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坤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邵晶坤 (1929- )黑龍江哈爾濱人。1949年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院前身)學習繪畫,師從徐悲鴻、董希文、葉溣琛⑹Y兆和等藝術家。195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研究生班,畢業后在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中國美協會員。
邵晶坤
邵晶坤作品
1949年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院前身)學習繪畫,師從徐悲鴻、董希文、蔣兆和、葉淺予等藝術家。
195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研究生班,畢業后在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中國美協會員。
1957年《劉胡蘭在家鄉》為山西博物館收藏。
1958年《魚水情》為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
1962年中國美協組織董希文和邵晶坤到西藏深入生活,在美術館及全國巡迴展出。
1976年《十里長街》(紀念周總理)為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
1978年為宋慶齡紀念館創作《國之瑰寶》(宋慶齡肖像)。
1981年被聘為徐悲鴻畫室導師。
於1986年赴蘇聯喬治亞等地參觀寫生並展出,1987年赴英國應Duruom大學邀請講學。油畫《靜物組畫》在英國皇家節日大廳展出。油畫《國之瑰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油畫《紹興水鄉》在美國紐約哈克尼斯參加“中國現代油畫展”。
1989年赴新加坡參加“中國現代油畫展”,油畫《塔吉克女孩》被收藏。
1990年油畫《黃菊》在首都博物館展出並被收藏。
1992年赴法國和香港參觀訪問,參加香港展覽中心中國文物展覽館展出。《瓶花》參加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四字樓首屆中國油畫展。油畫《月季花》和《金秋時節》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於1993年赴日本參加“中日建交二十周年美術大展”,油畫《白芍》被評為特等優秀作品獎。
於1994年出版大型畫冊《邵晶坤自選畫集》。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和海內外收藏家廣泛收藏。
邵晶坤
邵晶坤作品
她作畫時,充滿了愛心和情感,堅實的素描基本功和敏銳的色彩觀察力使她的色彩和素描關係巧妙的結合。她的用色是在強烈的補色對比中找尋協調色,在微差的協調色中尋找對比色,使色與光的運用交織生輝,產生一種朦朧、迷離、幽幻虛和的感覺。當你品味她每一幅油畫時,猶如聆聽一曲交響樂章,感受到生命的顫動、情感的洋溢,那是盡善盡美的境界,是女性內心世界美的呼喚。
作品有《水鄉》、《國之瑰寶》、《舞》、《劉胡蘭》、《魚水情》、《十里長街》、《金秋時節》等為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出版有《邵晶坤油畫集》、《光和色的美感表現》等。
邵晶坤先生是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批油畫藝術家,在新中國油畫創作和藝術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邵晶坤60餘年的從藝歷程大致與新中國美術發展是同步的。因此,討論她的藝術成就,要從以下各個歷史階段中去考察:
1949年——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下面提到的年代都是上個世紀)。
邵晶坤40年代末進入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畢業並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能在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學院就讀,又得到了徐悲鴻和那一代為中國美術奠基的美術家親授,的確是很幸運的事。邵晶坤讀研究生時,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的領袖系列之一的《斯大林》畫像,曾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從她在校期間的部分作品中,可以得識其基本功以及剛剛踏上現實主義道路時的狀態。新中國藝術事業剛剛起步,她和她的同代畫家走上社會後,必須承擔創造新美術的責任,邵晶坤在藝術上很快進入了成熟狀態,藝術風格也隨著時代的需要快速形成。
50年代後期——1966年
