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西坪鎮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轄鎮
- 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下轄鎮
-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轄鎮
-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轄鎮
-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鎮
西坪鎮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轄鎮
西坪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位於安溪縣中南部。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400人,屬於人口密度稠密的山區鄉鎮。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4550公頃,常住人口46799人。
(一)馬 泉
屬平原村。在旗主林山西麓。該地山脈形似馬鞍,有泉水湧出,常年不息,故稱。因村位於深山密林,野獸經常出沒,民國37年(1948年)村民紛紛移居台灣及其他村落而廢。
(二)坷 田
屬赤水村。在大寶山南麓。該地田地屬冷水田、爛泥田,可烤乾,故稱。因氣候嚴寒,又缺水,清代期間村民先後移居加壠、烏石墘、赤水寨、大墓角等自然村落,有的遷居台灣,從而成為廢村。
(三)格 頂
屬柏溪村。在君排山南麓的山口頂部,故名。民國9年(1920年)2月,因耕作不便,村民移居西坑自然村而廢。
(四)跑馬坪
屬蓋竹村。在加懷石山北麓。該地山坡平緩,又有廣闊草場,類似跑馬場,故稱。由於地處偏僻,生產生活不便,1982年2月村民1戶13人遷入蓋竹而廢。
早在清朝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場,被譽為“西坪墟”(集市)。茶樹無性繁殖的壓條,長穗扦插、短穗扦插均是西坪人民發明的。
戴雲山南麓,位於東經117°50′~117°59′,北緯24°56′~25°01′,距離縣城32公里。東南同虎邱鎮接壤,西與蘆田鎮毗鄰,西南連接龍涓鄉,北與藍田、尚卿兩鄉交界。轄區東西寬約16千米,南北長約17千米。西坪鎮轄26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全鎮均操閩南語,屬於閩南方言區泉州話。人口較多的姓氏有:王、林、陳、黃、魏、潘、顏、鄭、詹、吳、余等,其他姓氏有:方、張、謝、羅、李、肖等。
茶葉
西坪是鐵觀音、本山等名茶的發源地,2002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確認為“中國鐵觀音茶發源地”。西坪有數量可觀的茶園,達3.7萬畝之多,年產茶葉6千噸,擁有優質的鐵觀音生產基地1.5萬畝,以茶為生或涉茶的人口佔90%以上,茶園數量與茶葉年產量均居全縣之首。西坪茶樹種類繁多,包括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
西坪鎮下轄村(居)。
西華居委會 | 西坪村 | 陽星村 | 內山村 | 堯山村 | 后格村 |
百福村 | 湖嶺村 | 堯陽村 | 南岩村 | 上堯村 | 松岩村 |
留山村 | 平原村 | 赤水村 | 寶潭村 | 珠洋村 | 柏溪村 |
柏葉村 | 龍地村 | 龍坪村 | 西源村 | 寶山村 | 大壠格村 |
內社村 | 蓋竹村 | 赤石村 |
西坪鎮
(一)西坪街
街巷的形成始於集市。清代,日中為市。民國初期,沿溪搭蓋簡易店鋪十多家。民國18年(1929年),地方紳士林伯恩倡議擴建街市,興建店鋪30多家,為紀念孫中山,稱中山街。后寄託西坪為繁華之地,故改為西華街,沿用至今。原沿街的簡易店鋪作為集市圩場,稱舊街。新中國成立后,拆除圩尾民房,改建臨溪店鋪;在圩頭,鎮供銷社建設橫街商店,以西坪盛產茶葉命名為香茗街。1989年,從西坪圩尾沿溪向內社方向至西源小學建設長380米、寬9米的新街,稱觀音街,路名取自西坪是安溪鐵觀音發源地。1989年,縣工商局在觀音街后興建農貿市場,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內設3條街巷。1990年,從庵尾至西坪中心小學門口建設一條長950米、寬10米的安平路新街。1993年,開闢茶葉工貿區,作為茶葉加工、銷售之場所,內設4條街巷。西坪街巷逐漸形成一定規模。
表3—4
西坪街主要街巷名表 |
街巷名稱 | 長(米) | 寬(米) | 街巷名稱 | 長(米) | 寬(米) |
西華街 | 250 | 4.5 | 珍茗路 | 300 | 16 |
香茗街 | 80 | 10 | 珍茗1路 | 300 | 10 |
安平路 | 950 | 10 | 珍茗2路 | 300 | 10 |
觀音路 | 380 | 9 | 珍茗3路 | 200 | 8 |
