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簡稱北京高科)是由12所高水平大學組成的高校聯盟。成員包括北京化工大學、燕山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2所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都具有顯著的行業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群優勢,在其行業領域內處於“領頭羊”地位。聯盟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發揮不同類型行業特色型大學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示範性集成應用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為持續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校地合作
北京高科的12所大學涵蓋了電子信息、網路與通信、鐵路公路交通、新材料、化學化工、新能源、電力、地質、礦業、石油、林業、環保、造船業、核工業、重型機械等國家戰略工程領域。每一所學校都具有顯著的行業辦學特色和突出的學科群優勢,在其行業領域內處於“領頭羊”地位。
北京高科現有全日制學生25萬餘人,其中本科生16萬餘人,碩士研究生7萬餘人,博士研究生2萬餘人;現有專任教師16000餘人,其中教授3000餘人,博士生導師2700餘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近80人,長江學者近90人,“973”項目首席專家40餘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0餘個,創新研究群體10餘個;
擁有19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4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4個。近年來,北京高科共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60餘項,“973”項目350餘項,“863”計劃790餘項,重大科學支撐計劃270餘項,共獲得國家三大獎300餘項。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部分院系設置 | |
---|---|
成員高校 | 部分院系設置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北京林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
華北電力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
燕山大學 | 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為積極響應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需求,共同探討交流新形勢下推動“雙一流”建設的理論和實踐,2017年3月,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理事會暨“雙一流”建設研討會在北京郵電大學成功舉辦。
2016年10月,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威海科創城建設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各成員高校科研院、技術轉移中心、發展規劃處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已在或有意在威海地區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教授代表,威海市科學技術局、威海南海新區管委分管負責人,以及威海市與各高校有合作聯繫的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昌平基地揭牌
2013年12月10日,由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組建的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推出新成果:聯盟高校共同建設的高科聯盟圖書館資源生態系統正式啟用,聯盟高校師生可通過電腦和手機訪問該系統,共享聯盟高校豐富的圖書館館藏資源。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研究生高端論壇於2012年6月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發起,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三屆。本次研究生高端論壇以“服務學術建設,促進工作創新,打造品牌優勢,開拓媒體發展”為主題,主要目的在於加強聯盟高校間的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啟迪研究生學術思想,提升研究生品牌工作影響力。
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 |
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 |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 |
高效鋼鐵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 |
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 |
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 |
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 |
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化工大學) |
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化工大學) |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
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 |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 |
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燕山大學) |
國家級科研平台
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原水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政務建模模擬國家工程實驗室、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哈工程分室、核安全與模擬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寬頻隙半導體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化工大學 |
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科技大學 |
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北京郵電大學 |
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 北京交通大學 |
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 華北電力大學 |
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林業大學 |
海洋石油勘探國家工程實驗室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國家冷軋板帶裝備及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極端條件下機械結構和材料科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燕山大學 |
2013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交通大學、燕山大學科技成果入選2013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這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以來,聯盟成員科技成果首次獲此殊榮。
高速鐵路跨區間無縫線路理論體系、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北京交通大學高亮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區間無縫線路理論與應用技術體系。創建了無縫道岔精細化分析理論及設計方法,攻克了大溫差地區大號碼道岔無縫化的技術難題;
創立了無縫線路—長大橋樑空間耦合分析理論,突破了長大橋無法連續鋪設無縫線路的技術瓶頸;自主研發了協同模擬系統,創建了高架站無縫道岔分析理論和設計方法,解決了高速鐵路這一重大難題;構建了跨區間無縫線路監測、評估體系,填補了該領域空白。
該項目形成相關規範標準7項、並取得知識產權數十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著上百篇,專著《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被專家認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及應用價值”。研究成果整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多條高速鐵路及泰國、伊朗等國鐵路建設中獲得廣泛應用,經濟效益顯著,對我國乃至世界高速鐵路大規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納米孿晶結構極硬立方氮化硼
超硬工具在現代加工業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同時提高超硬工具材料的硬度、韌性和穩定性一直是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共同追求。
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為首的中外科學家首先建立了多晶共價材料硬化的理論模型,發現在納米尺度硬度應源於霍爾-佩奇效應和量子限域效應的共同貢獻;隨後他們通過具有類似俄羅斯套娃晶體結構的洋蔥BN在高溫高壓下的馬氏體相變合成了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該材料的硬度超過人工金剛石單晶,韌性優於商用硬質合金,抗氧化溫度高於立方氮化硼單晶本身。
