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

唐朝中後期宰相

令狐楚(766/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愨士,自號白雲孺子。京兆府咸陽縣(今陝西咸陽市)人,郡望敦煌(今屬甘肅)。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

令狐楚是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進士。唐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受皇甫鎛推薦,被任命為翰林學士,自此捲入黨爭。后出為華州刺史,升任河陽節度使。元和十四年,入朝拜相,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被貶為衡州刺史。唐敬宗繼位后,又重新提拔他為戶部尚書、東都留守、天平軍節度使、吏部尚書,累升至檢校尚書右僕射,封彭陽郡公。后以山南西道節度使致仕。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病逝,年七十二。追贈司空,謚號“文”。累贈太尉。

令狐楚長年擔任地方節度使,“長於撫理”,政績頗為顯著。又擅寫詩文,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詩“宏毅闊遠”,長於絕句。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編有《元和御覽詩》。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文學起家

令狐楚與初唐十八學士令狐德棻同族,五歲就能寫文章。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與狀元尹樞同榜進士及第。當時李說、嚴綬、鄭儋相繼任河東節度使,都尊重令狐楚的才華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職,從掌書記直到判官。德宗愛好文學,每次察看從太原府來的奏章,必然能認出令狐楚的手筆,多次讚美不已。

元和黨爭

唐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經判度支皇甫鎛推薦,令狐楚入朝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出為華州刺史。十月,皇甫鎛升任宰相,授令狐楚為河陽節度使。
令狐楚擅長治理地方,前任河陽節度使烏重胤改任橫海節度使時,挑選河陽軍三千人充任牙卒,前往橫海赴任。河陽士兵不願意離開家鄉,中途叛逃,又不敢回到本州,集聚在州境一帶。令狐楚聽說后,快馬疾馳至懷州,單騎前去勸曉抵達此處的逃軍,使其解甲歸順,成為自己的前導。軍士們也不敢騷亂。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宰相裴度遭到皇甫鎛等人排擠,被外調為河東節度使。七月,皇甫鎛推薦令狐楚入朝,自朝議郎被授為朝議大夫,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與皇甫鎛共同任相,深受其照顧。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去世,令狐楚擔任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
長慶元年(821年)四月,令狐楚遇赦,被量移為郢州刺史,后升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
長慶二年(822年)十一月,令狐楚獲授陝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陝虢觀察使。詔令下達后十天,經諫官奏論,唐穆宗又追回任命詔書,改授他為太子賓客,仍返回東都居住。這時令狐楚已經抵達陝州,並處理政務一天了。當時李逢吉為相,極力援助令狐楚,由於戶部侍郎李紳的阻止,李逢吉才未能獨斷專行。

治政有方

唐敬宗即位后,李紳失勢被貶。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
同年九月,令狐楚出任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及汴、宋、亳諸州觀察使。宣武鎮兵素來驕橫,屢屢驅逐主帥。前任節度使韓弘兄弟先後以嚴峻的刑法予以約束,未能使其改變心性。令狐楚抵任后,廢除苛嚴的條令,以仁慈寬惠的方法治理,使軍民全都心悅誠服,聽從教化。按舊例,新授宣武節度使一到任,就從府庫拿出錢二百萬作為私產,令狐楚不取這筆錢,而是將其用於修建衙署及住所數百間。
大和二年(828年)九月,令狐楚入朝為戶部尚書。次年三月,改任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畿汝州都防禦使。同年十一月,升任檢校右僕射、鄆州刺史、天平軍節度使、鄆曹濮諸州觀察使。他奏請朝廷將原東平縣改為天平縣。當時,許多地區連年大旱,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令狐楚採取調節富救貧的辦法,使轄區內少有流民。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等使(河東節度使)。他長期在并州,熟悉當地民情風俗,順隨百姓認為有利的事因勢利導,儘管連年旱災,百姓無人遷徙。令狐楚從一介書生至及后赴試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鄉。等到他出守河東鎮時,當地鄉民父老對他非常歡迎。令狐楚安定、治理有方,軍民盡皆歡悅。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入朝任吏部尚書,仍為檢校右僕射。按舊例,加“檢校”銜於高一級官位的官員,即班列高位。令狐楚因自己的正官為三品,不應從就二品班列,奏請從就三品本官班列,文宗下詔嘉獎。

