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燈盞花
紅河燈盞花
紅河燈盞花,雲南省紅河州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紅河州位於東經101°47′—104°16′、北緯220°26′—24°45′之間的北回歸線上。州內海拔1750米—2550米的區域,因常年太陽投射角度較大,變化輻度較小,光照充足,所生產的燈盞花品質較優良,是燈盞花的最適宜種植區,根據測定,紅河燈盞花的有效成份比其它地區的高出37%至50%。
紅河燈盞花不論在產量、外觀及內在品質上都優於其他產區的燈盞花,具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特徵。紅河燈盞花能具有這樣的特點,首先是紅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形成了白天溫度高,光合作用強,積累的有機物質多;夜間溫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有機物消耗少,有利於燈盞花干物質的積累和養分的合成積累;其次是土壤中各種含量的獨特性質非常適宜燈盞花生長。
2007年12月0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紅河燈盞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紅河燈盞花
紅河燈盞花主要的特點為:
一是高產。通過對不同產區燈盞花的產量的比較研究,紅河燈盞花產量比其它產區平均單產高59%,最高單產高達122%。其他產區的野生燈盞花一年採集二次,而紅河燈盞花一年最高可採收四至五次。分析認為,產量差異的原因是雲南紅河產區晝夜溫度差異較其它產區大(年溫差大於1.6℃),有利於燈盞花的生長及干物質的積累。
二是農藥殘留低。經過對紅河州內不同產地紅河燈盞花進行六六六、DDT農藥殘留量的分析,僅有一個樣品檢出六六六殘留量僅為0.02毫克/千克;其餘均為“未檢出”;DDT殘留量多數為“未檢出”,檢出樣品中DDT殘留量平均為0.4毫克/千克。
三是有效成分高。燈盞乙素是燈盞花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眾多學者測定比較證實,紅河燈盞花的燈盞乙素高於其它產區,野生紅河燈盞花含量為0.5%—0.8%,人工種植的紅河燈盞花為2.20%—2.78%。
四是物理指標優。經過對比分析,紅河燈盞花水浸出物穩定在30%以上,比其他地區高67%以上;醇浸出物穩定在15%以上,比其他地區高50%以上。重金屬含量等其他指標均符合WM2-2001《藥用植物及其製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的相關要求。
燈盞乙素:紅河燈盞花全草不低於2.0%,紅河燈盞花半草不低於2.5%;雜質:紅河燈盞花全草不超過5.0%,紅河燈盞花半草不超過3.0%;水分不超過12%;總灰分不超過15%;酸不溶性灰分不超過8.0%;水浸出物不低於18%;醇浸出物不低於7.0%。
經過多年的開發研究試驗表明,原生長地不同,燈盞花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紅河州燈盞花研究所進行種質資源的調查結果為,分佈於紅河州瀘西、彌勒、箇舊等區域內的野生紅河燈盞花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其它地區的野生燈盞花有效成分含量為0.40%—0.50%,紅河的為0.50%—0.80%。而人工種植的燈盞花其它地區的有效成分為0.80%—1.39%,紅河燈盞花的為2.00%—2.78%。
《中藥大辭典》中對燈盞花記載為:燈盞細辛。
異名:地頂草、燈盞花,地朝陽、雙葵花、東菊。
基原: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全草。
原植物:短葶飛蓬多年生草本,高20厘米—30厘米。根莖粗壯,其上密生纖細的鬚根。葉為單葉,基生葉密集,匙形,長3厘米—5厘米,寬1.2厘米—1.5厘米,兩面有毛,邊緣常皺波狀,基部下延成柄,柄帶紅色;莖生葉長圓形,長僅2厘米,寬約0.6厘米。頭狀花序頂生,常單個,邊緣有2列紫色舌狀花,中央為黃色管狀花。瘦果扁平,有柔軟的冠毛。花期夏季。生於向陽坡地。分佈雲南、廣西等地。
採集:夏、秋採收。
成分:同屬植物Erigeronbonariensis含植物甾醇、樹膠(含半乳糖)、糖甙型樹脂、糖甙型鞣質、揮髮油(為檸檬烯等)、焦性兒茶酚、氨基酸、糖等。
