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發酵

谷氨酸發酵

谷氨酸發酵生產是谷氨酸產生菌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分解、代謝營養物質、合成所需產物、谷氨酸的生化過程。谷氨酸產生菌既是谷氨酸發酵反應過程的主體,也是反應過程的生物催化劑。目前工業上應用的谷氨酸產生菌有谷氨酸棒狀桿菌、乳糖發酵短桿菌、散枝短桿菌、黃色短桿菌、噬氨短桿菌等。

概念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徑大致是:葡萄糖糖酵解(EMP途徑)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徑)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醯輔酶A(乙醯COA),然後進入三羧酸循環,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脫氫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條件下,生成谷氨酸。當生物素缺乏時,菌種生長十分緩慢;當生物素過量時,則轉為乳酸發酵。因此,一般將生物素控制在亞適量條件下,才能得到高產量的谷氨酸。

簡介


在谷氨酸發酵中,如果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不斷地排到細胞外面,就會大量生成谷氨酸。研究表明,影響細胞膜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細胞膜中的磷脂含量。因此,對谷氨酸產生菌的選育,往往從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細胞膜受損傷入手,如生物素缺陷型菌種的選育。生物素是不飽和脂肪酸合成過程中所需的乙醯CoA輔酶。生物素缺陷型菌種因不能合成生物素,從而抑制了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不飽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組成成分之一。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應減少,這就會導致細胞膜結構不完整,提高細胞膜對谷氨酸的通透性。

發酵過程


在發酵過程中,氧、溫度、pH和磷酸鹽等的調節和控制如下:①氧。谷氨酸產生菌是好氧菌,通風和攪拌不僅會影響菌種對氮源碳源的利用率,而且會影響發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尤其是在發酵後期,加大通氣量有利於谷氨酸的合成。②溫度。菌種生長的最適溫度為30~32 ℃。當菌體生長到穩定期,適當提高溫度有利於產酸,因此,在發酵後期,可將溫度提高到34~37 ℃。③pH。谷氨酸產生菌發酵的最適pH在7.0~8.0。但在發酵過程中,隨著營養物質的利用,代謝產物的積累,培養液pH會不斷變化。如隨著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會上升;當糖被利用生成有機酸時,pH會下降。④磷酸鹽。它是谷氨酸發酵過程中必需的,但濃度不能過高,否則會轉向纈氨酸發酵。發酵結束后,常用離子交換樹脂法等進行提取。

用途


谷氨酸除用於製造味精外,還可以用來治療神經衰弱以及配製營養注射液等。我國的谷氨酸發酵雖然在產量、質量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設備陳舊,規模小,自控水平、轉化率和提取率低,易受噬菌體污染,廢水污染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