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幻想曲

彭修文作品

《秦·兵馬俑幻想曲》,是已故民樂大師彭修文於1984年3月觀秦兵馬俑有感,伏案奮筆一氣呵成的作品。這部富於悲劇色彩的作品,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秦末戍邊兵將們久戍不歸、思鄉心切的痛苦與憤怒心情,間接地揭示了秦始皇窮兵黷武、炫耀武功的淫威殘暴;飽含同情地訴說了苛政之下離人嫠婦的悲愴凄涼。逝者如斯空留下默默無語的兵馬陶俑,成為歷史的見證。全曲分為《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春閨夢,徵人思婦相思苦》和《大纛懸,關山萬里共雪寒》三段,不間斷演奏,全曲長約22分鐘。

創作背景


位於西安臨潼的兵馬俑坑
位於西安臨潼的兵馬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在一九七四年三月挖井時發現的,它位於秦始皇陵東側1.5k處這就是第一號俑坑,在它的北側二十米處又發現了兩個俑坑,分別命名為第二號俑坑,第三號俑坑。現在發現的三個俑坑,約有八千個陶俑、陶馬及一萬件兵器。僅在第一號俑坑就出土約有六千個陶俑、陶馬。這些陶俑、陶馬的製作精巧細膩、工藝精湛、數量眾多、形體高大、栩栩如生、排列有序、陣容嚴整、是秦國強大軍陣的縮影。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三日又在秦始皇陵西側,挖掘出兩輛銅車馬、分別命名為一號車和二號車。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陶馬及銅車馬,件件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他不僅屬於中國,而且還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民樂大師彭修文先生(1931~1996)於1984年3月因考古學家發現秦兵馬俑,應邀作曲,伏案奮筆一氣呵成,寫作了幻想曲《秦·兵馬俑》。全曲共分三段,三段音樂都有鮮明的感情起伏,其中第二段“春閨夢。徵人思婦相思苦”,催人淚下,感情真摯。

曲式結構


本曲曲分為《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春閨夢,徵人思婦相思苦》和《大纛懸,關山萬里共雪寒》三段,每段音樂都有鮮明的感情起伏。
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
本段描寫士兵們護衛皇帝外出巡行,跋出涉水,日復一日。音樂開始是暗弱朦朧的,就像天將破曉時分遠處傳來的聲音:有士兵的腳步聲、武器盔甲和各種行軍用具的碰撞擊聲。不久,彈撥樂器中阮大阮)奏出了軍隊行進的主題,音樂不斷加強,天色大亮,甲仗鮮明的軍隊正浩浩蕩蕩地行進在原野上,軍隊主題完整地由嗩吶吹奏出來。接著,音樂一個轉折,由二胡奏出一段略帶愁苦的旋律,這是士兵們的思鄉情緒;小堂鼓接著奏出一段鼓點,引出大鑼大鼓的輝煌音樂,象徵皇帝的儀仗,這段音樂的前半段是威武雄壯的;後半段則是細吹細打的音樂,象徵一群宮女侍侯皇帝。音樂幾經轉折發展,進入了一段緊張的氣氛中,終於鳴金收兵。安營紮寨,一天的行軍結束了,暮色正美麗。
春閨夢,徵人思婦相思苦
夜深了,巡營的更鼓聲,不斷地在大地上迴響著。忽然傳來一陣鳴咽聲,古老的塤吹奏出一段思念家人的哀歌,它觸動了士兵們的心弦,情不自禁地,大家應和著唱了起來(由阮和琵琶等彈撥樂器演奏)。胡琴的震音、管樂下行帶半音的短句,彷佛夜風搖動樹梢,使人頓生涼意,頻添凄涼。不急不徐的梆子聲,又引出了另一幅畫面,古箏奏出一段深沉含蓄的音樂,像一位婦女,夜深時在河邊搗衣,疲倦不支的她,慢慢地進入了夢鄉:這是一個清冷秋夜,月光照在河邊,她想起送丈夫從軍時的種種情景,如今他在那?猛然間,看見丈夫就在面前,千言萬語一時全湧上心頭,中胡柳琴二重奏的方式表達了這種互相傾訴的情緒………。忽然一聲鑼響,好夢驚醒,新的一天到來了,軍營中又是一片緊張忙亂的景象。
大纛懸,關山萬里共雪寒
軍隊又上路了,還是行軍,還是皇帝的儀仗,音樂是第一段的部分再現,但有了某些變化。天氣逐漸轉涼,陰雲四合,寒風呼嘯,慢慢地飄起了雪花。第一段中士兵思鄉的主題旋律變了,嗩吶吹出的行軍主題也顯得更加悲壯蒼涼,音樂彷佛在向蒼天發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回鄉與親人團聚?最後,音樂結束在強烈的吶喊聲中。