農貿市場 | 100 | 8 | 珍茗4路 | 350 | 8 |
茶葉工貿區 | 茶葉市場 | 150 | 16 |
(二)赤水街
位於赤水村的赤水寨下。建於民國初期,長150米,寬4米,街的兩側為簡易平屋,並設圩場集市,每5天為一圩,進行小宗雜貨商品交易。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集市自然封閉,圩期取消。1961年恢復圩期時,赤水圩場自然消失,街貌至今尚存。
(三)南岩圩
位於南岩村南岩學校下。集市形成於民國初期至民國26年(約1915—1937年)。隨著西坪至馬踏石公路的建成,公路兩側建有商店,全長約100米,寬6米。
(四)寶山街
位於寶山村。集市形成於民國初期。西坪至平原鄉村公路開通后,集市設在公路兩側。全長150米,寬8米。街道上設有商店、茶廠等。
(五)后格圩
位於后格村。
改革開放以來,西坪鎮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全面實現寬裕型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創建社會穩定、市場繁榮、人民安康、社會文明進步、山清水秀茶香、環境優美的新茶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成為安溪縣經濟最有活力的鄉鎮之一。
西坪人以茶為生,以茶為榮,茶業是西坪的支柱產業。西坪地面湧現的商業品牌數不勝數,遠至“林奇苑茶莊”、“堯陽茶行”、“寶記茶行”“南苑茶莊”等眾多百年老字號創下的近代商業傳奇,近至八馬、魏蔭、中閩魏氏、日春、茗源等茶企創造的現代商業傳奇。全鎮共有茶葉加工企業100多家,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的有7家,其中八馬茶業有限公司銷售額達5000萬元以上,進入中國茶葉排行榜10強,為福建省唯一進入10強的茶葉企業。2005年,中國“三綠”工程辦公室評定的放心茶品牌中,西坪入選4家。有3家獲安溪茶葉知名品牌,4家獲原產地保護使用標識。2006年11月“魏蔭”牌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2006年12月“八馬”牌、“日春”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併入選2006年中國十大茶事。此外,恆發茶廠為泉州市知名商標。
安溪八馬茶業有限公司,創辦於1993年,是一家由茶業世家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茶葉專業生產廠家。為目前安溪縣最大的民營茶葉企業。擁有西坪和龍門兩個加工廠。日春股份公司創辦於2008年,旗下包括泉州日香茶業、福建日香茶業、福建日春茶業、廈門日春茶業、廈門日春食品等有限公司。入選2008年中國茶業百強企業。中國魏氏茶業有限公司為中國百強企業之一,是一家集生態茶園開發、鐵觀音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茶業公司。岐山魏蔭名茶有限公司創建於1986年,先後創立了鐵觀音山莊和鐵觀音研究所。2008年創建全國首家鐵觀音文化基地----鐵觀音文化園。西坪鎮著名的茶葉企業還有:安溪南堯茶廠、西坪超凡茶廠、西坪南岩茶廠、安溪天音岩茶業有限公司。
西坪有產值超千萬元的恆星集團,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新建廠房3.8萬平方米。泉州恆星工藝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200人,產業規模達1億元,年納稅超800萬元,產品遠銷歐美等25個國家和地區,是安溪藤鐵工藝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的營銷重心已經逐漸從外貿轉向國內市場。
2008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9.7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5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11家,產值3.89億元。新辦企業24家,新增註冊資金85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10元。
西坪鎮[福建省安溪縣下轄鎮]
西坪,古稱棲鵬,寓大鵬在此棲息之意,后諧音改為今名。五代置縣之初,西坪隸屬積德鄉崇信里,元襲宋制。明清為崇信里。民國初期,沿用清制。1932年(民國21年)10月,崇信里改為新崇龍區,1936年(民國25年)7月為第四區,1941年(民國30年)1月更名為第三區,民國31年(1942年)4月為崇新區。1945年(民國34年)3月,屬崇新區(西洋鎮和寶溪鄉部分),同年10月撤區調整為西洋鎮和寶溪鄉。