同時他們還發現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隨孿晶厚度減小能夠持續硬化到3.8納米,突破了大家熟知的材料硬化的尺寸下限(約10納米)。本研究發展的基本原理和合成技術同樣適用於合成納米孿晶金剛石及其複合材料,從此綜合性能更加優異的系列刀具材料將會誕生,並將在機械加工、地質勘探、石油和天然氣採掘等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1月的Nature雜誌上。Nature封面和目錄頁對論文進行了導讀,導讀題目“硬時代:現在立方氮化硼在其極硬態與金剛石相匹敵”形象而生動地介紹了該文,同時配發了合成樣品的原圖,眾多著名的國際性學會、媒體和雜誌對此也進行了報道。
2014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燕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技成果入選2014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這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2013年以來,再次獲得此殊榮。
具有極高硬度和穩定性的納米孿晶金剛石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領導的中外研究團隊,在建立的多晶共價材料硬化模型指導下,採用洋蔥碳為前驅體,成功合成出具有極高硬度和熱穩定性的納米孿晶金剛石,孿晶的平均厚度僅為5納米。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維氏硬度可達200GPa,是天然金剛石的2倍,實現了人類合成比天然金剛石更硬材料的夢想;其韌性也比金剛石單晶提高了一倍,且抗氧化溫度比天然金剛石高出200攝氏度以上。硬度、韌性和熱穩定性三大指標的顯著提高將使這類超硬工具的壽命成倍提高。
本成果發表在2014年6月的《Nature》雜誌上,雜誌封面和目錄頁分別進行了導讀,題為“極致的金剛石:納米孿晶合成將其硬度及熱穩定性推至頂峰”和“硬科學:合成的金剛石日漸強大”,雜誌同期的News & Views欄目刊文“金剛石變得更硬”也詳細介紹了該項工作。本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Nano Today、Materials Today等雜誌以及科技日報、參考消息、赫芬頓郵報、芝加哥論壇、洛杉磯時報等新聞媒體和科學網站都進行了報道。
複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生產高品質清潔汽油新技術
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呼喚更清潔的汽油。碳四烷基化汽油具有高辛烷值、無硫、無烯、無芳等優點,是最理想的清潔汽油調和組分。傳統工藝以濃硫酸或氫氟酸為催化劑,存在嚴重的設備腐蝕及潛在的環境污染與人身危害等重大問題,其工業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環境友好的碳四烷基化技術的開發一直是世界煉油工業的焦點。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徐春明教授和劉植昌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開發成功兼具高活性和選擇性的複合離子液體催化劑;開發成功複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新工藝,發明了催化劑活性監測方法和再生技術;開發成功管道反應器、旋液分離器等專用設備,建成世界首套“10萬噸/年複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工業裝置”。工業運行結果表明,產品辛烷值高達97以上,噸烷油催化劑當量消耗5公斤,噸烷油能耗157kgEO。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成果鑒定認為“該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總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該技術的成功應用,為我國乃至世界商品汽油的清潔化和全面質量升級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解決方案。
該技術獲17項國際發明專利、10項中國發明專利,發表論文30餘篇。於2014年9月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唯一的技術發明特等獎。
國慶閱兵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當時所使用的信號音響設備是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設計製造的,並通過電波傳向了全世界。
在2009年建國60周年大閱兵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製的軍用雷達組成了“機動雷達方隊”(國慶閱兵裝備第二十二方隊)走過天安門廣場,這批歷時十年自行研製的國產雷達裝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被譽為我軍的“千里眼、順風耳”,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製的軍事通信裝備組成了“通信保障方隊”為2009年國慶閱兵裝備第二十三方隊。
此外,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發的“空時二維信號處理技術”應用於空警200、空警2000等預警機,為“預警機梯隊”(國慶閱兵空中第二梯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樹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中,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製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及時獲取災區的干涉雷達影像,為抗震救災、保障災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振鐸,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55年獲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柳傳志:1966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著名企業家,投資家,聯想集團創始人,曾任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被評為全球25位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和中國現代企業界的教父,先後獲得“亞洲最佳商業人士”和“中國經濟十年商業領袖”稱號,堪稱中國民族IT產業的驕傲。2010年榮膺“世界企業家”獎,2011年作為受美國白宮邀請的四位中國企業家之一,參加了國家主席訪美期間舉行的中美企業家圓桌會議。
唐駿: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生。為中國職業經理人。有“打工皇帝”之稱。1994年加入微軟公司美國總部,先後擔任微軟全球技術中心總經理,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是微軟公司歷史上唯一兩次獲得比爾蓋茨傑出獎,最高榮譽獎的員工,還獲得微軟公司的傑出管理獎,被微軟公司定為未來微軟公司的未來領袖之一。唐駿也獲得了微軟公司歷史上唯一的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的稱號,2004年出任中國最大的互動娛樂公司盛大網路公司總裁,並幫助盛大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被華爾街譽為中國資本的第一人。2008年唐駿先生以“十億“身價轉會新華都集團出任總裁兼CEO。同時唐駿被中國媒體廣泛譽為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和中國第一CEO。2013年1月28日,唐駿通過個人微博向外界宣布卸任新華都,專註港澳資訊,任董事長兼CEO。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2011年10月19日在京宣告組建,是我國進行全方位合作的高校聯盟之一。聯盟現有12所高校,均為中國頂尖行業特色型大學,包括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燕山大學。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科技部領導出席大會,舉世聞名的“巴黎高科”大學聯盟發來賀信。
在學科設置上涵蓋了地質礦產、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型材料、化學化工、網路與通信、電氣、機械、自動化、鐵路公路交通、林業、船舶工業等重要工程領域,積聚了一大批一流優質資源。聯盟主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發揮不同類型行業特色型高校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示範性集成應用方面的特色和優勢,集成解決交叉領域和新興領域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力爭在國家支柱產業、戰略問題及工程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實質性突破和成果。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2011年10月19日舉行的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大會上指出,希望聯盟大力推進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國際合作,創建面向重大科學前沿、行業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模式,並在管理、人事聘用、人才培養、考核評價、資源配置、科研組織、國際交流、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理事、北京交通大學寧濱校長在大會上宣讀了巴黎高科主席西里爾·范·埃芬特雷對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的賀信。在會後的採訪中,寧校長對記者表示:“北京高科強強聯手,努力實現合作共贏,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聯盟作為一個整體,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等教育集團對接,建立國際協同創新平台並開展實質性戰略合作,努力打造我國高等教育聯合體的國際品牌。”
