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尚武精神的結果 展開

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

尚徠武精神不是逞兇鬥狠、熱愛戰爭,而是指一種精神,一種絕不忍受壓迫的精神,一種敢於反抗不公的精神。一個外無尚武精神的民族勢必會被外力所淹沒,一個內無尚武之風的民族必將落後於時代。

歷史沿革


漢唐時期

遙想在漢代,劉徹發動對匈奴的全面反擊,衛青、霍去病給了匈奴毀滅性的重創。從此中華帝國以世界最強悍國家屹立於世界之巔!接下來才有班超的“投筆從戎”。因此有漢一代,滅匈奴、破樓蘭、平羌人,威懾四方!戰功顯赫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唐朝也是擁有強烈的尚武之風,滅東、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征高麗而建功於域外,耀中華國威以懾四夷。

宋朝時期

實際上中國人是從宋朝開始就逐步泯滅了尚武之風的。由於開國皇帝趙匡胤倚靠陳橋兵變從孤兒寡母手裡竊取了江山,因此他對掌握兵權的將軍極其敏感,坐穩江山後還要通過“杯酒釋兵權”來解除大將的兵權。自此,在有宋一代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同樣品級的官職,文官要比武官大一些,待遇優厚一些。這還不算,皇帝還千方百計地控制將軍的指揮權,將軍臨敵作戰要按照皇帝事先制定好的陣形去作戰,而且宋代派文人做知州掌管地方行政,設立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權,進一步削弱軍人的權力。甚至,在宋代還多次出現文人直接掌管軍隊作戰的事情。
總之,宋朝皇帝對將軍們防範之心過甚,一方面是鑒於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一方面是怕別人效仿自己(即宋太祖)也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中央王朝。宋朝與唐朝不一樣還在於其中央由皇帝控制的禁軍明顯強於邊關守軍;而唐朝卻相反,邊防守將權力很大,軍隊戰鬥力很強,到唐代中後期甚至超過了中央。宋朝皇帝認為:防內甚於防外,楊家將岳飛都是一代名將,卻因此而受到統治者的猜忌和迫害。有鑒於此,再加上宋朝政府有意地在社會上大興文風,歷經兩宋三百多年的磨礪,整個華夏子孫已經沒有了從軍報國的熱情了。

明朝時期

其實,通觀整個明朝的歷史,你可以發現它在許多方面繼承甚至是發展了兩宋的文化制度。程朱理學在明代得到了充足地發展,皇帝不關心邊防的戰事而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權的鞏固。將軍們作戰時毫無主動性可言,居然要受到皇帝委派的太監來監軍制約。整個明代外戰已不復當年漢唐時期的輝煌,儘管有對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鮮的勝利,但也僅比趙宋王朝強一點。為什麼會如此呢?蓋因明朝皇帝不願百姓有尚武之風,他們會拿漢唐兩代來引以為戒:尚武之風濃烈的漢唐不也造就了漢末的“黃巾匪亂”、豪強割據和唐末的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嗎?在皇帝們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防民尤甚於防夷,內患永遠是大於外患的。
再看看熊庭弼、袁崇煥這些屈死的統兵大員們,正直的軍人怎能不寒心呢?盧象升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報效國家的忠臣與其說是戰死沙場到莫如說是死於皇帝的猜忌和小人的讒言之手。整個大明帝國有這樣陰暗的政治氛圍,怎能讓軍人安心報國呢?民風也已不似當年彪悍,想當年,戰國時期李牧兵破匈奴數十萬;秦朝,蒙恬軍奪河套於匈奴;漢代,漢將霍去病、衛青讓匈奴心驚膽裂!李陵區區步軍五千卻迫使單於窮舉國之力來抗;唐代,李靖孤軍三千深入敵後大破突厥、一戰滅突厥。到了明代這些已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每遇滿洲騎兵,雖數倍於敵依然難免一敗再敗。明朝的將軍們見了文官們與宋朝時頗為相似,似乎總是矮了半截。在社會高壓的政策下,百姓們也已被改造成了順民,國民大都被程朱理學改造得沒有什麼稜角了,哪裡還談什麼尚武之風呢?

