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休克

小兒休克

休克是兒科常見的危急重症,根據引起的原因不同可分為: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等,其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是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血容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及微循環障礙,則是休克發生髮展的關鍵環節。

病因


①感染性休克是在嚴重感染的基礎上,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既有體液因子的作用與細胞功能的損害,也有微循環障礙的變化,共同形成錯綜複雜的病理生理過程。
②低血容量性休克多由於失血、失液,使血容量急劇減少所致。
③心源性休克則由於心臟泵血功能失常,使心輸出量急劇降低引起。
④過敏性休克是外界抗原性物質進入體內后所產生的全身性強烈反應,導致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循環血量急劇減少而致。
⑤神經源性休克發生於劇烈疼痛引起血管擴張,微循環淤血,有效循環血量急劇減少時,因創傷時多見,故又稱創傷性休克

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各類型休克臨床的共同特點是: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尿量減少、精神委靡或煩躁不安等。
嬰幼兒在感染的基礎上,有發熱或體溫不升、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厭食、嗜睡或煩躁不安、雙眼凝視、呼吸不勻、心率>160次/分,應考慮休克。
較大兒童,反覆寒顫后出現高熱、或肛指(趾)溫差>6℃以上,精神不振,在無明顯體液丟失情況下眼窩凹陷,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大汗淋漓,脈壓差小,亦應考慮休克存在。
晚期病情多已發展成重型,有呼吸節律不整,皮膚粘膜發紺,四肢厥冷,周身出現花紋,脈搏細數或捫不到,血壓降低或測不出,尿量減少,神志不清或驚厥,且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

監測


本著簡單易行的原則,通過以下項目的監測,對估計病情、判斷預後有幫助:
①體溫急劇變化:T>40℃或不升,或肛指(趾)溫差>6℃ ;
②神志改變:淡漠、煩躁不安、半昏迷或昏迷等;
③血壓:脈壓差<2·6kPa(20mmHg),或血壓比原來下降4kPa (30mmHg),脈搏與血壓關係密切,若脈搏規則有力,血壓也大致正常,若脈搏細弱們不到,血壓也多數降低或測不出;
④尿量減少或無尿:尿量是監測循環狀況的重要指標,少尿是指學齡兒童<400ml/d、學前兒童<300ml/d、嬰兒<200ml/d,24小時內總尿量<30~50m1稱無尿;
⑤水腫,通常伴有白蛋白濃度下降。

小兒突發休克怎樣救治


讓患兒平卧,解開衣服、領扣、褲腰帶。患兒周圍空氣要保持流通,環境安靜。臉色蒼白者,卧時應把頭放低,保暖,服一些溫糖開水或鹽水。可針刺或用手指甲壓嘴唇正中穴(人中穴)使之蘇醒,必須刻不容緩地將患兒送到醫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