北京高科首任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指出,聯盟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力爭在國家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集成解決交叉領域和新興領域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以及工程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和成果。
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作了大會講話,表達對北京高科正式成立的祝賀,並衷心祝願北京高科不斷探索成長模式,更好地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各項職能,特別是在拔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交叉融合以及與社會進行廣泛結合方面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
北京高科—曹妃甸區政產學研對接會暨2013年北京高科聯盟年會日前在唐山市曹妃甸區召開。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各高校代表參觀考察曹妃甸區並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就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技術合作、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等擬達成合作的項目或領域進行了對接交流,此次年會正式吸收燕山大學為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第12個成員。2015年6月27日,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在北戴河新區召開理事會,此次理事會正式書面確認燕山大學加入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增加為12所。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1959年被中央確定為 首批20所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中國電子信息領域、郵電領域唯一的“ 2011計劃”牽頭高校,牽頭建設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11計劃”即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校,中國最早的2所國防工業重點軍事院校之一,哈軍工、西軍電並稱。也是全國56所設立研究生院的重點大學之一,全國35所設立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校之一,
全國首批9所獲批設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其中5所高校獲科技部資金支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全國首批61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之一,是中國培養電子信息技術領域高層次人才和解決電子信息技術領域重大問題的核心基地,由教育部、工信部(前國防科工委)、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陝西省、西安市五方共建。
學校擁有兩院院士12人,“長江學者”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青年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2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36人,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31人,陝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陝西“百人計劃”8人,陝西“三秦學者”2人。
學校是 國內最早設立資訊理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計算機、微電子、光電子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闢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擁有7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電磁波,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密碼學(全國僅有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教育部 學科評估信息與通信工程連續十年排名全國第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全國排名第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教育部、財政部批准進入“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每年獲7000萬中央經費支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共覆蓋以下學科:1、通信與信息系統;2、信號與信息處理;3、電路與系統;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5、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6、機械電子工程;7、計算機應用技術,這7個學科覆蓋了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軟體學院,佔到了西電十個學院的五分之三,對應了30餘個本科專業,這標誌著西電在相應學科具備了和“985工程”大學相同的政策條件和資金支持。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現有4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6個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40多個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友好關係,建有3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在最新的ESI工程領域排名中(2011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排名全球大學第281位,排名全國高校第15位,在985工程平台大學中位居第1名。
建校八十年來,學校始終站在民族復興的潮頭,投身於民族電子工業振興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學校先後為國家輸送了15萬餘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2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2位兩院院士,是恢復高考後國內高校培養電子信息類院士最多的高校,10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培養了聯想集團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 柳傳志,世界電信組織傑出貢獻獎(GSM獎)獲得者、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曾獲2006年世界十大科學發現的著名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神舟五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神舟六號”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總楊宏,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2003年-2011年)王志剛,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2011年至今)、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陰和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左群聲等一大批IT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幹以及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於西電的專業主要集中在電氣信息類、電子信息科學類、儀器儀錶類,均屬當今熱門專業,尤其是在電子、通信、計算機領域全國領先,在業界享有良好聲譽,因此西電在招生和就業兩方面在全國高校都名列前茅。西電大多數專業就業形勢都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本科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供需比更達到1:10,西電不僅就業率在全國高校遙遙領先,而且就業質量也很出色,畢業生收入處在較高水平,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教育部就業先進集體。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由3個校區組成,東校區位於北京北三環東路,交通便利;西校區坐落於北京紫竹院公園西側,環境優雅;北校區在昌平區內,臨近著名的十三陵風景區,景色宜人。學校總體佔地面積1070畝,建築面積約636655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圖書館、教學大樓、田徑場、大學生活動中心和一批裝備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室。
