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城區沙灘後街。校址原為清高宗四女和嘉公主的賜第。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光緒二十四年(1898)改為
京師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
義和團攻入北京,
慈禧下令停辦。同年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京師大學堂校舍先後被
俄國、德國侵略軍佔據,校內房屋、圖書館、儀器大部分被毀。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下令恢復大學堂。宣統三年(1911)改稱
北京大學。1927年
張作霖下令取消北京大學,將北京的國立九所高等學校,合併成立“京師大學校”。1929年恢復北京大學。1934年將北京大學東邊傅恆家廟擴大為校址,為
北京大學地質館(一說為圖書館),蔡元培、李大釗、
嚴復、魯迅、
錢玄同等曾在此工作。該處存一大殿,為原公主府內建築,西部還保留幾組四合院,為清式建築。院中偏東處尚保留兩座西式樓房,為北京大學二院時的教學樓。其餘建築均為近年新蓋大樓。由高教出版社等單位使用。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東至大學夾道衚衕西側圍牆,南至
沙灘後街55號、59號院建築南牆及其向東的延長線,西至
景山東街規劃紅線,北至55號、59號院北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