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義項詞,壽佛寺在中國共有4處。分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壽佛寺,貴州織金縣壽佛寺,湖南資興市壽佛寺,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壽佛寺。
壽佛寺
大武口區西北約5公里的賀蘭山麓。西靠
蘭山,東臨
黃河,稱“宇內洞天福地”。壽佛寺借天然地勢,構思精心,建築物錯落有致,布局恰到好處。高約30米的多寶佛塔矗立在大雄殿前,東西兩側梵殿相殿,中軸線相繼是無量殿、觀音樓、天王殿、山門;山門以里的鐘樓,
鼓樓精緻玲瓏;山門樓,肅穆莊嚴;全部殿堂,雕樑畫棟,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百姿千態,形象逼真。寺外左有千手觀音殿;右有
藥師如來殿,殿左甘泉二口,左前為靜室,靜室前有東園,圓內有祖塔。
壽佛寺
此寺肇自唐平陽弘覺國師,幾經朝代更替,祖堂所供師祖牌位已歷二十四代法嗣,迄今已有九百二十餘年歷史。多寶佛塔系
唐代建築風格,多次戰亂,屢遭摧殘。然而山壁現佛像,無量顯靈跡:相傳古時此地山壁屢現佛像,當地信眾遂建殿堂以供之,有求必應,靈感異常。當
平羅縣城被攻緊迫之時,俄見無量顯聖,敵退城安,眾生得護,遂建無量殿。又有石像垂淚傳說。相傳古時有牧羊人背一尊石佛像,至此募化建三個“一點金”的小廟(即僅一間殿),人們見石像垂淚,史載目堵者“朝山男女百餘人同知所以,亦法泫淚下不止,”眾善信目擊心傷,共發菩提心,遂立殿宇山門,左廊右廡,巍煥可觀。另外,相傳該寺藏一古碗,上畫一龍,每於下雨,廟院積水時,碗上的龍沒了,卻見雨中一龍
游泳,文革時此碗已丟失。壽佛增最突出的特色是,在同一幢寺中,既供奉諸諸菩薩,又供奉
玄武大帝。
道教將此與湖北武當山共名“
武當山”。建寺時,蒙族信徒亦出資出力,建成
梵殿,供奉
密宗中的
五方佛。故除漢僧外,蒙藏喇嘛亦駐錫修行,遂使此寺在清代已形成漢蒙藏共朝,
儒釋道皆尊,
禪道密並重的道場。民國年間,尚常有從青藏、內蒙來朝拜的藏蒙喇嘛和信眾,或有朝
五台山者
掛單歇息。
壽佛寺
壽佛寺歷代僧眾潛心問道,嚴持律儀,代有高僧出名,如溥參、真如、法本、海林、理義、通柏等名僧。近代有“頂門開”(靈性可隨時由頂門出入)的心喜;生而知之(知前生事,生而神靈,幼而絢齊,長而
敦敏)的廣煜;
麋鹿於座前跪拜之廣炬;斧加頂門而安然無恙的含琮,神通廣大的妙德,火化時留堅舌作證之續早等。此寺在清代興盛之際,常住一百五十多僧人,值心喜大師鼎盛時,最多住二百餘僧。從古到今,每逢
廟會祝聖,鐘鼓齊鳴,梵韻徹空,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尤其當
重陽廟會,教徒俗人,每逾數十萬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寺中所藏法寶,除《續藏》、《
頻伽藏》各一部近兩萬卷,尚有大量珍本,我為手抄。每代住持均重視人才培養,以“不得真儒,難得真僧”為論。延聘先生,教以《
四書》、《
五經》,先築基礎,再研經論,即重文字般若,又重實證直悟,倡導學修並重。清末光 煜在北京“八大剎”之一的
潭柘寺求受具足戒時,進宮為
慈禧太后講,《
孔雀經》很得賞識,返回時請譚柘寺方丈慶然大和尚求慈禧太后書“御賜大清國寧夏平羅武當山護國壽佛禪寺”黃織長條幅。拒《塞上文壇》創刊號載《寧夏地區佛教音樂沿革》所述,寺中文化、音樂成就之武珍品於文革浩劫中摧毀殆盡。除建築物倖存,僅有唐末密宗金剛菩薩銅像賴信徒力護尚存。
壽佛寺
壽佛寺由歷代逐步形成,雖有道教文化,但
佛教文化仍為主流,且從未駐錫道教徒,並在歷史上譽為“護國禪寺”。
改革開放以後,
佛教活動和宗教信眾仰得以正名,政府拔專款修復古剎,四眾善信欣然樂助,再塑佛像金身,恭請《
中華大藏經》一部,新雕
白玉佛像六尊,保送青年僧人赴各級學院學習、深造二十多人。
壽佛寺前任住持為
續早法師(1917-1987年),俗名李志國,原籍寧夏平羅縣人,少讀私塾,精於四書五經17歲家,1937年從含瑞法師披剃,1940年在心道大師座下受具足戒,1948年接臨濟宗第二十五代法。1949年後曾擔任過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壽佛寺現任住持是釋妙詰法師,字智度(俗名許金山)1922年2月生於平羅縣潮湖堡。7歲從師潔真和尚剃度,23歲赴陝西卧龍寺受
具足戒,長期任壽佛寺監院,文革時受害致殘。1981年重返壽佛寺任住持,現任平羅縣政協常委,石咀山市政協委員,平羅縣佛教協會會長,寧夏回族自治區佛教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