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也稱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是指嘗試重新檢討或修正馬克思古典理念,但仍相信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新馬克思主義拋棄了馬克思主義所先誇的唯一真理,轉而藉助於黑格爾哲學、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的觀點。新馬克思主義作為非正統的、散漫的和具有顛覆性的話語,它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可錯性、核心在於方法、必須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自身等基本理論立場,以反叛姿態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和形式。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從50年代前半期開始,隨蘇聯局勢變化而東歐一些國家出現的一種自由化思潮和政治力量。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別是1956年在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推動下,東歐各國開展了大規模的非斯大林化運動。有些人把斯大林的過失歸咎於共產主義政權本性,力圖把社會主義制度改變為民主社會主義。他批判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強調民族特點;譴責斯大林違反法治、擴大化,要求人權、自由和民主;反對斯大林違背民主集中制原則,搞個人迷信矛頭指向一黨專制,主張各黨派輪流執政,實行政治多元化;批判僵化和教條主義。哲學人文主義學派”、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人類學派等。這些學派各有特色,但它們的哲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以人為出發點,以實踐為核心範疇,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成一種人本主義的實踐哲學。
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者的新馬克思主義,即國際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舊馬克思主義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乃至革命實踐策略等各方面均有差異,即新馬克思主義依舊是堅持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革命學說。是升級換代了的馬克思主義。具體體現在新馬克思主義著作《新馬克思主義導言》里。
新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在教條式馬克思主義的機械式與決定論式理念之外尋求出路,拒絕去接受經濟優先或無產階級優越角色的觀點。其次,他們關注於解析馬克思預言之所以失敗的理由,尤其對意識型態與國家權力的分析。
(一)以人為出發點,宣揚人道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人道化
新馬克思主義
人既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核心,而人是實踐的存在物,那麼實踐理所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哲學的基本問題並不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而是通過實踐造就一個比較人道的世界,以及如何保證人的完善的問題。物質和精神這對範疇是從實踐概念中派生出來的。世界的統一性不在於它的物質性,而在於實踐,馬克思主義是實踐一元論,而不是物質一元論。在一些人看來,以實踐為基礎,可以凌駕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之上。如此既可以克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各自片面性,又可以排除物質和精神的二元論。他們指責恩格斯關於世界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的論斷是舊唯物主義過時世界觀的殘餘”。
(三)否定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認識是“選擇”和“創造”。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一般都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但認為認識不是通過實踐對客體的反映,而是對客體的選擇、重構或創造。一些人按照實用主義的觀點,宣稱真理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是主觀需要 勞動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實踐把意識和存在、思想和現實內在地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如果把意識看作對現實存在的反映,那就把意識和存在割裂開來,從而把現實世界的基礎二重化了。他們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能動的反映論同唯物主義的消極的機械反映論的原則區別,指出恩格斯和列寧所闡述的唯物主義反映論抹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是斯大林實證主義認識論的出發點,是教條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應該予以摧毀。
(四)否定辯證法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把辯證法歸結為主客體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解決了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辯證法就是關於人類實踐的一般結構,是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辯證法只存在於社會歷史領域,離開人的實踐活動的純客觀的辯證法是不存在的。據說在馬克思那裡,辯證法是同人道主義聯繫在一起的,後來恩格斯把辯證法推廣到人之外的自然界,提出自然辯證法,使辯證法成了實證主義的本體論,是錯誤的。一些人認為,為了恢復辯證法能動的革命本質,必須重新使辯證法成為人道主義的辯證法。只有把辯證法人道化,才能充分發揮辯證法的否定作用,對現存社會主義進行無情批判,以便把它改造成非異化的民主社會主義。
(五)否定歷史決定論,把社會形態變革歸因於人的自由選擇。
新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
當年的馬克思正確地提出歷史研究的科學前提從而描述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初步輪廓時,不正是強調與他競爭哲學批判的青年黑格派之錯核心在於方法,與他競爭“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蒲魯東“問題提得非常錯誤,甚至無法給它一個正確的回答”(註: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的批判參閱《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參閱《論蒲魯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5頁。)如果說,馬克思是在理論的競爭中走向馬克思主義的,(註:一個有趣的歷史事實是,馬克思正是在與巴枯寧等人的理論鬥爭中被戴上“馬克思主義者”這頂帽子的。)那麼在今天,除了競爭,我們還有其他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嗎?這樣說來,我們研究其他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正是擊穿他們“馬克思主義”理論外殼迫使馬克思再次出場從而產生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徑嗎?而在這一過程中,邏輯(方法)不正是關鍵嗎?
