詩句。一些藏醫、星象師和經驗豐富的老農,還注意從它們的叫聲里預測到來年雨水多少,年成好壞。傳說當布穀鳥叫聲傳來的時候,人們是絕不能在床上的,不然,將終年卧病不起。
據曾籌備迎鳥節的格桑才旺老人說,從前的三月十五這一天,迎接儀式在山南澤當附近恰薩林卡內。林卡內鋪上紅色氈毯,氈毯上擺著藏桌,藏桌上供滿酸奶,卡色(油炸果子),卓瑪折松(人蔘米飯),竹素蘇切瑪(裝滿糌粑、麥粒並插有彩色青稞穗的吉祥斗)。還有兩盞黃銅的酥油供燈,藏語叫“庫尤曲美”,意為“專門供奉布穀鳥之燈”。當布穀鳥飛抵林卡的時候,林卡處處燃起吉祥松煙,僧俗官員和百姓要向它跪拜,請它品嘗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種供品,保佑雪域高原雨水充沛,莊稼豐收。
格桑才旺老人說,早先的時候,布穀鳥總是先飛到林卡南面的雅隆協扎水晶崖上,整理羽毛,稍事休息。同時派出一名叫做“庫達”(意為布穀鳥的使者)的小鳥到林卡內報信,它是布穀鳥的先行官。一切儀式就緒,布穀鳥才莊重地飛到,落在供桌前的一棵柏樹上,發出三聲悅耳的鳴叫聲,然後落在供桌上。如果它吃了酸奶,表示來年牧業豐收,如果喝了青稞酒,表示農業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