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如

蔣介石第二任妻子

陳潔如(1905年~1971年1月21日),祖籍寧波,出身小商人之家,自幼居住上海

經過蔣介石的追求,二人結合,也曾有過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蔣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齡結合,誘騙陳潔如遠赴美國留學五年;二人離婚後常有書信往來,一度曾舊情復燃;陳潔如終生未育,只有一養女瑤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上海市盧灣區政協委員,1961年經周恩來批准移居香港。

1971年1月21日離世。2002年秋,陳瑤光將母親的欞櫬安葬在上海福壽園。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05

出生

1905年出生於上海。

1922

與蔣介石情感生活

1922年和蔣介石結婚,1927年離婚,前後共同生活了6年。

與蔣介石情感生活
1927-08-19

奔赴美國

1927年8月19日陳潔如在張靜江女兒黛瑞莎和海倫陪同下,乘傑克遜總統號輪船去美國。

1971-01-21

逝世

1971年1月21日,陳潔如在香港去世,其女瑤光為她料理後事並繼承了她的財產。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潔如照片
陳潔如照片
1906年出生在鎮海老家,自小隨父親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號。陳潔如在12歲的時候被母親送入位於海寧路的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子中學就讀,與鉅賈張靜江續弦的朱逸民女士和他的幾個女兒成為好友。
1919年,蔣介石通過張靜江和孫中山的關係,繼續向陳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陳潔如,並最終得到陳母的首肯。蔣向陳潔如聲稱自己已經與原配及侍妾脫離關係,並許諾“你將是我獨一無二的合法妻子”。蔣介石與陳潔如的婚禮於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樓舉行,張靜江是證婚人,時年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婚後不久,陳潔如隨丈夫回到奉化老家祭祖,並結識了蔣的前妻毛氏,蔣隨後陪陳在故鄉四處遊覽,二人感情日深。

定居香港

1927年8月,陳潔如離開上海前往美國。
1933年,陳潔如回到上海,赴美時,陳潔如把養女交給母親撫養。重回上海,對她來說,會勾起對心酸的往事的聯想,但親人在這裡,她還是回來了,她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她給蔣介石寫過幾封信,蔣介石批給她5萬元錢。
1961年,陳潔如與養女陳瑤光在周恩來的親自批准下,離開上海,定居香港。
1967年,她在唐德剛教授與蔣介石的英文教師李時敏的協助下,完成自傳稿,紐約一家出版公司有意出版。但蔣家出錢收買,該書未得問世。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陳潔如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之前的夫人,也是繼原配毛福梅和側室姚冶誠之後的又一伴侶。蔣介石於1922年和陳潔如結婚,1927年離婚,前後共同生活了6年。

