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美感的一種屬性

美,是指能引起人徠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人類關於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應用的過程是美學。

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美學概念


美的內涵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但它本身是一種主觀感受。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的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藝術美包含優美、崇高、悲劇、喜劇等幾個基本範疇。喜劇有諷刺、揶揄、滑稽、機智、幽默、怪誕、荒誕等子範疇。
雖然人們都能感受到美,並且能夠識別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麼是美”的問題時,答案卻千差萬別。總結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下列幾種:美是形式的和諧(古典主義);美是上帝的屬性(新柏拉圖派);美是完善(理性主義);美是愉快(經驗主義);美是關係(啟蒙主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德國古典美學);美是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等等。
美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概括歸納起來不外五個方面:
(一)美在客觀說。這種理論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屬性的研究,發現了有關和諧、比例、對稱、多樣統一等美的外觀形式法則。後來側重於社會美的研究,對美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有精闢的論述。代表人物有狄德羅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觀說。認為美是人的意識、情感活動的產物或外射表現,這種理論在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審美感情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代表人物有休謨、康德、柯羅齊等。
(三)主、客觀關係說。認為美既不在客觀,也不在主觀,而在二者的結合中。但在論說中有傾向於客觀的,也有傾向於主觀的。
(四)超自然說。認為美是上帝、神或某種超越主、客觀的“第三力量”創造的。
(五)社會實踐說。認為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真與善的統一,是自由的形式。
風景美
風景美
上述各種美論在相互對立中,又相互影響、批判、吸收、繼承,呈現出一種複雜的發展態勢。現代西方美學不再遵循傳統美學自上而下的哲學演繹的研究方法,而採用自下而上的實證法,強調直覺、潛意識、本能衝動、慾望升華、主觀價值、情感表現等主觀因素的研究。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先後出現了實驗美學、遊戲說、快樂說、移情說、距離說、表現說、心理分析、格式塔等各種美學流派。這些流派對美的探索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但也出現了反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傾向。關於美的本質的研究,發展到今天,儘管尚無定論,但它已使美學與其他科學的研究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了,現代心理學、生理學、數學、資訊理論、系統論、社會學、經濟學、考古學等都在不斷給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新的途徑。

定義爭議

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到“美是難的”。
十八世紀歐洲興起了“實驗美學”熱,意圖從具體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質,從而給出美的定義。然而實驗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圖形和聲音,所得結論不具普遍性。至於“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對象化”等定義,則犯了把具有交叉關係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於了具有交叉關係概念中的某個概念的錯誤。
大陸學者易萬成對美的闡釋
1、關於美的定義
美學對美的定義是: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
2008年,大陸學者在《存在與華夏文明》一書中提出了美的這個定義。
2、此定義的合理性
美的這個定義,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滿足”這個美的本質,克服了以前許多美學家把美的屬性當作美,把美感當作美而引起的諸多問題。它可以合理解釋移情現象;可以解釋同一刺激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個人,在相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萬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很好地解決美學中的三大難題:變態美(以噁心為美)、自然美和音樂美。
由美的這定義出發進行演繹,可以對美進行合理分類,把自然美,社會美、相對美、形象美、朦朧美等都歸入“美”這個種概念的屬下。
徠實用美
徠實用美
由於人的需要隨時間地點在變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動態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確定的。
3、此概念的三個要素
美不是孤立的對象,而是與人的需求被滿足時的精神狀態相聯繫的人與刺激的互動過程,這種動態的過程包括三個要素:
(1)信號——引起人愉悅反應的一切刺激,包括第一和第二信號。它是產生美的原因。
(2)主體——人。它是美產生的場所。
(3)美感——人的需要被滿足時人對自身狀況產生的愉悅反映。它可以是現實需要被直接滿足時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滿足的經驗和記憶。

概念分類

如果以人感知客觀世界的方式(嗅,觸,嘗,聽,看,想)為標準,美可分為實用美,形式美,音樂美、精神美和創造美。
以人的需要層次為標準,美可分為生理美、先驗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動的場所分,可把美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按美產生時實物刺激的有無,美又可分為直接美和間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美可以分為實際美和信號美……