新馬克思主義
青年盧卡奇確實在理論上極大地走出了一步,因為,他不僅正確地指出所謂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問題”僅僅是指方法而言的,而且實際上提出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理解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基礎問題。所以,即使青年盧卡奇的道路最終證明仍然是一條失敗的道路,但說他指出了問題的所在是不過分的,正是從方法角度及其延伸出的本體論問題構成20世紀捍衛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這個問題自然地與新馬克思主義的第三重要論題——把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自身——直接聯繫起來。
政治經濟學批判部分,批判勞動價值論,以複雜勞動簡單勞動劃分為切入點,將其推向深入,實現徹底的勞動價值論。奠定經濟平等理論基礎,構建起向按需分配方向發展的路徑,並與社會學融合,以此論證社會改造要全面系統進行,革新價值觀念,為文化革命奠定理論基礎。
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理論,全面闡明社會化大生產體系及其歷史發展,整個由私有小生產起步發展的過程,必然的產業化發展方向。由此奠定單一社會教育體系,產業主權乃至地緣政府產業化的基本理論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產業主權部分,批判國家主權,提出世界產業主權,要求實現產業民主,進一步發展人民主權理論。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工人鬥爭提供有力的理論武器。跨國集團視為新產業政府,奪取產業主權,實現徹底的人民主權。
地緣政府部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家漸趨走向國際資本依附地位,整體向社會保障的社會服務托拉斯方向轉化,進一步職能化官僚化,職能先增強后減弱,本身走向社會自治服務機構。該工具沒有特定的階級屬性,這是最後不攻而下的工具。地緣政府這種社會服務托拉斯的民主,是國際產業民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本身成為一個產業。
工人組織部分,提出工會即黨,組建跨國工會,直接對抗國際資本。反對民族的地緣的精英先鋒黨以及先鋒黨專政,依靠產業聯繫原則建立先鋒黨,先鋒黨成為產業工人大會,與國際壟斷資本的股東大會分庭抗禮。無產階級專政,在反覆的跨國集團控制權的爭奪鬥爭之中。
策略綱領部分,打開薄弱產業環節,實現重工業率先革命,以此為平台奪取生產控制權,解除金融權力,進而瓦解資本主義金融貨幣體系。矛頭對準國際資本,依靠普遍的國際產業革命直接控制跨國公司,以跨國公司為骨幹,直接建立世界公有計劃經濟體系。
歷史批判部分,重新闡述資本主義發展歷史。將帝國主義分為國家壟斷和國際壟斷兩個時代,全面分析資本主義現狀和發展方向,指出革命前景。對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行批判,匡正歷史認識,並與新世界革命協調關係,妥當處理歷史問題。
以下是新共產主義理論
直接民主部分,以直接民主替代法律體系。
單一社會教育部分,以全面的社會教育取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社會即為大學。其中包含婚姻消亡和性自由部分。
自由聯合理論,以計劃經濟為基礎,在閑暇時間內實現自由聯合。消除固定產業分工。以平等爭自由。
官僚消亡理論,提出社會權力論,新機會平等論,即共產主義的社會權力在經濟平等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經濟平等是機會平等的基礎。
生態理論,按需分配與共享消費。計劃經濟全面回收——社會化大生產理論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