學校共設有12個學院,全日制本科生13957人,全日制研究生5631人(其中博士656人),高職生1149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6000餘人,留學生363名;有教職工1868人,其中專任教師1139人,正、副教授650人,兩院院士9人,國家引進專家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講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67人。
學校現有5個博士后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含自主設置),104個碩士點,44個本科專業;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4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目前已經擁有化學、物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3個國家級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7個國家本科教學工程項目,1個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北京市級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6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北京市級定點實習基地,3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北京市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育團隊1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北京市精品課程37門,教育部雙語示範課程5門。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承擔重大項目、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經費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經費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1年以來,學校已有22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大獎,擁有5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12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5030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獲專利授權336項,發表論文2111篇。
學校一直致力於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學科技園已經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的科技產業擁有20多個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科技產業實體,依託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營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已形成系列技術和多種產品。近年來,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學校還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相繼成立先進材料、工業生物技術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學校注重開展國際間學術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後與英、美、法、德、澳、韓、日等80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係。目前,學校已經與20多所國外院校開展了包括交換學生、聯合培養、攻讀學位、海外暑期學校、海外實習和參加國際會議及競賽等在內的30多項學生海外學習項目,2012年學校派到海外學習的學生達到266名。學校招收從語言生到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層次化的留學生,2012年在校外國來華留學生363人次,其中學歷生144人。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如“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文教專家項目”、“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海外名師項目”等,正逐步引領我校科研團隊走向世界。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北京交通大學是中國電信工程、交通工程和管理學教育的策源地,是中國鐵路工程、鐵路管理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作為交通大學三大源頭之一,歷史淵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1921年合併組建交通大學,先後定名“交通大學北京學校”、“北京交通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學校培養出了中國無線電台創建人劉瀚、中國著名機械工程學家應尚才,中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鄭振鐸、中國交通運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金士宣、中國運輸經濟學科的開創者許靖、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楊汝梅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傑出人才,“東京審判”擔任首席檢察官的向哲浚、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等都曾在北京交大任教。
在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系統科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交通運輸工程名列前茅,信息與通信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統計學、應用經濟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建築學等學科位於前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等一大批學科具有雄厚實力;材料工程、電子信息、化學工程、法學等新興學科異峰突起。
學校設有14個學院,設有研究生院以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有交通運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橋樑與隧道工程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括一級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達到8個。建有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MBA、工程碩士、會計碩士、法律碩士等10類專業學位。
學校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有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973”計劃首席5項,入選者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4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獎勵計劃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85人
1952年4月22日成立。校訓:學風嚴謹,崇尚實踐。是北京學院路八大學院之一。
北京科技大學於1952年由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等5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 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國家“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試點高校。
學校位於高校雲集的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佔地約80.46萬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區),校舍建築總面積84.49萬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區)。學校現有3個國家級重點(專業)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特別是2007年,學校作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牽頭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評價設施,並負責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學校現有17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73個博士學科點,118個碩士學科點,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碩士和20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1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6個本科專業。學校冶金、材料、礦業、科技史4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據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結果,冶金、科技史排名全國第1,材料第2,礦業第3);機械、熱能等學科享有盛譽;控制、力學、計算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學科具有雄厚實力;一批新興學科,如電子信息、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煥發出勃勃生機。
