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科考站

用於科學考察活動的天然實驗室

自人類發現了我們居住的星球上最後一塊大陸——南極洲之後約半個世紀,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學家們去探索白色大陸的奧秘,開展一些初期的科學考察活動,因此南極科考站由此建立。

產生背景


南極科考站
南極科考站
南極地球上唯一迄今未開發的處女地,也是唯一沒有常住居民和未被工業污染的潔凈之地,是科學實驗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同時,由於南極處於高緯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嚴寒、冰天雪地,而生物在低溫狀態下生長緩慢,形成了南極的生物種類不多且數量也少的特點。這使得南大洋食物鏈之間的相互依賴更緊密,也更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將難以恢復。
近年來,世界環境問題倍受各國人民矚目。南極的環境保護問題也在歷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上被提到了。1991年10月4日,40多個南極條約國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簽定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要求對南極環境全面實施保護。有些國家主張把南極作為世界公園加以保護。

發展歷史


為了保護南極環境,人們在南極地區劃分了許多特殊保護區、科學興趣區、特殊管理區、歷史紀念點等等。考察隊員要進入這些特殊保護區工作,都要經過特別申請和批准。
為了加強南極環境保護,還規定各國南極考察隊都要設立專門負責環境保護的官員,要對考察隊員進行環境保護知識和措施的教育;各國考察船、考察站要建立污水、垃圾、油污和其它污物的處理裝置,對各種垃圾、污物進行分類處理;要特別注意對南極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進行保護。不準把南極洲以外的動、植物種群引入南極,以免帶入病、蟲害。
今天人類在極地的活動方式,除了探險、捕撈和考察外,又多了一項旅遊。據1997年英國南極調查局不完全統計,1996年度有16船次和多架次飛機運送約9000人次去南極旅遊,雖然遊客行為受到必要的限制,但仍不可能不對南極環境產生影響。1989年1月,阿根廷的客貨輪“天堂灣”號在南極半島海域失事,將1000多噸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積污染,而船上所載的就是去美國帕默站的遊客。
此外,一些貨船或旅遊船往極地海域扔垃圾,而且大多是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垃圾,對極地環境破壞極大,考察人員曾親眼見到一頭海獅誤吞一大塊塑料,結果窒息而死。所以,在 1997年第21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各國代表一致呼籲,要抑制南極旅遊和非政府活動,並且要以經濟措施加強對南極旅遊的管理。

主要規定


《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已由各南極考察國政府批准,即將生效,這是一部對南極環境及其生態保護最完全、最權威的國際性條約,它必將對進一步加強南極環境保護和促進南極科學研究顯示巨大作用。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只剩下最後一塊凈土——南極!愛護地球。重視南極環境保護,就是愛護和重視人類自己。現在每一個來到南極大陸的人都要在這樣一份承諾書上簽字——“我將盡一切努力不對南極的環境造成污染,不改變和破壞那裡的動植物,以此對保護環境作出貢獻。”