性味:①《雲南中草藥》:“甘、溫。”②《雲南中草藥選》:“辛,微溫。”
功用主治: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積。治感冒頭痛鼻塞,風濕痹痛,癱瘓,急性胃炎,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現代醫學中稱為心臟病和青光眼。中國醫學科學院昆明醫藥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對燈盞花進行系統的植物學、藥理學、毒理病理學及生產工藝技術等進行研究和開發表明:藥性味甘溫,主要功能是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消積止痛。用於治療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偏癱病症有良好的療效。《中國醫藥報》登載的“燈盞花護視網膜神經細胞”就是研究以燈盞花中的咖啡酸、東莨菪內酯、野黃芩苷為對象,觀察它們對體外培養的視網膜神經細胞存活的影響,將燈盞花拓展應用於青光眼的治療提供了實驗依據。
紅河州位於東經101°47′—104°16′、北緯220°26′—24°45′之間,因紅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腹地而得名。北部與昆明市緊靠;西北部與玉溪市為鄰;東北部與曲靖市相連;東部與文山州接壤,西南部與思茅市相接;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國境線長達848千米。北回歸線穿越紅河州箇舊市乍甸鎮的水龍井村、蒙自縣雨過鋪的仁厚村、建水縣的坡頭鄉,形成了一個非常適宜燈盞花生長的良好氣候帶。
紅河州境內東西最大橫距為254.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為221千米,總面積為32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28568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88.5%。全州適宜種植燈盞花的面積有50萬畝。
紅河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為金平縣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3074.3米;最低處為河口縣境內紅河與南溪河匯合處,海拔76.4米,這裡也是雲南省的海拔最低點。州內的瀘西、彌勒、開遠、箇舊、蒙自、建水、石屏等地屬於高原地區,地勢由北向南逐漸降低。紅河燈盞花分佈區的海拔均在1250米—2300米之間。
氣候條件
紅河州具有獨特的高原立體氣候特徵:一是熱量水平分佈複雜,垂直差異明顯,往往在一個鄉的小範圍之內也有涼、溫、熱的不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十分明顯;二是州內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光、熱資源充足,光照可利用的時間長,光質好(短波輻射強);三是處於在熱帶季風氣候區內,故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四是州內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充沛,全州平均年總降水量為1491毫米。
氣候要素
日照:紅河州日照時數的地域分佈形成了北部多南部少,西部多東部少,壩區多山區少的特點。紅河燈盞花分佈區由於地處暖濕氣流的背風坡,以下沉氣流為主,因此晴天多,雲霧少,年日照總數達2108小時—2317小時。
氣溫:紅河州屬亞熱帶氣候,氣溫年變化一般不甚明顯。其季節分佈特徵為冬春溫度高,春季回暖快,越冬條件好。紅河燈盞花主要分佈區地處哀牢山以北背風坡地區,焚風效應顯著。冬春季晴天多,光照強,天氣較暖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在7℃以上;春季氣溫回升快,從最冷月(1月至3月)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達5.9℃;年溫差小,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差在8.4℃—13.3℃之間;日溫差大,午後最高氣溫與清晨最低氣溫之差在10℃—15.5℃之間。