身處亂局

大和九年(835年)六月,轉任太常卿。十月,代理尚書左僕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十一月,“甘露之變”爆發,京師大亂。當夜,文宗召右僕射鄭覃與令狐楚進宮,商量擬制敕令。文宗打算將二人都任用為宰相。令狐楚覺得宰相王涯、賈餗遭冤而死,在列敘他們的罪狀時浮泛含糊。權宦仇士良等非常不高興,因此將改授李石為相,令狐楚則以本職兼任鹽鐵轉運使。
此前,寵臣鄭注曾上密奏設置榷茶使,由鹽鐵使兼領。令狐楚就任后,奏請取消設置榷茶使;他又建議各鎮節度使參謁謝恩時,只穿公服,不許備置儀仗及兵器;令狐楚還奏請取消用於修繕曲江亭的一萬三千七百匹絹,改用為修繕尚書省。文宗對他的上述建議都予以採納。
開成元年(836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文宗在曲江亭宴請百官。令狐楚因為剛剛誅殺宰相等人,不應賞賜歡宴,於是獨自稱病不前往,受到議論者的稱美。令狐楚厭惡宦官擅權,多次上疏請求解職。四月,令狐楚出任檢校左僕射、興元尹,充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病薨官舍

開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837年12月13日),令狐楚在山南西道節度使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二(一作七十)歲。追贈司空,謚號“文”。后因其子令狐綯顯貴,累贈太尉。

主要影響


政治

令狐楚長年擔任地方節度使,《舊唐書》稱他“長於撫理”,其在地方的政績頗為顯著:
赴任河陽節度途中,單騎前往懷州,勸說不願隨前任離鎮、滯留此地的三千牙卒,使其解甲歸順,成為自己的前導;
任宣武節度使時,以私財捐公,廢除苛法,以寬仁安撫驕橫不滿的宣武鎮兵,使軍民心悅誠服;
任天平節度使時,採取調節富救貧的辦法救濟災民,使轄區內的流民數量大為下降;
任河東節度使時,根據民情調整政策,使百姓安居,“綏撫有方,軍民胥悅”。
甘露之變后,兼領鹽鐵轉運使的令狐楚請求罷設榷茶使,並建議藩鎮節度使覲見時,不許備置儀仗、兵器;將修繕曲江亭的一萬多匹絹改供尚書省修繕使用。這三條建議都被唐文宗採納。

文學

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工詩,史稱“於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 。時古文家後繼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駢文)為世所稱,被“言文章者以冠”。其駢文“隸事生動,猶得子山(庾信)遺意”(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被譽為庾信之後的古文文宗。
令狐楚在天平軍節度使任上舉薦李商隱,並傳授其駢文技巧,為一時佳話。晚年與劉禹錫、白居易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
元和十二年(817年),令狐楚選進《御覽詩》。

個人作品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令狐楚《漆奩集》130卷,又《梁苑文類》3卷,《表奏集》10卷(自稱《白雲孺子表奏集》),均佚。《全唐文》收其文5卷,《全唐詩》收其詩50多首。所選《御覽詩》,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選唐詩(十種)》本。

家族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令狐楚出身敦煌望族令狐氏。令狐氏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犨之後,魏犨之子魏顆因功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成為令狐氏的始祖。至西漢末年,令狐稱亡命敦煌,遂居於效轂。令狐稱的後代令狐整,在北周官至大將軍,封彭陽郡公,謚號“襄”,被賜姓宇文氏。令狐整生隋吏部尚書、武康公令狐熙。令狐熙之孫令狐元超,仕唐官至撫寧縣令。令狐元超生上邽縣令令狐濬。令狐濬生昌明縣令令狐崇亮,令狐崇亮即為令狐楚的祖父。
令狐氏部分世系表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令狐崇亮令狐承簡(太原府功曹)令狐楚令狐緒(河南少尹)
令狐綯(太子太保)令狐滈(太常博士)
令狐澄
令狐專
令狐渙(中書舍人)
令狐從(檢校膳部郎中)
令狐定(桂管觀察使)令狐緘令狐沨
令狐湘

軼事典故


守護兗州

令狐楚鎮守兗州時,正值州中大旱,一時米價飛漲。
令狐楚召來衙吏問道:“現在米價多少?”“兗州有多少倉?”“每倉可存放多少米糧?”然後數著手指自言自語說:“現在米價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倉庫中的米按舊價賣出,就可以對付這次大旱的缺糧了。”
一旁的隨員聽到這番話,不久就傳遍州內,百姓都知道官府將出售倉米,富商於是爭相把所有屯積的米低價賣出,米價迅速跌回合理的價位。

起草遺表

唐令狐楚御覽詩一卷
唐令狐楚御覽詩一卷
《舊唐書》載;鄭儋暴死,沒來得及處理身後事。軍中一片混亂眼看就要發生兵變。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將士武裝挾持令狐楚要他馬上起草遺表。於是在眾將士虎視眈眈之下,在白刃環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遺表。再讀給大家聽后,大家竟感動的痛哭流涕起來,軍心大定由此平息了一場災禍。從此,令狐楚更是名聲大震。