1949年,西坪先為崇新區(轄西洋鎮、寶溪鄉);1950年4月,分為第七區(駐西坪村)和第八區(駐珠洋村);1955年9月,易名為西坪區(轄13個鄉)和珠洋區(轄14個鄉);1956年5月,撤銷珠洋區並為西坪區,1958年2月,設西坪鄉、寶山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西坪人民公社,轄區面積擴大,包括現西坪、虎邱、大坪、蘆田、尚卿等地;1961年8月,再次調整為西坪區,下轄14個小公社;1965年4月撤區為西坪人民公社,虎邱、尚卿從西坪析出設立公社;1984年4月改為西坪鄉;1992年8月改製為西坪鎮至今。
西坪鎮開發至今逾千年,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迹。自宋至清的科舉中有進士4人(潘思光、潘思穆、王成勛、王嚴龍),舉人數十人。潘東暘,明萬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司德州通判(正六品)。潘思光,曾任河南汝州知縣(正七品)。王成勛,清道光年間中進士,曾任湖廣荊州通判。王嚴龍,登清康熙丙戌武進士,任江淮中軍守備。
西坪是閩南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的祖籍地,海外華僑華人18000餘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其中不乏清朝舉人潘捷武後人潘英章、泰國福建會館總幹事王暢、新加坡網球總會長王龍文等各界名流。西坪與台灣關係十分密切,據此次台情普查統計,西坪籍的台灣同胞有60000多人,清朝光緒年間西坪堯陽王淑景開始在香港創辦堯陽茶行,民國時期西坪人王孝玉在港開辦堯陽茶行,清代至今,西坪在香港經商定居的就有500多人。
西坪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豐厚,絢麗多姿。
西坪鎮[福建省安溪縣下轄鎮]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中國茶經》、《福建烏龍茶》、《安溪縣誌》對鐵觀音起源於西坪均作記載,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坪。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崇信里堯陽鄉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讚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后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託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后,連聲叫好,這就是“觀音託夢說”。二是“王說”。相傳,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圃。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奉召進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后,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鐵觀音系烏龍茶之極品,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捲曲緊結,砂綠明顯,沉重似鐵;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悠長,勝似幽蘭花香;滋味濃郁甘鮮,濃而不澀,郁而不膩,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獨特的“觀音韻”把人們帶進幽深的茶道藝術之中,令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鐵觀音在西坪發現后,經過數代人的培育、推廣,成為烏龍茶產區的首選優良品種和重要出口商品。民國5年(1916年),王西茶莊配製、天馨茶行經銷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台灣省舉行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獲金牌一枚,為安溪縣鐵觀音茶王最早獲獎者;天馨茶行也獎給王西金牌一面、賞狀一張(今存),內容為“安溪堯陽鄉,王西,萬壽桃,右者特選前記名茶,品質優良,謹備金牌一個呈上賞與,祈叩笑納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台北天馨茶莊王筍敬贈。”民國34年(1945年),王聯丹茶行配製,高建發經銷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茶葉評獎活動中,獲金牌一枚,金筆一對,為第一個在海外獲獎的鐵觀音茶王。1950年,王登記茶莊配製,王炳記茶行經銷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泰國茶葉評獎活動中,獲特等獎,獎金1000港幣。1982年6月,鐵觀音被評為全國名茶。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鐵觀音被評為世界十大名茶。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坪鐵觀音先後獲得1996年廣州、1998年上海、1999年北京、香港鐵觀音茶王賽金獎四連冠。1996年6月,西坪鎮被農業部農墾局、南亞熱作辦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鐵觀音烏龍茶生產基地”。