清朝時期

這一觀點散見於當時出版的《江蘇》《浙江潮》《湖南》等報刊,提倡最力者為梁啟超蔡鍔等人,尤以1902年蔡鍔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軍國民篇》一文影響最大。
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朝野各界紛紛反思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的深層原因,認為不可低估傳統文化中的“重文輕武”思想的消極影響。
早在1898年,張之洞就談到“中國乃有‘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之諺,稍有身家,咸所鄙棄,跺賤之分,強弱之源也”(《張文襄公全集》卷四十八,第18頁),已涉及中國尚武精神衰落的緣由。
清末,中國知識分子和留學生聚集日本,看到中日文化的強烈反差,開始鼓吹“軍國民主義”,弘揚尚武精神。其主要觀點是:①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人們認為,中國要想避免亡國滅種,必須陶鑄國魂,即尚武精神。“國魂者,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其與國民之關係也,如戰陣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針,如槍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蔡松坡集》,第32頁)②再造國魂要提高人民之愛國心與自愛心,要使國家成為人民之國家,“人人皆有性命財產,國家之設兵以保人人之性命財產,故民之為兵者,不啻各自為其性命財產而戰也”。(《飲冰室合集》第6冊,第38頁)③國民要具備心力、膽力和體力“三力”,在列強環伺侵逼之際,要激其熱誠,奮其雄心,鼓其勇氣,練其筋骨。針對中國國民體弱的情況,尤其應提倡體育,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

主要體現


尚武精神---天行健的最佳註釋,尚武精神常為國家動力的源泉。文和武,正如一陰一陽之道。文武結合,方為完人。國家之強盛,也需要文武結合,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智慧表現

缺乏智慧的意志力是虛弱的,缺乏意志力的智慧是危險的。古今中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意志與智慧的高度辨證統一是一個民族圖強的不二法門,而當今的中國正需要一種民族精神把整個民族牢牢凝聚在一點之上,意志與智慧可以表現出一種精神,這就是尚武精神!
說起尚武精神,自中國大一統以後,奠定整個國家尚武精神的第一位領袖就是漢武帝——劉徹。
在遙遠的2000年前,瘋狂的游牧民族——匈奴,憑藉著快馬彎刀,不斷的入侵邊塞,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但是可惜的是,匈奴人遇到的是正處於尚武精神最濃烈時期的華夏民族!漢族在當時是一個高度尚武的民族,而且整個國家已經從秦末的戰亂中恢復了。而當漢人的領袖漢武帝的即位立即將整個國家的力量凝聚起來。發動了對匈奴人的全面反擊。最終匈奴沒能進入中原一步,就被兩漢絞殺在大漠中了。當匈奴人的歷史走到盡頭的時候,匈奴單於呼韓邪率領匈奴全族向漢朝投降。而殘餘的匈奴人為了躲避漢軍的追擊,遠遁歐洲,竟然滅掉了強大的羅馬帝國。
在近現代,中國人的尚武精神的奠基人則是毛澤東。
君不見,毛主席時代的中國,整個國家是多麼熱誠的投入到工業強國的建設之中,一句知識青年下鄉去,接受農村改造,更是讓多少人為之沸騰,意志力的提升讓人甘願接受最艱苦的生活,而依舊笑臉相迎;君不見,毛主席時代的中國,整個國家在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在前有美帝、後有蘇修的窘況之下,依然遊刃有餘、不慌不亂,兩彈一星的奇迹硬是把中華民族偉大智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智慧力的挖掘讓一個曾經的“病夫”煥發光彩。而毛主席時代的革命軍人更是這兩種力量的統一體,革命軍人“滾雷場、堵槍眼、炸碉堡”的光榮事迹屢見不凡;而在朝鮮、越南、緬甸的戰役中,革命軍人更是最大限度地將劣勢裝備下的戰鬥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促成這些事例的是什麼?難道不是整個國家內部的尚武精神嗎?年長一些的叔叔、阿姨,那個年代的一件橄欖綠是否可以讓你發狂?年長一些的爺爺、奶奶那個時代擁有一名軍人的子女是多麼令人光榮!記得一位老者跟我說,五十年代有一次,他與同事去鄉里幫學校向家長收書費,走到一個學生家裡,剛要開口收書費的事,不料人家父母拿出了一張“革命烈士證”,原來這家老大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看罷,他與他的同事一聲不吭離開了,因為他們知道,國家明文規定“革命犧牲的軍人家庭是有特別待遇的”。這就是那個時代一個國家偉大的尚武精神啊,軍人被人看成是最偉大的職業。對越反擊戰那些犧牲的將士,不少還埋葬在無人管理、野草叢生的墓地里;一些負傷的戰士向政府討撫恤金的事情我也屢有耳聞;軍人被人看成是傻大兵、窮癟三,軍隊經商更是把地方上的壞毛病全染上了,把自己的光榮傳統忘了乾淨,這哪是一個健康、蓬勃的世界新興強國人樣子啊!