這時期,風華正茂思維活躍的邵晶坤在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和北京藝術學院成為教學主力,以極大的熱情探索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正是學院對她的重視、信任,委以重任,使青年邵晶坤得以在教學與油畫創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1961年,國家走出“三年困難時期”,陸續有“文藝八條”等政策發布,對美術創作來說出現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國美術家協會為了貫徹“出作品、出人才”,倡導深入生活推動創作,專門組織安排老中青三代畫家董希文、吳冠中、邵晶坤深入到西藏寫生,創作了一大批作品,之後又專門為他們舉辦了西藏寫生展,轟動了當時的美術界。與董希文穩健厚重的風格、吳冠中從容疏放的風格相比,邵晶坤的作品散發著青春朝氣,寫生中選擇了記錄西藏生活風情和翻身農奴的精神面貌,生動感人。邵晶坤的這次寫生活動,成功地表現了西藏和平解放後生機蓬勃的新生活,在《夏季草場》、《洗氆氌》、《高原氂牛》等作品中可見一斑了,回京后又創作了一件主題性大型油畫作品《選舉》,進一步表達她在西藏得到的藝術感受。此外,她的寫生重心放在對藏族同胞內心世界的捕捉與塑造,溫柔可愛的藏族少年《麻媽族女孩》,溫文爾雅的藏族婦女《卓瑪》、《坐著休息的藏女》,豪俠柔情的藏族漢子《藏族農民》、《藏族男青年》等,均可愛可親。這次寫生全面展示了邵晶坤很強的寫生能力,除人物畫之外,所畫的一些藏區景觀《經堂內》、《扎什倫布寺》等也富有特色。更重要的是,西藏寫生完善了她在色彩上的個性化探索。這次寫生的成功,使28歲的邵晶坤響譽畫壇,奠定了她在中國美術界的學術地位。
50年代中期之後政治運動不斷,而邵晶坤依然能夠葆有旺盛的創造意識,在油畫創作上出現了一個高峰期,作品風格優雅抒情,色調柔和潤麗,用筆平穩而靈秀,特別是她探索的銀灰色調頗具個性特徵。這時的邵晶坤進入了創作盛期。
1966年—1976年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無疑使邵晶坤的創作道路經受了挫折。直到1972年,文革禁錮才稍有緩解,邵晶坤是一個不肯放棄的畫家,只要有可能就會拿起畫筆。當我們看到她所畫的農村寫生系列時,發現她沒有了以往創作模式的束縛,如1968年《農村寫生之村頭》、1970年《農村寫生之麥場四》、1973年《農村寫生之水塘》等,呈現出了新的創作取向。色彩上也大膽而響亮起來,《農村寫生之麥場五》中在暖色調中使用冷顏色,甚是凌厲。1976年《農村寫生之大漁島》等作品用筆闊大、流暢而肯定。邵晶坤也畫了很多頭像寫生,如1972年的《大嬸》、1973年的《二妮》,1974年的《大爺》等等,都有出眾表現。1975年還創作了一件油畫《緣》,是根據西藏寫生素材創作的作品。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極左的艱難歲月,她的油畫沒有受到文革風行一時的“紅、光、亮”影響,(說明她的油畫本體意識沒有泯滅。) 注邵先生對以上括中的句子不太理解望能修改。
1977年—1989年
進入改革開放后,邵晶坤也進入了中年,同時獲得了相對的創造自由,其藝術能量再次噴發出來,她的油畫創作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這突出地表現、在她的許多寫生作品中。1978年所畫的一批農村寫生作品,繼續著文革中的探索風格。這一年她還到少數民族等地區去寫生,創作了許多人物畫,如《新疆寫生之蜻蜓少女》、《新疆新生之維族少婦》、《新疆寫生之穿毛衣的小女孩》、《新疆寫生之壯漢》、《新疆寫生之葡萄架下的老漢》等等作品,畫面明朗透亮,用色清妍,色彩之間協調更顯溫潤柔美。1982年創作了主題性作品《晨曦之一》、《藏區風情》,回味著在西藏寫生的感受,表達對藏區生活的懷戀。此外,她也在嘗試靜物油畫,1982年創作的《寫生花卉四》、1983年創作的《魚》、1988年的《白芍》等都在色彩探索上很有收穫。在新時期,也是邵晶坤重塑藝術風格時期,經過多年的精心探求,其畫面明媚,造形靈動,色彩絢爛,筆法隨意,表現出一派蓬勃之生機。
1990年—2001年
90年代,美術界在深入思考技藝與精神之間關係時,邵晶坤是以創作靜物花卉參與思考的,盡情地把自己對色彩的認識和能量通過作品張揚出來。1992年的《繁花》、1994年創作的《香醇》、1995年的《銀色》、《豐收》,1999年的《暮色》,2001年的《顫動》等,從中可以看到她的主觀意識性的內涵遠遠多於客觀再現。邵晶坤在(進入生命質量期后) 注此括弧內的句子邵先生有些不解望修改。在藝術表現上能夠如此把握自己,作品更加凝重了。
2002年——2012年
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在新世紀中國家的富足與個人藝術經驗的豐富,邵晶坤更加有條件傾心於技術的本然探詢以及強化作品的情感傳遞,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也樂於以“平面處理”、寫意化等這些中國繪畫元素也為她的作品增色。2002年作《逆光人體》模糊的人體在多變色彩和跳動的筆觸中更顯得阿娜;2004年作《花海聞香》、《風雨聽聲》等,完全是擺脫了具象的束縛,在平面與色彩構成、(形與心融)。等等方面,能夠盡興表述;2010年作《晨妝》、《盛裝》,2011年作《紅頭巾》、《紫百合》等,畫面呈現了心象世界的洞察,用色用筆飄逸瀟灑,畫面濃浸著邵晶坤對人生的認識與體味,有勁健獨勵、聰慧明達之情境。
2004年邵晶坤創作了幾件代表性作品,其中《風雨聽聲》在我看來這是她在色彩探索和認識上一次集大成的展示,可從中探知色彩先天具有的基因和後天受到的影響。
她的色彩基因源於天分。