西坪茶葉在歷史上還創下許多第一:民國24年(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最先發明茶樹無性繁殖的“茶樹短穗扦插法”,此項發明由王文章等於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92年10月,松岩村和福建省茶葉學會聯合舉辦全省最早的村級茶王賽;1996年11月,王繼陽獲獎的500克鐵觀音茶王,在廣州市拍賣17萬元,入選《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廣東省汕頭市茶王鑒評會上,由茶客票選鐵觀音茶王,屬國內首創;同年,溪源茶廠成為全省第一家獲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證書的民營茶葉企業;西坪茶葉同業分會主辦的《西坪茶葉》,為福建省內鄉鎮級唯一的茶葉通訊。
西坪是名茶本山的原產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一位為名為圓醒的人發現於西坪堯陽,所以又稱“圓醒種”。本山植株灌木型,無性系品種,中葉類、中芽種。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烏龍茶為介於紅茶的全發酵與綠茶的不發酵之間的半發酵茶,“猶抱琵琶半遮面”,以獨特的清香留芳人間。關於它的由來,在西坪堯陽有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很早以前,南岩山林木蒼鬱,四時雲霧繚繞,茶香溢野。有位將軍名叫烏良,由於不滿封建王朝的苛政,選擇深山隱居,終日以打獵和采山茶為生。一天下午,烏良照常帶著茶簍和獵槍上山採茶。當他采了一簍茶葉時,突然從岩石叢中闖出一頭山獐來,揚蹄朝山下飛奔。烏良持槍急追,一直到觀音石方把山獐獵獲。當晚,烏良因忙於宰殺山獐,把炒制茶葉的事擔擱了,而茶簍內的茶葉卻因烏良猛追山獐時上下跳躍,時時搖動茶簍,結果把茶青的邊緣摩擦損傷,經一夜停放已經發酵。為了不使採到的茶葉浪費,烏良照舊進行炒制。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泡飲時,烏良發現這次炒制的茶葉,不僅沒有苦澀之味,而且氣味格外芬香,韻味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於是,細心的烏良反覆琢磨、研究,終於發現奧秘在於“搖青”這一道制茶的工序。人們飲用這種製法的茶葉,無不絕口稱讚。因這種製法是烏良發明的,就人們順口稱之為烏良茶。由於閩南方言“烏良”和“烏龍”同音,後人改稱為“烏龍茶”。烏良辭世后,人們為紀念他對烏龍茶製法的發明貢獻,在他隱居的南岩山上,興蓋了一座宮殿,立名為“打獵將軍殿”(已廢)。鬥茶習俗,在全國各地大都式微,而在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這一習俗卻與名茶一起經久而不衰,並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
鬥茶是一種古老的賽茶形式,又稱茗戰、斗試、點試,始於唐朝,盛於宋代,沿至元、明、清。它即通過烹制、品茗,比賽茶葉的質量和烹制技藝。蘇東坡詩云:“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古代,西坪民間鬥茶之風相當普及,往往相約三五知己,獻出各自所產茶葉,共同品嘗,決出名次,以定勝負。
鬥茶在當代演變成為一項茶王賽事,往往稱名茶評比會、鑒賞會、××杯大獎賽等。茶王賽時,各參賽單位(或茶農)將做工精細、品質絕佳的茶葉送到評比場所,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樣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估評老嫩。總之,對茶葉的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打分,最後揭曉時,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有時也採用專家評定和嗜茶者(消費者)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西坪作為安溪茶葉主產鄉鎮,幾乎年年舉行茶王賽。茶王賽多在每年春、秋兩季茶葉採制后舉行,分為初賽、複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在產茶區(鄉村)中進行,各選出質量優異的佳品若干件;對各地選送的佳品集中進行複賽,從中選出優異的茶樣;最後,對複賽中選出的優異茶樣進行無標名決賽,由評委會組織的茶葉專家評選,評選出茶王(又稱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質獎若干名。評選之後,往往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等。