國防重心

傳統的國防建設,主要由軟體、硬體與運用它們的人構成。但是,我認為,國防建設一定上也“代表一個國家最先進生產力發展程度”,正如本文一開始我所言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民族精神是這個生產力的倍增器一樣,國防建設的倍增器就是民族的尚武精神。如果讓所有人感受到軍人是整個國家最光榮的職業,每個人都無比嚮往這個職業,希望有生之年為這個職業而付出所有犧牲而無怨無悔,全民一心弘揚民族尚武精神,讓已經參軍的人感受到自己吃苦是被人民所理解的、是光榮的、是偉大的;讓還沒有參軍的人感受到做一名革命軍人是無比神聖的、令人驕傲的;讓全國人民為軍人歡呼、讓中國財政為軍人贈利、更讓帝國主義畏我們軍人而膽寒!
弘揚民族尚武精神並不是把“軍事建設列為中心”,而是讓人民從意志之中頓發出對軍民魚水情的自然感悟、對軍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經濟安全等事關國家戰爭與和平年代核心利益而驕傲,讓那些滿腹鋼鐵意志與聰明智慧的普通百姓進入軍隊接受革命大熔爐新一次洗禮。我們的“尚武精神”不同於朝鮮的“先軍政治”,那是朝鮮人民因為懼怕美帝、日寇侵略而做出的沒辦法的辦法。朝鮮財政收入差不多1/3的全部被迫因此投入軍事建設,而不是人民溫飽與經濟建設。我們中央財政確實需要在軍人待遇上面多做出一些“犧牲”,增加薪金、獎金與補貼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應該全國、全社會、全民從細微入手,讓軍人感受到,他們不是因為國家財政撥發的資金多了才提升,而是讓他們在整個日常經濟生活中,自然的感受到這一切,比如我們一直做的很好的,在一些車站、劇院購票時給軍人優惠、地方各部門幹部對軍人家庭的特別關懷等等,這種才是對軍人最大的關懷啊。最自然的東西,往往就是最暖人心的東西,這不象暴發戶,因為一夜的致富而受到別人的“禮待”一樣,這種“禮待”其實不是對人的“禮待”而不是對金錢的頂禮膜拜,這個是需要社會發展過程中慢慢隔除的。發自肺腑的一聲關懷,遠遠高於出於對金錢一夜暴富的"禮待"之情。
當民族尚武精神與當軍人地位被提升到國家的一個程度之後,國家必將迎來一次更強勁的凝聚,那我們的意志與智慧必將凝聚成最強大、最穩定的生產力!

研究


衰落原因

中國歷史文化缺乏尚武精神。研究中國歷史的美國學者依思特曼曾經指出,傳統中國人崇尚人和自然界的和諧,而西方人則主張征服自然。兩者的區別反映在各自的繪畫藝術中。他把吳歷的“萬谷松風圖”和威廉哈內特(1884)的“狩獵之後”加以比較。在吳歷的山水畫中,人物在宏偉的自然界中顯得十分渺小,而在哈內特的畫中是掛在牆上的獵槍、匕首和幾隻被打死的山雞野兔。哈內特的畫要表現的是人對自然界的支配。依思特曼相信這兩幅畫正體現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大自然的不同態度。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尚武精神方面的差異也可能來自他們各自對人性的基本看法。基督教的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是惡的,都是受利益驅使的。他們不大相信可以通過道德說教使敵人改變態度,放棄他們自己的利益主張。因此最後的決定因素還是法律強制。中國人則是孟子的信徒,相信人心向善,主張以德服人,講究說教。就是在不得不動武時,還是認為最終對敵人的瓦解要靠攻心。所以王守仁在剿滅了反叛分子后還要說“滅山中賊不如滅心中賊”。
中國人缺乏尚武精神也可能有制度的原因。傳統中國的社會階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士這個階級是讀書人。幾乎完全是靠科舉制製造出來的。讀書人是社會上等階級,又是國家官吏的主要來源。所以政府和民間都重文輕武。這些手無縛雞之力,只會舞文弄墨的書生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成了社會精英階層的主流。
徠武人做事往往比文人乾脆,重大決策時可能更容易成功。拿1898年中國的百日維新和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做比較,前者失敗而後者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的明治維新主要是一幫武士在主導,而百日維新的領導是一幫文人恐怕也有關係。