概念本質

唐震在其新著《接受與選擇》中指出:美的本質就是自由自在地勞動。美是表達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質的關鍵在於理解創造美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1.所有創造美的勞動都是具體的勞動
個體在其與對象的對立與僵持中,需要勞動來解脫。只有勞動能把個體從對象關係中解放出來。由於個體所面臨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個體的勞動形式也就是多種多樣的。
從表面上看,個體的勞動過程是滿足吃、穿、住、用的過程。它是那樣地實在,那樣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詛咒是勞動使他變得辛苦起來。然而,勞動對於人,就象生命對於人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說的好:“勞動改變了人本身”。如果沒有勞動,也許世界上至今沒有人類,如果沒有勞動,人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豐富的生活。人們可以改變勞動的形式,但卻不能取締勞動本身。因此,在各種各樣勞動形式的背後,其實是人與對象之間是自由的或者不自由的種種對象關係的表達,這一點,是萬事萬物是否“美”的總根源。
2.所有創造美的勞動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
雖然每一種勞動都是具體的,比如加工產品的活動、農業種植活動、建築活動、舞蹈活動、歌唱活動、繪畫活動等等,但是,這些具體形式的勞動活動都希望表達同一個目的——勞動的自由性。當著這種勞動體現了人改造自然(包括人改造人本身)之時,體現這一目的性的勞動成果(或者勞動過程)即是美的。換言之,每一種具體形式的創造美的活動必然是體現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動,那種凡是體現了人類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勞動成果(或者勞動過程)則被看成是美的東西。
美的瞬間
美的瞬間
3.美是自由自在地勞動
美的事物正因為是由勞動的自由自在性構成,美表現在任何事物之上時,這種事物都是勞動的結果的表現者或者直接是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現者。作為勞動的結果,作為這種勞動的自由自在性質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鑲嵌在勞動過程以及勞動結果之中。比如生產勞動中的美,生產者按照自己的設想成功地製造出一件精確的產品,或者完成了一個成功的動作,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於必然性的設計使得勞動有了結果。這個時候,美是勞動產品的一個附屬物,它鑲嵌在這產品之中,是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證明。作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現者,美直接就是這種勞動的主題,這種勞動直接地為了美而產生,比如藝術勞動,這種勞動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所以,當我們借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勞動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對美的事物進行抽象時,所有的、紛繁複雜的美的事物的共性就顯現了出來,這就是,美的意義就在於它是表達人的勞動的成功的一面而不是失敗的一面,當著人的勞動在具體的意義上完成了某些必然性的動作、在抽象的意義上呈現為人面向勞動對象時人的自由自在性的張揚時,此時,與這一勞動過程有關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看似遠離勞動過程的月亮等自然界(自然美的根源)就是美。循著這一本質去看待林黛玉細膩的酥手和焦大粗糙的手掌,它們在他們的勞動圈子裡都被認為是美麗的,兩者的美是不能置換的,因為他們的勞動是無法互換的。

