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藤椒

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特產

峨眉山藤椒,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峨眉山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種有獨特香氣和味道的植物,屬芸香科,是重要的油料,藤椒樹木暗灰色,多有刺,無毛,單粒複葉叢生,花小而多,其果油多有光澤,其味芬芳易揮發,口感香麻。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果入葯具有散寒解毒,散淤活絡,消食健胃,增竟食慾之療效,果實可制干,提取芳香油,即藤椒油,具有調味,健脾,去風散寒之功效。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峨眉山藤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又名峨眉油椒、峨眉香椒子,花椒珍品,獨產峨眉山。藤椒四川的樂山市眉山市均產,其中以峨眉山的藤椒最為出名,由於其果實最為飽滿、芳香自然、出油率高,又被稱為“坨坨椒”。藤椒香味濃郁,麻味綿長,調味別具特色,且具有消胃健脾、清熱解毒、散寒、散淤活絡,軟化血脂,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增強食慾等功效。

外在感官

峨眉山藤椒商品果為青綠色,成熟後為暗紅色,商品果香味獨特,麻味綿長,果穗長,果實較大,蓇葖果,表面疣狀腺點大而突出,有光澤。

內在品質

峨眉山藤椒含有豐富醯胺類物質、烯類、醇類醛類等成分,醯胺類物質(麻味物質)≥10毫克/千克,使其呈現固有的清香味,麻味綿長,香沁濃郁。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峨眉山市介於東經103°10′30″—103°37′10″,北緯29°16′30″—29°43′42″之間,海拔在400—1000米,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東北與川西平原接壤,西南連接大小涼山,是盆地到高山的過渡地帶。東西寬約25千米,南北長約46千米,似不規則長方形。東鄰樂山市中區,南界峨邊縣,西鄰洪雅,北與夾江接壤。

土壤地貌

峨眉山市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地勢起伏大,以山地為主,佔總面積的58.7%,平壩區佔總面積的20.4%,丘陵佔總面積的20.9%,全市土壤主要為黃壤、紫壤、紅壤棕壤石灰石土、沖洪潮土,土壤pH值5.5—7.5,土壤有機質含量7—13%;全氮含量為19.5—29.5%,全磷含量為14.8—25.7%,全速磷9.85ppm,全速鉀103ppm,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其他區域高,是形成藤椒品質特殊的必要條件。

水文情況

峨眉山市地處青衣江水系之東、大渡河水系之南,境內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峨眉河臨江河、龍池河、花溪河、石河,集水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全市有9座水庫,其中觀音岩水庫最大。全市水質清澈、潔凈,為工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水資源環境。

氣候情況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市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少日照,山區多雲霧,氣候潮濕。產地海拔在400—1000米之間,垂直氣候十分明顯,平均氣溫在13—16℃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555.3毫米,全年日照950小時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之間,全年無霜期310天。獨特的濕度、溫度條件利於藤椒生長。

歷史淵源


藤椒因其果實呈翠綠色,枝條披散類似藤狀而得名。藤椒為峨眉山本土樹種,原藤椒野生樹種分佈在峨眉山白水寺(萬年寺)一帶,已有上百年歷史,且與峨眉山佛家飲食文化淵源甚廣,被佛家稱之為“清心油”,被百姓視為調味珍品,用來贈送貴客和重大節日調味食用。
唐代,李白詩曰:“白雲寺外藤藤樹,根根藤上綴慧珠。老僧識得真面目,當做佛家清心油。”
宋代,蘇東坡云:“東坡肘子東坡羹,所用物料皆平凡。但得清心油一滴,此味勝過豪門宴。”
清代,康熙楹聯“純純香味凈僧心,悠悠麻味傳真情。”
種種傳說賦予了峨眉山藤椒豐富的文化內涵,峨眉山藤椒也以其獨特品質而聲名遠揚。歷年7—8月,藤椒成熟時節,素有煉“峨眉藤椒油”的習俗。
2006年,峨眉山市政府將藤椒列入產業化發展規劃,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藤椒產業。

生產情況


2008年,峨眉山市10多個鄉鎮發展藤椒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年產量1200噸。
2010年,峨眉山市藤椒種植面積已達2萬餘畝,遍及羅目、沙溪,龍門、高橋、峨山、黃灣等10多個鎮鄉,發展農戶6000多家。年產藤椒油5000噸,帶動農戶2萬戶,助農戶人均增收2100元。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