學校擁有一支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教職工總數2933人,其中專任教師1742人。專任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973”首席專家4人,國家入選者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6人,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3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3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430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735人。人才梯隊正在壯大,一大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林學、生物學、林業工程學為特色,農、理、工、管、經、文、法、哲、教相結合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學校有14個學院,39個博士點、116個碩士點、57個本科專業及方向。學校在校生31947人,其中本科生13282人,研究生4621人,各類繼續教育學生12169人,非計劃招生高等教育學生中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1875人。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00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589人。學校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8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5人。教師獲獎眾多,其中有1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人獲國際環境突出貢獻獎,1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人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4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其他獲各類省部級以上獎勵200餘人次。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目前,學科專業已經涵蓋理學、工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軍事學、教育學、哲學等9個學科門類,涉及22個一級學科。學校現有36個本科專業,41個碩士專業,兩類專業學位碩士點(MBA工商管理碩士和工程碩士),14個博士專業和4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學校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學校圖書館是全國最大的郵電通信專業性圖書館,現有館藏書刊116萬冊,電子資源66萬冊(件),在“通信與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方面藏書齊全,並具有一流的現代化數據檢索和信息查詢服務水平。北京郵電大學是創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十所大學之一,也是全國第二代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2)主幹網的核心節點之一,學校的計算機校園網是CERNET示範工程。學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教育設施先進、齊全。
目前,學校擁有著一支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北京市科技新星、省部級“青年學科帶頭人”、省部級“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為骨幹的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在通信及相關領域,擁有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炯槃教授、兩院院士陳俊亮教授、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組成的學術梯隊。在學校專任教師中,共有院士11人,專職教授、副教授527名,具有正、副高職稱的教師600餘人,他們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5.8%,有128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其中有不少是國內外的知名學者。此外,學校還聘任兼職教授446名。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專業設置比較齊全,教學、科研條件比較完備,博士、碩士與本科教育層次兼備,並與高等成人教育協調發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等相結合的並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布局。目前,學校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電力節能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北京市能源發展研究基地(文科);設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個博士點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5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20個碩士點專業、54個本科專業、4個二學士學位專業,有MBA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現佔地1609畝,建築總面積100萬平方米,總資產27億多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達近3億元,圖書館藏書150萬冊。
全校共有教職工2835人,在編專任教師1679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以中青年教師為學術骨幹,具有良好師德和較高教學科研水平、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為帶頭人的“電力系統保護與安全戰略防禦”與以劉宗德教授為帶頭人的“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失效預防”共2支團隊入選“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006年,以劉吉臻教授為第一主研人的“火電廠廠級運行性能在線診斷及優化控制系統”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學校堅持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發展道路,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現有各類在校生38376人,其中研究生6276人,本專科生20004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國留學生100餘人。此外,以學校為主創辦的科技學院(獨立學院)有在校生7000餘人。建校50年來,學校培養了10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許多人已經成為相應領域的優秀拔尖人才,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的骨幹力量,為國家電力工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是國家“首批27所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56所研究生院”、“1959年首批20所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88所全國重點大學”、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之一,“船舶與海洋工程大學聯盟”牽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1世紀人才強軍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由國防科工委、教育部、海軍、黑龍江省四方重點共建。
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
現設有18個學院,4個教學系、部、中心;設有40多個科研機構以及150多個科研和教學實驗室,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科研中心10個,國家級教學培訓中心11個,擁有全國最大的校園操場(周長1100米,6個標準足球場大,以前是哈軍工坦克訓練和閱兵用的),擁有全國高校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單體建築面積超過64000平米(含悶頂和地下一層400米塑膠跑道)共有藏書270餘萬冊。另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
學校現有教職工3027人,其中專任教師1800餘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9人(含雙聘6人),博士生導師4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973首席科學家”11人,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1人,“111 計劃”基地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6個。各類在校生28173人,其中本科生14886人,各類研究生10333人,外國留學生1258人。學校是首批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並被教育部、總政治部列入“21世紀人才強軍計劃”,是海軍在東北地區唯一選拔培養後備軍官的依託學校。