健康狀況

陳潔如早年照片
陳潔如早年照片
1971年2月21日陳潔如在香港寓所中風去世,享年65歲。
2002年秋,陳潔如養女陳瑤光遷徙母親的欞櫬安葬在上海福壽園。

人物事件


晚年歲月

蔣介石與陳潔如(20世紀20年代)
蔣介石與陳潔如(20世紀20年代)
陳潔如與蔣介石仳離后,幾經磨難,從美國回歸,恬靜地蟄居上海,閉戶讀書自修,不再與聞負心人事。大陸解放后,蔣介石已流亡台灣,也不復那麼暴戾恣睢了。大陸生活一派祥和景象,陳潔如旋被徵聘為上海市盧灣區政協委員。
周恩來素性仁厚,按辯證唯物規律辦事,總希望從宏觀方面統一矛盾。在黨內,不論與陳獨秀、瞿秋白、王明、毛澤東,他都堅守“第二把提琴手”位置(恩格斯語),決不逾越;對黨外,只要是愛國者,毋分畛域,在大前提下可化解個人恩怨。
因陳潔如留居上海,周恩來轉念能否促使蔣介石懺悟歸來,和平統一台灣,以國為重。蔣介石雖個性剛愎,但還是個堅持“國統不變”的人;在私生活上頻次受豪門親屬要挾,政治婚姻並不愉悅。何況,當年在廣州車站合影時曾有“拿這張照片去加印二十份……這張照片對於我們的革命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從這句“歷史意義”的話來作引子,周恩來希望陳潔如能以柔克剛,勾起蔣介石的良知。
六十年代初,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時任國務總理的周恩來思考如何扭轉動亂,試將矛頭指向對外?於是,想再運作統戰工作,弭平災患。1961年,周恩來試圖溝通台灣關係,甄選了幾位高層人士為信使。第一個是章士釗老人,駐香港為兩岸架一橋樑;第二就想到了“師母”陳潔如和黃郛遺孀沈亦云
早年,革命初期,蔣介石曾與陳其美、黃郛結盟為義兄弟;陳生於1878年為老大、黃生於1880年為老二、蔣生於1887年為老三:陳其美在1916年被張宗昌軍閥暗殺;黃郛於1936年死去。黃的遺孀沈亦云幽居北京,與蔣的棄婦陳璐(潔如)為手帕交,尚通音信。周恩來設想以兩位夫人為秘密特使,試辦統戰工作。於是,請沈亦云以“二姐”名義邀“三妹”陳潔如到京遊玩。
周恩來將陳潔如和沈亦云接到西花廳住處便宴。與鄧穎超一起說明了統戰任務:請陳潔如旅居香港,設法探索溝通台灣關係,遊說和平統一;請沈亦云去美國,聯絡宋美齡,打通渠道。
兩位夫人接受了高層任務。秘密成行了。
陳潔如
陳潔如
沈亦云到美國后,可能有所窒礙,久久杳無音信。陳潔如抵達香港后開始單槍匹馬的探索,頗為活躍。開始,她在銅鑼灣百德新街租住一屋,隱姓埋名作富婆,尋覓麻將搭子充作伏線,觀察台灣輿情;逐步,通過麻將搭子引導深入社會調查(參加陌生人婚宴等);再進一步拋出誘餌,創言擬辦刊物、釣取報人中的台灣諜報人員,使之為我所用。這期間,陳潔如的麻將搭子是管國華女士及其夫婿黃錦齡(“新聞天地”記者),由黃的薦介又有美國“新聞周刊”駐香港記者劉捷,還有一似曾相識的唐士煊(唐是早年上海市政府的秘書,曾是張群、吳鐵城二人的多年隨從;娶一中美混血美女為妻,在外交界極活躍)。唐在街頭遇見陳潔如,即直呼“陳小姐”,表示關注。這樣,陳潔如到了香港的信息很快就傳遞到台灣了。
蔣經國得到情報,親自迅速到港謁見了久別的“上海姆媽”,優禮有加,在九龍太子道買了一層公寓房安置陳潔如生活,贄敬巨萬美元,聊表孝道。只是不談國事家事,但關懷“上海姆媽”健康,也供奉了不少保健藥物。
陳潔如仍然獨居銅鑼灣,將九龍太子道的層樓出租了。陳潔如既已淪入台灣控制之下,她也無所畏懼。並向黃綿齡放言擬創刊雜誌撰寫回憶錄。台灣方面意識到了陳潔如的宣傳攻勢。陳潔如一面通知上海的女兒和外孫,設法將有關蔣介石的文書信札和照片等證件郵寄香港;一面在物色恰當的人選代為捉刀撰寫書稿。隱蔽的統戰揭開了序幕。
陳潔如終於找到了一個美國記者希爾願意代撰回憶錄,初次撰寫了書目,給了他一些珍貴的史料和照片,約定了稿酬和繳稿日期。不料,事情泄密,希爾的初稿及照片信扎等被盜,但償付了他6萬5千美元,迫使他簽字:永不再充刀手並保密。希爾從此也銷聲匿跡了。事後也有傳說:陳潔如回憶錄稿件失竊,是聯合國總部中文科科長賴璉串同台灣駐紐約總領事俞國斌沒收的。賴是CC系陳立夫的狗腿子,奉俞國斌命執行的。
陳潔如心有不甘,但又毫無奧援。當時大陸正在動亂的“文革”年代,周恩來自身在受煎逼,無暇兼顧。上海的家被抄了,女兒女婿掃地出門……陳潔如只能暗自唏噓。
偶爾又遇到一個“三妹”郭德潔,陳潔如又燃起了寫回憶錄的火焰。據郭德潔說:李宗仁已與蔣介石鬧翻,準備回大陸。並說,李宗仁已由唐德剛教授代撰口述自傳,唐教授是名筆,已代胡適、顧維鈞錄製口述自傳。如果找到唐教授代撰回憶錄,必很精彩。
這個郭德潔,是李宗仁之妻,1927年蔣介石搞“4·12”政變后,由馮玉祥找李宗仁巴結蔣拜把子結義為三兄弟。馮1882年生為“大哥”,蔣1887年生為老二,李宗仁1891年生為老三。因此在“金蘭譜”上郭德潔又是“三妹”。
陳潔如又請一個洋記者到美國找到唐德剛,委託代撰回憶錄,唐教授婉拒了。因為唐是CC系陶百川的女婿,他本人雖秉性正直,也不參與台灣的小朝廷政治,但已風聞台灣情報人員的某些血腥事件,不願被捲入波濤。
陳潔如最後還是找到兩兄弟執筆,由他們打字寫成了回憶錄的英文稿。這兩個人叫李蔭生、李時敏,廣東人,早年一度為蔣介石的家庭教師,授英文;蔣發跡后甩棄了他們,兩兄弟耿耿於懷;恰好碰上陳潔如急切想寫回憶錄,他們承攬了這交易。於是,回憶錄的贗品寫得一團糟,加油添醋,插入了許多俚語和添加劑。貶損了陳潔如的純貞原貌。而這件事又被台灣偵知,於是又大動干戈,正面由陳立夫出面致函陳潔如告誡;另一面由杜月笙黑手黨人江一平律師脅迫陳潔如繳出回憶錄全稿及有關文件照片等等;然後償付了25萬美元,逼陳簽字,保證以後永不宣洩蔣介石隱私……這個江一平就是1927年代蔣介石與陳潔如簽離婚約的黑手。統戰夫人功虧一簣。