產品榮譽


2008年5月,峨眉山藤椒被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省級標準化示範項目”。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峨眉山藤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峨眉山藤椒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四川省峨眉山市所轄行政區域的綏山、羅目、龍池、峨山、大為、符溪、雙福、高橋、勝利9個鎮和龍門、川主、沙溪、新坪、普興、黃灣6個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0′30″—103°37′10″,北緯29°16′30″—29°43′42″。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藤椒的適應性較強,土壤pH值在5.5—7.5之間的黃壤、紅壤、紫色土上均適宜種植,其最佳生長區域為海拔400—1000米左右,平均日照900小時左右、年均溫度16℃左右、平均濕度75%左右、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無霜期240天。峨眉山市周邊地區氣候非常適合藤椒生長,且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綱要"(試行)要求。
(2)品種選擇:栽培經四川省林木品種委員會認定的藤椒本地品種,該品種具有產量高、病蟲害少、采果期長、顆粒大、含油率高、易種植、栽后兩年即可投產的特點。選擇苗高0.4—0.5米,主根完整,側根較多,根幅大於25厘米,頂芽完好,無機械傷和病蟲的健壯植株。
(3)生產過程管理
①栽植時間與密度:定植時間於當年9月至來年3月底均可,春栽宜在土壤解凍后至苗木萌芽前,秋栽宜在雨後進行。栽植密度以株行距在4—5米為宜,種植密度可依地勢而定,一般畝植36—42株。
峨眉藤椒
峨眉藤椒
②定植方法:按規劃的栽植點挖坑,坑深、寬各50厘米左右,挖坑時的熟土單獨堆放。先在每穴坑底撒施腐熟的有機肥(農家肥一定要堆熟)5—8千克,鋪平后填入適量熟土;再用備用的熟土拌入過磷酸鈣0.25—1.0千克、尿素2兩,拌勻后回填入坑,然後覆蓋2—3厘米濕潤細土即可栽苗。栽苗時根系不能與肥料接觸,以避免燒根死苗;先將窩子中間堆成饅頭狀,將根放在其上,根系向四周分散,覆蓋一層細土,再左手提苗,雙腳踩土,將根系四周泥土踩緊后堆成距地面10厘米以上的小土堆,澆足定根水。冬春栽植可蓋地膜以提高成活率,待日平均氣溫回升18℃時揭去;秋栽不需要蓋膜,但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藤椒喜旱怕澇,必須選擇在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
③栽后管理:栽植后根據苗木狀況及時定干,在0.6米—0.7米以內將以上多餘部分剪除,促使葉芽及早萌發;同時,注意防治蟲害,保障幼苗健壯生長。
④肥水管理:藤椒需多種營養,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鈣、鎂等大量元素和鋅、錳、鐵、鉬等微量元素,為保證椒樹連年高產,須及時補充養分滿足椒樹生長和結果的需要。施用肥料的種類:以有機肥(雞、豬糞和無毒害物質污染的堆、廄肥等)為主,根據國家綠色食品生產肥料使用準則,藤椒允許使用的肥料有農家肥:包括糞肥、廄肥、堆肥、漚肥、泥肥等,其中糞肥、廄肥,如人畜、禽糞便必須經充分腐熟,達到無害化衛生標準才能施用,泥肥、堆肥、漚肥等必須未被污染。商品肥:包括尿素、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要求必須經檢驗合格的正規產品。施肥次數和數量:一般每年施3次。1月份施一次,根據藤椒樹體大小每株施有機肥0.1—0.2千克。3月中下旬施一次,每株施有機肥0.15—0.2千克。采果後於白露前施一次,以有機肥為主,如水糞,每株施3—4瓢,加有機肥0.15—0.2千克。每次施肥時,可根據土壤的肥力條件和椒樹的長勢情況在以上範圍內酌情加減。
整形修剪:當年栽植的幼樹採取主枝長放,其餘枝打尖,促發側枝第二年結果;成年樹采果后修剪,剪去病蟲枝、重疊交叉枝、徒長枝和纖細枝,要適當控制樹的高度,一般不超過2.5米,以有利於采果、修剪和病蟲害防治。
⑥病蟲草害防治,按綠色食品種植要求進行病蟲草害防治。
蚜蟲: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40%礦物油乳劑,塗在主幹上部外用塑料薄膜包紮,塗干;4—5月份,用吡蟲啉在樹上噴葯。
蚧殼蟲:夏季或冬耕時,挖除樹冠下土中的白色卵囊,進行銷毀;早春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殺越冬蚧;可戴粗帆布手套或用草把抹殺樹榦周圍的初孵若蟲;修剪病蟲枝並燒毀;保護利用天敵,抑制蚧殼蟲發生。
蟎蟲:生長季節控制蟲口密度,可噴施噠蟎·三唑錫或自製大蒜、辣椒水進行噴殺。在成蟲出蟄盛期,可噴0.3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劑,把成蟲殺滅在產卵前。
雜草:以人工或機械除草為主。
⑦生產記錄:合作社和種植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載使用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採收日期等。生產記錄保存兩年。
(4)產品收穫:採摘時間一般確立在夏季入伏時節,可根據當年氣候和實際情況適當進行調整,以確保鮮藤椒的香麻品質。宜選擇晴天採摘;采裝工具宜用竹簍、竹兜;採收鮮果,應避免陽光暴晒和雨水淋濕。採摘時應當輕摘、輕放、輕裝,避免果皮油腔破損。驗收標準:每穗帶實果柄不得超過1厘米,品種一致,無黑枝條、無蟲害、無油果、無水浸泡和變質果、無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