學校具有“三海一核”領域主體學科特色鮮明、相關學科支撐配套、專業結構布局合理的特色學科專業體系。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本科招生專業5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防特色學科11個、國防特色專業7個,教育部“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4個,“十二五”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一級學科11個。“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躋身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俄羅斯外籍院士5名,教授205人,副教授301人。在8萬餘名畢業生中,有31人成為兩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學校逐步成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成為我國地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
我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在全國涉及地球科學的相關院校中,我校是唯一具有地質理科和地質工科兩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的大學;2006年啟動的全國高校第二輪學科評估中,“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1950年學校由焦作遷至天津,更名為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清華大學、原北洋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科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文革”期間學校搬遷、更名,形成異地辦學格局;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2月,學校整體成建制劃歸教育部管理,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隨後,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學校現設有研究生院等11個學院,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7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1個本科專業;8個“十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此外,學校還是培養工商管理碩士(MBA)、在職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工程碩士的單位。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多個基礎和專業基礎實驗室,還有水煤漿世界實驗室、中日地層環境力學中心以及國際交流中心。2007年學校成立了我國首家以能源與安全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中關村能源與安全科技園”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2008年成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首屆董事會,全國60餘家能源企事業單位成為學校首屆董事會董事單位。
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145人,碩士生導師144人,68%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95%的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中有6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8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6人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2個, 3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鮮明,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學校設有11個院(系、部、中心),共有27個本科專業;擁有11個博士授權的一級學科,51個博士點,6個博士后流動站;33個碩士授權的一級學科,151個碩士點;在20個工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4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研究機構。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237人,專任教師746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56%。教授218人,副教授24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84人。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5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中組部入選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3個,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8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3人,霍英東教育基金獲得者9人,孫越崎能源大獎獲得者6人,李四光獎獲得者6人,侯祥麟基金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基金獎2人,入選“新(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3人。
燕山大學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四方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河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2016年,作為教育部選定的兩所高校之一,學校的工程專業國家認證接受了《華盛頓協議》國際專家的觀摩考察,支撐了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國際工程教育組織。
燕山大學擁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防重點學科11個博士后流動站,1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2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
燕山大學擁有研究生院在內的21個學院。擁有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冷軋板帶裝備及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位造成形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極端條件下機械結構和材料科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先進鍛壓成形技術與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軋制設備及成套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學校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燕山大學科技園。2003年9月,燕山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為國家大學科技園,設有燕山大學出版社。
2000年以來,燕山大學連續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承擔“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800餘項。2013年和2014年,學校連續有2項科研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截至2018年5月,燕山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國家入選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青年”入選者1人,8人獲得德國“洪堡基金”資助,“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4人,全國模範教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0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5人。由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主導的科研團隊以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獲得的科研成果先後兩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3年“納米孿晶結構極硬立方氮化硼”、2014年“具有極高硬度和穩定性的納米孿晶金剛石”)。
以服務國家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科技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燕山大學4萬餘名師生員工意氣風發,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科學發展,正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具有機械、材料等世界一流學科,學研產協同和軍民融合發展辦學特色的中國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