哲學概念


定義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理解

1.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
美存在於個別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天地有大美
天地有大美
莊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大美、明法、成理存在於天地、四時、萬物之中,是天地、四時、萬物的組成部分。
柏拉圖認為: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體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柏拉圖所謂的理念,是指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性能和組成部分,是指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區分、界定、彰顯和抽象出來的,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美的具體事物所包含的抽象事物。
美是千差萬別的美的具體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質和組成部分。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的全部,它僅僅是美的具體事物具有的一個組成部分。
2.美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促進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
價值的哲學定義: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性質和能力,是人們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經驗過的全部具體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抽象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和元本體。
具體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性質和能力。自然事物、環境、現象具有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人類具有改造自然環境、變化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能力;各種化學物質具有相互發生化學反應、融合生成新物質的性質和能力。
人們約定俗成地把個別具體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性質和能力稱為價值。例如: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勞動價值、化合價值、文化價值、宗教價值等,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性質和能力的稱謂和界定。
元本體是自然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經驗過的全部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規定,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全部經驗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統一的組成部分,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本體自然事物。
價值是同時間、空間、運動、物質、精神屬於同一種類的,不具有最高級別普遍性規定的元本體事物。
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大家都知道,有的具體環境、現象、行為、事情和物體有利於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有的具體環境、現象、行為、事物有害於社會和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價值。社會和自然的環境、現象、事物、行為對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是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統一體。
真、善、美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利於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具體事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假、惡、丑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害於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具體事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負價值。
美是具體事物包含的正價值。
美是個別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價值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是和負價值相互對立的正價值,是和丑相對立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環境美、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是指具體環境、具體行為、具體語言、具體心靈中,包含著有利於社會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指具體環境、具體行為、具體語言、具體心靈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
3.美是存在於個別具體事物之中的有別於醜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或組成元素,是人們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美的具體事物中抽取出來的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部分的抽象事物。美相對於美的具體事物來說包含的內容規定更少、其抽象程度更高。美相對於美的具體事物來說是相對抽象事物。
元實體的哲學定義:元實體是個別自然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個別自然事物具有的種或屬的普遍性規定,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自然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實體自然事物。
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元實體。
形容名詞“美”所表述的認識對象同普通名詞“人”、“蔬菜”、“水果”所表述的認識對象一樣,都是具體事物所具有的種或屬的普遍性規定,都是人們從個別具體事物中發現、知道、分辨、界定、抽象出來的,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實體自然事物。
4.美感是人腦產生的一種特殊感覺,是人們從個別具體事物中發現美,把美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前提條件。
藝術美
藝術美
人類在自然界里產生以前,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好比是貯藏在地下的礦藏,靜靜地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不存在完整意義上的抽象事物,不存在所謂的價值,不存在美醜、好壞、善惡這些價值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人類在自然界里出現以後,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具體事物具有的真、假、美、丑、善、惡等組成部分,逐步被人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了。價值,美、丑、善、惡等抽象事物的形成和產生,同個別具體事物、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人腦的思維分解和抽象活動有密切關係。
人腦在受到感覺器官傳來的有關外部具體事物的信息信號刺激下,會發生一些生物化學變化,形成和產生某種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電信號,從而影響身體的有關組織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會成為刺激大腦的新的信息源,引起大腦的注意和反思。這就是美感形成和產生的生理機制,就是人們在享受美感之後對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進行反思,把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同經驗過的有關事物進行比較,從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美的特殊性能和規定的原理。
5.美感的認知是相對的。
從哲學的角度上講,耶和華的審美觀點與撒旦是有差異的。
——第歐根尼如是說。
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藝術創造,具有保障和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能夠創造人類生存發展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能夠使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獲得精神自由,得到改造、完善和發展,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人為什麼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為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因為自然和社會的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因為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行為,消除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負價值,增大環境、現象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才能實現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目標。
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人腦產生的命令、意向、方案、原則、方法的指揮下發生和進行的,社會實踐是社會意識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實踐的本質和規定。人的社會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愛美嫌丑的社會行為,是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活動,是愛美嫌丑社會意識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愛美嫌丑是社會發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是人的一般社會意識。
對立組成部分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美是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一切事物都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的組成部分,是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也必定是另一個更大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一個非獨立存在的抽象事物,事物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美是一般美和特殊美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兩個或多個美的具體事物分別包含的美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美,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美,任何美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組成的統一體。一個美的具體事物所具有的美是唯一的美,具體的美同時也是一般的美,非唯一的美。
我們之所以稱兩個或多個具體事物都是美的具體事物,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它們具有相同的美。我們之所以用不同的語言和詞語描述和稱呼兩個或多個美的具體事物,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它們所具有的正價值量、所具有的美是不相同的。
磅礴
磅礴
和諧、爛漫、磅礴、壯闊、溫柔、熱情、博大、健壯、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是個不相同的具體的美。美是和諧、爛漫、磅礴、壯闊、博大、熱情、溫柔、健壯、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內容和本質。美是一般的和諧,和諧是具體的美,美存在於和諧、爛漫、磅礴、浩瀚、溫柔、熱情之中。
對一個具體事物美不美的判斷是對這個具體事物包含的價值性質的判斷。對一個美的具體事物美的程度的判斷,是對這個具體事物包含的正價值數量的判斷。要正確判斷一個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必須注意嚴格區分個別具體事物和一般具體事物。
一般具體事物所具有的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統一體,真的、善的、美的具體事物同假的、惡的、丑的具體事物是同一個一般具體事物。因此不能說一般具體事物是美的具體事物或丑的具體事物,只能說一般具體事物是一個價值物。“天下雨”作為一般具體事物既是好事又是壞事,既是美事又是醜事。
只有個別具體事物才是包含美或者丑的實體自然事物。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的人、個別具體的事情、個別具體的環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的性質是不相同的。只有聯繫具體的情況,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對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的人、個別具體的事情、個別具體的環境進行分析,我們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例如,只有對具體時間、空間、情況的“天下雨”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天下雨”對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的性質,判定具體的天下雨是包含美的個別具體事物還是包含丑的個別具體事物。否則就無法說清楚天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個別具體事物是具有時間、空間、情況、條件、關係等具體規定的事物。個別具體事物,只有個別具體事物對人類才具有一定的正麵價值或者負麵價值,才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或者負面意義。