精湛的茶藝表演在《高山流水》的陣陣琵琶樂聲中進行,身段窈窕,穿著旗袍,容貌端麗的茶藝小姐從容展示茶具、烹煮泉水、韓信點兵、品啜甘霖等18道程序,淋漓盡致地展示融傳統茶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沏茶藝術,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並領略茶藝文化的精髓。
“踩街”活動場面壯闊,氣勢非凡!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茶王”身著盛裝,手執鮮花證書,肩披綬帶,坐著八抬大轎,春風滿面。遊行隊伍中,前導隊、彩旗隊、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浩浩蕩蕩,既富有現代氣派,又有傳統特色。獲獎者喜氣洋洋,客人們興緻勃勃,街道兩旁,萬人駐足,摩肩接踵,爭看茶王,熱鬧非凡。有詩云: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戶戶參賽忙,披紅掛綠喜奪冠,萬人空巷看茶王。
西坪鬥茶是當今的一大奇觀,1997年10月,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曾到西坪,寫下《鬥茶》一文,詳細地記述西坪的鬥茶盛況,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表。
茶王賽的不斷舉行,有效地改變西坪茶農的生產觀念。茶農們認識到,茶要賣好價,必須制好茶,而中“茶王”與中狀元一樣風光,要爭一爭,坐上八抬轎,瀟灑走一回!“千家精心育極品,西坪茶濃醉佳賓”,就是生動的寫照。至今,一個“制好茶,創名牌”,人人爭當“制茶能手”,人人爭做“茶狀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形成。茶王賽的舉行更提高了西坪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為西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茶王拍賣活動,也促使西坪茶價扶搖直上。1995—1998年,西坪鐵觀音的拍賣四創新高,故有“西坪鐵觀音,名貴勝黃金”之說(1996年10月10日《泉州晚報》、《福建經濟報》)。
西坪鎮交通便捷。東距省道7公里,西有縣道與蘆田鎮相連,北距尚卿鄉20公里(縣道)。南有水泥路與羅岩、舉溪相通,實現村村通水泥路。西坪至安溪開通專線車,每10分鐘一班,每天均有開往省內廈門、泉州、惠安、漳州、三明、福州等地班車,省外開通西坪至廣東汕頭、普寧、廣州、佛山等地班車,人們往來十分方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坪鎮的交通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同時拓寬改造西坪至虎邱5.4千米公路,2003年又完成平原村至龍涓鄉水雲坡4.7公里的水泥路面建設,至此,形成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先後擴、新建西源、平原、上堯等一批水電站及西源安美35KV變電站,為茶鄉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穩定的電源,現正籌建110kv變電站。去年底完成西坪新客運站建設,正準備投入使用。建有西坪程式控制電話模塊局和移動通信基站,實現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鎮各村。
採取政府牽頭、村級為主、群眾多方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1132萬元修建鄉村水泥路,完成平原村至水雲波4.7公里道路硬化,西坪鎮區至巨港工業區4.5公里道路提級改造工程於2006年9月建成通車。投入資金1800萬元,完善農村配電線路改造,確保茶葉生產用電。完成10個村有線電視聯網,實現廣播、移動通信、寬頻網路的村村通。新建村址9個。
鎮內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52人,床位50張。村級衛生所45個,衛技人員49人。西坪中心衛生院,2002年2月,正式通過泉州市一甲醫院評審。