死亡之謎

1971年農曆正月初,麻將搭子黃錦齡、管國華夫婦到銅鑼灣為陳潔如拜年,久掀門鈴無反應。黃、管夫婦慌忙打電話找九龍的周安琪問訊,因為周女士是陳潔如養女瑤光的好友,只有她知悉陳潔如的情況。周女士趕到銅鑼灣,用紅包請人配鑰匙開啟房門,發現陳潔如橫卧地上已死去多日了。周安琪急電上海陳瑤光赴港奔喪。幸爾又是周恩來特殊照顧,批准出境,陳瑤光飛到香港料理了母親後事。
當時,舉哀喪葬前,周、黃、管等人不敢報警,恐怕警察查究死因,拍照、傳媒報導會引發台灣注意。結果,參加料理喪事的人仍是一個招商局來的周某人,顯然陳潔如的死是台灣知道的。但是陳潔如究竟何日逝世?什麼病症?是否預謀他殺?是否“保健藥品”中毒?是個謎,親屬無人知曉。

魂歸故土

事隔二十年,陳潔如的亡靈已安息了。忽爾,台灣又冒出了所謂“陳潔如回憶錄”,傳媒熱炒,出現了幾個版本。有人說是“南半球”某人50年代的藏稿;有人說是台灣大學生在美國某大學查閱資料時偶爾發現的打字稿。於是,洛陽紙貴,名噪一時。也有人辨析這是偽書,剖析時、地、人、事與傳主年歲的不符,理論知識與術語有舛謬等等;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的“黑盒子”可以正史筆。當然有人渲染熱炒斂財,有人攀附揚名;其實恐怕就是李氏兄弟留一手的伏筆。陳潔如九泉有知,也會感到這是對她的褻瀆。2002年秋。陳潔如的唯一養女陳瑤光盡孝,決心擺脫海外的毒霧氤氳,遷徙母親的靈櫬安葬在上海福壽園。魂兮歸來,葉落歸根,英靈回到故土,不再異鄉落漠了。仰慕陳潔如高潔的人們也都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