社會客觀標準

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必然趨勢和基本規律,能夠滿足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美的社會客觀標準。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具體事物、具體現象、具體事情、具體環境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認為它很美,有人認為它不美,還有人認為它很醜。對於什麼是美食、美酒、美景、美物、美人、美事、美行的問題,人們給出的答案也不相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情人眼裡出西施
情人眼裡出西施
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識能力和不同的知識經驗。認識能力強、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迅速準確地判明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能夠一目了然一個具體事物的美和丑、好和壞。缺少知識經驗的人很難正確判斷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價值性質和數量,不知好歹和美醜。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因為初生牛犢沒有關於老虎的經驗知識,不能正確判斷老虎對自己的生存所具有的負面意義和價值。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因為情人之間相互接觸時間比較多,已經深刻認識了情人對自己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識和正價值,是包含美這種特殊規定的美人。
因為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或利益時常存在差別。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少數人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時常存在差別。社會和諧符合社會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但不符合個別想渾水摸魚的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因此,社會和諧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美,對個別人來說就是不美。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歌中有兩句歌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這兩句歌詞唱得太好了,完全符合天理和社會發展規律。天地之間有大美,老百姓的生存發展需要是稱重萬物的秤砣,是丈量世界的尺度,是區分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真理與謬誤的社會客觀標準。
人是萬物的尺度,美是萬物之一,所以人是美的尺度。這裡所謂的人不是指社會中的個別人,而是指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指占社會多數比例的人民。社會的發展進步是有客觀規律的,人是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制定者,人們參與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意向、意識就是社會發展變化具有的客觀規定和客觀規律。
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是豐富多樣的,人不僅有生理的物質需要,而且有心理的精神需要。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只有維持在一個正常合理的水平上,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影響人生理變化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能力,是影響人心理變化的條件和基礎。離開人生理的物質需要的滿足,人的心理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就不可能實現,人的美好感覺和幸福感覺就不會發生。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對於已經饑渴難耐的人不會引起任何快樂、愉悅的美好感覺,一個人如果失去自由,即使有豐富的物質能夠完全滿足生理的需要也不會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必須首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滿足生理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宗教的、政治的、倫理的、文化的、藝術的、審美的活動,才能滿足心理的精神需要。因此,人們關於社會發展進步的意願、意向、意識,關於真、善、美的客觀標準同人們一定時期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國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活動,有利於全中國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促進社會進步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對社會進步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它包含著真理、善良和美好。