積溫:紅河州域內不低於10℃的平均天數有272天,平均年積溫4738.9℃。燈盞花主要分佈區的積溫是:瀘西縣全年不低於10℃的天數有259天、積溫4638.9℃;彌勒縣有292天、積溫5621.6℃;箇舊市有276天、積溫4884.8℃;蒙自縣有319天,積溫6807.5℃。
降水:紅河州降水干、濕季節分明,雨季降水量約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0%以上,特別是6月至8月汛期降水更為集中,降水量約佔全年的50%以上;而乾季降水量只佔全年的20%以下。全州年平均降水量為1491毫米,但地區分佈不均,燈盞花主要分佈區的平均年降水量在900毫米—1350毫米之間,降水日數135天—146天,降水強度一日最大降水量119.9毫米—149.2毫米。
紅河燈盞花
燈盞花歷代本草記載不多,最早記載於明代醫學家蘭茂(1397年-1476年)所著《滇南本草》,又名燈盞細辛,原系野生植物用藥,是雲南省苗族傳統用藥,在民間也廣為流傳。後期《中藥大辭典》、《中藥植物原色圖鑑》《中國藥典》等均有記載。
紅河燈盞花在民間使用歷史非常悠久。早在20世紀30年代,苗族中醫就用紅河燈盞花植物全草來治療中風和偏癱,在民間被傳為神話。紅河州少數民族地區幾輩人以前就經常用野生燈盞花來炒雞蛋或煮雞蛋湯吃,有的直接用紅河燈盞花熬成湯后熱敷眼睛。為了方便紅河燈盞花植物資源的利用,祖輩們都是用簡單的方法把野生紅河燈盞花移栽到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庭園裡,以便隨時可用來直接沖泡後代茶飲用。
1967年,紅河州開始研究利用野生紅河燈盞花資源生產系列產品。
紅河燈盞花雖然是紅河州的民間傳統用藥,但文字記載不多,原藥材在1971年出版的《紅河中草藥》第一冊首次收載。
多年來,紅河燈盞花藥用資源主要以民間收集野生植物為主。由於長期的挖掘,野生資源日益減少,面臨枯竭,已影響到紅河燈盞花生物藥品的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因此,人工繁殖紅河燈盞花種植技術及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已勢在必行。2000年,紅河州開始分階段對紅河燈盞花的人工栽培及規範種植進行開發研究,進行了上百個課題的研究試驗,並逐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紅河燈盞花人工種植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以優良品質和高含量的有效成分著名。
第一階段:人工種苗培育
2000年,紅河州開始紅河燈盞花引種人工栽培研究,並成功進行了人工種苗培育,成立了紅河州燈盞花研究所,以燈盞花種植高產穩產為內容,系統對燈盞花育苗技術、最佳移栽期、最佳採收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栽種模式、施肥技術、燈盞花選育良種等課題進行研究攻關。
第二階段:種質資源的考察、採集和培育
種子資源是紅河燈盞花的基礎,紅河州燈盞花研究所組成了考察小組,於2003年6月開始,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對曲靖市、昆明市、楚雄州、麗江市、大理州、文山州、玉溪市、紅河州的22個野生燈盞花分佈點進行了考察。同時採集了種質資源,建立了紅河燈盞花種質資源圃,對紅河燈盞花的生長狀況、生長環境、植株性狀、生物產量、燈盞乙素含量及種子質量等進行試驗分析和評價,力求找到燈盞花的生長發育規律、生態環境進行人工控制,並從眾多資源中篩選出具有優勢的紅河燈盞花種源運用於大田生產。
第三階段:實施規範化種植擴大產量及品種
紅河州建立良種繁殖及試驗研究基地100畝,育種及種植示範基地700畝,並於2004年10月通過了國家燈盞花規範化種植(GAP)認證。2003年已成功推廣人工種植紅河燈盞花2000畝,已發展到8000畝。紅河燈盞花的各種產品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鮮品年產由2250噸增加到1.2萬噸;精粉由4噸增加到15噸;針劑由13萬支增加到2130萬支。隨著紅河燈盞花產業的發展,還增加了紅河燈盞花茶、紅河燈盞花酒、紅河燈盞花精粉、心脈康軟膠囊等系列產品。
2004年,紅河州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公室開展了紅河燈盞花地理特徵的調查。