與李商隱

令狐楚詩意圖
令狐楚詩意圖
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與當時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又是著名的駢文家和詩人。他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三絕。
在父親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隱陪同母親回到河南故鄉,這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而且相當艱苦的環境,沒有家庭或家族的影響力幫助他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進入一個社交圈。李商隱憑藉才華、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關係網路。早在十六歲,他就開始與當地的一些知識分子交往,將自己的作品散發給他們閱讀,獲得了一定的名氣——也許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認識令狐楚是李商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後來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令狐楚幫助李商隱進入士大夫的社會階層,同時也使他捲入了黨爭的旋渦。
從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李商隱作幕僚,到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二人一直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李商隱以謙卑誠懇的態度贏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現這種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際召喚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這並非普通的遺書,而是要上呈給皇帝的政治遺言。令狐楚本人就是這種文體的高手,而他寧願讓李商隱幫助完成自己一生的總結。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九十一》
《唐才子傳》卷5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李商隱《奠相國令狐公文》:聖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沈魄,公其與之。故山巍巍,玉谿在中。送公而歸,一世蒿蓬。
李昂《賜令狐楚謚詔》:生為名臣,歿有理命,終始之分,可謂兩全。
劉禹錫:①起文章而陟大位,丹青景化,焜燿藩方,如非煙祥風,緣飾萬物,而與令名相終始者,有唐文臣令狐公實當之。(《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②始公參大鹵記室,以文雄於邊。議者謂一方不足以騁用,征拜於朝。累遷儀曹郎,乃登西掖,入內署,訏謨密勿,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國也。(《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序》)③惟彭陽公以詞筆取科名,累參侍從。由博士主尚書箋奏,典內外書命,遂登樞衡,言文章者以為冠。擁節總戎,率身和眾,留惠於盟津,變風於浚都,言方略者以為能。貴而率禮,老而能慕,怵惕乎霜露,齋庄乎廟祧,睦其仲季,施其鄉黨,言孝悌者歸厚焉。(《東都留守令狐楚家廟碑》)
劉昫:①彭陽奇章(令狐楚、牛僧孺),起徒步而升台鼎。觀其人文彪炳,潤色邦典,射策命中,橫絕一時,誠俊賢也。而峨冠曳組,論道於皋、夔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無黨,則其善盡矣。②嗚呼楚、孺,道喪曲全!
宋祁:耽(賈耽)、佑(杜佑)、楚(令狐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廟堂,道古今,處成務,可也;以大節責之,蓋〈石昬〉中而玉表歟!
王志堅《四六法海》:令狐楚,素與皇甫鎛善,其得學士、進平章,皆鎛薦之。又嘗謀逐裴度,天下共疾之。及甘露之變,以王涯、賈餗冤,草詔指其罪不切,為仇士良等所怨,不得再相。將卒,令門人代為草言,以甘露事誅遣者眾,請霽威普見昭雪。蓋瑕瑜互見雲。
蔡東藩:鄭覃、令狐楚,不能為涯、餗辨冤,但知依阿取容,狀亦可鄙。

人物爭議


關於令狐楚的籍貫,主要有敦煌、華原、咸陽、太原四說,而學者尹楚兵在《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中通過對令狐楚至交劉禹錫詩文及相關材料的考證,指出:
敦煌說,西漢時,令狐稱遷居敦煌郡效谷縣(治今甘肅省安西縣西),遂以敦煌為郡望。但在南北朝時,令狐整已內徙華原縣(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咸陽說,內徙華原后,令狐楚的先祖(非令狐德棻一系)再徙京兆府咸陽縣(今陝西咸陽市)。劉禹錫《和令狐僕射相公題龍回寺》稱“相公家本咸陽,有喬木之思”,其《集紀》又言:“公名楚,……敦煌人,今占數(占籍之意)於長安右部”,而咸陽縣正在長安之西。
華原說,則是受新舊《唐書》本傳稱他是令狐德棻後裔說法的誤導,其實,令狐楚先祖已由華原再徙咸陽。且華原在開元年間以後屬京兆府,也不當稱“宜州華原人”。
太原說,《舊唐書·令狐楚傳》已經言明:“楚始自書生,隨計成名,皆在太原,實如故里。”“實如故里”足以反證太原非其故里。且他赴官河東節度使、衣錦還鄉時,好友劉禹錫、白居易贈詩中僅提及令狐楚任太原幕府從事一事,均為言及太原為其故里,也頗不合情理。
據上述考證可知,令狐楚郡望敦煌,南北朝時曾遷居華原,后其先祖徙居京兆府咸陽縣,因以著藉。至於太原,則系其人令狐楚之父在此仕宦時居家之處,並非里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