哲學認識


美學歷史

人類關於美的本質、美的感覺、美的定義、審美活動等問題進行的討論和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美有許多論述。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記敘了蘇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麼的問題,並對美的本質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最後承認未能最終解決美的問題,以“美是難的”結束。
蘇格拉底或是柏拉圖都不是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是比他們早一個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宇宙美學理論,以對數學、音樂和天文學研究為基礎。其主要內容是:數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內的各個天體處在數的和諧中。距離越大的天體運動越快,併發出高昂的音調;距離越小的天體運動越慢,併發出渾厚的音調。和距離成比率的音調組成和諧的聲音,這就是宇宙諧音。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畢達哥拉斯對數、和諧與物理現象相互聯繫的感悟和研究是從音響開始的。傳說畢達哥拉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時,聽到鐵鎚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認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他猜想是由於鐵鎚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並通過稱量不同鐵鎚的重量確認了其間的關係。隨後,他又用不同長度的弦的振動實驗發現了弦長與和諧音的關係。可以說,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發現聲音與數字比例相對應的人,從而率先建立了日後成為西方音樂基礎的數學學說。畢達哥拉斯堪稱西方美學的開山鼻祖,他提出了“美是數的和諧”的理論觀點,為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係”。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藉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
桑塔耶納在《美感》中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
普列漢諾夫在《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指出:社會人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觀點,到後來才移到審美觀點上去。人類以為美的東西,就是對他有用,是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鬥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人在享受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學地反思而被發見。然而美的愉樂的根底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並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的。

美學貢獻

中國人對美的認識和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為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是中國古代人把羊與大兩個獨體字組合在一起造出來的合體字。“美”的本義是從帝王的觀點定義的:下面的“大”是《說文》“皇,大也”之“大”,指三皇統治的疆土大如海;在“大”之上,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馴順如羊的人民(即“群”);發音取自“海”中之“每”(“每”有迷茫之意)。在中國古文書籍里,清楚地記錄著許多中國古人關於美的本質、美同其他具體事物關係的正確看法和觀點。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圍繞美的本質問題,中國學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形成了一些基本觀點。一是以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論,認為美完全是主觀的,美作為一種意識與客觀對象無關。二是以呂熒為代表的社會意識說,認為美是人的社會意識,“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現象”。三是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典型論,認為美是客觀的,“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個別之中顯現著種類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潛為代表的客觀和主觀統一說,認為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五是以李澤厚、劉綱紀等為代表的客觀社會說,認為美既有客觀性,也有社會性,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回顧人類關於美的思想發展史可以看到,人們已經認識到美不是具有可感形態的個別具體事物,美是同個別具體事物相聯繫的抽象事物,是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能夠引起人產生美感的性能和原因,是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功利或價值相聯繫的認識對象。但是由於受到以往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限制,人們關於美的本質、美的定義、審美問題的觀點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處,還存在很大爭議。

心理學概念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美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對稱的、諧調的、給人期望追求留下想象餘地或回味餘地的特徵。例如我們說維納斯雕像很美,其原因就在於維納斯雕像各項比例的對稱性、諧調性和“維納斯斷臂”部分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想象餘地。再例如我們說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像很美,其原因就在於蒙娜麗莎油畫所呈現出的驚人的黃金分割率及其“蒙娜麗莎微笑”所給予人的不盡的想象空間。
美感心理若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釋,應該是根源於遠古時期人類在進化演化過程中,對一切有利於自己高效生存事物的特徵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心理定勢。

研究範疇


美學研究的中心範疇,包括美的本質和美的形態。

美的本質

美學研究的一個根本理論問題。在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的理論眾說紛紜,但從哲學的出發點看,基本上不外兩種:一種從客觀物質的屬性中去尋找美的根源;另一種從精神中去尋找美的根源。此外,還有游移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各種折衷、含混的說法。馬克思主義主張從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實踐改造中去尋找美的根源。

美的形態

美的普遍本質的各種具體表現形態,包括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
社會美
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場景、某些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等的審美形態,是社會實踐的直接體現。
自然美
海上生明月
海上生明月
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於實踐。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屬性、特徵,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認的或實踐中肢體所能運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們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自然美的主要特點側重於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它和社會功利的聯繫較為曲折。
藝術美
藝術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審美特徵的能動反映,是審美意識的集中物態化形態。藝術美作為美的高級形態來源於客觀現實,但並不等於現實,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包括兩方面:藝術形象對現實的再現;藝術家對現實的情感、評價和理想的表現,是客觀與主觀、再現與表現的有機統一。它的特徵在於具有審美功能,能給人以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最為純粹的美的愉悅和享受。