2005年,根據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的有關規定,紅河州人民政府以紅政辦發〔2005〕108號文成立了紅河燈盞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管理委員會。
2006年6月,紅河州人民政府以紅政報〔2006〕110號文,向雲南省質監局提出了對紅河燈盞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域的界定。
2014年,紅河燈盞花標準種植的燈盞花市場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延伸出的產業鏈和深加工產品產值達到了70億元;推廣種植燈盞花1000公頃,採收藥材3750噸,為企業帶來8730萬元的經濟效益,利稅2640萬元,農民增收近1000多萬元。
紅河燈盞花
2007年12月0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紅河燈盞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紅河燈盞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關於對紅河燈盞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域的界定報告》(紅政報〔2006〕110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彌勒縣、箇舊市、蒙自縣、石屏縣、建水縣、開遠市等7個縣市現轄行政區域。
(一)品種
菊科飛蓬屬短葶飛蓬種燈盞花。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1700米至2500米,耕層≥20厘米,土壤為紅壤、黃壤,土壤有機質含量≥2.0%,pH值5.5至7.0,土壤團粒結構良好、通透性較好、排灌方便。
紅河燈盞花
1.直播種植:
(1)直播時間:11月至12月。
(2)播種方法:採收同種類成熟紅河燈盞花的種子撒播。
(3)苗床整理:施農家肥30噸/公頃,墒面平整。
(4)苗床管理:保持墒面潮濕,做好防蟲防病。
2.移栽種植:
(1)種苗繁育:
①育苗時間:2月至3月。
②播種方法:採收同種類成熟紅河燈盞花的種子撒播。
③苗床整理:施農家肥30噸/公頃,墒面平整。
④苗床管理:保持墒面潮濕,做好防蟲防病。
(2)移栽:
①栽植時間:5月至6月。
②栽植密度:≤25萬株/公頃。
③栽植深度:4厘米至5厘米。
④栽植方法:採用穴栽,澆足定根水。
(3)肥水管理:
①基肥:每公頃施農家肥不低於3萬千克。
②灌溉與排水:採用噴灌或人工澆水,忌漫灌。及時排水,防止積水。
(4)紅河燈盞花種植地塊三年內不得連作。
(四)採收加工。
1.採收時期:當紅河燈盞花達到現蕾至盛花期,燈盞乙素≥2.0%時即可採收。採收應選擇在晴天中午時進行。
2.乾燥:
(1)採用生曬法,將鮮燈盞花均勻鋪在乾淨地面上,厚度不超過5厘米,在陽光下晾曬,直至曬乾,晾曬時應避免雨淋。
(2)採用烤棚乾燥法,在50℃至80℃烤棚中乾燥至水分<12%,要求烤棚排濕條件好。
3.包裝貯存:用專用包裝袋按規格包裝,做好溯源標記。貯存倉庫保持清潔,通風乾燥,防止雨淋日晒。
(五)產品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外觀:本品長15厘米至50厘米。莖呈圓柱形,直徑0.1厘米至0.2厘米,黃綠色或淡棕色,具細縱稜線,被白色短柔毛;質脆,斷面黃白色,有髓或中空。基生葉多數,叢生,葉片呈匙狀倒披針形或匙形,綠色,長5厘米至20厘米,寬1.0厘米至3.0厘米;被白色短柔毛,無明顯葉柄,葉基紫色或綠色;莖生葉互生,匙狀倒披針形;舌狀花紫色或淡紫色,管狀花冠口淡黃色。
(2)滋味氣味:氣微香,味辛,微苦。
2.理化指標:
單位:%
項目 | 指標 | |
紅河燈盞花全草 | 紅河燈盞花半草 | |
燈盞乙素,≥ | 2.0 | 2.5 |
水分,≤ | 12.0 | 12.0 |
雜質,≤ | 5.0 | 3.0 |
總灰分,≤ | 15.0 | 15.0 |
酸不溶性灰分,≤ | 8.0 | 8.0 |
水浸出物,≥ | 18.0 | 18.0 |
醇浸出物,≥ | 7.0 | 7.0 |
註:以上所列項目除水分和雜質外,均按乾燥品計。 |
紅河燈盞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雲南省紅河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