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魁
曾任省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李殿魁,男,漢族,1939年出生,山東省梁山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1964年至1980年在萊陽拖拉機廠、蓬萊汽車製造廠工作,歷任技術員、科長、廠長、黨委書記;1980年後任煙台市委副書記兼煙台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後任東營市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東營軍分區政委;1995年至2003年3月,任省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從調東營工作至今,潛心研究黃河治理,親自領導治理河口,把約束論和能量平衡原理引進治黃,提出了“三約束”理論,發表了數篇專論和專著,為長期穩定黃河現行流路,根治黃河水患,指出了正確方向和具體的工程方案。
李殿魁,人稱“黃河書記”,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任山東省東營市市長、市委書記期間,李殿魁潛心研究黃河治理,親自領導並成功解決黃河入海口頻繁擺動問題。
李殿魁與諸多政協委員、水利專家一道,為儘快恢復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不遺餘力,被稱為“掉進運河不能自拔”的水利專家。
去年年底,山東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積極推進大運河‘穿黃工程’、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的研究”已被列為山東省內河水運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到2020年,建成“一干多支、干支直達、溝通南北”的京杭運河高等級航道網。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發布停漕令、撤銷大運河統一管理機構后,京杭大運河正式斷航。據李殿魁介紹,以黃河為界,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全部斷航;黃河南岸至山東濟寧段正在復航;濟寧以南110多公里仍正常通航,千噸級輪船自濟寧沿運河仍能南下蘇杭,通達上海、江西等長江沿岸省市。80%的魯煤南運任務,還是由這條古老的黃金水道承擔著……
斷航110年的京杭大運河,有望在10年內全線通航。
“京杭大運河是運輸的河、生態的河、文化的河,是鞏固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基礎河流,是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河流。”李殿魁說,自己將用餘生致力於推動京杭大運河的復航。
隋代建設的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宋代以開封(汴京)為中心,明清以山東濟寧為中心。“京杭大運河為什麼總是發展變化,就是黃河穩不住。黃河泥沙淤積多,淤積河道,必定破壞大運河。黃河河道不穩定,也必定造成大運河也不穩定。”李殿魁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運河歷史上兩次中心的大變遷,均是以黃(河)濟運(河)的結果。明、清兩代,實現了以汶(水)濟運,以湖(指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的總稱)濟運,就使大運河發展到歷史的頂峰。
1855年(清咸豐五年)原本在江蘇入海的黃河,從河南銅廂決口,自動改道山東入海。讓黃河重回江蘇還是就此長期穩定在山東,清政府內部爭論不休。
“清政府不做決策,黃河在魯西自由漫流32年,把魯西歷史上形成的以京杭大運河為中心的生產力破壞殆盡,成為魯西經濟至今落後于山東其他地區的重要原因。”據李殿魁介紹,最終,清政府採取了以黃河為界,大運河南北分運的錯誤措施,“使華北平原失去了水資源南北優勢互補、矛盾自消的條件,不僅造成京杭運河繼續斷航,而且引發了華北平原嚴重缺水和整個地面沉降的地質災害”。
李殿魁
運河沿線的棗莊市也是鉚足了勁大做京杭大運河的文章。運河古城台兒庄的廣告隨處可見,還大力發展鐵水聯運,“由於鐵路南忙北閑,可以把北方的貨物從鐵路運到棗莊,然後走水路南下,這樣就把棗莊港的腹地拓展到了內蒙古、山西。”棗莊市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水運有著公路、鐵路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南方需要很多的煤化工產品醋酸,走水運噸公里才8分錢到1毛2,成本是公路的七分之一,鐵路的三分之一。”
“有觀點認為,京杭大運河‘北段’復航沒有必要:第一,沒有運量;第二,陸上發達的交通已不需要落後的水上運輸方式,運河復航是勞民傷財。而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原研究員、現浙江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許雲飛說。
許雲飛表示,京杭大運河中段腹地的魯西南、蘇北及兩淮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儲量占華東總儲量的80%,且多為低硫、低灰、高熱優質煤。這些煤區和煤田總計儲量高達180億噸,很多就在運河和各主要河道的附近。許多60萬噸以下的小井,距運河邊都只有幾百米,可在井口旁邊直接用皮帶機裝船外運。這些巨量貨物,公路運輸既不經濟也不合理;鐵路雖然適合中長距離運輸,但京滬鐵路運力飽和,京九鐵路運力雖尚有富餘,但主要承擔贛、閩、粵等內陸煤炭需求的運輸;海運雖然運量大,但距離長、中轉環節多,費用亦高;只有利用京杭運河南北運輸,才能做到運量大、成本低、污染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和21世紀的和平崛起,京杭大運河復航又一次重新提上了日程,這是合乎邏輯和時代要求的。”李殿魁說。
復航的關鍵在山東
李殿魁根據成功治理黃河入海口的切身體會和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京杭大運河復航關鍵在山東的觀點。“黃河穩定了,京杭大運河復航的一個條件也就具備了。”李殿魁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他的科研成果。
“黃河入海口因為我李殿魁再也不擺動了。”李殿魁自豪地說,“歷史上的黃河穩不住是大運河不穩定的主要原因,現在黃河穩定,只要打通了穿黃隧道,就可以實現京杭大運河的全線復航。”
李殿魁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恢復大運河航運必須依靠山東的水資源,採取以黃河為中心,充分發揮南四湖、東平湖的作用,重新制定華北平原的治水規劃。讓兩湖水南北分流,以北為主,穩運暢泄,自動調節,全面恢復華北平原水資源南北優勢互補、矛盾自消的自然優勢,既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又形成南四湖以北京杭運河復航的可靠水源。“南四湖流域面積3.2萬平方公里,53條河流入湖,而且南四湖還有很大的增水潛力,建設魯南運河,改造周商永運河,可以把1/3的淮河流域、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資源北調。因此,支持山東現代大運河通航的水資源是十分可靠的。”
李殿魁認為,發揮黃河懸河優勢,開通京杭大運河穿黃隧道,是現代條件下解決大運河斷航最科學的辦法。“該隧道我早在2004年就提出創意設計,已經隧道專家論證,細化設計后即可建設。現在大運河與黃河交界處黃河底高43.5米,運河河底28米即可,凈空10米,隧道頂距黃河底還有5.5米土厚,用現代技術處理好隧道頂層,完全可以確保黃河安全。隧道可按功能確定其寬度,按照引水、通航、通車、防洪、生態五大功能設計,寬度設計70米為宜。該處黃河兩大堤之間的距離是3100米,完全能適應黃河各大洪水流量的自然調整。”
“黃河是懸河,為我們平開京杭大運河穿黃隧道創造了最好的條件,我們不應該再猶豫了。該工程建成將徹底結束黃運相互干擾的問題,開創華北平原黃運分治、長治久安的新時代。”李殿魁激動地說。
李殿魁視察黃河
李殿魁考察了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在歷城蓋家溝險工,查看了防洪工程和河勢溜向。座談會上,李殿魁介紹了他研究黃河治理開發的成果,並指出,山東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推動現代水利示範省”建設、生態山東建設等目標,這些都與水息息相關。黃河在山東省四大水系中具有龍頭作用,應當先行一步,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認真研究水資源利用問題,為沿黃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談到濟南黃河的治理開發時,李殿魁強調,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目前正在積極實施“北跨”發展,北跨后,黃河將成為濟南市的城中河,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希望濟南河務局認真研究具體工作,為“北跨”后的濟南市尋求新的穩定水源,解決城市向北拓展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