相關信息


心靈美

心靈美(spiritualbeauty),亦稱“精神美”、“內心美”、“靈魂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社會美之一。古希臘柏拉圖說“心靈的優美與身體的優美諧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這是“心靈美”一詞的發端。
中國古代將心靈美稱做“內秀”、“性善”、“仁”、“誠”等。孔子提出“里仁為美”,墨子認為“務善則美”,孟子認為“充實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誠實的、有學問的人,心靈才是美的。
心靈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在教育、學習、磨練以及同假、惡、丑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受特定時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制度、道德準則、文化發展狀況的制約。
不同時代、階級的人對心靈美有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標準。包括思想意識的美(如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崇高的理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格調的美等),精神意志的美(如進取精神、創造精神、頑強意志、崇高氣節的美)、智慧才能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養、知識才能、聰明睿智等)。
心靈美是真、善、美的統一,知、意、情的統一。它是人的行為美、語言美、儀錶美的內在依據,並通過具體的感性形態而被人們所感知。集中體現了社會文明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要求。

哲學探討

美是什麼?這是美學中一個最古老而至今還未有圓滿答案的問題,也是傳統美學中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即美的本質問題。對美的本質的追問,是對人類審美現象的終極意義的哲學探討,歷代哲人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正式提出和探討,始於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
自柏拉圖開始的對美的本質的探討,是歷代西方哲人哲學探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美的本質的解釋必然與哲學基本問題相聯繫,與哲學的基本派別相聯繫。
從精神方面對美的本質的探討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客觀精神方面來探討,如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一是從主觀精神方面來探討,如休謨、康德。
柏拉圖設定美是“單一的理念”,這“單一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質。
普洛丁進一步把理念神秘化,稱之為神明理性(理式)。這種神明理性是宇宙一切之源,也是美的根源和本質。到中世紀神學家那裡,更是把這種理念直接稱為“上帝”,上帝是一切美的根源和本質。這種想法是一種思想上的理念寄託。是人們在精神上有某些困惑或苦難時對世界的的一種自我安慰式的樂觀的世界觀。與宗教信仰相似但比宗教信仰更“權威”。

美的規律


美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事物產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卻因人而異?這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如果有,我們是不是可以按照美感的本質和規律創造更多具有美感的東西?
其實,“美感”就是引導我們更好生存的一種“情感”,或者說,美感的“本質”就是“意識”這個“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提示:指示我們繼續做或收集那些讓我們感到有“美感”的事物,將會對我們的生存帶來好處)。
也就是說一樣事物給予我們“美”的感覺,其實是因為那樣“事物”或與其有“類似特徵”的“事物”會直接或間接的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利益”或是不會“傷害”我們,即康德所說合目的性。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普遍對人們有好處的,另一些只在特殊的情況下對特定的人有好處;所以美感主要可以分為“普遍美感”和“特殊美感”。

普遍美感

1.看上去有“潤澤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膚”都是比較“健康”的,一般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於是“潤澤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潤澤美感”。
2.做工比較“精密”的東西,一般都會比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於是這種“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精密美感”。
3.而為什麼一些“形象”我們看上去會感覺很“可愛”呢?您如果仔細的觀察一下的話,您將會發現那些“可愛”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腳短”、“腦袋大”一幅“傻樣”,而這樣的東西是安全的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所以自然也成為了一種“美感”,我們簡稱為“可愛美感”。

特殊美感

1.在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大家都覺得漂亮的時候,突然又出現另外一個更漂亮的,於是對比之下我們便會覺得原先的那個女孩不是很漂亮了,這種就是比較常見的比較之後的特殊美感了,我們簡稱為“比較美感”。
2.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興趣的事物,感覺到有美感;然而別人卻對那些事物不感興趣,於是那些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沒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興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利益的,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精神上),這種因人而異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興趣美感”。
3.我們會發現,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因為自己喜歡的人對其有好感,而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它們;這種連帶式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連帶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