1992年,西坪鎮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994年,建成西坪程式控制電話模塊局,至1997年,實現村村通電話。1995年,建成西坪移動通信基站。至2007年,移動通信信號覆蓋全鎮各村,西坪與外界的聯繫十分方便,1995年,西坪鎮區開通有線電視。1998年,有線電視覆蓋10個村,至2007年,大部分村莊開通了有線電視。
堅持以人為本,全力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投入資金700萬元,擴建8所中小學校舍6760平方米,改造危房3所1350平方米,完成安溪五中、西坪中學、中心小學、西源小學、柏溪小學的多媒體教室和電腦室建設,有10所小學實現“十配套”。
2006年12月解除市級計生單列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覆蓋率由2004的62.71%增至2006年的83.9%,惠及2467人次,參保農民獲得補助達263萬多元。投入150多萬元,實施造福工程、農村低保、五保戶生活補助等,直接惠及667戶1113人。精神文明建設效果明顯,留山村、柏葉村被評為2003—2006年度縣級文明村,留山村被評為2004—2006年度市級文明村,西坪工商所被評為2003—2006年度縣級文明單位,西坪衛生院被評為2003—2006年度縣級文明窗口。
2007年全鎮有2所中學,印安溪五中、西坪中學,在校學生2500多人,教職工179人。小學23所,在校學生3562人,有獨立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717人(含小學附設幼兒班)。2008年秋季,在西源村完美創立民辦金寶貝外國語藝術幼兒園。1956年秋,安溪縣人民政府在西坪村創辦安溪第五中學,這是新中國建立后安溪縣創辦的第一所公辦初級中學,1969年秋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為適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6月,西坪鎮人民政府在西源村建了西坪中學。1992年西坪鎮通過有設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驗收,1996年開始實施初級中等義務教育,1998年通過省級“兩基”達標驗收。迅速發展的西坪教育事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如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余木火(湖嶺村人),美國休斯敦大學高級工程師林清良(赤石村人),天津大學博士生林志森(龍地村人,現任教於福州大學),北京大學畢業生顏文業(寶潭村人,博士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華雄(博士生,南岩村人)。西坪鎮有文化站、電影院、電影隊等文化機構。
地理位置
抓品牌建設,提升知名度。把各種質量管理認證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引導茶企從賣名茶向創名牌的方向轉變,為企業提供用地、審批、信息等服務。加大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八馬、南堯、超凡、日春4家茶業有限公司獲國家綠色食品使用證書,大寶峰茶葉有限公司等3家茶園基地獲得有機茶認證證書,全鎮獲中國綠色食品和有機茶2項認證達10家,居福建省產茶鄉鎮首位。在2005年中國“三綠”工程辦公室評定的放心茶品牌中,西坪入選4家,其中“八馬”還獲全國十大放心暢銷茶品牌。柏芳茶廠等8家獲ISO9001,八馬茶業通過HACCP認證,有3家獲安溪茶葉知名品牌,4家獲原產地保護使用標識。兩年間,有9家茶葉企業進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銷售額上千萬茶葉企業由3家增加到7家,其中八馬茶業有限公司達5000萬元以上,進入中國茶葉排行榜10強,為福建省唯一進入10強的茶葉企業。
抓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每年舉辦8期以上科技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人次達1500人次以上。2006年啟動千人培訓工程,舉辦茶葉栽培、管理、加工、銷售和農殘控制、安全質量、生態茶園等為內容的培訓班,建立3個科技示範村,開展茶葉初制大賽,評選制茶能手、科技示範戶,以科技提高茶葉品質。有近百人獲國家級評茶師、評茶員和縣制茶能手稱號,居全縣首位。
抓質量建設,提高經濟效益。調整優化產業品種結構,西坪鎮穩步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建設生態茶園800公頃,改造劣質低產茶園200公頃,改植換種80公頃。針對歐盟、日本的綠色技術壁壘,開展“茶葉質量衛生宣傳月”活動,實行生產資料專營,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指導龍頭企業和村茶業合作社,建立源頭可追溯質量制度,從源頭上有效控制農殘。鼓勵和支持茶葉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生產基地,八馬實施和建立了農業部GAP項目——國內唯一的烏龍茶質量全程式控制制生產體系,八馬的西坪茶為福建省率先順利通關日本。通過推行夏暑茶空調製茶技術,提倡種茶、制茶分工專業化,提高製作技術等多項措施,使農民得到實惠。
