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巷

學習巷

現在的“學習巷”位於盛唐長安城皇城之內,北望皇宮正門承天門(蓮湖公園南端),緊鄰承天門殿前朝會大典廣場,“學習巷”全段處在大唐右武衛、右驍衛衙署原址上。該坊內建立了伊斯蘭教的“清教寺”也稱為"西大寺"(現大學習巷清真寺),據寺內存有一方落款為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鉷所撰的《創建清真寺碑》所傳為中宗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所建,唐玄宗開元年(公元713年)亦改稱“唐明寺”以彰顯中華民族對文化多樣性、文明多元化的包容態度。但經古今中外學者如海思波、陳垣白壽彝、桑原騭藏、楊曉春 等論證為明代偽托,加之清真大寺所在地唐時屬於唐皇城右武衛、右驍衛衙署,絕無遷署建寺的可能。元中統年間重建,稱回回萬善寺,此說亦不可靠,因寺內所存元碑同為明代偽托。傳說這裡也曾經是西域各國外交使節的驛館駐地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設置了培訓外國使節慣用漢儒文化的學館,當時皇城內禮部主客司衙署周邊街坊內西域大食國的伊斯蘭傳教士在此設館講學、佈道,不同文明、多種文化相互間慣用學研蔚然成風,主客司駐地的這條街巷便由此得名--“學習巷”。

基本介紹


西安。千年古街“學習巷”
另據傳說,西域各部族軍隊曾協助汾陽王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唐代宗廣德年間(公元763年),郭子儀從甘肅涇川返歸長安之時,有西域各部將官等200餘人隨從班師回京,被安置於唐皇城內禮部衙署所處坊內,同時還為其重修了長安“西大寺”(大學習巷清真寺)。他們在長安居住生活期間,學習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漢儒文化禮儀,而且也為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礎,所以該坊被稱為“學習巷”沿襲至今。
盛唐的輝煌為“學習巷”夯實了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學習”兩個字在這條街坊里精彩連綿,名得其所,宋、元、明時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讓“學習巷”的傳奇和文化魅力華章迭起。宋代宮廷畫師、藝術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寶,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時代印記。元代中統四年咸陽王賽典赤與元平章政事伯顏先後在此建寺立學,並奏請忽必烈恢復“萬善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欽命兵部尚書鐵鉉督辦大修學習巷“清教寺”,復興古街的文化傳統。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數次造訪“學習巷”灑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鄭和曾到訪“學習巷”祭祖賽典赤。贍思丁,同時招募下西洋的翻譯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樂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同時敕書御制《重修清凈寺碑》碑記(原碑被毀,新碑重刻於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並存《禮部創付碑》兩款)真跡現存於大學習巷清真寺〈省心亭〉內,清雍正、乾隆、光緒年民間集資對該千年古寺多次翻修並附碑文篆記。古街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發展,無數璀璨的藝術光芒從這裡閃亮劃過,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卻融入到了這條街巷謙遜質樸的名字里,她就是千年古街----“學習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