百年恥辱

近代史上的中華民族,嚴重缺乏一種每一個健康的民族都應有的、正常的“尚武精神”。但中國卻老愛擺花架子,自我安慰“不參加軍備競賽”--其實官場上已從骨子裡徹底腐敗弱智,民族精神上處於墮落無能狀態。
什麼是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意味著對武力的喜好,在武裝對抗中獲得快感,把軍事征服和武力強大看成是一種光榮。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並非總是要通過戰爭解決爭端,但總是把戰爭看成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並不是不發動戰爭,而是他們不能從戰爭和武力對抗中獲得快感,也不把戰爭看成是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只把它當成迫不得已的最後選擇.。
從近代史上看,中國人已經成為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我們講究以德服人,以柔克剛,有容乃大。我們祖先有一句話“上善若水”,大意是人的性格修鍊到水的境界,就可以剋制剛猛的敵人,而再也不會被敵人傷害。誰可以用刀槍傷害水?現代歐美及日本都是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他們和其民族發生衝突時,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耐煩跟任何人講什麼“委曲求全”,也不相信“上善若水”那一套。他們相信實力是最能服人的道理。
數年前讀研究生時,和我的導師(澳大利亞人)討論到現代西方文明的來源。當時剛讀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有關論述,我引用羅素的意見,以為現代西方文明的來源有三,一是希伯來人那裡學來的一神論的基督教;一是從古希臘人那裡繼承來的人文藝術;一是文藝復興開創的科學精神。導師點頭贊同,但隨後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羅素忘記了另一個重要來源,那就是日爾曼人的尚武精神。
中國人不尚武,也很少像漢唐先祖那樣真正用心武備,有時候就想靠擺花架子嚇唬人。到了真正打仗的時候就割地賠款、損兵折將。18世紀時英國人瑪噶尼率使團訪華,企圖說服清庭擴大同英國的貿易,也有探測中國軍事實力的意思。清庭也知道瑪噶尼使團的用意,於是安排手持長矛大刀的士兵列隊迎送英國人,以為威猛的士兵和雄壯的隊列定可給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瑪噶尼從這些士兵的裝備卻看出他們根本不是英國軍隊的對手。
中國還在擺花架子,而軍事專家對這種花架子卻根本不屑一顧。從現代史上看,中國已經喪失了它五千年輝煌歷史上,“損我王威、雖遠必伐”的那種自信、成熟和健全的民族精神。
到了中國現代,最具尚武精神的人物無疑是毛澤東。毛主張“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在朝鮮戰爭中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徹徹底底領教了這位中國領導人的厲害,毛多次提到他的哲學是鬥爭哲學。他在會見尼克松和基辛格時,曾告訴他們不要用中國文化講究和諧的觀念和他打交道,因為他和西方人一樣,也是講鬥爭的。他對鬥爭的喜愛使他對儒家的中庸那一套很反感。這就是為什麼他在文革中還要專門講儒法鬥爭(雖然被極端、幼稚化了)。他發動文革的動機很複雜,喚起中國人鬥爭意識恐怕也是原因之一。有人把毛澤東的鬥爭性格和共產黨意識形態聯繫在一起,其實是一體兩面,其一面講尚武,另一面則講求中庸和策略,毛的身邊有個周恩來就是例子。
當你的對手崇尚武力,而你仍然死抱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那並不是智慧,而是迂腐、弱智和怯懦無能。拿槍指著敵人的額頭時,效果無疑超過一百部論語。你固然可以和敵人講王道,講上善若水,但問題是當敵人不服王化,也不把你當水看待,而非要向你動刀動槍,你卻沒有基本的自衛能力,怎麼辦?即便人的性格真能修鍊到水的境界(對這點我存疑),人的血肉之軀可無論如何不是水,除了義和團外,沒幾個人會真相信他的身體可以刀槍不入--這也許就是中國那種退化到原始狀態的一點點“尚武精神”,可惜太晚、太落後了。
當然我們不應鼓吹戰爭,但決不能繼續放鬆軍備,才能從根本上預防、避免戰爭。讓你崇尚武力的對手不敢向你輕啟戰端的最好辦法,不僅僅是讓他知道道理是在你這一邊,還得展示出你自己武裝力量的強大得使它別無選擇。
花錢在國防就像是對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付保險費。表面上沒有直接的創造價值,但防止了可能的損失,確保國家根基的穩定。
有幾個問題得問問中國人。問題1,由於鬆懈武備,晚清中國人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和義和團與洋人的對抗中一再失敗,向西方和日本賠了上億兩銀子,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你,如果可以倒轉歷史,是否願意拿這上億兩銀子在戰前加強武備,從而避免戰爭?問題2,抗日戰爭時,日本的侵略使中國損失了上千萬條生命,和數千億美元的財產。
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你,如果可以倒轉歷史,會不會選擇戰前拿出數千億美元建立強大的軍隊,從而阻止戰爭的爆發?如果對這兩題,你的答案都是“會”,那你是不是會贊成中國應該花更多的錢在國防上,而不僅僅是天真地“全心全意”搞經濟建設?否則,那種沒有現代“安全意識”的土老冒式的巨大風險和戰爭慘敗的後果,中國人民還能承擔得起嗎?

影響


清末尚武思潮的興起,對振興民族精神、反抗東西方列強侵略、加強新式軍隊的建設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有認識較膚淺、不乏偏激之處的弊病。