色彩的生命感覺應當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而這種天分又與畫家最早的生存環境有關,邵晶坤運用的色彩體系大致偏於冷色,追溯到她出生於哈爾濱北方寒冷景觀的色彩環境,就能夠找到打動藝術心靈的因素,那裡自然大美養成了她青少年的色彩本初意識。
畫家後天的色彩選擇也很重要,因影響而構成。
這種影響是來自社會的和教育的。對於邵晶坤來說,社會的影響大致源於蘇俄藝術:一方面由於邵晶坤的故鄉哈爾濱在舊中國是最具俄羅斯文化色彩的城市,那種生活情境藝術遺存都會使她產生自然回應。另一方面是邵晶坤求學期間正值中蘇友好蜜月期,1952年中國大規模地提出了“向蘇聯藝術家學習”的舉措,1954年蘇聯展覽館舉辦了蘇聯造型藝術展,1955年開辦了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一時間,蘇聯當代油畫作品和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作品在中國廣受歡迎,藝術家視為重要的“借鑒”。青年邵晶坤在這方面受到的影響是必然的。再一個是藝術教育影響,這就離不開徐悲鴻油畫色彩對她的啟悟。徐悲鴻在中國是全面開啟油畫教育的藝術教育家,從歐洲學成回國之後教出了一批很有成就的藝術家,在色彩風格方面傳承著他的教學成果,當時在中有美術學院任教的吳作人、艾中信、韋啟美等都很典型。在50年代初蘇聯影響未形成大的氣候之前,甚至在形成了重大影響之後,徐悲鴻色彩體系有著至尊地位,邵晶坤的作品中必然吸收了這種色彩根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邵晶坤天分主導其色彩發展脈絡,影響只能融於其中。邵晶坤豐富的感情世界對色彩的認知更為敏感,感情以色彩宣洩出來。所以,她的色彩就不會是一個單純的符號意義。色彩的基因構成了畫家所企望的基本色調並生成藝術個性,這在2002年創作的《恩師徐悲鴻》中表現得更為鮮明。
2010年12月我在一個展覽中細細品味了邵晶坤的色彩世界,領悟到她在色彩上所關注的一些焦點:
一、追求色彩的華美。油畫的美感是離不開色彩的,邵晶坤的“唯美”追求,把創造華美的色彩視為天職。早期作品曾側重於主題、造型及社會功能諸因素,而後期的創作,更致力於藝術語言的深進,也適當運用了一些裝飾手法達到華麗色彩效果,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二、注重色彩的品質。畫面每一塊顏色的品質決定了作品的整體質量。要講究品質就要研究顏色的品相,在這方面,邵晶坤憑著女性對色彩的靈敏感覺,在把握品相上得心應手。這也表現在處理好色彩之間的關係,因為再好的顏色沒有放在合理的“環境”中也不會展現其色彩品質,她把握住了,色彩就出現了飽和、濃郁、柔茂之品相;三、注重色彩的性格。可以說邵晶坤的色彩是有性格的:輕鬆、跳躍、奔放,以及情境感、穩定感、運動感種種因素,都是其畫面色彩性格的典型表現。邵晶坤又能夠把這些性格因素在畫面中優雅地表述為一種平和;四、發揮創造因素。色彩同樣是要創造的。油畫家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把各種顏料調製、探索出各種組合,當這種組合達到審美意義的時候,創造就是成功的。她的創造前期,多是強化色彩的力量,色調服從色彩;到她創造盛期,更強調畫面的統合性,色彩便服從於色調。色調是一個畫家色彩自然天成和後期研究的共生統一。我們在她後期創作的許多作品中看到,已經完整體現出在色彩創造上的一系列成果。
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油畫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主題性繪畫創作的經歷。邵晶坤在這方面也有成功業績。
從50年代到文革中,中國畫壇創作的主流地位一直被主題性繪畫佔據著,革命歷史題材尤為重要,凡有創作能力的畫家都須投身到這個主流中去,於是能否從事主題性繪畫創作也被視為一個畫家有無創造能量的標誌。只不過,主題性創作所需要的社會展示空間資源有限,能夠在大型博物館中懸掛的更少,所以這種創作發展空間實際上受到了某種限制,即使如此也沒有影響其倡導地位。
邵晶坤自然是從事主題性創作的一位重要畫家,於1957年創作了油畫《劉胡蘭——在家鄉》、1958年創作了油畫《魚水情》、60年代創作了年畫《社員光榮榜》、1973年創作了油畫《白求恩到中國》、1976年創作了油畫《十里長街——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等等,均展現出她在這方面的才能,不少作品被有關方面收藏。
上邊我們縱向敘述了邵晶坤的創造脈絡,也分析了她獲得成功的一些要素。
果我們再橫向比較一下,就更會明了邵晶坤的藝術地位。
邵晶坤生於1932年,在當代中國美術家中這是個值得美術史家研究的年份,從女性美術家來說,邵晶坤及其同代人在中國美術發展中都佔有了相應的歷史地位。我粗略統計了一下,與邵晶坤上下相差一兩歲、於50年代初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和全國其他美術院校、並在新中國美術發展中成為知名女性藝術家的,也就是幾十個人,其中從事油畫創作的為數不多,長期堅持油畫創作的更少。而且,與她們年齡相當、藝術水準不相上下的男性藝術家人數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她們和他們都是需要史論家關注的一代。
從歷史角度看:邵晶坤是中國當代重要的油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