抓QS認證工作,確保茶產業健康發展。國家把茶葉列入食品安全准入認證的名單,並將在2007年開始實施。對此,西坪鎮高度重視,通過召開會議、舉辦培訓、分發資料等形式,把QS的內容、意義、申請程序、實施時間宣傳到每個企業,並及時做好通報工作,加快認證步伐。至2006年底,八馬、柏芳、霧山等11家企業通過國家QS安全質量市場准入認證,認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抓特色製法,再顯西坪茶鄉風采。按照“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茶業發展新方略,引導茶農堅持走傳統正味的道路,在“中國茶文化·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高峰論壇”茶王賽上,西坪獲得濃香型鐵觀音茶王等5個獎項,以此為契機,加大糾偏(偏離烏龍茶的傳統工藝)力度,宣傳推介傳統正味做法,茶葉質量提升、價格上揚,帶來了企業增效、茶農增收的明顯效果。2006年秋茶價格比2006年同期增長近20%,茶價創新高。
抓市場開拓,提高市場佔有率。積極參加縣組織的活動和茶博會、茶王賽等茶事活動,鎮政府經常性舉辦茶王賽、初制大賽活動,組織參加省、縣茶葉協會組織的廣州、長沙、福州、上海等地的茶事活動,有55家企業獲得茶王賽、名茶評比獎項。2005年,魏蔭、八馬茶業分別獲安溪鐵觀音“神州行”西安、北京鐵觀音金獎;在2006年11月“中華茶文化·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高峰論壇”茶王賽中,霧山茶業有限公司獲鐵觀音濃香型金獎茶王稱號。
抓茶文化建設,擴大影響力。以文化促進消費,把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融入鐵觀音文化,進一步完善鐵觀音發源地景區、景點建設,每年到西坪的旅遊人數增幅達三成。茶葉公會多形式多渠道傳播茶文化,兩年共出版8期《西坪茶葉》。兩年間,西坪茶農在全國開的茶店由300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在全國培植了大批新的消費群體。
兩年間,組織對鎮區2.5平方公里進行現狀測繪和總體規劃修編,完成11個村的“六圖一書”地形圖測繪,完成西源、西坪、陽星3村“六圖一書”規劃工作。新建工貿區至堯陽公路,基本解決鎮區交通瓶頸問題。投入資金20萬元,做好路燈亮化工程。完善各項公共設施,建設鐵觀音發源地茶葉一條街,有效地提升鎮區形象。
西坪未來的發展多種多樣; 鐵觀音發源地莊園建設項目,在安溪鐵觀音發源地所在的安溪縣西坪鎮西源村奠基開工。 據項目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傳承人、魏蔭茶業董事長魏月德介紹,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規劃佔地面積400畝,設有以鐵觀音母樹保護為主線的鐵觀音母樹觀景台、純正鐵觀音繁育園、2萬株首批繁育老茶樹展示園;以鐵觀音研究為主線的鐵觀音種質資源DNA數據指紋圖譜庫、鐵觀音研究所;以鐵觀音種植製作為主線的鐵觀音領養園、鐵觀音傳習所、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作坊、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體驗館;以鐵觀音文化體驗為主線的鐵觀音茶王府、鐵觀音文化廣場、鐵觀音漂流館、張天福茶軒;以鐵觀音茶文化旅遊為主線的觀音山拜觀音、鐵觀音美食街、鐵觀音購物小鎮、鐵觀音水鄉游、鐵觀音迷宮等,形成蜿蜒10公里左右的鐵觀音景觀長廊。“整個行程體驗下來,大約需要3天的時間。”魏月德介紹。
他表示,項目力爭3年內建設完成,將為遊客提供頗具茶文化特色的休閑、體驗、觀光、購物等便利服務,是愛茶人士參觀茶類、比較、研究、學習的好去處。
西坪鎮
大寶山下的留山村,有潘思光墓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珠洋村有兩塊奇石:一石稱虎嘴石,另一石稱獅嘴石。兩石的奇特之處是獅虎兩石裂縫大小可變。兩石張合約以60年為周期,因兩石奇異罕見,特入載《安溪縣誌·祥異篇》。位於赤石村長坑的土樓,名為“聚斯樓”,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據省文管部門初步認定,該土樓極有可能是福建省現有最早興建的土樓建築之一。此外,西坪著名的建築物還有見證安溪茶葉向東南亞、台灣地區傳播的日月兩座古寨,柏葉村的林氏祖宇、平原村的基督教堂、培田的土樓以及西原村的奇苑樓、活水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