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址位於河北邢台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該城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趙國僅次於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柏人城址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公布為省級大型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人城遺址


該城北鄰泜河,三面環崗(正南1.5公里為木花崗,東南1.5公里為光泰崗,西南2公里為馬棚崗),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向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各崗上密布戰國、漢代古墓數千座。該城近方形,西北部為斜角。城牆全長共8017米:其中東城牆2225米,南城牆1915米,西城牆1451米,北城牆2426米,佔地面積4平方公里。東西城牆的南半部及南城牆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外,大部分輪廓清晰,保存完好,佔總城牆的五分之三,目前城牆平均殘高2—6米不等,最高處7米,基寬16.5米,夯土築就。城牆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鋪有一層栣木,栣木間距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當於現代建築的鋼筋。該城共九門:東、西各三門,南二門,北一門。城門寬約16.5米,護城河距城牆10米,河寬18米;中心宮殿建築區在城內中北部,南北寬300米,東西長1400米,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柏人城址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古文記載


據舊志記載:“春秋周襄王17年,衛侯毀滅邢、並於衛,遂屬衛。28年晉文公伐衛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晉文公時所建。到戰國,趙王遷元年又予以重修。該城歷史久遠,頗有名氣,相傳此地是帝堯建都的地方,在後來的一些史籍上曾說它是“柏人城,堯之都也”。據北齊顏氏家訓》記載,在柏人城西門內有一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碑,石碑上銘文曰:“山有巏嵍,王喬所仙。”《全唐詩話》中還有馬郁贈給韓定辭的一首詩:“邃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後宣務山上望,羨君時復見王喬。”可見這裡是傳說中的柏人令王子喬駕鶴升天之地。
隆堯縣1999年修訂出版的《唐山縣誌》(註:金太宗完顏晟時期,隆堯唐山)記:《帝王世紀》、《城冢記》、《大明一統志》皆云:“柏仁(人)城,堯封唐侯所都之地”,《唐山縣誌》記柏人城:“春秋襄王十七年,紀侯毀於邢,並於紀,遂屬紀。”“二十八年晉文公伐紀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

價值


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周圍崗上遍布戰國及漢代古墓,該城歷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瓷器、金屬器等,代表器物有該城在戰國時期所鑄“白人”刀幣和刻有“柏人”的銘文戈。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地鑄造錢幣,足見當時柏人城歷史地位之重要。

概述


柏人城由夯土建築,北鄰泜(zhī)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向來為歷代兵家所看重。邢台通史上“邢地春秋古城遺址”一節,記載了“柏人城系晉文公時初建”。戰國時期,柏人城已發展成為北方趙國的一個比較繁榮昌盛的軍事重鎮,那時候人口聚居,經濟得到大發展。這裡遺有商周時期的陶窯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眾多戰國及漢代古墓,從墓葬中曾經挖掘出不少陶罐銅鏡,銅帶勾、青銅劍、鐵劍以及戰國時期的錯金銅帶勾玉璧、瑪瑙飾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還發現了戰國時流行的銅質“刀幣”,刀幣上鑄有“白(通柏)人”字樣。據專家考證,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個地方鑄銅錢。這是戰國時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重要標誌。

戰爭

古柏人一帶,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戰爭。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91年,晉卿趙氏與中行氏、范氏等發生內戰,中行文子曾逃至柏人,趙簡子遂圍柏人。漢高祖8年(公元前199年),劉邦過柏人,怕被人行刺,未留宿西去,使趙相貫高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公元24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曾在柏人城外大敗王郎大獎李育。柏人城成為漢武帝在河北一帶的重要軍事堡壘。西晉末年,羯族(匈奴的一個分支)人石勒率兵襲晉將王浚佔領柏人城,大破晉軍。此役為爾後石勒在古襄國(邢台市)稱帝奠定了基礎。

歷史

西漢時柏人城為縣級行政首府,北魏時曾易名“柏仁”城。唐天寶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縣治東遷堯城鎮,遂更名為堯山縣,歷時948年的古柏仁城廢,始稱亦城。時隔千餘載,古柏城雖廢,但它的遺跡猶存,昔日古城垣依稀可見,眾多出土文物仍指點人們去追溯古城的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