版本比較


目前,市面上此曲有多個版本,其中,福茂、中唱和雨果的都是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以下簡稱“中廣”)演奏,彭修文指揮。而雨果還出版過由香港中樂團演奏,閻惠昌指揮的版本(在專輯《拉薩行》中收錄)。
下面重點比較彭修文指揮的三個版本。
福茂的版本,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剽悍具有速度感的軍隊嗩吶主題及完整的樂團編製;尤其它一貫福茂自己錄音的本色,超大的Echo迴響;所以當中阮大隊出來時,可能會有一堆人被嚇到(中阮也能這麼猛?太恐怖了)。這是錄音上的一種技巧,但有好有壞,好處是整個樂團有相當漂亮的堂音,只要樂團整齊一致,樂團整體的音響性是相當聲勢攝人的,而中廣便發揮了本身長期訓練的嚴謹演奏風格,把這個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這個錄音版本演起來氣勢磅礴,令人不記住也難。
但在此同時,也帶來些許缺點。首先是部分聲部會因為麥克風的收音不當造成被其它聲部蓋掉或模糊掉,雖然音響開大聲點一樣可以聽到,但畢竟不夠清楚,這個缺點尤其在弦樂伴奏及部份中低音樂器伴奏打後半拍時相當清楚。
雨果唱片(HRP 761-2)
雨果HRP 761-2 唱片的封面
雨果HRP 761-2 唱片的封面
雨果的這個版本,特色是一貫清楚乾淨清晰的錄音,各部樂器清清楚楚,令人能夠更清楚這首曲子中許多引人注意的精采配器技巧。同時,這個錄音是彭修文大師較晚期的錄音,詮釋略為不同,尤其是在第一樂 章里節奏變慢,旋律不再流暢,彷佛士兵們步伐也不再穩健。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不甘心的情緒,全曲更濃濃的帶著無奈的氣氛。這個版本,彭修文似乎想要更深入表達士兵內心及時勢的無奈。因為樂曲錄音清晰乾淨,第二樂章變得更清楚,不需要調高音量,便能輕易的聽見許多聲部更細膩的表達。綜合這些,都算是雨果版本的特色。
不過,雨果的版本不乏缺點存在,首先是錄音的編製,一聽就知道人數相當少,大約只有30到40人左右,麥克風都必須擺的很近,以利收音后以錄音混音技巧彌補,整首曲子於弱奏處缺乏朦朧美,於強奏處又缺乏氣勢和魄力,在表達曲子意境上,有很不利的立足點。彭修文的曲子在音色的變化上相當豐富,需要許多樂器去迭出種種強弱起伏的音色,以這一點來說,雨果的錄音並不完美。同時也因為混音的關係,聽起來實在是不像真正在聽樂團的感覺,每個聲部雖然清晰但分離度很高,和聲之美難以表達,聲部之間互相支援去迭出音色的感覺,似乎被剝奪了。
中唱的版本,聽來是似乎是早期LP上轉錄的錄音,聽的出來錄音的器材有點簡陋,同時還偶爾可以聽到LP的小小細微爆音。這一版的錄音土味十足(嗩吶群超霹靂的大聲),速度只比福茂慢一點。錄音方面,樂器的定位感和清晰度尚可,但整體的感覺有一點糟糕,演奏上也不如前兩個版本的講究,有一點敷衍的感覺。唯一可取的地方大概是第二樂章兼具前兩個版本的優點:清楚且不減凄美。除此之外,此版似乎沒有可以引人注意的地方。
雨果唱片(HRP7240-2)
此版本是香港中樂團和閻惠昌在2002年錄製的,此版本秉承了香港中樂團一貫細膩的風格,在錄音方面也是非常到位。總體來說,樂團編製齊全,第一、第三段的激情和第二段的細膩都處理的很不錯。不輸於彭修文親自指揮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