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宗教

中國五大宗教

中國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國具有一定歷史影響,形成中華民族風範,擁有一定規模性和區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別,它們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

中國人習慣上稱之為中國五大宗教。(註: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是兩個宗教,而是一個宗教的兩個派別,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派別同屬基督教(基督宗教),中國五大宗教所稱的基督教並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別的基督教(基督宗教)總稱,而是專指“新教”,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現象。)

簡介


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東漢時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發展出主修內丹的全真派,與原來的主修符籙法術的正一派為道教兩大派系。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佛教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伊斯蘭教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由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它是中、阿人民間長期經濟、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的紐帶。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迄止明代,中國先後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各穆斯林民族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習俗產生了深刻影響。伊斯蘭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交流融合,成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寶庫。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10個穆斯林民族的總人口計1759.737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西北的新疆、寧夏,甘肅、青海,以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在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佈,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凡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網路。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遜尼派,遵行哈乃斐學派教法,新疆極少數為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蘇菲主義各學派在西北地區有廣泛影響。歷史上,由於伊斯蘭教傳入各民族地區的時間、途徑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分為內地伊斯蘭教(漢語系)和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突厥語系)兩大系。

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16世紀(明朝)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
目前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及獨立教會等)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從476年羅馬帝國分裂至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1054年)后又分裂出馬丁·路德、加爾文等創立的新教(1517年)。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后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