各國考察站


俄羅斯(8個):
米爾尼站(常年站、澳洲南極洲領地、1956年)
東方站(位於寒級科考站、常年站、伊麗莎白公主地、1957年)
新拉扎列夫站(常年站、施爾馬赫綠洲、1961年)
青年站(與白羅斯共建、常年站、恩德比地、1963年)
列寧格勒站(常年站、維多利亞地、1971年)
別林斯高晉站(常年站、維多利亞地、1971年)
俄羅斯站(常年站、瑪麗伯德地、1981年)
進度站(夏季站、拉斯曼丘陵、1988年)
阿根廷(7個):
奧爾卡達斯站(建立最早的科考站、常年站、勞里島、1904年)
聖馬丁站(常年站、巴里島、1951年)
布朗海軍上將站(夏季站、南極半島、1950年)
卡里尼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53年)
馬蘭比奧海軍准將站(常年站、西摩島、1969年)
埃斯佩蘭薩站(常年站、霍普灣、1975年)
貝爾格拉諾二號站(常年站、科茨地、1979年)
美國(6個):
阿蒙森-斯科特站(位於極點科考站、常年站、南極點、1957年)
帕爾默站(常年站、昂韋爾島、1968年)
塞普爾站(常年站、埃爾斯沃斯地、1973年)
麥克默多站(規模最大的南極科考站、常年站、羅德島、1956年)
伯德站(夏季站、瑪麗伯德地、1957年)
西南極冰蓋分區站(夏季站、西南極冰蓋、2005年)
智利(5個):
阿土洛普拉特艦長站(常年站、格林尼治島、1947年)
貝納爾多·奧伊金斯將軍站(常年站、南極半島、1948年)
岡薩雷斯·維德拉站(夏季站、帕拉戴斯港、1951年)
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總統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69年)
胡里奧·埃斯庫德洛教授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94年)
中國(5個):
長城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85年)
中山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1989年)
崑崙站(夏季站、冰穹A、2009年)
泰山站(夏季站、伊麗莎白公主地、2014年)
羅斯海新站恩克斯堡島、2018年奠基,預計2022年建成)
德國(4個):
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被諾伊邁爾2號站取代、毛德皇后地、1981年)
諾伊邁爾2號站(被諾伊邁爾3號站取代、阿特卡冰港、1992年)
科嫩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2001年)
諾伊邁爾3號站(常年站、阿特卡冰港、2009年)
日本(4個):
昭和站(常年站、東翁古爾島、1957年)
瑞穗站(已關閉、瑞穗高原、1970年)
飛鳥站(無人值守觀測地、毛德皇后地、1985年)
富士冰穹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5年)
英國(3個):
西格尼站(夏季站、西格尼島、1947年)
哈雷站(常年站、布倫特冰架、1956年)
羅瑟拉站(常年站、阿德萊德島、1975年)
印度(3個):
達克辛-甘戈特里站(被邁特尼站取代、毛德皇后地、1984年)
邁特尼站(常年站、施爾馬赫綠洲、1989年)
巴拉提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2012年)
澳大利亞(3個):
莫森站(常年站、麥克羅伯特森地、1954年)
戴維斯站(常年站、伊麗莎白公主地、1957年)
凱西站(常年站、文森灣、1957年)
法國(2個):
迪蒙·迪維爾站(常年站、阿黛麗地、1956年)
康宏站(與義大利合建、常年站、冰穹C、2005年)
義大利(2個):
馬里奧·祖切利站(夏季站、塔拉諾瓦灣、1986年)
康宏站(與法國合建、常年站、冰穹C、2005年)
韓國(2個):
世宗王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88年)
張保皋站(常年站、特拉諾瓦灣、2014年)
西班牙(2個):
胡安·卡洛斯一世站(夏季站、利文斯頓島、1988年)
加布里埃爾·卡斯蒂利亞站(夏季站、迪賽普迅島、1989年)
挪威(2個):
特諾爾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0年)
托爾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93年)
烏拉圭(2個):
阿蒂加斯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84年)
魯佩爾托·艾麗切尼貝爾蒂站(夏季站、南極半島、1997年)
瑞典(2個):
斯維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8年)
瓦薩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9年)
白俄羅斯(1個):
青年站(與俄羅斯共建、常年站、恩德比地、1963年)
南非(1個):
薩那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7年)
捷克(1個):
門德爾站(夏季站、詹姆斯羅斯島、2006年)
巴基斯坦(1個):
真納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91年)
比利時(1個):
伊麗莎白公主站(世界首座溫室氣體零排放極地考察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2009年)
波蘭(1個):
亨里克·阿克托夫斯基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77年)
羅馬尼亞(1個):
勞·拉克維澤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1986年)
保加利亞(1個):
聖克萊門特·奧赫里德站(常年站、利文斯頓島、1988年)
芬蘭(1個):
奧布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8年)
烏克蘭(1個):
沃拉德斯基站(常年站、加林德斯島、1996年)
巴西(1個):
菲拉斯少校南極站(常年站、喬治王島、1984年)
秘魯(1個):
馬丘比丘站(夏季站、喬治王島、1989年)
厄瓜多(1個):
馬爾多納多站(夏季站、格林尼治島、1990年)
紐西蘭(1個):
斯科特站(常年站、羅斯島、1957年)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1個):
世界公園站(不屬於任何主權國家科考站、常年站、阿德里地、1984年)
備註:
2017年,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開始,此次有一項便是為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做準備工作,經過綜合考慮,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選址在羅斯海特拉挪灣的難言島,預計2022年建成,名稱尚未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